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一卷

  第叁一卷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六十九頁,「寅叁、揀成不成」。

  本論的修學宗旨,在前面的〈序分〉當中講到,說是「爲欲令衆生,除疑舍邪執,起大乘正信,佛種不斷故。」也就是說本論的修學,主要的就是要成就我們大乘的因果。從果地來說,本論所強調的功德,就是菩提心。因爲大乘佛法的種種自利利他的妙用,都是依止菩提心才能夠生起。所以我們整個追求的目標,就是把凡夫的心轉成一種清淨的菩提心。菩提心的修學次第有叁個:信成就發心、解行發心、證發心,這是我們身爲一個大乘的佛弟子所要追求的目標,這是大乘果地的功德。這樣的菩提心應該怎麼生起呢?我們必須要積集大乘的因地。這個因地,基本上就是要成就大乘種姓。大乘種姓的修學,在前面的「解釋分」講到,主要就是內在的一種觀照力。這個觀照力,馬鳴菩薩提出了叁種不同的觀照,産生叁個不同的種姓。第一個觀照,就是對善惡業力的觀照。也就是說當我們這個明了的心,跟生命接觸的時候,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業力:如果我們依止善業的造作,就招感了人天安樂的果報;假設我們依止的是罪業的造作,就招感刀山油鍋的叁惡道痛苦果報。依止這個善惡業果的思想,我們就産生一種增上的慚愧心。這個增上慚愧生起的時候,我們就說你已經安住了人天的種姓。也就是說我們今生的生命,將會趣向于人天,出現種種的財富、種種的眷屬、種種美好的名聲,種種安樂的果報,這就是由增上的慚愧心所引生的一種人天的果報,這樣子叫做人天種姓。第二個觀照,是從一種有爲無爲的觀照。就是我們內心對生命接觸的時候,我們發覺這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敗壞、生滅變化的,所以這個無常本身,就是一種不安穩性,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。從這個無常流動當中,就說明了整個有爲諸法,包括叁惡道的痛苦、也包括人天的暫時安樂,通通都是痛苦的。這樣人生的歸依處是什麼呢?就是一種無爲的涅槃寂靜,所以整個無常觀所帶動的思考,就是所謂的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」就會使令我們厭惡這種有爲的無常敗壞之法,好樂這種不生不滅的涅槃寂靜。這樣的心生起,我們就說你已經成就了二乘的種姓,發起了出離心。當然出離心的生起,就帶動我們生命會趣向于偏空的涅槃,這是第二層的觀照。第叁層的觀照,就是馬鳴菩薩所強調的。就是前面的二個觀照,包括業果的觀照,也包括有爲、無爲觀照,基本上都是心外求法,是向外的觀照;本論觀照所強調的是一種向內的觀照,就是我們觀察生命,你應該是「莫向外求」,你應該回光返照我們現前一念的心性。我們一念的心性的活動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,我們隨順有所得的妄想,這樣就招感種種的痛苦果報。總相來說,痛苦就是無常敗壞的痛苦;從別相來說,就是刀山油鍋的叁惡道的痛苦:這都是由一念的無明妄想所變現。第二個選擇,我們一念心的活動,可以隨順無所得的真如,這樣我們會産生種種的依報、正報的功德莊嚴,遠離種種的痛苦而得到究竟的安樂,所以說我們在觀察一心二門的時候,我們就知道無明的過失跟真如的功德。接下來馬鳴菩薩引導我們應該觀察這叁大的道理,所謂的體大、相大、用大。從這體、相、用叁大的觀察,我們得知其實我們一念心雖然具足了無明妄想,也具足了真如本性,而重點是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。就是妄想是一種虛妄的影像,真如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所以從這樣的觀察,我們就開始「棄生滅,守真常」,遠離妄想、安住真如,這個時候就是成就了大乘種姓,依止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的理解,我們就能夠發起菩提心。這樣觀照所發的菩提心,馬鳴菩薩說這叫利根人「根利遮輕」,就是這個大乘善根特別強,無始的妄想也特別輕薄,他就能夠從一心、二門、叁大的觀照,直接生起所謂信成就發心的大乘正定聚。但是我們一般的末法衆生,我們雖然在觀照的時候,也相信真如的功德不可思議,也相信無明的種種過失,但是一時半刻要遠離無明妄想,有困難。就是我們的善根當中,有很多很多的煩惱跟罪業的遮障,障礙我們趨向真如,所以我們在觀照之余,要加強我們的行動力,就是所謂的「修行信心分」。要透過五門的修學,來加以破惡生善,幫助我們內在的觀照。這五門當中,前面的四門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這四門主要是破障,破除我們內心的貪愛跟瞋恚的煩惱,安住在忍辱、精進的力量當中。前面的破障是一個前方便,是道前基礎。其實在這五門當中的正修,就是止觀。止觀門是真實能夠使令我們返妄歸真,止觀當中,我們這一科講到的是修止。這個「止」,我們上堂課講過。這個大乘止觀的止,它的基本定義,什麼叫修止呢?就是「止息一切的境界相」,這叫做修止。這個「止息一切境界相」,在本論當中提出了二個方法:第一個,我們應該止息外在的境界相。就是你修止的時候,要遠離氣息,遠離這種形色、遠離種種的地水火風、遠離見聞覺知,就是說外在的境界相,都必須要遠離。這個遠離的方法,法藏大師解釋說:就是觀察這些外在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現,是如夢如幻的。既然它是虛妄相,我們自然是應該遠離,所以它第一層的遠離,是遠離這種如夢如幻的外在境界。第二層遠離,是遠離我們內心的境界相,就是我在那個地方打坐,我也沒跟外在的境界接觸,但是我內心的名言妄想,它創造很多很多的境界,這樣子也應該遠離。那怎麼遠離呢?本論說你應該觀察「一切諸法,本來無想,念念不生、念念不滅。」就是這一切法,它本身是沒有生滅的,所謂的生滅是一種因緣的生滅,從本性來觀察,它是念念不生、念念不滅,這樣我們就能夠遠離內在的妄想。當我們能夠遠離外在的境界,又遠離內心的妄想,這個時候我們的內心就真實的把心帶回家,就從這種生滅有所得的妄想,安住在清淨光明的一心真如,這個地方就叫修止。這個地方有些人就疑惑說:這樣大乘的止跟小乘的空觀有什麼差別?小乘的學者當然也修空觀,不過小乘空性的安立,是一種滅色取空,他遠離一切的有爲諸法,另外找一個空,所以他有爲跟無爲是對立的。這樣子他這個空性的安立,基本上是一種心外求法,在遠離一念的心性之外安立一個空相,所以他這個空基本上不能生起種種的妙用,當然也不可能發菩提心。大乘佛法的空性,他的安立在前面的論點上說:修習這真如叁昧的一個根本思想,你應該觀察「一切諸法,唯依妄念而有差別;若離妄念,則無一切境界之相」。就是說這一切境界的差別是由妄念生起,怎麼遠離妄念呢?你應該觀察「是故一切法,從本以來,離言說相、離文字相、離心言相,畢竟平等,無有變異,不可破壞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」就是你應該遠離一切外在的境界,遠離內心的名言,然後「唯是一心」。所以大乘的空觀,他內心當中的現前一念明了心性,它是沒有消滅的,所以他隨時可以從空出假,廣度衆生。小乘的空性,他沒有依止一心,他是遠離這個身心世界,去找一個空相的真理,然後在那個地方安住,這整個生命的現象就全部消失掉;他沒有說是觀一切法空,然後安住一心,沒有這樣的思考,這個是我們感到遺憾的地方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應該把小乘的空觀跟大乘的真如叁昧(真如叁昧它的止息妄想,是隨時可以生起妙用的。)加以簡別。

  寅叁、揀成不成

  前面是講到我們修習大乘種姓的一個方便,就是修習真如叁昧;這個地方就正式說明我們在修習真如叁昧的時候,有的因緣可以,有的人可以成功,有些人不成功,這一個差別的因緣,我們作一個說明。這當中有二段,先說明這個成功的因緣:

  若從坐起,去來進止,有所施作。于一切時,常念方便,隨順觀察。久習淳熟,其心得住。以心住故,漸漸猛利,隨順得入真如叁昧。深伏煩惱,信心增長,速成不退。

  前面的修止,它的方便應該要住于靜處,端坐正意。就是我們剛開始修真如叁昧的時候,你應該要在佛堂修,你應該觀察:一切的外境是如夢如幻,一切的妄想也是本自念念不生、本自念念不滅,這個時候遠離了外境,遠離了內心的妄想,安住在無住的真如。但是我們一個凡夫衆生,我們有很多很多的人事因緣必須要面對,我們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在佛堂當中,所以「若從坐起」,從現實的生活,我們遲早會從佛堂出來。出來,就會跟這外在的境界接觸,也可能是順境、也可能是不如意的逆境。應該怎麼辦呢?這個在順逆境界的刺激之下,我們應該「常念方便,隨順觀察」。就是說我們在曆緣對境的時候,跟靜中修有所不同。因爲靜中修,你的心完全可以作主,它幹擾的因緣少,所以你內心當中,就直接扣著所謂的無住法門,你看到任何的境界、你想到的任何的事情,就以無住法門來破除。但是當你離開佛堂以後,這個人事的複雜度,那不是我們能想象的,所以我們有時後對于這個無住的真如法門,會忘失正念。但是「忘失正念」,因爲你有順逆的刺激,你的心就會躁動,躁動的時候就會起動我們「止」的力量。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?繼續的「常念」修習真如叁昧「方便,隨順」這樣的一個方便去「觀察」,「觀察」這一切外在的順境、逆境,都是我們心中的業力所變現,一種如夢如幻的影像,它不真實,乃至于我們內心所帶動的妄想,也是念念不生、念念不滅,從本性的觀察,都是畢竟空的,這時候我們就能夠從這種妄想當中跳脫出來。「久習淳熟,其心得住。」我們一般人的心是安住在妄想,但是我們也說過妄想是一種虛妄相,當我們不斷這樣的如實觀照以後,這個妄想的力量就像烏雲一樣,這太陽一照,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,這個時候我們真如的清淨本性現前,我們就從本性當中真實的安住,慢慢安住了。「以心住故,漸漸猛利。」一個人他在真如一安住以後,修行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