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七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底在你生命當中,産生一個什麼樣的影響力?跟你的觀照有關系。我們今天以別教菩薩跟圓教菩薩作一個說明。假設你因地時候發心的起修點是依止空性,你依止空性來修布施,這個布施的法在你內心表現出來的時候,你觀察沒有一個能布施的我,沒有一個所布施的衆生,這樣但能止妄不能顯真,就是你能夠止住你有所得的妄想。當你在布施的時候,能夠觀察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,你這樣的布施,不但能夠止住你悭貪的妄想,你還要發明你這種無貪的善根,你又能夠顯真,能夠在內心的清淨心當中,建立一個善良的功能,這樣子的布施,不但能夠止妄,同時又能夠顯真。所以同樣是一個布施,在不同人的內心當中去操作,會産生不同的效果。有些人布施,他只是止妄;但是有些人布施,他不但止妄,同時又能夠顯真。當然這就是看我們在因地當中,對大乘佛法的學習,産生的觀照有所不同。這二科是就著同樣是信成就發心的圓教菩薩,跟別教菩薩的功德有所差異。

  醜二、顯退不退寅一、權說有退

  看「醜二、顯退不退」的差異,這一科是約著別教菩

  薩來說明退轉跟不退轉的因緣。這當中先講到約「權說有退」,就是從一個不了義的善巧方便的說法當中,安立退轉,我們看論文:

  如修多羅中,或說有退墮惡趣者,非其實退。但爲初學菩薩,未入正位,而懈怠者,恐怖令彼勇猛故。

  這個「修多羅」就是《菩薩纓絡經》,在《菩薩纓絡經》講到:假設是七住以前的菩薩,如果遇到了惡知識的誘惑,「有」可能會「退」入到凡夫,乃至于種種的「惡趣」當中,就是七住以前的菩薩,都還有退失大乘功德的因緣,就是遇到惡知識的因緣。馬鳴菩薩說:其實「非其實退」,這種「退」是一種方便的安立,在真實義來看不是退轉。爲什麼呢?「但爲初學菩薩,未入正位,而懈怠者,恐怖令彼勇猛故。」這是佛陀的慈悲,看到「初學菩薩在修學大乘佛法的時候,産生了「懈怠」,他覺得他已經成就了初住了,他就開始「懈怠」,這個時候菩薩以叁惡道果報的「恐怖」,使「令」他能夠「勇猛」精進的緣故,而安立了退轉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。別教的初住,在整個斷惑上來說,是斷除了叁界的見惑,跟小乘的初果是相齊等,從斷惡的角度是相齊等。爲什麼說「初住就不退」呢?菩提心的建立,最大的障礙點是我見的煩惱,就是你心中的私欲,這個自我意識、這個自我的保護。我們凡夫在清淨本然的心性當中,捏造出自我意識以後,接下來就是我愛,就是愛著這個我們所捏造的虛妄自我。愛著自我以後,我們在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就産生了障礙。但是這個別教菩薩,他自我意識被破壞,即使他還有叁界的煩惱、還有貪瞋癡的欲望,但是他的欲望是特別的輕薄。在經論上講一個譬喻說:譬如轉動的輪盤,這個轉動的輪盤,它整個根源,它那個動力已經被消滅了,所以它只是一種剩余的勢力。所以在小乘的教法當中說:一個證得初果的聖人,他即使整天都不去修習觀照,也不做早晚功課,他依止我空聖道的力量,他決定是七番生死來證得阿羅漢果,七上天上、七來人間,經過十四世的時間,決定證得阿羅漢果。就是說它這艘船只有往前進,不可能往後退。在菩薩經裏面講到的退,是佛陀的方便安立。

  寅二、實則不退

  又是菩薩,一發心後,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。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勤苦難行,乃得涅槃,亦不怯弱。以信知一切法,從本以來,自涅槃故。

  這個地方是說明他爲什麼能夠不退轉?講出這個道理。這個「菩薩」他的修學經過一萬劫,成就信成就「發心」、成就了初住以「後」,他就不再「怯弱」。你跟他講善法的修學是多麼的困難,要種種的難行苦行,他不怕;衆生多麼的剛強難調,他也不怕。他絕對不會放棄他對無上菩提的追求,對度化衆生的希望,他絕對「不」會「墮」落到「二乘地」。即使他聽到:成佛之道有「無量無邊阿僧祇劫」的「勤苦難行」,來修習六度的菩薩道,他內心當中也不生起「怯弱」之心。爲什麼他有這樣的一個堅固的誓願力呢?這以下講出它的道理了:「以信知一切法,從本以來,自涅槃故。」因爲別教的菩薩,他對空性的聖解非常堅固,他能夠依止別教的教法,他知道一切法是自性不生,本來畢竟空寂。他以空觀的智慧,來觀察這些上求佛道的障礙點、跟下化衆生的障礙點,都是如夢如幻,都是不可得的。

  在《攝大乘論》當中清楚的講到:這個初住的菩薩之所以不退,有叁種的力量在支持著。第一個是清淨力:住位的菩薩,他內心當中能夠觀察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産生一種清淨的力量,這是根本,這就是所謂的「信知一切法,從本以來,自涅槃故」。第二個是增上力:他內心當中有堅定的誓願在支持著他,所以這種增上的力量,他能夠産生一種行力,不能修要他修。第叁個是堅固力:這個初住位的菩薩,遇到種種的惡因緣,他能夠安忍不動,他忍力特別強,他有堅固力,他不但是行力強,他也能夠安忍不動,他有這種堅固力。這個增上力跟堅固力,主要是來自于清淨力,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說的「以信知一切法,從本以來,自涅槃故。」他有這種我空真理的觀照支持,使令他不退轉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退轉的因緣跟不退轉的因緣。大乘佛法,這個退轉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。就是說我們今天因爲一時的善根被刺激,發起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邊誓願斷、法門無上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生起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四弘誓願,這件事情不是很難,特別是一個初學者,依止一念宗教情操的善根資持,他也能夠生起這樣的一個清淨誓願。但是這樣的清淨的誓願,有些人能夠在心中保持很久,有些人可能沒有幾年就消失掉了。爲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?就是你內在的觀照力是不是強,有強跟弱的問題。也就是說我們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,沒有一個人是完全順利的,一定是充滿石頭,充滿著障礙。我們一再強調:菩薩道在凡位起修的時候,是帶著煩惱跟業障在修行,你雖然建立了菩提心,但是你內在有煩惱,它會障礙你的菩提心;你無始劫造殺盜淫妄的罪業,這些業力都保存在阿賴耶識,這些罪業它也會障礙菩提心;我們現前這個果報體,這個老病死的果報體,它也會障礙你菩提心:就是我們雖然産生菩提心,但是有叁種違背菩提心的法,在我們生命當中不斷的出現。問題是我們如何去化解這些障礙?那當然就是依止內在的觀照力。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他發了菩提心以後,他能夠從菩提心生的起到他臨命終時,他能夠不退轉,他遇到這些障礙現前的時候,其心安如海,不動如須彌。但是有些人他這個菩提心特別的脆弱,遇到煩惱的刺激、罪業的刺激、老病死的折磨,他菩提心就消失掉了。這個地方就是講到「以信知一切法,從本以來,自涅槃故。」這是一個根本問題,就是你內心當中是不是有觀照力。這一科講到信成就發心,它一個生起的功德。

  辛二、釋解行發心

  前面的信成就發心的重點,還是偏重在內在的觀照力,理觀的成分多,事修的成分少。在「解行發心」,他就有一種曆事練心,他事相的修學就比較多。

  解行發心者,當知轉勝。

  一個菩薩經過一萬劫的時間以後,他的菩提心從信的

  成就發心,而轉成「解行發心」,他菩提心的功德,就比以前更加殊「勝」。這個地方的殊勝,我們先講時間的殊勝,再講內涵的殊勝。先看時間的殊勝:

  以是菩薩,從初正信已來,于第一阿僧祇劫,將欲滿故。

  前面的信成就菩薩,是經過一萬劫;這個地方的「菩薩」,是從他剛開始成就大乘的「信」心,所謂的「自信己身,有真如法」而發心修行,在叁大阿僧祇劫當中,他經曆了「第一大阿僧祇劫」,而且即將圓「滿」。也就是說他已經經曆過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的整個叁賢階段,花了一大阿僧祇劫。這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都叫做解行發心。從十信位到初住,叫做信成就發心;從二住以後到十回向,叫做解行發心。這個地方是說他修行時間的殊勝,這以下就說明他在修習六波羅蜜的時候的殊勝。

  于真如法中,深解現前,所修離相。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,隨順修行檀波羅蜜。以知法性無染,離五欲過故,隨順修行屍波羅蜜。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,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。以知法性無身心相,離懈怠故,隨順修行毗梨耶波羅蜜。以知法性常定,體無亂故,隨順修行禅波羅蜜。以知法性體明,離無明故,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。

  這個地方就正式說明解行發心在修六波羅蜜的時候,他有這種殊勝的相貌出現。那這當中分二科:先總標,再別名。先看總標:「于真如法中,深解現前,所修離相。」一個解行發心的特別相貌,就是他的內心不管是在修習什麼善法,他都能夠具足「深解現前」跟「所修離相」。這個「深解現前」是指他內心的觀照力,能夠真實的了知他內心當中是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,他有一種堅定不移的理解。這種理解,就帶動他對于這樣一個法的念念隨順,他不再隨順于這種生滅的妄想──有所得的心。他內心當中能夠觀照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,這樣的理解經常的現前。當然他不是只是現前,他采取行動,「所修離相」,他在修六波羅蜜的時候,能夠生起能所對立的相,遠離這種能所的對立──沒有一個能布施的我、沒有所布施的衆生,這種我相人相的對立是消滅的,那他的觀照力跟行動力有這樣的殊勝。這是一個總說,這以下別釋。

  我們先看第一,「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,隨順修行檀波羅蜜。」我們凡位的菩薩沒有去正念真如,沒有正念真如的意思就是隨順妄想,隨順妄想我們也可以修波羅蜜,修布施。我們剛開始修布施,佛陀告訴我們:你應該思惟「諸未施財無常滅,由施反成有財庫。」我們剛開始學習布施的思考是說:我現在有叁千塊,假設我選擇把這個叁千塊占爲己有,我死掉以後,這叁千塊就消失了,「諸未施財無常滅」,這個錢財就被無常的大火給燒掉了。假設我今天選擇布施,我這個錢不要自受用,把這叁千塊錢布施給這些苦惱的衆生,哦!這樣子就把這些無常敗壞的錢財,轉成一種堅固的善業力,那這個善業力當死亡到來的時候,這個死亡不能破壞這個善業,它能夠從今生貫穿到來生,你來生還可以受用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布施的時候,思考是從業果的思考,當然這是一個出發點,這也是非常的好。但是這個解行菩薩他在布施不是這種思考,他的思考是:我內心當中本來就沒有「悭貪」,達妄本空,這個悭貪的法是不存在的。你內心當中沒有悭貪,那你內心當中是什麼功能呢?我內心當中本來就具足施舍的功能,既然我有這種功能,我應該「隨順」這種功能來「行」布施,所以行布施是很正常的。爲什麼?因爲我的本性就是有施舍的功能,所以我的布施只是隨順這種功能而已。他有這種思考以後,他在布施就不是像我們只是成就一個善業力而已,他內心在布施的時候,念念當中返妄歸真,破除無明,開顯真如,他的布施有這種力量。他爲什麼有這種力量呢?他內心當中能夠經常的觀照,因爲「法性體無悭貪故」,而「隨順修行檀波羅蜜。」這個地方就是爲什麼一個菩薩他修布施,我們凡夫也修布施,這個地方有這麼多的差別。

  「以知法性無染,離五欲過故,隨順修行屍波羅蜜。」這個地方講持戒。我們一般人會持戒,主要的理由就是害怕到叁惡道去,就是怖畏當來的果報,害怕這個罪業會招感叁惡道果報。因爲害怕到叁惡道去,産生增上慚愧,所以我們不敢去造業,「不敢」,是很想造業但是不敢。當然剛開始這樣子是非常的好,但是我們應該進一步再思考:我們爲什麼持戒呢?其實持戒是很正常的,造罪業是不正常的,我們應該恢複正常。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就沒有「染」汙的煩惱,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就很適合持戒,就是持戒是隨順我們的本性。我們這念心剛開始設計的時候,是要你去造善,不是要你去造惡的。所以修習持戒,我們姑且不說是來生有個什麼人天果報,這個先不要去思考,你就觀察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,持戒是「隨順」本性,所以你就可以持戒了,這樣子就可以持戒了。

  接下來「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,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。」我們剛開始修忍辱,是觀察瞋恚的過失。瞋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。我們害怕瞋心所帶來的過患,破壞我們的功德林,所以我們不敢發脾氣。雖然不敢發脾氣,但是那個能發脾氣的因種還在,只是我們不敢讓它起現行,所以我們一般的忍辱,只能夠消滅表面上的現行,不能消滅它的因種。但是解行菩薩不同,他在修忍辱的時候,觀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我內心當中根本沒有「瞋惱」的因種,這個瞋惱是顛倒生,因緣有的,是無中生有的。沒有瞋惱,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就具足安忍的力量,「知真本有」,這個時候既然我有安忍的力量,我應該「隨順」它才對,「隨順」安忍的本性,來「修」習忍辱「波羅蜜」,所以修習忍辱是正常的。

  「以知法性無身心相,離懈怠故,隨順修行毗黎耶波羅蜜。」我們觀察我們身心世界,本來是沒有這種懈怠,沒有這種「身心」世界的業報「相」,所以我們這念心是沒有所謂的疲憊,沒有老病死的。我們一念清淨本然的心,是具足無量的功能、無量的能量,所以遠「離懈怠」。

  「以知法性,體無亂故,隨順修行禅波羅蜜。」我們內心當中,本身就是寂靜不散「亂」的,所以我們應該「修」禅定,「隨順」寂靜。

  「以知法性體明,離無明故,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。」我們自「性」當中,本來就具足「體明」,「大智慧光明義故」,所以我們應該「隨順修」習「般若波羅蜜」。

  這個地方等于是說這個解行菩薩修六波羅蜜,的確跟我們有所不同。這樣的一個情況,我們待會再把它作一個總結。好,我們休息十分鍾。

  

  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