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一卷
《大乘起信论》,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六十九页,「寅三、拣成不成」。
本论的修学宗旨,在前面的〈序分〉当中讲到,说是「为欲令众生,除疑舍邪执,起大乘正信,佛种不断故。」也就是说本论的修学,主要的就是要成就我们大乘的因果。从果地来说,本论所强调的功德,就是菩提心。因为大乘佛法的种种自利利他的妙用,都是依止菩提心才能够生起。所以我们整个追求的目标,就是把凡夫的心转成一种清净的菩提心。菩提心的修学次第有三个:信成就发心、解行发心、证发心,这是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所要追求的目标,这是大乘果地的功德。这样的菩提心应该怎么生起呢?我们必须要积集大乘的因地。这个因地,基本上就是要成就大乘种姓。大乘种姓的修学,在前面的「解释分」讲到,主要就是内在的一种观照力。这个观照力,马鸣菩萨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照,产生三个不同的种姓。第一个观照,就是对善恶业力的观照。也就是说当我们这个明了的心,跟生命接触的时候,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业力:如果我们依止善业的造作,就招感了人天安乐的果报;假设我们依止的是罪业的造作,就招感刀山油锅的三恶道痛苦果报。依止这个善恶业果的思想,我们就产生一种增上的惭愧心。这个增上惭愧生起的时候,我们就说你已经安住了人天的种姓。也就是说我们今生的生命,将会趣向于人天,出现种种的财富、种种的眷属、种种美好的名声,种种安乐的果报,这就是由增上的惭愧心所引生的一种人天的果报,这样子叫做人天种姓。第二个观照,是从一种有为无为的观照。就是我们内心对生命接触的时候,我们发觉这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败坏、生灭变化的,所以这个无常本身,就是一种不安稳性,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。从这个无常流动当中,就说明了整个有为诸法,包括三恶道的痛苦、也包括人天的暂时安乐,通通都是痛苦的。这样人生的归依处是什么呢?就是一种无为的涅槃寂静,所以整个无常观所带动的思考,就是所谓的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」就会使令我们厌恶这种有为的无常败坏之法,好乐这种不生不灭的涅槃寂静。这样的心生起,我们就说你已经成就了二乘的种姓,发起了出离心。当然出离心的生起,就带动我们生命会趣向于偏空的涅槃,这是第二层的观照。第三层的观照,就是马鸣菩萨所强调的。就是前面的二个观照,包括业果的观照,也包括有为、无为观照,基本上都是心外求法,是向外的观照;本论观照所强调的是一种向内的观照,就是我们观察生命,你应该是「莫向外求」,你应该回光返照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。我们一念的心性的活动有二个选择:第一个,我们随顺有所得的妄想,这样就招感种种的痛苦果报。总相来说,痛苦就是无常败坏的痛苦;从别相来说,就是刀山油锅的三恶道的痛苦:这都是由一念的无明妄想所变现。第二个选择,我们一念心的活动,可以随顺无所得的真如,这样我们会产生种种的依报、正报的功德庄严,远离种种的痛苦而得到究竟的安乐,所以说我们在观察一心二门的时候,我们就知道无明的过失跟真如的功德。接下来马鸣菩萨引导我们应该观察这三大的道理,所谓的体大、相大、用大。从这体、相、用三大的观察,我们得知其实我们一念心虽然具足了无明妄想,也具足了真如本性,而重点是「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。就是妄想是一种虚妄的影像,真如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,所以从这样的观察,我们就开始「弃生灭,守真常」,远离妄想、安住真如,这个时候就是成就了大乘种姓,依止「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的理解,我们就能够发起菩提心。这样观照所发的菩提心,马鸣菩萨说这叫利根人「根利遮轻」,就是这个大乘善根特别强,无始的妄想也特别轻薄,他就能够从一心、二门、三大的观照,直接生起所谓信成就发心的大乘正定聚。但是我们一般的末法众生,我们虽然在观照的时候,也相信真如的功德不可思议,也相信无明的种种过失,但是一时半刻要远离无明妄想,有困难。就是我们的善根当中,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跟罪业的遮障,障碍我们趋向真如,所以我们在观照之余,要加强我们的行动力,就是所谓的「修行信心分」。要透过五门的修学,来加以破恶生善,帮助我们内在的观照。这五门当中,前面的四门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这四门主要是破障,破除我们内心的贪爱跟瞋恚的烦恼,安住在忍辱、精进的力量当中。前面的破障是一个前方便,是道前基础。其实在这五门当中的正修,就是止观。止观门是真实能够使令我们返妄归真,止观当中,我们这一科讲到的是修止。这个「止」,我们上堂课讲过。这个大乘止观的止,它的基本定义,什么叫修止呢?就是「止息一切的境界相」,这叫做修止。这个「止息一切境界相」,在本论当中提出了二个方法:第一个,我们应该止息外在的境界相。就是你修止的时候,要远离气息,远离这种形色、远离种种的地水火风、远离见闻觉知,就是说外在的境界相,都必须要远离。这个远离的方法,法藏大师解释说:就是观察这些外在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现,是如梦如幻的。既然它是虚妄相,我们自然是应该远离,所以它第一层的远离,是远离这种如梦如幻的外在境界。第二层远离,是远离我们内心的境界相,就是我在那个地方打坐,我也没跟外在的境界接触,但是我内心的名言妄想,它创造很多很多的境界,这样子也应该远离。那怎么远离呢?本论说你应该观察「一切诸法,本来无想,念念不生、念念不灭。」就是这一切法,它本身是没有生灭的,所谓的生灭是一种因缘的生灭,从本性来观察,它是念念不生、念念不灭,这样我们就能够远离内在的妄想。当我们能够远离外在的境界,又远离内心的妄想,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真实的把心带回家,就从这种生灭有所得的妄想,安住在清净光明的一心真如,这个地方就叫修止。这个地方有些人就疑惑说:这样大乘的止跟小乘的空观有什么差别?小乘的学者当然也修空观,不过小乘空性的安立,是一种灭色取空,他远离一切的有为诸法,另外找一个空,所以他有为跟无为是对立的。这样子他这个空性的安立,基本上是一种心外求法,在远离一念的心性之外安立一个空相,所以他这个空基本上不能生起种种的妙用,当然也不可能发菩提心。大乘佛法的空性,他的安立在前面的论点上说:修习这真如三昧的一个根本思想,你应该观察「一切诸法,唯依妄念而有差别;若离妄念,则无一切境界之相」。就是说这一切境界的差别是由妄念生起,怎么远离妄念呢?你应该观察「是故一切法,从本以来,离言说相、离文字相、离心言相,毕竟平等,无有变异,不可破坏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」就是你应该远离一切外在的境界,远离内心的名言,然后「唯是一心」。所以大乘的空观,他内心当中的现前一念明了心性,它是没有消灭的,所以他随时可以从空出假,广度众生。小乘的空性,他没有依止一心,他是远离这个身心世界,去找一个空相的真理,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,这整个生命的现象就全部消失掉;他没有说是观一切法空,然后安住一心,没有这样的思考,这个是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。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应该把小乘的空观跟大乘的真如三昧(真如三昧它的止息妄想,是随时可以生起妙用的。)加以简别。
寅三、拣成不成
前面是讲到我们修习大乘种姓的一个方便,就是修习真如三昧;这个地方就正式说明我们在修习真如三昧的时候,有的因缘可以,有的人可以成功,有些人不成功,这一个差别的因缘,我们作一个说明。这当中有二段,先说明这个成功的因缘:
若从坐起,去来进止,有所施作。于一切时,常念方便,随顺观察。久习淳熟,其心得住。以心住故,渐渐猛利,随顺得入真如三昧。深伏烦恼,信心增长,速成不退。
前面的修止,它的方便应该要住于静处,端坐正意。就是我们刚开始修真如三昧的时候,你应该要在佛堂修,你应该观察:一切的外境是如梦如幻,一切的妄想也是本自念念不生、本自念念不灭,这个时候远离了外境,远离了内心的妄想,安住在无住的真如。但是我们一个凡夫众生,我们有很多很多的人事因缘必须要面对,我们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在佛堂当中,所以「若从坐起」,从现实的生活,我们迟早会从佛堂出来。出来,就会跟这外在的境界接触,也可能是顺境、也可能是不如意的逆境。应该怎么办呢?这个在顺逆境界的刺激之下,我们应该「常念方便,随顺观察」。就是说我们在历缘对境的时候,跟静中修有所不同。因为静中修,你的心完全可以作主,它干扰的因缘少,所以你内心当中,就直接扣着所谓的无住法门,你看到任何的境界、你想到的任何的事情,就以无住法门来破除。但是当你离开佛堂以后,这个人事的复杂度,那不是我们能想象的,所以我们有时后对于这个无住的真如法门,会忘失正念。但是「忘失正念」,因为你有顺逆的刺激,你的心就会躁动,躁动的时候就会起动我们「止」的力量。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?继续的「常念」修习真如三昧「方便,随顺」这样的一个方便去「观察」,「观察」这一切外在的顺境、逆境,都是我们心中的业力所变现,一种如梦如幻的影像,它不真实,乃至于我们内心所带动的妄想,也是念念不生、念念不灭,从本性的观察,都是毕竟空的,这时候我们就能够从这种妄想当中跳脱出来。「久习淳熟,其心得住。」我们一般人的心是安住在妄想,但是我们也说过妄想是一种虚妄相,当我们不断这样的如实观照以后,这个妄想的力量就像乌云一样,这太阳一照,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,这个时候我们真如的清净本性现前,我们就从本性当中真实的安住,慢慢安住了。「以心住故,渐渐猛利。」一个人他在真如一安住以后,修行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