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八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打妄想,才能知道這件事情,我們凡夫要去了解一件事,要靠這個生滅心去打妄想。佛陀不打妄想,他怎麼知道我們在想什麼呢?他提出這個問題,看馬鳴菩薩怎麼回答:

  答曰:一切境界,本來一心,離于想念。以衆生妄見境界,故心有分齊。以妄起想念,不稱法性,故不能決了。諸佛如來,離于見想,無所不遍。心真實故,即是諸法之性。自體顯照一切妄法。有大智用,無量方便。隨諸衆生所應得解,皆能開示種種法義。是故得名一切種智。

  我們「一」般的「境界」,其實他的根源是「一心」真如所顯現的,他根本是「離于」妄「念」的。所以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,但是我們在寂滅相當中,凡夫「妄見境界」,我們一念的妄動,迷真起妄,向外攀緣,創造很多的業力,就得到很多的果報。依止這個果報,又開始指妄爲真,由這個果報又産生很多的名言。前面是叁細,這個是六粗。結果我們對很多事就不明了,這是講到凡夫的心識,在妄想跟業力當中纏繞,所以「不」明「了」。那「諸佛」的心「離于見相,無所不遍」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凡夫的心情,總覺得要有所得,我們才能夠圓滿,去追求,追求愈多我們得到愈多。但是佛法告訴我們這是錯誤的觀念,我們要把有所得的心放下,你的功德才會圓滿。這種圓滿的性,是「心真實故,即是諸法之性。」內「心」安置在「真實」的佛性,這個「真實」是很重要的。這個地方「真實」是說,我們凡夫在信成就發心的時候、在正念真如的時候,其實我們一天當中正念真如的時間非常少,打妄想的時間非常多。爲什麼我們會進步呢?說我打妄想的時間,一天至少是二十四小時,大部分都是在打妄想,只有幾分鍾正念真如,爲什麼我會進步呢?因爲你正念真如的時候是真實的,真實的功德不會被虛妄的妄想所破壞,它能夠破壞妄想,而不會爲妄想所破壞,所以你會不斷的進步。這個東西,你累積一分它就永遠是一分,你累積二分它永遠是二分。爲什麼?「心真實故,即是諸法之性。」所以它能夠「顯」現「一切」的萬法,能夠生起廣「大」的妙用,生起「無量」的「方便」,「隨衆生」的根機,「開示」差別的「法義」,所以名爲「一切種智」。就是佛陀依止不生滅心,基本上是心量廣大的;我們凡夫依止生滅心,心量非常的狹隘。

  我個人持咒的經驗,我平常念佛,也會持咒。我白天持〈大悲咒〉,下午以後持〈往生咒〉。我個人的感覺:我持咒的時候,如果依止有所得的心,比如說我有時候有病痛,就觀想那個病痛的處所,就用這個咒去加持它,它會好轉,但是這樣的心是成就一個果報相,就是說那個〈大悲咒〉變成換一顆小糖果吃。後來我就依止不生滅心,內心當中依止「真如平等無增減」故,依止無所得的心來持咒,空掉自己的有所得心,這個時候你會覺得你那個持咒的力量,是海闊天空,不可思議的。能念的心不可思議,所念的咒也不可思議。所以所有的法門,以無住爲本,無念法門爲本。你要無住,你才能夠跟你所修的法門完全契會。諸佛菩薩爲什麼能夠照見衆生的因緣呢?因爲佛菩薩無住,所以他能夠遍一切處,是這個道理。看

  子二、釋任運利生疑

  前面是講到諸佛菩提心的自受用,這個地方講諸佛菩提心的他受用。

  又問曰:若諸佛有自然業,能現一切處,利益衆生者。一切衆生,若見其身,若睹神變,若聞其說,無不得利。雲何世間多不能見?

  假設「諸佛」的菩提心,能夠任運生起種種的妙用,在一切時、「一切處利益衆生」。這樣子的話,「衆生見」到佛的色「身」,看到佛陀的「神」通,或者聽到佛的「說」法,都能夠得到歡喜、生善、破惡、入理四種利益。那爲什麼衆生都沒有見到佛的功德呢?提出這個問題,佛的功德是遍「一切處」,我們平常很少看到,是怎麼回事呢?看馬鳴菩薩的回答:

  答曰:諸佛如來,法身平等,遍一切處。無有作意,故而說自然,但依衆生心現。衆生心者,猶如于鏡。鏡若有垢,色像不現。如是衆生心若有垢,法身不現故。

  「諸佛如來」他「法身」的相貌,是「平等,遍一切處」的,這是約著佛陀自受用的功德。佛在他受用的時候,依止大悲願力,佛在因地的時候發了願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所以佛的願力跟他的清淨法身接觸的時候,他能夠生起他受用。佛的他受用是「無有作意,故說自然」,他心中沒有要特別去加持某一個衆生,他沒有有所得的分別,是任運的。任運的佛陀是沒有起心動念,衆生是怎麼能夠得見呢?這以下說出衆生的因緣有差別。「衆生」的「心」就像「鏡」子,每一個人鏡子的汙垢有厚薄的不同,所以色相的顯現就有所不同。就是說佛陀其實每天都在鏡子前面,但是有些人的「鏡」子汙「垢」比較厚,就沒有辦法「現」出「色像」;有些人的汙垢比較薄,就能夠見到色像。所以「衆生」的「心」如果汙「垢」太厚,他這個生滅心太強,「法身」就「不」能顯「現」。前面是約著一切種智,這個是講到感應道交的問題,就是佛跟衆生之間的感應道交,爲什麼有些人很容易跟佛感應道交,有些人就很難跟佛感應道交?這個感應道交的意思,不是色身跟色身的相見,是心心相印,就是凡夫的心跟佛的心二個要能夠相應,當然佛的心是無住,佛的心是無住而生起他的大悲心,我們如果不能安住在無住,那這樣子就很難相應了。在《了凡四訓》講到我們跟天神的感應,講到畫符咒,它說有些人畫符咒,他那個咒一畫下去很有力量,貼在門上所有的惡鬼神都不敢靠近。有些人畫符咒沒有力量,爲什麼呢?就是你畫符咒的時候打妄想,這個符咒就沒有力量。你畫符咒的時候,一氣呵成,從第一筆到到最後一筆收尾的時候,一念不生,這個咒的力量就全部表現出來。所以當我們念佛、持咒也是這樣,你根本思想一定是──莫向外求。你要把你心中的佛號跟〈大悲咒〉發揮出它的力量,就是無住,空掉你這種有所得的生滅心,把自己的心調整在真如心,這個時候就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了。就是感應道交的問題不在佛本身,而在我們自己內在的心,是安住在生滅門、或真如門,這當中有厚薄的不同,也就解釋爲什麼感應的力量會有所不同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,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!

  

  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