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○卷

  第叁○卷

  好,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六十六頁。

  這一科是講到持戒門。這個持戒在大乘的菩薩戒是分成叁聚淨戒,前面一科是講到攝律儀戒。攝律儀戒它的所對治的是一個惡法,所以它的一個態度是斷惡;這個攝善法戒它的所觀境,所面對的是一個善法,對善法它的修學。我們看第二個攝善法戒:

  若出家者,爲折伏煩惱故,亦應遠離愦鬧,常處寂靜;修習少欲、知足、頭陀等行。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,慚愧改悔。不得輕于如來所製禁戒。

  這個地方馬鳴菩薩的意思是說:前面的斷惡,修習十善業來破十惡業,這是通于出家、在家;這以下的修善,是偏重出家。那「出家」衆跟在家居士的差別在哪裏呢?「爲折伏煩惱故。」一般的在家居士,多分就是修習福報,他的內心基本上是向外追求,積聚一點善業,做來世福報的一個根本;但是內心這些雜染的因緣,沒有辦法去調伏。但是我們出家衆不行,我們追求解脫,我們也修習善業,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要向內觀照來折伏煩惱。折伏煩惱,這當中講出二個方法:第一個是「遠離愦鬧,常處寂靜。」這是非常重要的。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當中,假設你的生命只是要追求一些很粗糙的功德,你就是布施,做做慈善事業,那就罷了,你就不一定要遠離愦鬧,就在這個熱鬧的人群當中打滾也就可以了。但是如果你對生命的規劃,你要成就一些比較精致的功德,特別是達到臨終的正念,這種止觀的力量要現前,你一定要「遠離愦鬧」。就是這種清淨莊嚴的禅定跟智慧,一定是在寂靜的心中生起的,沒有例外的。所以《遺教經》上說:這個愦鬧的過失,「譬如大樹衆鳥集之,則有枯折之患。」即使你有高深的禅定跟智慧,你一天到晚在那個地方人事往來──今天我找你、明天你找我,這樣子你的禅定智慧就消失掉了。所以我們要注意:菩薩雖然有時候爲了攝受衆生的緣故,也會到熱鬧的場所;但是菩薩的內心,他的心情是「遠離愦鬧」,好樂「寂靜」的,這個是重點。在「寂靜」當中,過著「少欲、知足」的一個簡單樸素的生活,這是我們修習善法的一個基礎。因爲你要求生活的資具愈多,你就要跟居士多多的祈求;你對衆生有所求,他對你也有所求,這樣你的精神體力就耗損在應付這些居士上。所以我們「少欲、知足」,能夠保存更多的精神體力來修行,當然這是前方便。

  第二個是重點,修習善法最重要的就是「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、慚愧改悔」,産生慚愧心。慚愧心的基礎來自于對佛法的正見,這是一種智慧。你能夠看到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,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,你自然就會「崇重賢善,輕拒暴惡」,對惡法就自動的排斥,對善法就盡量的贊歎。我們一般人的正見非常薄弱,就是對佛法的思惟太過少;太過少的時候,你內心産生罪業,這個罪業的相續心就很難斷。你今天造這個罪業,你明天也一定造這個罪業,這個罪業在你生命當中不斷的累積。一個有大乘正見的人,他內心當中也會出現罪業,但是他這個罪業生起的時候,他會産生一個嚴重的慚愧心,會産生警覺,知道這個是一個過失相。然後這個警覺心、慚愧心生起,就會帶動你內心的止觀。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個關鍵點,而這個止觀就能夠調伏煩惱。所以他這個地方的慚愧心,就是生起大乘的正見,所有的善法以正見作根本。

  當護譏嫌,不令衆生妄起過罪故。

  這個地方是講攝衆生戒。我們應該要具足一個出家衆美好的威儀,因爲叁寶的住世來自于僧寶的住世,所以我們今天僧寶的威儀,等于是代表整個叁寶。我們有美好的威儀,使令衆生未生信心令生信心,已生信心令倍增長。

  這是講到叁聚淨戒。這叁聚淨戒持戒的功德,從內在的善根來說,它能夠對治惡業、增長善業,就是我們善業強的人,內心會感到安穩,內心安穩就容易生起菩提心;從外在的福德來說,持戒能夠引生尊貴身,這尊貴身就是二只腳。也就是說,如果我們只有布施而不持戒,我們這個福報可能是在叁惡道受用,就是只有福報但是不尊貴,在卑賤的果報裏面去受用福德。這個地方的持戒,它的一個根本精神,從大乘佛法的持戒來說,主要就是增上慚愧,就是你內心出現惡法的時候,你會産生一種防非止惡的警覺性。我們一般人不太可能止觀隨時現前,你內心當中有止有觀的法寶,一般來說是保存在內心的種子階位。當我們惡法生起的時候,第一個的警覺是持戒,所以持戒是第一個關卡。就是你要先産生一個警訊,當你的心出了狀況,這個警覺性就把你內心的法寶止觀帶動出來,來調伏煩惱。假設你沒有持戒,這個止觀就沒有一個引導者,雖然你有止觀的力量來調伏煩惱,但是沒有人把這止觀調動出來,所以這個持戒,是止觀的基礎。

  壬叁、釋忍門

  這是忍辱。我們先把這個忍辱作一個定義,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說:什麼叫忍辱呢?「于諸境緣,內心不動。」你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內心不動。龍樹菩薩說:這個禅定也是內心不動,忍辱也是內心不動,這二個有什麼差別呢?龍樹菩薩說:這是粗、細的不同。禅定的不動是比較精細的,這個忍辱的不動是比較粗糙的,但是本質都是不動。好,我們看忍辱的內涵:

  雲何修行忍門?所謂應忍他人之惱,心不懷報。亦當忍于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等法故。

  這個忍辱當中有二個所緣境:第一個是生忍,第二個是法忍。先看生忍,「所謂應忍他人之惱,心不懷報。」忍辱的基本定義就是「于諸緣境,內心不動。」這第一個境緣就是一個有明了性的衆生,這個衆生對我們産生一種非理的「惱」害,身爲一個菩薩對于這種非理的惱害,最低的標准是「心不懷報」。菩薩戒的意思:身爲一個菩薩,內心安住在菩薩種姓,我們依止大乘信心建立的菩提心,當然有菩提心的衆生,也會起瞋心,這很正常。當菩薩遇到境界刺激的時候起瞋心,沒有結罪;但是你把這個瞋心累積成恨,就結罪了,所以菩薩瞋心的最低的底線是「終不結恨」。說你發脾氣,這是可以理解的,因爲我們這個菩提心也夾雜很多煩惱,你不可以刺激他的,你刺激的時候起瞋心,這個菩薩就應該趕快修習止觀加以對治。而這個菩薩沒有對治,把這個瞋心轉成一個長時間的恨,乃至對方來忏悔,我們都不能接受,這樣子就是結罪了。所以第一個,我們對衆生的惱害,起碼不結恨,要趕快化解自己的瞋心,這是所謂的生忍。以下講到法忍,對于這個因緣所生法刺激的安忍,這當中有八個法,先看第一個「利」跟「衰」。這個「衰」是逆境,我們初學者在修學佛法的時候,有很多很多的損耗、侵害這種逆境,我們應該安忍不動。慢慢慢慢地,你經過長時間的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,這個「衰」境界消失了,變成了「利」,對于財富榮耀的境界這種順境,這個時候你也要安忍不動,你要告訴自己:這些路旁的小花,只是一個小資糧的境界,你追求的是無上菩提的廣大的功德,你應該繼續往前走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對于「利、衰」的順逆境界安忍不動,跟著我們當初的生命規劃繼續的往前走。這個「毀」跟「譽」,毀謗跟稱譽,這個「毀、譽」跟「稱、譏」很類似。這個「毀、譽」是超越之法,就是你沒有這種情況,他講得超過了,不管是好、是壞都是超過了。「稱、譏」是如實之法,你原來就是這樣,那別人也是講這樣,不管是稱贊、不管是譏嫌,這都是如實之法。前面的六個法,都是偏重在內心感受的刺激,不管是苦、不管是喜、不管是憂,總是偏重在心受;這個「苦」受跟「樂」受是偏重在色身的感受。就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遇到了炎熱、寒冷等等的這樣一個環境逼迫所産生的苦受跟樂受,我們都應該安忍不動。這個忍辱的功德,從內在的善根,能夠對治瞋恚成就安忍。一個人能夠安忍的心,他的一個特點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一個人成就安忍以後,內心「心無憂悔」。你看有些人的心,經常感到憂愁,産生悔恨、懊惱,他修止觀就靜不下心,憂悔,這個悔箭穿心,就是他不能忍。所以我們成就忍辱,能夠心無憂悔。從外在的福德,能夠功德不失,你已經成就的功德,能夠不失掉。這個地方龍樹菩薩說:佛陀講完布施、持戒以後,爲什麼講忍辱呢?他講一個譬喻說:譬如一個大富長者,積聚很多的珍寶,他接下來要做一個倉庫,把這個珍寶加以保存下來。我們菩薩亦複如是,我們透過布施、持戒以後,積集很多很多的資糧跟善根,積集了無貪的善根,也積集了這個善業的善根,這個時候應該用忍辱來加以保護,否則這個善根就容易退失掉了。

  這個地方,忍辱要注意的是:佛法的忍辱,它不是強忍,它是用智慧來疏導。蕅益大師說:我們遇到逆境刺激的時候,有二個觀想方法能,夠把這樣的一個負面的情緒加以疏導:第一個就是「隨緣消舊業想」。當我們內心跟這個逆境接觸的時候,我們可能會産生瞋恚,這是很自然的,但是你接下來要趕快觀想:這個境界會在我的生命出現,一定是我心中有這個業力,我內心沒有這個業力而招感這個果報,那佛法因果的真理就不能成立。所以我們信仰佛陀,對佛法歸依,我們相信因爲我們修行的緣故,重報輕受,既然是我自己造的業,我們應該要安忍不動,這樣你就能從這個逆境當中悄悄的走過去。有些人他障礙現前,他走不過去,他就是沒有智慧的觀照;有些人他就是如夢如幻一樣的走過去,不當一回事的走過去。所以我們應該要隨緣消舊業想,當然這是比較消極。第二個,你要當「善知識想」,那這樣子就很重要。就是說我們有些功德是在順境中成就,心平氣和的時候能夠禮拜、贊歎、修止修觀;但是有的功德是在逆境中成就。譬如:我們對一切衆生的寬恕、包容,而寬恕、包容是修大悲心的基礎。寬恕、包容這種功德,沒辦法在順境中成就,一定是在逆境成就。你因怨家的刺激,才能夠生起寬恕跟包容,這樣這個逆境對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,因爲你的寬恕跟包容是從這個地方建立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○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