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三卷
《大乘起信论》,和尚尼慈悲,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七十四页,「子二、释观」。
第三三卷
本论的特色,一言以蔽之就是文简意赅、辞约理富,就是说马鸣菩萨他是用简短的文字,来总摄佛陀甚深广大的大乘法义。因此本论在大乘佛法的一个地位,就正如《阿弥陀经》在净土宗的地位一样,就是文字简要,义理丰富,都具足有总持的一个特色。身为总持大乘教义的本论呢,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,我们应该要掌握三个主要的重点。第一个重点就是我们应该要先确认我们修学的目标。本论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说到:造作本论的因缘,「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,起大乘正信,佛种不断故。」身为一个不定聚的初心菩萨,当然我们所追求的根本功德就是菩提心。在建立菩提心的过程当中,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所破的是什么,所建立的是什么。在本论当中讲到在生起菩提心的一个过程当中,首先要除疑舍邪执,就是我们应该要破除凡夫跟二乘的疑惑跟邪执,这二个都是会遮障我们菩提心的生起。所以刚开始应该是「除疑舍邪执」,这是我们所破的。所要建立的呢?是「起大乘正信」。就是我们应该要建立大乘佛法的正知见。这个就是在刚始一个不定种姓的菩萨,我们在修学菩提心的时候,我们应该先知道,我们所破的跟所建立的一个修学的目标,这是我们在学习本论的第一个要掌握的重点。第二个重点就是我们要建立缘起的正见,这一点就是我们应该要如实的去观照生命的真相。观照生命的真相,本论的主要特色,就是要我们莫向外求,就是这个观照,你不是向外去观照这些十法界的差别因果,而是要我们能够去回光返照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。在观照的过程当中,在「利益分」或者「解释分」当中就讲到:我们在观照的时候,可以从二个角度来观照。首先就是依止这个生灭门,就是我们这一念心的差别作用来观照,从作用上的观照,就是我们在观心的时候,第一个是看到我们这种生灭变化的心识。这样的心识有二个不同的缘起。第一个是以不觉为主导的,所谓的杂染的缘起,所谓的「一念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。」就是我们随顺这种不觉,这种有所得向外攀缘的心识活动,产生的一个我相、人相的颠倒,这样的一个无明活动,就正式起动了流转的根源。在这流转当中,又因为种种境界的刺激,造成很多的烦恼跟业力,招感痛苦的果报。所以我们在流转的因缘当中,主要的是一个不觉的无明,以及我们在境界刺激所产生的烦恼跟罪业。这二种力量的推动,使令我们在三界当中,一次一次的去遭受生死的痛苦,这就是为什么痛苦会出现的主要理由了。从生灭门当中,也有另外一个作用,就所谓的还灭门。还灭当中,也是有二种力量来主导的我们趣向安乐:第一个就是「本觉为因」,第二个是「三宝为缘」。就是我们开始修学佛法,是一种善业的修学。我们在修学善业的一个所缘境,就是佛、法、僧这种清净广大的所缘境。我们根据这个所缘境来礼拜、赞叹、归依,积集种种的善业,使令我们产生安乐的果报;进一步就是一种本觉的观照。在「解释分」当中本觉的观照,主要的就是我空、法空的观照,来息灭我们有所得的心,这样也就慢慢的息灭了整个轮回的力量。所以我们在观心的时候,刚开始所接触的就是这种生灭心,一个是杂染的因果,一个是清净的因果。我们也可以再深入的去观照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,就是把这些杂染的因果跟清净的因果,这种如梦如幻的这些染净的心识都把它拨开来,看到了这种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,离诸对待的现前一念心性,这个就是本论所说的真如门。它的体性是以无住为自体,不住于外境的相貌,也不住于内心的妄想,以无住为本所谓的真如。当我们能够这样观照,就能够得到一个缘起的结论,就是所谓的「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。」我们知道妄想是虚妄的,真如本性是我们众生本具的,只要我们肯努力,就是可以去开显它的。依止「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大乘的平等不二法门,我们知道生灭心当下就是不生灭,能够发起菩提心,这是利根人,就是从一种缘起的正见发起的坚固菩提心。所以我们在修学本论的第二个重点,应该要建立整个生命缘起的正见,产生一种正确的观照力。第三个就是修学大乘五门。身为一个末世众生,我们只是根据这个观照力,这当中是有点困难,因为我们无始劫有很多很多的遮障,这当然包括烦恼跟罪业的遮障;所以我们应该要透过这五门的修学,来破除遮障、增长善根。在这个五门当中,前面的四门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这前面的四门主要是破除遮障,建立善根的一个前方便,就是透过这四门,来消灭我们心中的烦恼跟罪业,建立我们忍辱跟精进的一个忍力跟行力,当作一种道前的基础。在这五门当中的正修,就是大乘止观。前面也讲到大乘的止,就是以无为的真如为所观境,以无住的方便而从生灭心趋向于不生灭的真如。这个地方,我们就正式从真如当中起观,这个观当中,我们分二科。先看丑一的「明应修」。
子二、释观
丑一、明应修
在说明这个「明应修」,先说明为什么要修观,再说明如何修观?我们先说明「明应修」,先说明修观的理由,我们看论文:
复次,若人唯修于止,则心沉没。或起懈怠,不乐众善,远离大悲。是故修观。
修观的主要理由就是说:我们在「修止」,长时间的修止,会使令我们内心产生一种「沉没」的相貌。我们讲过大乘止观的止,它的所缘境不是有为诸法。我们一般的止,比如说你是数息,以这个呼吸为所缘境;或者是持咒,以这个声音为所缘境;或者念佛,也是以声音为所缘境:这个都是一种色、香、味、触法的有为诸法。前面大乘的止,它所安住的所缘境,是无为的真理,它是无住。当然这个地方无住是所谓的:无住于外面的境界,观察这个境界是唯心所现,如梦如幻;也观察我们这一念心,是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,也不住于内心的妄想。这个时候以这个无住的清净心,当做我们修止的所缘境。你在这清净心无住的真理当中,长时间安住,就产生一种很强大的寂静力量,这当中有灭除烦恼跟罪障的力量。但是长时间这样安住,就会有一些过失。什么过失呢?「或起懈怠,不乐众善,远离大悲。」这样一种清净的本性,长时间的安住,就容易产生一种增上慢心,及寂静安乐,我们就认为整个大乘的修学是大事已办,对于十方诸佛所传授种种波罗蜜的善法,以及我们去观察无量有情众生在三界当中,承受的生死大苦,我们都没有这种好乐追求跟度化的心情,就是「不乐众善,远离大悲。」对善法的修学、对众生的度化,都不生好乐。换句话说,就会造成一种安住在少事、少业、少希望住的心情,这种情况就容易退大居小。基于这个理由,为了挽救只是修止的过失,所以我们必须要起观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小乘的空观我们前面也一再强调,他是离开一念心性去向外追求一个空的相貌,在大乘佛法说是灭色取空。所以他这个空,是一个槁木死灰,所谓的死水不藏龙,他本身不能生起修善度众生的妙用,他本身的空就没有这种作用。但是这个地方的真如三昧就是说:你在安真如三昧的时候,你一念心是空空荡荡、历历分明的,那个明了性是现前的,就是你有这个能力,但是你却放弃了这个能力,是这个意思,就是等于是说得少为足。所以我们长时间安住在真如三昧的止,为了怕落入二乘种姓,所谓的「不乐众善,远离大悲」,所以我们必须修观来加以对治,这就是修观的主要理由。看「丑二、明修相」。应该怎么去修观呢?这当中有三科,先说明修观的内容,再说明它的操作时间。先看它的修观内容:
丑二、明修相寅一、明观相
修习观者,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,无得久停,须臾变坏。一切心行,念念生灭,以是故苦。应观过去所念诸法,恍惚如梦。应观现在所念诸法,犹如电光。应观未来所念诸法,犹如于云,歘尔而起。应观世间一切有身,悉皆不净,种种秽污,无一可乐。
这个地方我们先修正一个错字,就是在七十四页的最后一行第二个字,这个「忽尔而起」这个第一个「忽」字是多余的,也就是从这个第二个三个火的「歘」开始,这个歘尔的意思就是迅速的意思,第一个「忽」是多余。
本论的观它对因缘所生法的观,主要是提出二点:一个是不净观,来对治贪爱的烦恼;第二个是修无常观、无我观,来对治我见的颠倒。从一个对治的次第,我们应该先修不净观,从粗到细。我们先看这不净观的内容:「应观世间一切有身,悉皆不净,种种秽污,无一可乐。」我们在进入这个真如三昧的时候,内心的相貌是一个无相三昧,没有任何的相状可得,那是一个所谓的清净平等的法界。现在你要修观,你必须要从这个法界里面出来,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从空出假,从一种我空、法空相应的清净心,这个时候再生起一个念头,在动一个有所得的念头。动这个念头以后,你就会从一个平等的法界,回到你现实的生命世界,就是你又看你过去的业力所招感的这个果报体,就是这一团肉。当然这一团肉,我们过去是非常的爱着,这个时候我们从一种清净的本性,又回归到我们这一期的因缘所生法,我们对于这一个色身,应该要以不净来观察,来对治我们的爱取烦恼。我们凡夫爱取的所缘境非常的多,比如说对财富、对眷属、对这种民生的爱取,但是在所有的所缘境当中,以色身的爱取最为粗重。所以我们从对治烦恼的角度,重者先治,譬如擒贼必先擒王。这对色身的爱取,如果你是对自身的爱取就产生身见;对他身的爱取就产生淫欲心,所以这个地方的过失是非常的重大。应该怎么办呢?在对治爱取,就是观我们色身是不清净的,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的一个观照力,只是看到色身的表层。就是这一层皮,被这一层美妙的皮所包装,就产生了颠倒,所以我们应该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