..續本文上一頁了西方淨土。說是正如在淨土叁經上所說的,求生淨土要具足叁種的功德。第一個,「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」,或者憶念他的功德、憶念他的相好、憶念他的名號,這是第一個,專念彼佛。第二個「修」諸「善根」。以念佛爲正行,兼修戒、定、慧來調伏煩惱。第叁個,至心「回向,願生彼」國,依止憶念佛陀、修諸善根、至心回向這叁種力量,就往生淨土,常得「見佛」,遠離惡道,「終無退轉」。這樣,法藏大師說是資糧位的淺位菩薩所修的有相行,第二個是深位菩薩。就加行位菩薩他求生淨土是怎麼修呢?「若觀彼佛真如法身,常勤修學,畢竟得生,住正定故」,直接觀佛的法身,佛的法身,就是佛的真如叁昧,從真如叁昧當中,再産生至心回向,而往生成就正定聚。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這個地方的念佛法門,它所取代的是前面的真如叁昧。這個真如叁昧,它是無相叁昧。無相叁昧,它是以無住爲本,它有一個困難點,禅宗的祖師說:「相續也太難。」就是我們偶爾從有相的因緣,回到無相的真如,短時間的相續有可能,但是你要長時間的安住在真如叁昧,有困難,就是無始劫所熏習這個等流的妄想太強烈。那怎麼辦呢?沒關系!這個「無相叁昧」,當你修了一段時間,你可以修「一相叁昧」。一個相,就是彌陀佛的相狀,他以一相叁昧來取代真如叁昧,但是其他的出離心、大悲心都不能少。這個地方我們也說明一下。前面是講到十方淨土,那這個地方,馬鳴菩薩特別講到阿彌陀佛淨土,不但是馬鳴菩薩,我們看到曆代祖師都很強調阿彌陀佛淨土,它一個重要理由,我們說明一下。在《彌陀要解》也強調說:爲什麼阿彌陀佛淨土在十方淨土當中,是特別被贊歎的一個有特色的淨土?蕅益大師他提出二個理由:第一個是它依正莊嚴的殊勝,它所成就的依報莊嚴,它所提供你這個正報的壽命,所謂的無量光、無量壽,這件事情是超過十方淨土的第一個理由。當然這個理由還不是非常重要,這個是講果地的殊勝。第二個它因地的殊勝,就是它的一個臨終接引的殊勝。蕅益大師說:在其他的淨土,比如說藥師佛的淨土也是很莊嚴,那其他的阿閦毗佛的淨土也是很莊嚴;但是你要去,你得個憑本事,你自己要超過叁界的業力,簡單的說就是:深入正定、行重叁昧,你自己要去。只有西方淨土,「是人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」你念他的佛,他來到娑婆世界,開導安慰,使令你「心不貪念、意不顛倒」,把你帶到淨土去,這一點是西方淨土很特色的地方。就是說你今天要去參訪一個長老,那你自己要去參訪他;這個長老,他來到你這個地方帶你去,這臨終的接引這個願是非常重要的。針對我們臨終的一個錯綜複雜的凡夫,有彌陀的接引,會給我們很多的安定跟鼓勵的作用,這個地方是西方淨土的特色。這個地方是說,修真如叁昧的一個怯弱,我們也可以兼修一相叁昧。看丙五的「勸修利益分」,這當中分二科。先看第一科的「結前起後」。
丙五、勸修利益分丁一、結前起後
已說修行信心分,次說勸修利益分。如是摩诃衍諸佛秘藏,我已總說。
這個「結前」,就是前面的「信心分」已經說了,未來我們應該說明修習本論的功德利益。「如是摩诃衍諸佛秘藏,我已總說」,這個「摩衍諸佛秘藏」,是一個大乘的不共法門,不共于二乘的法門。這個諸佛秘藏,蕅益大師說:諸佛不可思議的法門,一言以蔽之就是念佛法門。念佛法門有二種:一個是念自性佛,向內安住的真如叁昧;一個是念他方佛,是修一相叁昧;當然你也可以修自他不二的法門。總之,諸佛秘藏那是密宗說的金剛乘,這是念佛法門,不管念自性佛、念他方佛,這都是大乘的不共法門。看「丁二」的「正說勸修」。這個地方先作一個「總勸」,再作別勸。先看「總勸」:
丁二、正說勸修戊一、總勸
若有衆生,欲于如來甚深境界,得生正信,遠離誹謗,入大乘道。當持此論,思量修習,究竟能至無上之道。
這個地方是把大乘的因果作一個總結,從大乘的果報來說呢,我們一個初心菩薩對佛陀的甚深法界,要生起大乘的信心,遠離這樣的一種疑惑跟邪執,成就大乘的種姓,這是大乘的功德。應該怎麼辦呢?「當持此論,思量修習,究竟得至無上之道。」就是本論的宗旨,它能夠使令我們對大乘的甚深功德,遠離邪執誹謗,成就大乘正信,而步入大乘的功德,這是一個總勸。再看戊二的「別勸」,別勸當中分二段:先說明「修學」的「功德」,再說明誹謗的過失。先看它的功德。
戊二、別勸己一、修學功德
若人聞是法已,不生怯弱。當知此人,定紹佛種。必爲諸佛之所授記。假使有人,能化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,令行十善。不如有人,于一食頃,正思此法。過前功德,不可爲喻。複次,若人受持此論,觀察修行,若一日一夜,所有功德,無量無邊,不可得說。假令十方一切諸佛,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歎其功德,亦不能盡。何以故?謂法性功德,無有盡故。此人功德,亦複如是,無有邊際。
我們先分二段,先作一個別釋,再作總結。別釋當中,分成聞、思、修叁種功德,先看聞慧的功德。我們聽聞大乘佛法這個一心、二門、叁大的道理,而生起大乘止觀,假設對這樣的傳承,「不生怯弱」,你能夠信心具足,歡喜好樂,直下承當,這個人有什麼好處呢?「定紹佛種」,就是你這個大乘種姓特別堅固,套一句印光大師的話:「王子墜地,功超群臣。」雖然你還有無量無邊的惡法要斷,你還有無量無邊的善法還沒有成立,但是你的種姓已經是佛的種姓了,這一點誰也不能否定,這是成就大乘種姓,這是聞慧。第二個思慧。「假使有人,能化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」,使令他們斷除惡法,修習「十善」,這功德很大。但是呢「不如有人,于一食頃」當中,來思惟這個一心、二門、叁大的道理,而生起大乘的止觀,這樣的功德,是「不可爲喻」的。這個地方我們先說明一下:雖然十善法很多,你教導這麼多衆生修十善法,但是你比不上一食之頃來思惟這樣一個大乘的圓頓法門。就是說我們前面斷惡修善的法門,它本身沒有返妄歸真的力量,它只是在心中積集一些善業,如此而已。但是我們如實的觀照無住而生心,這樣大乘止觀,它有返妄歸真。就是說你這個生命的流轉,是從根本上的改變,這個地方就有所不同,這個思慧,這個功德就更深刻了。「複次,有人受持此論,觀察修行,若一日一夜,所有功德無量無邊,不可得說。假令十方一切諸佛,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歎其功德,亦不能盡。」這個成就修慧了。就是你對大乘止觀,觀察修行到什麼境界呢?乃至于「一日一夜」,那這個地方就成正定了,這種功德不要說是凡夫沒辦法宣說,十方諸佛都沒辦法宣說。爲什麼呢?「何以故?謂法性功德,無有盡故。此人功德,亦複如是,無有邊際。」因爲你功德是隨順于清淨的真如法性,法性是時空無盡的,所以你這種功德也是時空無盡的。這個地方是贊歎我們受持大乘止觀的一個殊勝利益,這以下說明「誹謗」的「過失」。
己二、毀謗過失
其有衆生,于此論中,毀謗不信,所獲罪報,經無量劫,受大苦惱。是故衆生,但應仰信,不應誹謗,以深自害,亦害他人。斷絕一切叁寶之種。以一切如來,皆依此法,得涅槃故。一切菩薩,因之修行,得入佛智故。
這個地方,先說明誹謗的過失,對于本論的不思議境,我們不要「誹謗不信」。當然不相信是可以接受,但是不要出言誹謗,這樣的誹謗的過失,是「經無量劫」,這個時間很長,而且無量劫當中受大苦惱,苦惱也特別大。所以我們對于這個不思議法門,剛開始「仰信」,仰信就是仰信真如佛性「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。」爲什麼要仰信呢?因爲我們誹謗,害了自己,也害了一切衆生,這當中的理由是「斷絕一切叁寶之種」。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解釋我作一個說明,就是說衆生之所以能夠離苦得樂,是仰仗叁寶的住世,衆生才有光明,而這個住持叁寶的生起,必須有理體叁寶。就是說叁世諸佛因爲證得真如叁昧的理體叁寶,才能夠從理體當中生起應化身,來建立世間的住持叁寶。你現在誹謗呢,是直接破壞叁寶的根本、叁寶的種。沒有理體叁寶就沒有人能夠成佛;沒有人成佛,就沒有人來到世間來成就住持叁寶,這種過失,蕅益大師說:比你造五逆十惡還重。因爲你破壞世間住持叁寶的根本,也就破壞世間的光明。這以下再作一個總結:「以一切如來,皆依此法,得涅槃故。一切菩薩,因之修行,得入佛智故。」叁世諸佛是依止這個法門而成就涅槃,一切的菩薩也慢慢的在這個法門當中修學而趨向于佛智。這個地方是勸我們應該要仰信,不要誹謗。戊叁的總勸。
戊叁、結勸
當知過去菩薩,已依此法,得成淨信。現在菩薩,今依此法,得成淨信。未來菩薩,當依此法,得成淨信。是故衆生,應勤修學。
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法門的傳承,是不隨時空而有所變化的,過去菩薩是這樣子學,我們現在的菩薩也這樣子學,經過無量劫的菩薩也根據這個這樣學,你別無選擇,這個傳承的法門是不會因爲時空而有所改變的。看甲叁的「結施回向」。
甲叁、結施回向
諸佛甚深廣大義 我今隨分總持說 回此功德如法性 普利一切衆生界
前面馬鳴菩薩把諸佛菩薩大乘止觀的「甚深廣大義」,已經是隨順衆生的根機,這個根機特別是針對末法衆生──煩惱粗重、善根淺薄,所以以這個扼要的「總持」來作一個簡說。「回此功德如法性,普利一切衆生界。」把這樣一個說法的功德回向于無上菩提,回向法界衆生,等
于是回向于菩提心。我們最後把它作一個「結示勸修」。
肆、結示勸修
我們修學本論,在實際的操作當中,有所謂大乘的止跟觀,從止的角度簡單的說它是從假入空。就是我們剛開始從這個因緣所生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的這種有相的因緣,先回歸到這種真空的體性,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