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四章)

  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四章)

  南懷瑾教授講述

  第四章 夜來千詩由病禅

  如觀音言。彼佛教我。從聞思修入叁摩地。初于聞中。入流亡所。所入既寂。動靜二相。了然不生。如是漸增。聞所聞盡。盡聞不住。覺所覺空。空覺極圓。空所空滅。生滅既滅。寂滅現前。忽然超越,世出世間。十方圓明。獲二殊勝。一者。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。與佛如來。同一慈力。二者。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。與諸衆生。同一悲仰。

  觀音菩薩報告他當年修持的經驗是走這個路線進來的。“從聞思修入叁摩地”。聞,是返回來聽自己念佛的音聲。且一邊參究,這是思,晝夜二六時中如此修去,這是修,就這樣進入了最高定慧等持的叁昧境界。

  “初于聞中,入流亡所”。比如,修念佛法門的人,每一字、每一句自己都聽得清清楚楚;乃至不出聲地念,自己回轉來聽意識境界念佛的音聲,一字不漏都聽得清清楚楚。如此持續下去念一百句、一千句都一直不亂,就差不多要“入流”了,進入法性之流,順流而去。久而久之就“亡所”,外界的音聲聽不見了乃至念佛的音聲也沒有了,自己就安住在那個境界上,這個就是“入流亡所”。

  因此,修淨土法門的道友也應該這樣走才比較確實,你心中在念佛,一直回轉來聽聽聽,自然不聽外界的音聲,即使外面有人罵你,你也不理他,慢慢地就聽不見了,只有心中這個念佛的聲音;或者是聽外界的音聲來修也可以,古人喜歡在水邊林下修道,依我的經驗,在松樹林最好,風一吹那個聲音特別美,你慢慢地聽聽聽就入流了,接著就可“亡所”。由此自然就可進入到下個境界。

  如果說這個境界你無法保任,又迷糊了,那又變成凡夫了。好比天天求黃金,有一天黃金到手了偏偏又把它搞丟,那有什麼辦法呢?因此,你依舊照著原先用功的方法用功下去,若幹時或是刹那間“所入既寂”,那個時候我們修持的境界會更進一步地深入到寂滅的狀態。“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”到了這時候外界的一切音聲都了然清楚,但對你毫無妨礙。此心如如不動、生而不生,一切都清楚,那怕是風吹草動,甚至此時,有一只螞蟻爬過,你也能聽到。因此,當年達摩祖師在嵩山少林寺面壁時“聞蟻鬥如雷鳴”,聽到了螞蟻在地上打架的聲音,就像我們聽到的打雷聲一樣大。修到這個程度時動相、靜相都了然,如果不了然就不算數,這個了是明明了了之了。在這個時候你想找妄念也找不到,所以說,動靜二相了然不生。

  這個樣子到家了沒有?還沒有。“如是漸增”,再求進步。“聞所聞盡”,能聞與所聞都沒有了。“盡聞不住”,什麼都聽不見,連聽不見的也聽不見;一切聽見、聽不見及動靜了然的那個境界也不住。就如《金剛經》所雲: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雖然有那麼好的境也不住、不理,順其自然。

  接下來的就不是由音聲來的聞;而是知了覺性的覺,禅宗的說法就是悟了。但是,如果你覺得自己開悟了,那個“悟”就變成耽誤的“誤”。“覺所覺空”,悟到了覺性,能覺的與所覺的也空了。“空覺極圓”,空了以後有空的境界,空與悟境都不住,悟了以後當然是空,真空了以後自然就悟,無論是空也好,悟也好,都不住,這個時候就圓融了。“空所空滅”,所以能空與所空都沒有了,談不上空不空。因爲空而自性自然起妙有,因此能空與所空都滅了。

  “生滅既滅、寂滅現前”,一切生滅輪回也自然地解脫。此時寂滅的自性現前,二六時中行、住、坐、臥都在寂滅自性中。觀音菩薩把修持的功夫境界都切切實實的告訴了我們。如果我們還不懂那就只好慢慢地持誦觀音菩薩的聖號,求他老人家的加被。不要認爲這是迷信,因爲你虔誠持誦佛號的關系,使得你的心與菩薩的心越來越接近而相應,他一定會來度你。

  “忽然超越,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,獲二殊勝”,“忽然”即頓悟了道理,突然之間你自己悟了,不但跳脫了世間也跳脫了出世間,無所謂在家或出家。“十方圓明”,在這個時候也無所謂空間及時間的觀念,圓滿清淨,在一片的智慧光明中。“獲二殊勝”,獲得兩種特殊的、講不出來的好處。

  是哪兩種好處呢?“一者,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”,修持到了這個境界依禅宗祖師的說法是,與叁世十方一切佛同一鼻孔出氣,即你已修證到了佛果與諸佛合流了。合什麼流呢?慈力,即法界慈悲的心願;就像觀音菩薩一樣對一切衆生無比地慈愛。慈下面還有一個力,有這個力量;我們凡夫發慈悲心沒有這個力量,心力發不出來。修持到家的人,那個力量發出來有影響力,他坐在那裏無形中就把你給影響了,可以使你的心念都平靜下來。

  “二者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,與諸衆生同一悲仰。”有人開悟了,到了這個境界,心裏有無比的悲心自然流露,慚悔自己以前爲何如此愚蠢。再看看一切衆生都是在解脫的境界裏自找煩惱,真是好可憐!因此,與未成就的衆生同一悲仰,這裏不用悲力而用悲仰,意指仰慕悟道的人是多麼解脫、平靜,而發出了無比的悲感。

  離妄法眼淨

  是以初從聞性入時。先亡動靜聲塵之境。次亡能聞所聞之心,既心境俱亡。又不住無心境。及能覺所覺之智。則覺智俱空。此空亦空。方成圓覺。故雲空覺極圓。空所空滅。始盡生滅之原。到寂滅本妙覺心之地。

  到這裏又是永明壽禅師所下的結論:“是以初從聞性入時,先亡動靜聲塵之境,次亡能聞所聞之心。”

  從聞性進入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,第一步先亡去動相、靜相的聲塵境界。第二步再亡能聞及所聞之心。“既心境俱亡,又不住無心境”,“心”,此心念的體相,“境”是外面空的境界,“俱亡”,都沒有了。但是他不住在無心的境界。所以古人說:“莫道無心便是禅,無心猶隔一重關。”若到了無心境界便要當做是道,將來會變成白癡。“及能覺所覺之智”,翻過了無心境界,你的智慧會突然開發,即使從來沒有讀過書的人也會變成什麼都懂。

  例如,《憨山大師的年譜》記載他年輕時修行經驗,在他用功的過程中,有一天夜裏,突然文字智慧的境界打開了,就在半夜之間毫無思考地寫下一千首好詩,想停卻停不下來,此時才知道是禅病來了(楞嚴經裏的五十種陰魔都是禅病)。

  他回想起曾經參訪過一位老前輩談到禅病的問題,那位老前輩告訴他,得了禅病只有靠睡才能治好;睡不著就得靠喝酒把自己醉倒大睡一番。後來他老人家大睡一覺才把它給脫開。所以修道用功到這裏,智慧爆發開來無所不通,有時候好像整個地球都被你看透了,好是好,但若著了相就會落入魔障。所以永明壽禅師告訴你“則覺智俱空”,連悟道的智慧境界都要空掉。“此空亦空”,連這個空的境界也要丟掉。“方成圓覺”,才能到達圓滿覺性的境界。

  “故雲空覺極圓,空所空滅,始盡生滅之原”,到了這個時候才不起生滅心,所以大家在問:如何才能不妄想?你若修到這個時候自然沒有妄想,生滅心不動了。生滅心不動了,不是什麼事都不知道,而是什麼事都更清楚。什麼是我們心理現狀的生滅心?我們衆生爲一片無明所障蓋,猶如身處黑暗。我們修行用功的人就仿佛拿了一把手電筒在找,有時候好境界來了,亮了一下境界又掉了,那是因爲電池用幹了嘛!這就是生生滅滅的狀態,當然不是圓覺。

  無生滅是什麼?就好比陽光出現普照大地一樣,即使你不用力,也是無所不照。因此,這個時候你不起生滅心的作用,但是天地萬物你無所不知、無所不照。“到寂滅本妙覺心之地”,這是菩薩成道的境界,在這個時候寂滅自性現前,到了本性妙不可思議的覺心地位。這是永明壽禅師所加上的結論。

  如起信論雲。一切諸法。皆由妄念而有差別。若離妄念。則無境界差別之相。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謝。識想消而塵垢沈。則法眼應時清明。常光了然頓現。見聞本性既爾。諸根所現亦然。

  下面他又引用馬鳴菩薩所著的《大乘起信論》來說明這個道理。“如起信論雲: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,若離妄念則無境界差別之相”,這句話的意思,即心生則一切法生,心滅則一切法滅。“故知妄念空而根境謝,識想消而塵垢沈,則法眼應時清明,常光了圓頓現。”妄念空了以後六根與外塵自然清淨了,自然對境心不起,業識所造的妄想消滅了,則身心內外的塵垢都會消失,擇法眼立刻就清楚了,這個時候智慧之光頓現,不加任何力量豁然開朗。“見聞本性既爾,諸根所現亦然。”話說回來,這段話是說明觀音菩薩從耳根爲工具聽聲音入手修行,返回到聞性的結果。其實不只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,用任何一根來修行,如眼根或是鼻根呼吸來修止觀,最後到達的境界都是一樣的。

  眼前叁千界,猶如一夜夢

  故經雲。六自在王。常清淨故。又首楞嚴經偈雲。一根既返原。六根成解脫。見聞如幻級。叁界若空華。聞複翳根除。塵消覺圓淨。淨極光通達。寂照含虛空。卻來觀世間。猶如夢中事。但以未覺悟前,于染淨中有一毫見聞取舍之處。皆在叁界無明長夜生死夢中。才得見性。便同覺後。自覺覺他。故名爲佛。

  “故經雲:六自在王常清淨故”,我們凡夫六根被外塵牽著鼻子走不能稱爲自在王,要六根都清淨了才能自在。因此《心經》一開始就是觀自在叁個字,要我們回頭來找自己的那個東西得到自在,六根都非常自在自然在清淨中。“又楞嚴經偈雲:一根既返原,六根成解脫。”《楞嚴經》上也說,一根修成功了,六根同轉自然就解脫。“見聞如幻翳,叁界若空華”.這個時候眼睛所看到、耳朵能聽到的作用,猶如清淨目性的澄清虛空中所起的像一層薄膜一樣的幻翳。看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就像虛空中的花朵一樣虛無缥缈。

  “聞複翳根除,塵消覺圓淨。”返聞聞目性,本性找到了,那一層薄膜的障礙就沒有了。一切外境的六根、六塵消失了,本覺自性圓滿清淨、真正的淨土現前。“淨極光通達,寂照合虛空.卻來觀世…

《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四章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