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打妄想,才能知道这件事情,我们凡夫要去了解一件事,要靠这个生灭心去打妄想。佛陀不打妄想,他怎么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呢?他提出这个问题,看马鸣菩萨怎么回答:
答曰:一切境界,本来一心,离于想念。以众生妄见境界,故心有分齐。以妄起想念,不称法性,故不能决了。诸佛如来,离于见想,无所不遍。心真实故,即是诸法之性。自体显照一切妄法。有大智用,无量方便。随诸众生所应得解,皆能开示种种法义。是故得名一切种智。
我们「一」般的「境界」,其实他的根源是「一心」真如所显现的,他根本是「离于」妄「念」的。所以「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」,但是我们在寂灭相当中,凡夫「妄见境界」,我们一念的妄动,迷真起妄,向外攀缘,创造很多的业力,就得到很多的果报。依止这个果报,又开始指妄为真,由这个果报又产生很多的名言。前面是三细,这个是六粗。结果我们对很多事就不明了,这是讲到凡夫的心识,在妄想跟业力当中缠绕,所以「不」明「了」。那「诸佛」的心「离于见相,无所不遍」,这个很重要。我们凡夫的心情,总觉得要有所得,我们才能够圆满,去追求,追求愈多我们得到愈多。但是佛法告诉我们这是错误的观念,我们要把有所得的心放下,你的功德才会圆满。这种圆满的性,是「心真实故,即是诸法之性。」内「心」安置在「真实」的佛性,这个「真实」是很重要的。这个地方「真实」是说,我们凡夫在信成就发心的时候、在正念真如的时候,其实我们一天当中正念真如的时间非常少,打妄想的时间非常多。为什么我们会进步呢?说我打妄想的时间,一天至少是二十四小时,大部分都是在打妄想,只有几分钟正念真如,为什么我会进步呢?因为你正念真如的时候是真实的,真实的功德不会被虚妄的妄想所破坏,它能够破坏妄想,而不会为妄想所破坏,所以你会不断的进步。这个东西,你累积一分它就永远是一分,你累积二分它永远是二分。为什么?「心真实故,即是诸法之性。」所以它能够「显」现「一切」的万法,能够生起广「大」的妙用,生起「无量」的「方便」,「随众生」的根机,「开示」差别的「法义」,所以名为「一切种智」。就是佛陀依止不生灭心,基本上是心量广大的;我们凡夫依止生灭心,心量非常的狭隘。
我个人持咒的经验,我平常念佛,也会持咒。我白天持〈大悲咒〉,下午以后持〈往生咒〉。我个人的感觉:我持咒的时候,如果依止有所得的心,比如说我有时候有病痛,就观想那个病痛的处所,就用这个咒去加持它,它会好转,但是这样的心是成就一个果报相,就是说那个〈大悲咒〉变成换一颗小糖果吃。后来我就依止不生灭心,内心当中依止「真如平等无增减」故,依止无所得的心来持咒,空掉自己的有所得心,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你那个持咒的力量,是海阔天空,不可思议的。能念的心不可思议,所念的咒也不可思议。所以所有的法门,以无住为本,无念法门为本。你要无住,你才能够跟你所修的法门完全契会。诸佛菩萨为什么能够照见众生的因缘呢?因为佛菩萨无住,所以他能够遍一切处,是这个道理。看
子二、释任运利生疑
前面是讲到诸佛菩提心的自受用,这个地方讲诸佛菩提心的他受用。
又问曰:若诸佛有自然业,能现一切处,利益众生者。一切众生,若见其身,若睹神变,若闻其说,无不得利。云何世间多不能见?
假设「诸佛」的菩提心,能够任运生起种种的妙用,在一切时、「一切处利益众生」。这样子的话,「众生见」到佛的色「身」,看到佛陀的「神」通,或者听到佛的「说」法,都能够得到欢喜、生善、破恶、入理四种利益。那为什么众生都没有见到佛的功德呢?提出这个问题,佛的功德是遍「一切处」,我们平常很少看到,是怎么回事呢?看马鸣菩萨的回答:
答曰:诸佛如来,法身平等,遍一切处。无有作意,故而说自然,但依众生心现。众生心者,犹如于镜。镜若有垢,色像不现。如是众生心若有垢,法身不现故。
「诸佛如来」他「法身」的相貌,是「平等,遍一切处」的,这是约着佛陀自受用的功德。佛在他受用的时候,依止大悲愿力,佛在因地的时候发了愿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所以佛的愿力跟他的清净法身接触的时候,他能够生起他受用。佛的他受用是「无有作意,故说自然」,他心中没有要特别去加持某一个众生,他没有有所得的分别,是任运的。任运的佛陀是没有起心动念,众生是怎么能够得见呢?这以下说出众生的因缘有差别。「众生」的「心」就像「镜」子,每一个人镜子的污垢有厚薄的不同,所以色相的显现就有所不同。就是说佛陀其实每天都在镜子前面,但是有些人的「镜」子污「垢」比较厚,就没有办法「现」出「色像」;有些人的污垢比较薄,就能够见到色像。所以「众生」的「心」如果污「垢」太厚,他这个生灭心太强,「法身」就「不」能显「现」。前面是约着一切种智,这个是讲到感应道交的问题,就是佛跟众生之间的感应道交,为什么有些人很容易跟佛感应道交,有些人就很难跟佛感应道交?这个感应道交的意思,不是色身跟色身的相见,是心心相印,就是凡夫的心跟佛的心二个要能够相应,当然佛的心是无住,佛的心是无住而生起他的大悲心,我们如果不能安住在无住,那这样子就很难相应了。在《了凡四训》讲到我们跟天神的感应,讲到画符咒,它说有些人画符咒,他那个咒一画下去很有力量,贴在门上所有的恶鬼神都不敢靠近。有些人画符咒没有力量,为什么呢?就是你画符咒的时候打妄想,这个符咒就没有力量。你画符咒的时候,一气呵成,从第一笔到到最后一笔收尾的时候,一念不生,这个咒的力量就全部表现出来。所以当我们念佛、持咒也是这样,你根本思想一定是──莫向外求。你要把你心中的佛号跟〈大悲咒〉发挥出它的力量,就是无住,空掉你这种有所得的生灭心,把自己的心调整在真如心,这个时候就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了。就是感应道交的问题不在佛本身,而在我们自己内在的心,是安住在生灭门、或真如门,这当中有厚薄的不同,也就解释为什么感应的力量会有所不同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,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!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八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