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八卷
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五十九页。
我们上一堂课讲到「辛二、释解行发心」,这个发心 就是发菩提心,菩提心是整个大乘佛法一个修学的重点。 在菩提心的修学当中,有所谓的根本法门跟方便法门。根 本法门是我们内在的观照力,方便法门是我们所产生的断 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一个加行。在这个地方,马鸣菩萨一 再的强调:我们内在的观照力,是成就菩提心功德的一个 最重要因缘。内在的观照,在本论当中基本上是分成二类 ,我们也可以依止生灭心来加以观照。比如说:我们一般 的凡夫在修六波罗蜜的时候,我们凡夫的心都是有相行, 思惟这个善业能够招感安乐的果报、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 ,依止有相的观照、有所得的心,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 等,我们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善业力,如此而已。在整个权 教的菩萨当中,就是依止我空、法空的智慧来修六波罗蜜 。他在修习每一个波罗蜜的时候,观察三轮体空、观察我 不可得,所布施的众生也不可得,来消灭人我的对立,这 样子能够止住他的妄想,消灭有所得心的妄想。当我们能 够依止大乘真如门来修六波罗蜜的时候,我们观察「达妄 本空,知真本有」,我们内心当中,本来就具足修学六度 的善根,我们只是随顺善根而修学六波罗蜜,所以六波罗 蜜的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开显内心的善根。这样子你每一 个六波罗蜜的善法,都具足了破恶,也具足了生善,所谓 「破妄显真」的功能。所以同样是修六度,你依止内心不 同的观照,就有不同的结果。我们显教比较没有明显的说 明大乘的差别,顶多只是说权教菩萨跟圆教菩萨;但在密 宗就分得很清楚,密宗它把修学的佛法分成小乘、大乘、 金刚乘。在密宗里面的分判,大乘就是依止我空、法空而 修六波罗蜜,他只能够止妄,但是不能开显真如理;当你 能够「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来修习种种的六波罗蜜,这 样叫做金刚乘。金刚乘的特点跟一般大乘显教的差别,就 是生灭门跟真如门的差别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,比如 说在念佛方面,念佛的整个操作有二个重点:一个是能念 的心,一个是所念的佛。如果说我们今天以显教大乘我空 、法空来念佛,我们刚开始念佛,都是依止生灭心来念佛 ,就是蕅益大师说的事相念佛。我们刚开始观察:我是业 障凡夫,我没有出离的因缘;阿弥陀佛是大功德的境界, 他有救拔我的力量。我是业障凡夫,但是没关系,我对阿 弥陀佛通身靠倒,这样也是非常好。但是这样的念佛法门 ,叫生灭门的念佛,是一种自他对立,我是一个真实的个 体,阿弥陀佛也是一个真实的个体,我比较差,阿弥陀佛 比较好。我这个人是有增上惭愧心,我差,没关系!但是 阿隬陀佛会救我,所以我忆念佛陀。这样的念佛,叫做事 相念佛,就依止生灭心念佛,这样的念佛也是非常不错。 但是我们也可以依止密教金刚乘念佛的方法,就是依止所 谓的真如门。真如门主要的精神就是「真如平等,无增减 故。」你观想自他不二:我们这念心,虽然无始劫来打很 多很多的妄想,但是「达妄本空」,这个妄想是如梦如幻 的,它不能障碍你;在空性当中,「知真本有」,你内心 当中本来就具足本尊的功德,阿隬陀佛无量无边依正庄严 的功德,你本身就是具足这样的本性。这个本性你怎么办 呢?你要假藉佛号来「托彼名号,显我自性」,假籍阿隬 陀佛圣号的加持力,来开显你自性本具的隬陀功德,这样 蕅益大师说:你能够以自他不二的真如思想来念佛,那这 样能念的心不可思议,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,念念之间都 不可思议,念念之间灭恶生善,返妄归真,你所产生破恶 生善的力量,跟你前面在事相念佛,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,套一句蕅益大师的话:「日劫相倍」,你修一天的佛号 ,超过事相修一劫。当然就是说「乘」,佛法讲法门是个 乘,就是说你今天从甲方到乙方,你用不同的车乘,你骑 脚踏车有脚踏车的速度,你骑摩托车有摩托车的速度,你 开大白牛车有大白车的速度,这个乘就是以你内心的观照 来决定的。在本论当中的大乘,他也赞叹别教菩萨的殊胜 ,但是他更赞叹你因地的时候,依止不生灭心、依止一心 真如来起修,这是最圆满的方法。
辛三、释证发心壬一、明分证癸一、明所证子一、明证体
前面的信成就是偏重在理观,解行发心这个三贤位,是开始由从理观生起事修;到了「证发心」,真实的能够证入一心真如理,那是理事无碍不可思议的境界。「证发心」当中,有「分证」跟「满证」,先看「分证」。「分证」当中分二科:先说明他「所证」的真理,再说明他依止真理所生的妙用。先看「所证」的真理,「所证」真理当中先看他所「证」的「体」。
证发心者,从净心地,乃至菩萨究竟地。证何境界?所谓真如。以依转识,说为境界。而此证者,无有境界,唯真如智,名为法身。
「证发心」,证入真如所成就的菩提心,是「从」最初的「净心地」,这个「净心地」就是初地发喜地。「乃至」于「菩萨」的「究竟地」,就是到这个十地,这个十地的满心就是等觉菩萨,从初地到十地的阶位都叫做「证发心」。这个「证发心」菩萨,他所「证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「境界」?「所谓真如」,他所证悟的是「真如」理。凡夫在有相行,他所证悟的理是业果道理;别教菩萨他所证悟的是空性的道理;圆教菩萨他入了初地以后,所证的真理是「达妄本空,自真本有」,这种自他平等的一心真如。这个地方把真如安立做「境界」是怎么说呢?「以依转识,说为境界。」这个地方法藏大师说:这个是讲到真如所起的后得智,所以安立做「境界」。「境界」相的安立,这个真如它是一个所缘境,这个所缘境界是有能所──有能缘的心,有所缘的境界,是约着它还有这个有漏的「转识」,这个「转识」就是我们前面说过「真如起动,故名转识」。这真如一念妄动以后,产生一种有漏的业识,就是阿赖耶识,从阿赖耶识有所得的角度安立做「境界」,这是一个所谓的后得智。但是当这个菩萨入根本观、入根本智的时候,他内心在一心真如当中,是没有所谓的境界相可得,「能所双亡,诸相叵得」,只有一心真如以为法身。他内心当中入根本观的时候,那是法界一心,如如智照如如理,那是没有能所的对立。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初地菩萨的菩提心相貌作一个总说。
我们引用《八识规矩颂》对这个初地菩萨的相貌作一个说明。《八识规矩颂》说:「发起初心欢喜地,俱生犹自现缠眠。」就是说这个初地菩萨,他成就菩提心的时候,他第一个相貌是欢喜,他刚开始假藉理观跟事修来随顺真如。在别教的菩萨来说,他经历十信、十住、十回向,都没有契入真如理,只有到初地的时候,他内心跟他的本来面目真实见面,他内心当中起大欢喜:原来三世诸佛所开显的一心真如,是真实不虚的,他一大阿僧劫的修行总算是没有白费了。生起这样的欢喜,当然是讲到他跟真如相应的一个相貌。但是他内心是一个什么情况呢?「俱生犹自现缠眠」。前面是赞叹他的功德,这以下是说明他有所不足,就是他还有这些俱生的烦恼,在内心当中现缠眠。这个缠就是烦恼的现行,他烦恼现行的时候,多少会缠绕障碍着我们的菩提心。有时烦恼睡觉了,它不现行。
这地方意思就是说,这个初地的菩萨,他如果在佛堂当中入根本观的时候,他就从这种有所得的妄想,入到他的一心真如,这个时候内心是一念不生的,所谓的「唯真如智」,无有境界,「名为法身」。假设他从根本智出来、从佛堂出来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这个时候「俱生犹自现缠眠」,他有漏的妄想还是会活动,这是比较微细的,不是粗重的烦恼,是俱生的烦恼,还有一些微细的我相、人相的对立,有俱生的我法二执的存在。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初地菩萨菩提心的相貌,以根本智的自受用,跟他的后得智加以分别。
子二、明起用
这个菩提心所产生度化众生的妙用。
是菩萨于一念顷,能至十方无余世界,供养诸佛,请转*轮。唯为开导利益众生,不依文字。或示超地,速成正觉,以为怯弱众生故。
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,以为懈慢众生故。能示如是无数方便,不可思议。
这以下是说明证发心的菩提心功德。这个初地以上的「菩萨」,他依止内在的菩提心,这个菩提心我们说过,他有清净法身,还有大悲愿力的和合。他的清净法身跟大悲愿力和合的时候,他在「一念」之间,就能够到「十方世界」去了。我们凡夫的愿力依止妄想,所以我们只能够在内心当中观想,如此而已。但是初地菩萨,他能够心想事成,他内心一动,就能够产生这个情况出来。他到「十方世界」干什么呢?「供养诸佛,请转*轮。」他以种种的香花珍宝来供养十方诸佛,表达他对三宝的归依;供养完了,他主要是请佛陀转*轮。这个地方讲到这个初地以上菩萨转*轮,不完全只是为了自利,「唯为开导利益众生,不依文字。」即使这个法门他已经通达了,他也是请佛来宣说。为什么呢?要使令众生得到欢喜、生善、破恶、入理的四种利益,他不求去听受这些美妙的言词,这个地方是说明初地菩萨能够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他在度化众生主要采取二个方便:第一个,「或示超地,速成正觉,以为怯弱众生。」初地菩萨在宣说法门的时候,有时候是引用赞叹鼓励的法门。就是有些众生根性怯弱,他可能准备要退转无上菩提了,这个时候他示现顿超的法门,就先说:其实成佛不难,一念不生即如诸佛,就是一念之间而已,你能把有所得的生灭心──去生灭,守真藏,转成真如心,如此而已,一念之间而已,凡夫跟成佛之间,就是在一念之间而已。讲这个顿超法门有什么好处呢?他能够鼓励这些「怯弱众生」。或者他也会开显呵责对治的法门,他就宣说成佛之道不容易啊,要经过「无量」无边「阿僧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