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八卷

  第二八卷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五十九頁。

  我們上一堂課講到「辛二、釋解行發心」,這個發心 就是發菩提心,菩提心是整個大乘佛法一個修學的重點。 在菩提心的修學當中,有所謂的根本法門跟方便法門。根 本法門是我們內在的觀照力,方便法門是我們所産生的斷 惡、修善、度衆生的一個加行。在這個地方,馬鳴菩薩一 再的強調:我們內在的觀照力,是成就菩提心功德的一個 最重要因緣。內在的觀照,在本論當中基本上是分成二類 ,我們也可以依止生滅心來加以觀照。比如說:我們一般 的凡夫在修六波羅蜜的時候,我們凡夫的心都是有相行, 思惟這個善業能夠招感安樂的果報、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 ,依止有相的觀照、有所得的心,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 等,我們內心當中産生一種善業力,如此而已。在整個權 教的菩薩當中,就是依止我空、法空的智慧來修六波羅蜜 。他在修習每一個波羅蜜的時候,觀察叁輪體空、觀察我 不可得,所布施的衆生也不可得,來消滅人我的對立,這 樣子能夠止住他的妄想,消滅有所得心的妄想。當我們能 夠依止大乘真如門來修六波羅蜜的時候,我們觀察「達妄 本空,知真本有」,我們內心當中,本來就具足修學六度 的善根,我們只是隨順善根而修學六波羅蜜,所以六波羅 蜜的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開顯內心的善根。這樣子你每一 個六波羅蜜的善法,都具足了破惡,也具足了生善,所謂 「破妄顯真」的功能。所以同樣是修六度,你依止內心不 同的觀照,就有不同的結果。我們顯教比較沒有明顯的說 明大乘的差別,頂多只是說權教菩薩跟圓教菩薩;但在密 宗就分得很清楚,密宗它把修學的佛法分成小乘、大乘、 金剛乘。在密宗裏面的分判,大乘就是依止我空、法空而 修六波羅蜜,他只能夠止妄,但是不能開顯真如理;當你 能夠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來修習種種的六波羅蜜,這 樣叫做金剛乘。金剛乘的特點跟一般大乘顯教的差別,就 是生滅門跟真如門的差別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,比如 說在念佛方面,念佛的整個操作有二個重點:一個是能念 的心,一個是所念的佛。如果說我們今天以顯教大乘我空 、法空來念佛,我們剛開始念佛,都是依止生滅心來念佛 ,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事相念佛。我們剛開始觀察:我是業 障凡夫,我沒有出離的因緣;阿彌陀佛是大功德的境界, 他有救拔我的力量。我是業障凡夫,但是沒關系,我對阿 彌陀佛通身靠倒,這樣也是非常好。但是這樣的念佛法門 ,叫生滅門的念佛,是一種自他對立,我是一個真實的個 體,阿彌陀佛也是一個真實的個體,我比較差,阿彌陀佛 比較好。我這個人是有增上慚愧心,我差,沒關系!但是 阿隬陀佛會救我,所以我憶念佛陀。這樣的念佛,叫做事 相念佛,就依止生滅心念佛,這樣的念佛也是非常不錯。 但是我們也可以依止密教金剛乘念佛的方法,就是依止所 謂的真如門。真如門主要的精神就是「真如平等,無增減 故。」你觀想自他不二:我們這念心,雖然無始劫來打很 多很多的妄想,但是「達妄本空」,這個妄想是如夢如幻 的,它不能障礙你;在空性當中,「知真本有」,你內心 當中本來就具足本尊的功德,阿隬陀佛無量無邊依正莊嚴 的功德,你本身就是具足這樣的本性。這個本性你怎麼辦 呢?你要假藉佛號來「托彼名號,顯我自性」,假籍阿隬 陀佛聖號的加持力,來開顯你自性本具的隬陀功德,這樣 蕅益大師說:你能夠以自他不二的真如思想來念佛,那這 樣能念的心不可思議,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,念念之間都 不可思議,念念之間滅惡生善,返妄歸真,你所産生破惡 生善的力量,跟你前面在事相念佛,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,套一句蕅益大師的話:「日劫相倍」,你修一天的佛號 ,超過事相修一劫。當然就是說「乘」,佛法講法門是個 乘,就是說你今天從甲方到乙方,你用不同的車乘,你騎 腳踏車有腳踏車的速度,你騎摩托車有摩托車的速度,你 開大白牛車有大白車的速度,這個乘就是以你內心的觀照 來決定的。在本論當中的大乘,他也贊歎別教菩薩的殊勝 ,但是他更贊歎你因地的時候,依止不生滅心、依止一心 真如來起修,這是最圓滿的方法。

  辛叁、釋證發心壬一、明分證癸一、明所證子一、明證體

  前面的信成就是偏重在理觀,解行發心這個叁賢位,是開始由從理觀生起事修;到了「證發心」,真實的能夠證入一心真如理,那是理事無礙不可思議的境界。「證發心」當中,有「分證」跟「滿證」,先看「分證」。「分證」當中分二科:先說明他「所證」的真理,再說明他依止真理所生的妙用。先看「所證」的真理,「所證」真理當中先看他所「證」的「體」。

  證發心者,從淨心地,乃至菩薩究竟地。證何境界?所謂真如。以依轉識,說爲境界。而此證者,無有境界,唯真如智,名爲法身。

  「證發心」,證入真如所成就的菩提心,是「從」最初的「淨心地」,這個「淨心地」就是初地發喜地。「乃至」于「菩薩」的「究竟地」,就是到這個十地,這個十地的滿心就是等覺菩薩,從初地到十地的階位都叫做「證發心」。這個「證發心」菩薩,他所「證入的是一個什麼樣的「境界」?「所謂真如」,他所證悟的是「真如」理。凡夫在有相行,他所證悟的理是業果道理;別教菩薩他所證悟的是空性的道理;圓教菩薩他入了初地以後,所證的真理是「達妄本空,自真本有」,這種自他平等的一心真如。這個地方把真如安立做「境界」是怎麼說呢?「以依轉識,說爲境界。」這個地方法藏大師說:這個是講到真如所起的後得智,所以安立做「境界」。「境界」相的安立,這個真如它是一個所緣境,這個所緣境界是有能所──有能緣的心,有所緣的境界,是約著它還有這個有漏的「轉識」,這個「轉識」就是我們前面說過「真如起動,故名轉識」。這真如一念妄動以後,産生一種有漏的業識,就是阿賴耶識,從阿賴耶識有所得的角度安立做「境界」,這是一個所謂的後得智。但是當這個菩薩入根本觀、入根本智的時候,他內心在一心真如當中,是沒有所謂的境界相可得,「能所雙亡,諸相叵得」,只有一心真如以爲法身。他內心當中入根本觀的時候,那是法界一心,如如智照如如理,那是沒有能所的對立。這個地方等于是把初地菩薩的菩提心相貌作一個總說。

  我們引用《八識規矩頌》對這個初地菩薩的相貌作一個說明。《八識規矩頌》說:「發起初心歡喜地,俱生猶自現纏眠。」就是說這個初地菩薩,他成就菩提心的時候,他第一個相貌是歡喜,他剛開始假藉理觀跟事修來隨順真如。在別教的菩薩來說,他經曆十信、十住、十回向,都沒有契入真如理,只有到初地的時候,他內心跟他的本來面目真實見面,他內心當中起大歡喜:原來叁世諸佛所開顯的一心真如,是真實不虛的,他一大阿僧劫的修行總算是沒有白費了。生起這樣的歡喜,當然是講到他跟真如相應的一個相貌。但是他內心是一個什麼情況呢?「俱生猶自現纏眠」。前面是贊歎他的功德,這以下是說明他有所不足,就是他還有這些俱生的煩惱,在內心當中現纏眠。這個纏就是煩惱的現行,他煩惱現行的時候,多少會纏繞障礙著我們的菩提心。有時煩惱睡覺了,它不現行。

  這地方意思就是說,這個初地的菩薩,他如果在佛堂當中入根本觀的時候,他就從這種有所得的妄想,入到他的一心真如,這個時候內心是一念不生的,所謂的「唯真如智」,無有境界,「名爲法身」。假設他從根本智出來、從佛堂出來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這個時候「俱生猶自現纏眠」,他有漏的妄想還是會活動,這是比較微細的,不是粗重的煩惱,是俱生的煩惱,還有一些微細的我相、人相的對立,有俱生的我法二執的存在。這個地方等于是把初地菩薩菩提心的相貌,以根本智的自受用,跟他的後得智加以分別。

  子二、明起用

  這個菩提心所産生度化衆生的妙用。

  是菩薩于一念頃,能至十方無余世界,供養諸佛,請轉*輪。唯爲開導利益衆生,不依文字。或示超地,速成正覺,以爲怯弱衆生故。

  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,以爲懈慢衆生故。能示如是無數方便,不可思議。

  這以下是說明證發心的菩提心功德。這個初地以上的「菩薩」,他依止內在的菩提心,這個菩提心我們說過,他有清淨法身,還有大悲願力的和合。他的清淨法身跟大悲願力和合的時候,他在「一念」之間,就能夠到「十方世界」去了。我們凡夫的願力依止妄想,所以我們只能夠在內心當中觀想,如此而已。但是初地菩薩,他能夠心想事成,他內心一動,就能夠産生這個情況出來。他到「十方世界」幹什麼呢?「供養諸佛,請轉*輪。」他以種種的香花珍寶來供養十方諸佛,表達他對叁寶的歸依;供養完了,他主要是請佛陀轉*輪。這個地方講到這個初地以上菩薩轉*輪,不完全只是爲了自利,「唯爲開導利益衆生,不依文字。」即使這個法門他已經通達了,他也是請佛來宣說。爲什麼呢?要使令衆生得到歡喜、生善、破惡、入理的四種利益,他不求去聽受這些美妙的言詞,這個地方是說明初地菩薩能夠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他在度化衆生主要采取二個方便:第一個,「或示超地,速成正覺,以爲怯弱衆生。」初地菩薩在宣說法門的時候,有時候是引用贊歎鼓勵的法門。就是有些衆生根性怯弱,他可能准備要退轉無上菩提了,這個時候他示現頓超的法門,就先說:其實成佛不難,一念不生即如諸佛,就是一念之間而已,你能把有所得的生滅心──去生滅,守真藏,轉成真如心,如此而已,一念之間而已,凡夫跟成佛之間,就是在一念之間而已。講這個頓超法門有什麼好處呢?他能夠鼓勵這些「怯弱衆生」。或者他也會開顯呵責對治的法門,他就宣說成佛之道不容易啊,要經過「無量」無邊「阿僧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