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間,猶如夢中事”.真正悟了由自性的定.不用到西方,西方淨土就現在眼前。這個時候淨極的心光通達了,寂照遍合虛空,叁千人于世界如在目前,再回轉來看的一切就好像是夢境一樣。
“但以未覺悟前,于染淨中有一毫見聞取舍之處,皆在叁界無明長夜生死夢中。”這個夢和上一個夢不同,這幾句話是永明壽禅師加的,他說一般人在未悟道以前,自以爲的淨不是真淨,因此染淨二法都是染汙。假如有一毫的分別這是染法、這是淨法而有取舍,老實講都還在叁界無明中,在長夜生死的大夢當中。
“才得見性便同覺後,自覺覺他故名爲佛”,反過來說,假如從人生的大夢中覺醒成佛了,還是在做夢,這個夢是瞪起眼睛故意做得夢,這是佛夢。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?只要你能見性,心光顯現時即同請佛。雖然尚未達到古佛的程度,但是這一見性和古佛成佛的第一步完全相同。這時菩薩發心了,自覺以後覺他,弘法利生,這個樣子就叫做佛。
又此自心之性。遍一切處。隨處得入。非獨見聞。或意消香界而入圓通。或心開塵境而證法忍。或入水觀而達性。或審風力而悟宗。或刺足疼痛而純覺遺身。或了心無際而入佛知見。或觀暖觸而成火光叁昧。或演法音而降伏魔怨。當此大悟之時。終不見有一境可生。一言可執。
“又此自心之性,遍一切處,隨處得入,非獨見聞。”
這是永明壽禅師對《楞嚴經》中二十五圓通法門的歸納。再說此心之性遍一切處,隨處得入,不是只有在眼睛或耳朵上玩。“或意消香界而入圓通”。如,香嚴菩薩聞到沈水香味就開悟。“或心開塵境而證法忍”,有的只在思想念頭上觀心,心一打開也到達這個境界。“或入水觀而達性”,有的則修水觀而悟道。“或審風力而悟宗”,有些是聽呼吸修止觀,呼吸是依風大而修也可悟道。
“或刺足疼痛而純覺遍身”,有的因爲光著腳走路被刺流血,痛的要命!他想痛因哪裏來?腳痛?大腦痛?還是心在痛?就這樣一參悟道了,疼痛不見了,身體也沒有了。“或了心無際而入佛知見”,直接由觀心法門,了解心是本空的也可以悟入。“或觀暖觸而成火光叁昧”,有一位火頭金剛修氣脈而覺得全身發暖,得暖相而後進入火光叁昧。“或演法音而降伏魔怨”,有些菩薩就走弘法利生的路子,爲人解說佛理的同時,自己也悟道了。
“當此大悟之時,終不見有一境可生、一言可執。”開悟的時候沒有一個境界可談,若有一個境界早被這個境界束縛而耽誤了,也不再執著任何經典的一言一句。
例如:雲門祖師開悟了以後,把八十八佛的名字都貼在褲頭上,表示都不需要了。可是別人跟他學,雲門祖師嚇死了!有人看到雲門祖師可以把諸佛的名字貼在褲頭上,他也想學學開悟人的樣子,于是把諸佛的名字也貼在褲頭上,結果全身都爛了。雲門祖師把諸佛的名字貼在褲頭上是恭敬及無上的慈悲,告訴我們修到這個時候就無一境可生、無一言可執,你沒有到這個境界而學這種狂態,果報就立刻呈現。
今只爲迷性徇文。背心求道者。假以言說指歸自心,從此一向內觀。舍诠究理。斯則豈不是因言悟道。籍教明宗。爲此之人。不無利益。遂使初心學者。信有所歸。便能息外馳求。回光反照。頓見自己。了了明心。如正飲醍醐。親開寶藏。方悟隨言之失。深慚背己之愆。
永明壽禅師寫這部大作是在宋朝,當時全國都籠罩在學佛的氣氛之下,佛學是那麼興盛然而修行求證卻慢慢衰落,他看到佛法的機運下去了,所以作了這部書。“今只爲迷性徇文,背心求道者”,一般人只知道研究佛學跟著文字在轉而不懂得修證。“假以言說指歸自心”,你們念了佛學以爲自己通道理,但是我們現在用的方法就是把佛經上有關修證道理的要點抓出來,使大家能回轉來求證。“從此一向內觀”,你懂了佛法的文字、學問好有什麼用?學問好了以後要把學問吃進去,向內去觀心。“舍诠究理”,抛棄了理解,參究真理的境界。“斯則豈不是因言悟道,藉教明宗”,所以我寫這部書的目的是藉此懂得佛經的理,你來求證而有所悟人,真正懂得佛法的宗旨。“爲此之人不無利益”,我作這本書就是沒有悟的人看了也會得到利益喲!“遂使初心學者信有所歸”,初學的人看了將來會成就。“便能息外馳求,回光反照”,能放棄向外追求稀奇古怪的心理,不會讓你精神的光明向外浪費而走上真正用功的路。“頓見自己。了了明心”,立刻可以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,明心見性。“如正飲醍醐,親開寶藏,方悟隨言之失,深慚背己之愆”,讀了這本書好像是喝了無上的醍醐妙品,打開了佛法全部的寶藏。那個時候才知道跟著佛法的文字跑,而不知修證返回自己的本地風光是錯誤的。
故阿難等。因世尊開示自性之後。發自慶言。消我億劫顛倒想。不曆僧祇獲法身。故能不動塵勞。現身成佛。祖佛言教有如是不可思議之力。爲是廣大無邊法利故。所以具引全文佛語爲證。雲何反有背己之言論文之诮乎。若不觀心內證。法律禅師等。各有十種過患。
“故阿難等,因世尊開示自性之後,發自慶言”,阿難因爲佛給他講了這個法門以後很高興,就說了一個偈子來說明《楞嚴經》的偉大。“消我億劫顛倒想,不曆僧祇獲法身。”使我無始劫來顛倒妄想的觀念沒有了,不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就可悟道而獲得法身。
“故能不動塵勞現身成佛”,懂了這個法以後,不論在家或出家就是在塵勞煩惱中也可成佛。“祖佛言教有如是不可思議之力”,永明壽禅師此時語重心長地說,佛經祖師的話有如是不可思議的力量,大家爲什麼不看佛經。
“爲是廣大無邊法利故,所以具引全文佛語爲證”,因爲佛經有如此廣大無邊的法利,所以我具體地把佛經裏有關修證的部分整個給抽出來。“雲何反有背己之言、論文之诮乎”,結果你們還譏笑我,說我不懂還當文鈔公抄了一大堆。“若不觀心內證,法律禅師等各有十種過患。”不管是講經的法師、講戒的律師或是打坐的禅師,如果沒有真正地用功就有十種毛病。
《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四章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