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九卷
《大乘起信論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六十叁頁,「丙四、修行信心分」。
本論的作者馬鳴菩薩在前面的「因緣分」,講到造論的因緣,是爲了使令一切衆生「離一切苦,得究竟樂」。那我們學習本論,就不只是增加一些文字上的知識,而是本論的法義經過我們的思惟,能夠真實的生起大乘的信、解、行、證四種功德,假藉這四種功德,能夠在內心當中破惡、生善,使令我們離苦得樂。這大乘的信解行證四種功德,它主要的根本就是菩提心。這菩提心由淺入深的次第,我們剛開始修學的菩提心叫做信成就發心。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凡夫位的時候,在一個無明妄想的心中,要建立一個清淨莊嚴的菩提心,我們依止的是一種大乘的信心。大乘信心的建立,主要是透過對于前面「一心、二門、叁大」道理的觀照。在大乘佛法當中的觀照,它的一個重點,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性,在觀照這一念心性的時候,有二個重點要去觀照:第一是從它的差別義來觀照。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有二個相貌:第一個,我們依止有所得的心,也就是一種我相、人相對立的心,我們這樣的心會創造很多很多的煩惱,也會引生很多很多的業力,招感很多很多痛苦的果報。這樣的有所得心是生滅變化的,所以我們叫做生滅心。這個生滅心是一切生死痛苦的根源,這是我們內心的第一個相貌,所謂生滅心。第二個,假設我們依止的是無所得相應的心,這樣的心是清淨本然、周遍法界,離諸對待的。這樣的一個心性,它會成就法身、般若、解脫叁種的功德,可以說是一切涅槃安樂的根本。所以我們從這個差別義,我們這一念心有二個相貌:一個是生滅心,是痛苦的根源;一個是真如的心,是安樂的根源。這是我們在觀修現前一念心性的第一個重點,這樣的第一個重點是約著差別義來觀照的。其次,我們也可以根據它的通達義來觀照,就是說其實這二個心的內涵:當我們是迷惑的時候,是全真取妄,整個真如的心,就變成生滅的心;當我們能夠生起覺照的時候,就是全妄即真。所以這二個心基本上是「不二」的,所以古德說:「夢裏明明有六趣,醒後空空無大千。」當我們産生顛倒,心外求法的時候,我們招感很多很多生死痛苦的果報,但是我們一念的回光返照,這些生死的果報就覓之了不可得。所以禅宗說:生滅心跟真如的心是不隔一條線。這是我們這一念打妄想的心,只要我們能夠回光返照,去觀照體、相、用叁大的真理,我們的心就能夠從生滅心而變成真如的心。所以我們透過對于這種的大乘正見,所謂染淨不二的正見,我們發起了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」的一個菩提心,這樣的一個菩提心,是依止大乘的正見,所謂的大乘的信心所引生的。前面的菩提心,是完全依著對「一心、二門、叁大」的一個理觀而引生的菩提心,法藏大師說:前面是一個利根的人所能夠成就的。這以下的「修行信心分」是約著鈍根人,鈍根人他只約著理觀是不夠的,他必須要有一些六度的事修的輔助,輔助他一心二門的觀照,才能夠成就他的菩提心,所以這個以下的「修行信心分」是鈍根的衆生,他必須有一些事相的修學來作滅惡生善的輔助。
丙四、修行信心分
丁一、結前起後
這當中有二科,先看「丁一、結前起後」,看論文:
已說解釋分,次說修行信心分。
前面已經針對利根的菩薩宣說一心、二門、叁大的道理,使利根的衆生發起了菩提心,成就了大乘的正定。現在,馬鳴菩薩的慈悲,爲了帶動這些鈍根菩薩修行信心,爲實施權,使令他的信心加強而引生菩提心。這當中先作一個總標,這以下「丁二、正說修信」,正式的說明修習信心的一個方法。
丁二、正說修信戊一、正明修習信心己一、總征
這當中有二科,先解釋「修習信心」。我們所修的信心是什麼?先看「總標」:
是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,說修行信心。
這個地方是說明「修行信心」所加被的根機是誰呢?是「根」據「未入正定聚」的「衆生」。就是說一個十信位不定聚的衆生,有時候生起大乘善根,有時候退轉大乘善根,他的大乘善根是不決定的,應該要「修行」這個「信心」分。我們作一個解釋。前面的「信成就發心」,法藏大師說:他是一個根利遮輕的衆生,他的大乘善根強,而且宿世所栽培的煩惱跟罪業也特別的輕薄,所以他只要透過對一心、二門、叁大的一個理觀,悟入內心染淨不二的道理,他就能夠生起真實的菩提心,而真實的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這以下是根據這個根鈍遮重,他的大乘善根本身就薄弱,而且無始劫來引生很多很多的煩惱罪業,所以他必須要透過這個「修行信心」來破除罪障,栽培他的善根,才能夠悟入的,所謂的信成就發心的正定聚。所以這個地方是說,依止根鈍遮重的不定聚衆生來「說」明「修行信心」分。先說明這個法門所加被的根機。
何等信心?雲何修行?
這以下就提出一個問,先說明我們今天修行的目標是什麼呢?就是修行大乘的「信心」。「雲何修行?」是說明它下手的方法,這以下的論文都是在回答這二個問題。
己二、別釋庚一、釋信心
先說明信心的功德、果地的功德,再說明因地的修學。先看第一科,這是「信心」的相貌。
略說信心有四種。雲何爲四?一者、信根本。所謂樂念真如法故。二者、信佛有無量功德。常念親近、供養、恭敬,發起善根,願求一切智故。叁者、信法有大利益。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。四者、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。常樂親近諸菩薩衆,求學如實行故。
這個地方,我們在修習信心的時候,先把我們所要成就的大乘信心作一個說明。這信心的基本定義,就是忍可隨順,也就是說我們對于整個大乘的真實功德,我們跟這個功德接觸的時候,我們很任意的能夠對它隨順歸依。當你對大乘的功德能夠隨順歸依的時候,我們安立你對大乘佛法生起的「信心」。當然你能夠對這個大乘功德隨順歸依,這個大乘的功德就能夠從你內心當中生起來。大乘的功德到底有哪些是我們所要歸依的、所要隨順的呢?這以下「有四種」:第一個是根本,接下來是佛、法、僧,先看根本。「信根本。所謂樂念真如法故。」大乘的功德,主要有正報的莊嚴跟依報的莊嚴,這些莊嚴的功德,基本上都是依止真如法而生起,所以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根本,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歸依,就是「樂念真如法故」。從本論的解釋:我們衆生有很多很多的煩惱,而且造了很多很多的罪業,而招感很多的痛苦。這些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都不是上帝給我們的,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歸依處有問題,就是我們凡夫對無明妄想有信心。就是我現在打一個妄想,我就隨順這個妄想去做了;我昨天打另外一個妄想,我就跟著另外一個妄想去活動:我們凡夫痛苦的根源,一言以蔽之,就是心隨妄轉,跟著我們的感覺來活動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,我們今天要生起大乘的功德,第一個要改造你內心的歸依處,從現在開始,你要能夠「樂念真如法故」,你不要再跟著妄想而活動,你要能夠強迫自己去隨順、去憶念這種清淨本然、周遍法界的一心真如,這是一切功德的根本。也就是說,我們過去的心歡喜向外攀緣,這個時候,我們應該強迫它把心帶回家,回光返照我們內心深處的一心真如,這是我們所有大乘佛法功德的「根本」,就是你應該對你內心的這個歸依處有所調整。
這個根本是大乘內在的善根,其他的佛、法、僧是外在的善根。再看第二個,「信佛有無量功德。常念親近、供養、恭敬,發起善根,願求一切智故。」前面是對內在的歸依,這個地方是外在的歸依。外在的歸依,第一個是講「佛」寶,在歸依之前,先贊歎佛的功德。佛有無量的功德,有叁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、無量百千陀羅尼門,一言以蔽之,佛陀有救護之義。我們在對佛陀歸依之前,我們要思惟佛的「功德」。思惟佛的功德,宗大師強調二個觀念:第一個,你要相信佛陀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──深信諸佛皆充滿,你相信佛陀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;其次,你相信佛陀有救拔我們的力量,這個時候我們對佛陀的功德就能夠産生歸依。所以這是講到第一個贊歎佛的功德。那應該怎麼歸依呢?「常念親近、供養、恭敬,發起善根,願求一切智故。」我們應該要經「常」的去「親近」佛陀,用種種的香、花、燈燭來「供養」,乃至于「恭敬」。這個「恭敬」包括禮拜、贊歎,身業的禮拜、口業的贊歎,透過這樣的一個身、口、意的歸依,來「發起」我們大乘的「善根」,成就「一切」種「智」。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「親近」這二個字,我們身爲大乘的佛弟子,經常的親近佛陀,這當然是非常重要,求佛力的加被。但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,就是佛陀的應化身已經滅度了,我們怎麼親近呢?我們經常說是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從淨土宗的角度,以彌陀的功德當作我們一個本尊的觀修內涵,你要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你要歸命之前,阿彌陀佛功德必須現前,否則你怎麼歸依呢?但是阿彌陀佛在十萬億佛土外,你怎麼歸依呢?所以就是我們在觀修的時候,我們雖然觀修深信諸佛皆充滿、佛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,但是我們主要的應該觀想佛的身像跟佛的名號,所以大乘佛法強調「名以召德」,或者是以他的身相來招感佛的功德。所以我們對于名號的憶念、對于身像的禮拜,這個就是「親近」,所以第二個就是我們對佛功德的歸依。這樣子的歸依,有幫助我們成就善根、成就智慧的力量。
「叁者、信法有大利益。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。」前面的佛有救護,救拔、保護的意思;這個法有開啓智慧的利益,能夠使令我們內心當中,從黑暗當中出現光明,能夠知道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。我們對法應該怎麼樣的去歸依呢?「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」,生起這種好樂的心,修習種種的波羅蜜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