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跟以前不一样了。我们以前在无明妄想中打转,总是觉得修行不知道该怎么办。你能够在真如中安住,乃至于少分的安住,你修行的那个真如力量就慢慢的猛利,慢慢就远离无明妄想,开始随顺真如三昧。这样有什么功德呢?「深伏烦恼,信心增长,速成不退。」我们经常修习真如三昧的人,从破恶的角度,他能够深深的去消灭烦恼。这个烦恼,有贪欲、瞋恚、高慢心、嫉妒心等很多很多的烦恼。但是这个烦恼,它有一个共同的依止处,就是依止妄想。我们今天真如三昧,是直接从烦恼妄想的根本去破除,烦恼的根被你破坏了,烦恼就没有办法活动,就算有也是非常的轻薄,所以它能够从内心的深处,把这个烦恼的根慢慢的斩断。从生善的角度,能够引生我们大乘的信心。诸位很多人都受过菩萨戒,当然你也应该知道得菩萨戒戒体的因素,就是你要发菩提心。发菩提心的主要因素,就是成就大乘种姓,也就是说你内心能够从妄想当中解脱出来,看到的所谓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你看到的这个本来面目以后,你再发这个菩提心,所谓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、烦恼无尽誓愿断、法门无量誓愿学、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你才能够发菩提心。如果我们内心当中,还是活在一种以自我意识、这种个人有所得的妄想当中,你说断烦恼、修法门、度众生、成佛道,你会觉得这四件事跟你的距离非常遥远,有很大段距离。但是如果你能够把心带回家,从这些如梦如幻的、有所得的妄想跳脱出来以后,你再去思惟这件事,断如梦如幻的烦恼、修如梦如幻的法门、度化如梦如幻的众生,这是因地,成就如梦如幻的万德庄严,你会发觉这件事情,不是我们以前所想的那么困难,就是你大乘的信心增长了。这样子你就能够真实的从内心的深处发起你的菩提心,这就是你的信心增长,你对于成佛之道充满了信心,你觉得每一个众生总有一天可以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,这件事情做得到,只要我们肯努力的话。这样你就能够在大乘的功德当中,成就不退转。这个就是我们讲真如三昧的因相跟果相的修学。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众生,他一修学的时候就非常的顺利,这部车子就直接开到了宝所;但是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,这当中有些障碍。我们看第二段,这个失败的原因:
唯除疑惑、不信、诽谤、重罪业障、我慢、懈怠,如是等人,所不能入。
同样的人,在接受所谓的真如三昧这样的清净教授以后,他如实的修学,他不能成功,这当中提出了六个因素产生障碍。第一个就是「疑惑」。真如三昧它观修的重点是真如,而对真如理产生犹豫不决,这种人多数来说就是世智辩聪。就是说我们在观修业果,或者观修小乘的空性,基本上都是一个思议境,能够用我们平常的名言、概念去推论;但是真如三昧这种意境,非空非有、即空即有的意境,不住有为、不住无为,以无住为住这样的一个意境,是一种不思议境。不思议境你要用思想去推论,你就越离越远,当然就产生疑惑了。所以这个地方疑惑的因素就在这里,就是你还是用你的老毛病,你依止妄想在活动,当然这样就是心外求法,跟真如的距离就愈来愈远。第二个「不信」。前面的疑惑,多少还是半信半疑。这个「不信」法藏大师说:这根本就是外道的阐提种姓。就是他根本没有大乘善根,你跟他讲这件事情,跟没有讲是完全一样的,完全不相信这个情况。第三个是「诽谤」。「诽谤」比不信更严重,「诽谤」就是造罪业了,就是他个人已经有邪见。「不信」顶多是愚痴;而这个「诽谤」,他已经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当中,创造一个生命的思考,这个时候他就诽谤真如三昧的功德,诽谤真如没有真实的利益,不能带领我们离苦得乐,这是诽谤大乘正法。第四个「重罪业障」。就是这个人,他以前(可能是今生,也可能是前生)曾经有这种五逆,乃至四重的这种重大罪业。一个有罪业的人,他内心就是躁动不安。不过这个地方的罪业,特别指的是还没有忏悔的罪业,就是你这个罪业,没有真实的忏悔、没有真实的断相续心,所以罪业会继续的活动,一直在干扰你。当你要把心带回家的时候,它就障碍你。第五个「我慢」,就是高傲轻慢,对于师长、对于我们所教授的大乘正法产生高慢。一个人高慢心,「我慢山高,法水不入」,我们就很难得到一些佛法的教授。第六个「懈怠」,就是我们听闻这个真如三昧的传承以后,我们没有经常数数的修学,我们内心当中还是随顺妄想而转。「如是等人,所不能入。」前面有六个因素,只要具足其中一个因素,就对真如三昧产生遮障。这六种的障碍,一般佛弟子最容易犯的大概是第一跟第六。因为这个二、三、四、五,我们不是很严重过失的人不容易犯。第一、第六我再说明一下。这个「疑惑」的意思,就是说他不是完全不相信,他是犹豫不决、半信半疑。就是说因为我们生命无始劫来,有很多次很多次的生命,每一个生命我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心随妄转,我们很习惯跟无明妄想在一起,我们很习惯去依止有所得的个人的欲望,去思考这一切的生命的现象。那你现在要我们远离妄想这个非常熟悉的老朋友,的确是有困难。之所以有困难,这一个关键点就是──这个人他只有闻慧没有思慧。就是你只有在课堂上的时候听到真如三昧这个名相,但是你下去以后,你没有根据这样的一个法门去操作,你没有真实的把心带回家;所以要你远离妄想,你就害怕。你说:我以前都是跟妄想在一起,你要我远离妄想,那我怎么办呢?我云何应住、云何降伏其心?我都是跟妄想在一起,我的生命才能够相续下去的;你从来就没有跟真如相应过,你就不敢远离妄想。这个问题就是在这个地方,就是你没有真实的去操作真如三昧,你连一次都没有,当然会对真如的功能产生疑惑。蕅益大师开示说:这个真如法门,跟一切法门有所不同。就是说你只要有一次的相应,这个信心生起,一信以后永不再疑惑,因为它是真实性,它是你的本来相貌,这跟其他法门不一样。就是说你有五分钟的相应以后,那你内心当中对大乘真如的功德归依,是「其心安如海,不动如须弥」,所有的这些障碍都不是障碍。那问题就是你完全没有相应过,那你就有问题,疑惑就是你没有思慧。第二个「懈怠」,就是说我也相信真如是我生命的大安乐处,我也相信无明妄想是一个盗贼,带给我痛苦,但是我就是懈怠。要我远离妄想也是好、安住真如也是好,但是我就是没有去做,一天过一天,悠悠泛泛。这个怎么办呢?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上说:对治懈怠的方法,你就是深观这个生死轮回的痛苦。观察我们此生,生从何来,死将何去?就是说我们过去无始劫来依止无明妄想,当然无明妄想它是一种有所得的欲望,有所得的欲望就很容易造罪业,非常容易。只要有境界稍微刺激你,你那个杀、盗、淫、妄的罪业就会出现了,这个罪业就带你到刀山油锅受痛苦的果报。当然一个有善根的人,有痛苦他就生惭愧心,从三恶道出来的时候就开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积集善业。这个善业,招感了这一期的安乐果报,做一个甜美的美梦。但是这一个人在安乐的环境,又容易产生放逸,安乐的环境最容易放逸。一放逸以后,这烦恼就开始活动,开始造业。造业以后,就到三恶道去了。就是我们过去无明妄想在活动的时候,就是到三恶道去、到人天道,到人天道、到三恶道去,这个历史不断不断的重复。简单的说为什么没有解脱呢?就是没有离开妄想。不管你到三恶道去、不管你到人天果报,都是无明妄想。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无始劫来到现在,还在这个地方流转的因素,就是我们没有离开妄想,没有真实的把心带回家,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今天远离妄想、安住真如,这当中有很多的痛苦,我们刚开始也很不自在,但是我们应该思惟:我们过去的痛苦,在三恶道所受的痛苦,是现在修习真如三昧的百千万倍。而过去的痛苦,受完以后完全没有增上的力量,白白的受苦;而我们修真如三昧,虽然在过程中有一些痛苦,但是能够究竟离苦,而究竟得到圆满快乐的力量。这样子想,所以这件事情值得做,这样思考就能够破除懈怠。这个就是我们在修习真如三昧,必须要远离的六种障碍。这个地方是说明成功跟失败的因素。
丑二、明证相
前面是一个因地的修学;这个地方是说明真如果地的相貌。就是说怎么知道修这个真如三昧成功了呢?它的判定标准是什么?
复次,依如是三昧故,则知法界一相。谓一切诸佛法身,与众生身,平等无二,即名一行三昧。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。若人修行,渐渐能生无量三昧。
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根据马鸣菩萨真如「三昧」的修学,止息一切的虚妄相,把心带回家,这样你内心当中会出现一个相貌,就是你能够如实的了「知法界一相」,这是你修真如三昧的功能出现的判定标准。什么是「法界一相」呢?「谓一切诸佛法身,与众生身,平等不二,即名一行三昧。」我们过去的思考是一种对立的思考──善恶的对立、空有的对立,当然这样的思考从对治的角度也是有需要,但是这不是我们大乘的根本法门。大乘的根本是一个平等法门,就是说虽然诸佛的功德庄严是由种种的妙用,众生有种种的惑业苦,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,从他的本性观察,这个「众生」跟「诸佛」,他是「平等不二」的,这个就是平等的法门、不二法门,这个「平等」法门又叫做「一行三昧」。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注解说:这个「法界一相」,是约着他所证的功德来说;「一行三昧」是约着他能证的这个心识,他能证的心识就「一行三昧」,这「一行」就直接了当「正直舍方便,但修无上道」,直接的趣入真如,叫做「一行三昧」。「一行三昧」是因地的修学,「法界一相」是果地的功德。这样的「法界一相」生起的时候,你就有能力发菩提心。我们前面也说过,这个菩提心不是嘴巴讲一讲: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、烦恼无尽誓愿断、法门无量誓愿学、佛道无上誓愿成」;而是你能够真实的体验到「诸佛法身,与众生身,平等无二」,产生一个坚定的信解力,而发起你要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意乐,这样才讲所谓的信成就发心,这就是我们修真如三昧的一个判定标准,你法界一相的功德是不是生起。这一段在赞叹真如三昧的一个力量。「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。若人修行,渐渐能生无量三昧。」「真如三昧」的一个特点,它是一切的有为「三昧」的「根本」,一切有相三昧都是以真如三昧为根本。如果你能够修持真如三昧,,你要修习这些方便,你就很容易「生」起其他有为的「三昧」,包括念佛三昧、或者师子奋迅三昧,这些三昧都可以从平等不二的清净心生起。
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。「真如三昧」,蕅益大师说:它就是《楞严经》说的首楞严王三昧,也是《法华经》所说的一实相三昧。这个三昧的内涵,简单的说就是修无住法门,不住于外在的境界,也不住于内心的妄想,以无住为住,内心当中是一种空空荡荡了了分明、了了分明空空荡荡的一个无住的境界出现。这个境界是我们整个大乘佛法一切修行的出发点。譬如以禅宗来说,禅宗有一个禅师,叫做赵州禅师,说是「赵州八十犹行脚,只为心头未悄然。」他内心真实跟虚妄的相貌如何抉择,还不清楚,所以他只好继续参访善知识,他不敢闭关修行,他必须把根本找到。他八十几岁的人跟年轻人在一起这样参学,有一天参访一个大善知识,这善知识就点他一句话说:你这个赵州禅师,「老老大大,云何尚无住处?」就是你年纪大了,跟这些年轻的比丘在那边参学,你怎么还没有一个住处?当然这个住处不是说色身,色身要找一个住处很容易的,但是你的内心怎么还没有找到一个真实的归依处呢?这个时候赵州禅师就起大惭愧心,开始回光返照,后来就开悟了。开悟以后他说:「踏破铁鞋无处觅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」我走尽了大江南北,请善知识开示,原来所谓真实的归依处,是在我一念心中,莫向外求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你得到这个所谓的「找到一个生命的归依处」,你就有资格可以修行,所有的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都是你的方便。密宗也是这样,密宗它的三密加持,身体的礼拜、或者是结手印,口业的持咒,意业的观想本尊,这个三密的加持,基本上也是依止你的真如清净心。密宗里面警告:你在修三密加持的时候,你依止妄想,你这个因地是虚妄,你可能会出差错,到最后你会心外求法,可能就会走火入魔,因为你根本的依止处是妄想。这个三密加持是一个很大的加持力,到最后却加持在妄想上,那你就有问题了。所以说我们修行一切法门都非常好,但是你必须把根本找到,说是「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,若人修行,渐渐能生无量三昧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好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。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一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