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叁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把我們這一層皮跟肉剝開來,觀察到我們色身的內在相貌,所謂的「種種不淨物,充滿于身內,常流出不止,如漏囊盛物。」所以我們修觀,在《智度論》裏面:它是先觀內相的不淨,把這個皮肉剝開,我們看到了色身當中有種種的膿血屎尿,汗惡涕淚湯膏有叁十六種不淨物。換句話說我們從色身的內部,我們看不到一個幹淨的東西,說是「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」,這種不淨物,它也不完全只是待在裏面,它們經常利用身體的九孔,白天晚上流膿流血,流出種種的不淨物,就好象是一個皮革裏面裝著大小便溺,但是這個皮革破了解不動,經常流出不淨的一樣,這個就是外相不淨,透過這個不淨觀,就能夠息滅我們心中清淨的顛倒,消滅我們對色身的愛著。佛法在教導我們弟子「遠離貪愛」,他的意思不是說叫你二個眼睛閉起來,耳朵都關起來,六根都關起來,不去面對所緣境,不是這個意思。就是說你會貪愛,這當中是有它的因緣,這貪愛煩惱會生起有它的因緣,它的因緣就是顛倒,就是你對它産生一種錯誤的認知。所以呢你應該不是逃避,你應該面對它,就是說其實你所貪愛的,不是我們想象的是一個幹淨的東西。所以我們經過不淨觀的觀察,我們了解到過去的思想是錯誤的,我們一次一次的修正過去思想的時候,你的貪愛煩惱也就慢慢的輕薄。這種貪愛的消滅,是從根本消滅,所以它不會去重新生起;不像一般的外道在調伏貪愛,是用壓抑的,這種都會反彈的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:我們從真如本性清淨的心一念不生,開始起念頭,回到現實的果報體:先觀察果報體是不清淨的,這樣産生對果報體的出離,有助于我們遠離業報身,追求清淨法身的一種力量。這是第一個不淨觀,當然這樣的觀是比較粗糙的。再觀察第二個無常、無我之慧。「修習觀者,當觀一切世間有爲之法,無得久停,須臾變壞。」前面是對于這個身心世界的一種不淨觀察,這個地方是觀察無常。這個無常簡單的說就是「無得久停,須臾變壞。」這個無常的觀察,我們在經論上主要有二個:一個是粗分的無常,一個是細分的無常。粗分的無常,就是所謂的敗壞無常。我們可以取一期的生命來當做一個所觀境,比如說因緣所生法,簡單的說就是這個五蘊的果報體。這個果報體,比如說你今生是個女人,你有女人的外在身相,有女人內在的思想感受。這個果報體是怎麼回事呢?它是無常敗壞的。怎麼知道呢?就是你要死掉以後,你來生可能沒有到天上,也沒有到叁惡道去,就變成一個男人。你來生的果報體,跟今生完全不一樣,是一個男人的色相,是一個男人的思想,男人的感受。當然你今生有持戒、布施,有善業,特別的富貴莊嚴;我們也可能會産生放逸,就把這個福報就花光了,在第叁世就變成一只螞蟻了。這個螞蟻又是一個螞蟻的身相,螞蟻卑賤的心思。所以在這個流轉當中,我們發覺我們每一期的生命都是變化的,我們在每一期生命當中,我們找不到一期生命跟一期生命當中的交集點,這個就是無常。就是你來生的生命跟你今生的生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相貌,這個就是敗壞無常。當然這樣的觀察是很粗的,我們也可以作細分的觀察,就「剎那剎那的無常」。比如說我現在的心情很快樂。當然你講這個快樂的時候,你所形容的那個身心世界,是前一剎那的身心世界;現在的身心世界又變化了。所以我們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其實沒有過去,也沒有未來,每一期的生命都是現在、現在、現在,都是當下、當下、當下,它每一個都在流動。你講現在的時候,你所指的現在是前一剎那的現在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對生命的觀察,第一個無常,從無常當中我們在觀進去,「一切心行,念念生命,以是故苦」,所以無常就是苦。所以佛法苦的安立,是從無常安立的。因爲無常就給我們一種不安全感、不安穩性。所有的快樂都要建立在安穩的體性,就是爲什麼我們人、畜生一定要有房子住,就是尋求安穩。但是不幸的是在整個叁界的果報體,它的本質就是不安穩,也就是說你沒辦法去預測你下一剎那會出現什麼事情,你沒辦法預測。也就是說我們今天住在一個房子,這個房子雖然暫時打扮的很漂亮,但是這個房子是在地震帶,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大地震,這樣子就是一種非常大的一個隱憂,這個就是苦、就是不安穩性,所以無常,所以知道這個叁界的果報體就是苦。這個地方的苦,包括叁惡道,也包括人天的果報,都是苦,因爲不安穩性。從苦當中,我們可以觀察無我,「應觀過去所念諸法,恍惚如夢。」在修無我當中,本論是分成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果報觀察。先看過去的果報,我們過去得了很多很多的果報,也做了很多的事情,但是現在回光返照,好象是一場夢。這個夢,法藏大師解釋是「無體難追」,它沒有自體。你在做夢的時候,好象真的一樣有它的感受作用;但是你醒過來呢,覓之了不可得。這過去如夢,所以它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。「現在所念諸法,猶如電光。」就是在黑暗當中,晚上的黑暗有這種閃電。這個光,法藏大師解釋:剎那無住。剎那剎那生滅,它沒辦法停止。現在,是剎那無住;那未來的果報體呢?「猶如于雲,歘爾而起」,就像這個浮雲,它只是暫時的積聚。這個雲,突然間變成一只兔子,突然間變成一只馬,它迅速的變化;我們對來生,根本沒辦法去預測它的一個相貌。所以我們知道:我們的生命沒有一個主宰的我。就是說前面的真如叁昧,它是對真如理的一種無分別住,這個時候我們從無分別當中,生起一個善的分別,修不淨觀、修無常觀,這二個觀基本上就是修出離心。前面等于是修空正見,這個地方是從空出假來修出離心。再看下一段。

  寅二、示觀用卯一、起大悲心

  「寅二、示觀用」,這個地方是修大悲心,從出離再生大悲。觀用當中有叁段,先看第一段起大悲心:

  如是當念一切衆生,從無始時來,皆因無明所熏習故,令心生滅,已受一切身心大苦。現在即有無量逼迫。未來所苦,亦無分齊。難舍難離,而不覺知。衆生如是,甚爲可愍。

  前面在觀的一個所觀境,我們從一個真如的平等法界回到現實生活,我們所觀的算是自己的個體生命;現在呢,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個體生命,把它遍及到一切衆生。就是一切衆生跟我們都是一樣,都是在承受這種個體生命的老、病、死的折磨。這種痛苦的折磨是怎麼來呢?一言以蔽之:「皆因無明所熏習故」,就是內心産生一種我見的顛倒,依止這個常一主宰的自我意識産生我相、人相的對立,就産生很多的業力,由這個對立心産生業力,由業力招感生死的果報。所以說從一個無明的熏習,過去「已受一切身心大苦」,我們已經經曆了很多刀山油鍋的痛苦;「現在即有無量的逼迫」,現在也是承受這一期生命老、病、死的折磨;我們對于「未來」的生命,我們也即將要面對很多很多的痛苦。就是每一期的受身,都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痛苦,這樣的衆生在面對未來生命的痛苦,他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心態:「難舍難離,而不覺知。」這件事情是非常嚴重啦!一個人有痛苦,這件事情還不是很可怕;可怕的是,你面對痛苦的這樣一個情況,「難舍難離而不覺知」。就是說身爲一個佛弟子,當然我們現在還有一些有漏的業力跟無明要去對治,所以我們也痛苦,但是我們已經産生一種觀照力,所以痛苦對我們來說,只有不斷的減少,安樂不斷的增加,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當中,已經有一種光明的希望。衆生呢?他沒有接觸到大乘佛法的教義,他心中是一片的黑暗,他也搞不清楚東西南北,換句話說離苦得樂對他們來說是完全不可能。爲什麼不可能呢?因爲一切法因緣生,你根本沒有找到離苦得樂的因緣,你沒有創造離苦得樂的因緣,你怎麼會離苦得樂呢?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衆生最大的痛苦,就是愚癡,所以我們應該有一份去救拔他們的責任感,這個大悲心是這樣生起的。就是觀察衆生的痛苦,爲什麼會有痛苦呢?是他的愚癡。所以我們有教育衆生的責任,這個時候生起大悲心。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前面我們修出離心的時候,所觀境是比較狹隘的一個自身生命;這個地方的大悲心呢,就是說我們修大悲心,在阿底狹尊者的教授就是:你應該要跟衆生建立一個感同心受的情況。就是說爲什麼你今天看到衆生的痛苦會産生大悲呢?就是你對他要有一個密切的關系,當然這個關系如果你今生只是看到今生的時空,你就很難跟衆生建立關系了,可能跟你有關系的人不多,所以你這個悲心就不大。那怎麼辦呢?就是我們在觀察的時候,要從現前的時空跳出來,看到無始劫來我們有很多很多的生命,而每一個生命都有一個母親,每一個衆生包括天上的飛鳥、地上的螞蟻,都曾經做過我們的母親,所以我們跟衆生所建立的關系是一個密切的母子的關系。這樣母子關系這麼的親切,所以你看到他的痛苦、你看到他的愚癡,你就産生一種去救拔他的使命感,這就是大悲心生起的時候。前面是出離心而引生大悲心,這個大悲心呢,我們就可以發願了。我們看應該發什麼願?

  卯二、因悲立願

  作此思惟,即應勇猛立大誓願。願令我心離分別故,遍于十方,修行一切諸善功德。盡其未來,以無量方便,救拔一切苦惱衆生,令得涅槃第一義樂。

  當我們從自身的痛苦而遍及一切衆生的痛苦,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利用這樣的心態,趕快的發起一個生命的誓願,這當中的誓願有二個:一個是修善,一個是度衆生。第一個:「願令我心離分別故,遍于十方,修行一切諸善功德。」前面我們安住在真如叁昧的時候,産生破惡的力量,這個時候我們修觀,我們會發願:我的心離一切的虛妄分別,這個虛妄分別就是安住真如叁昧。我們從一種個體的生滅,回歸到一個平等的生命,這樣我們就有力量普遍到十方的諸佛世界,修習種種的波羅蜜善法。因爲你要度化衆生,你一定要有善的功德,才能度化衆生。依止這樣的善法,你對這個善法,你不是說自己受用;我們依止這樣的諸善功德,在盡未來際以無量的方便力,救拔一切苦惱衆生,使令他們得到究竟大般涅槃的安樂。這個地方很明顯的意思就是:他的一個誓願力,是從觀照力生起的。就是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這樣的願力是由觀,由這個觀照生起大悲心,才發願的。不過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:藏傳佛教強調「聖道叁要」──出離心、菩提心、空正見,就是說你一定要先觀察自身的苦,産生出離心;再觀察衆生的苦,生大悲心。這個次第不能錯謬,爲什麼呢?假設我們不觀自身的苦,就直接觀衆生的苦生大悲,會有什麼過失呢?因爲你沒有修自身的四念處,你就不能調伏你的愛見煩惱。就說你沒有創造一個消滅愛見煩惱的因緣,所以你的愛見煩惱就存在,你修大悲心的時候,你這個大悲心就夾雜著愛見的煩惱,叫做愛見大悲。愛見大悲在起動的時候,你會積集功德,你也會帶來一些過失,就是這個問題,你這個功德就不清淨!所以這個地方的次第,我們絕對不能夠錯謬。你一定是先觀自身的苦,內心當中産生出離的想;然後再觀察一切衆生的苦,說你應該修習善法度化衆生。所以我們在修善度衆生的時候,大乘佛法很強調是以出世的精神,去做入世的工作。當然這個出世的精神的生起,就是觀四念處而産生出離。所以這個地方在修觀時的次第是大家要注意的。

  卯叁、依願起行

  有這個願力就能夠引導我們的行動。

  以起如是願故,于一切時、一切處,所有衆善,隨已堪能,不舍修學,心無懈怠。

  我們今天有了目標的人,就跟沒有目標不同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只要是五乘的善法,我們會隨順自己的力量,盡心盡力的修習,就勇猛精進,不生懈怠,不會得少爲足。這一個人的修學,特別是大乘佛法的修學,你看他往往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業出現,這主要是他有目標,就是有他的誓願力。就是大乘佛法他不是依止色身在修學,要是色身這老、病、死的色身,當然障礙重重;他心中有願力,有願力的時候,他很多障礙他就沖過去。一個人沒有願力的人,你就很容易被你這個五蘊的身心所困住了。你有一點障礙,你就沒有辦法修善,也沒辦法度衆生。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目標的重要,就是大乘佛法的行動,是來自于他內心的願力,當然他這個願力是由觀照力來的,這個觀照力又依止真如叁昧的無住做根本,所以他這個次第是一個扣一個。再看「寅叁」修「觀」的「時」間:

  寅叁、顯觀時

  唯除坐時,專念于止。若余一切,悉當觀察,應作不應作。

  這個地方是說我們在佛堂的時候,環境是比較單純,就偏重在真如叁昧的止;但是從叁昧出來的時候,就偏重在修出離心跟大悲心,這當中應該觀察一切的有爲法──是應作、不應作,這個地方法藏大師解釋說:跟我們的誓願──出離心、大悲心的誓願是相隨順的,我們就去做;跟我們這個誓願相違背的就不做。也就是說我們不起觀的時候,我們的心是跟著感覺走,也沒什麼目標去判斷這件事該做,這件事不該做;但是有目標的時候,我們就知道什麼是該做,什麼是不該做,你生命的方向非常明確。

  子叁、釋雙行

  這個地方是說明止觀必須雙運的情況。好,我們先休息十分鍾。

  

  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