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跟以前不一樣了。我們以前在無明妄想中打轉,總是覺得修行不知道該怎麼辦。你能夠在真如中安住,乃至于少分的安住,你修行的那個真如力量就慢慢的猛利,慢慢就遠離無明妄想,開始隨順真如叁昧。這樣有什麼功德呢?「深伏煩惱,信心增長,速成不退。」我們經常修習真如叁昧的人,從破惡的角度,他能夠深深的去消滅煩惱。這個煩惱,有貪欲、瞋恚、高慢心、嫉妒心等很多很多的煩惱。但是這個煩惱,它有一個共同的依止處,就是依止妄想。我們今天真如叁昧,是直接從煩惱妄想的根本去破除,煩惱的根被你破壞了,煩惱就沒有辦法活動,就算有也是非常的輕薄,所以它能夠從內心的深處,把這個煩惱的根慢慢的斬斷。從生善的角度,能夠引生我們大乘的信心。諸位很多人都受過菩薩戒,當然你也應該知道得菩薩戒戒體的因素,就是你要發菩提心。發菩提心的主要因素,就是成就大乘種姓,也就是說你內心能夠從妄想當中解脫出來,看到的所謂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你看到的這個本來面目以後,你再發這個菩提心,所謂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你才能夠發菩提心。如果我們內心當中,還是活在一種以自我意識、這種個人有所得的妄想當中,你說斷煩惱、修法門、度衆生、成佛道,你會覺得這四件事跟你的距離非常遙遠,有很大段距離。但是如果你能夠把心帶回家,從這些如夢如幻的、有所得的妄想跳脫出來以後,你再去思惟這件事,斷如夢如幻的煩惱、修如夢如幻的法門、度化如夢如幻的衆生,這是因地,成就如夢如幻的萬德莊嚴,你會發覺這件事情,不是我們以前所想的那麼困難,就是你大乘的信心增長了。這樣子你就能夠真實的從內心的深處發起你的菩提心,這就是你的信心增長,你對于成佛之道充滿了信心,你覺得每一個衆生總有一天可以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,這件事情做得到,只要我們肯努力的話。這樣你就能夠在大乘的功德當中,成就不退轉。這個就是我們講真如叁昧的因相跟果相的修學。當然這是一個非常幸運的衆生,他一修學的時候就非常的順利,這部車子就直接開到了寶所;但是有些人就沒那麼幸運,這當中有些障礙。我們看第二段,這個失敗的原因:
唯除疑惑、不信、誹謗、重罪業障、我慢、懈怠,如是等人,所不能入。
同樣的人,在接受所謂的真如叁昧這樣的清淨教授以後,他如實的修學,他不能成功,這當中提出了六個因素産生障礙。第一個就是「疑惑」。真如叁昧它觀修的重點是真如,而對真如理産生猶豫不決,這種人多數來說就是世智辯聰。就是說我們在觀修業果,或者觀修小乘的空性,基本上都是一個思議境,能夠用我們平常的名言、概念去推論;但是真如叁昧這種意境,非空非有、即空即有的意境,不住有爲、不住無爲,以無住爲住這樣的一個意境,是一種不思議境。不思議境你要用思想去推論,你就越離越遠,當然就産生疑惑了。所以這個地方疑惑的因素就在這裏,就是你還是用你的老毛病,你依止妄想在活動,當然這樣就是心外求法,跟真如的距離就愈來愈遠。第二個「不信」。前面的疑惑,多少還是半信半疑。這個「不信」法藏大師說:這根本就是外道的闡提種姓。就是他根本沒有大乘善根,你跟他講這件事情,跟沒有講是完全一樣的,完全不相信這個情況。第叁個是「誹謗」。「誹謗」比不信更嚴重,「誹謗」就是造罪業了,就是他個人已經有邪見。「不信」頂多是愚癡;而這個「誹謗」,他已經從自己的生命經驗當中,創造一個生命的思考,這個時候他就誹謗真如叁昧的功德,誹謗真如沒有真實的利益,不能帶領我們離苦得樂,這是誹謗大乘正法。第四個「重罪業障」。就是這個人,他以前(可能是今生,也可能是前生)曾經有這種五逆,乃至四重的這種重大罪業。一個有罪業的人,他內心就是躁動不安。不過這個地方的罪業,特別指的是還沒有忏悔的罪業,就是你這個罪業,沒有真實的忏悔、沒有真實的斷相續心,所以罪業會繼續的活動,一直在幹擾你。當你要把心帶回家的時候,它就障礙你。第五個「我慢」,就是高傲輕慢,對于師長、對于我們所教授的大乘正法産生高慢。一個人高慢心,「我慢山高,法水不入」,我們就很難得到一些佛法的教授。第六個「懈怠」,就是我們聽聞這個真如叁昧的傳承以後,我們沒有經常數數的修學,我們內心當中還是隨順妄想而轉。「如是等人,所不能入。」前面有六個因素,只要具足其中一個因素,就對真如叁昧産生遮障。這六種的障礙,一般佛弟子最容易犯的大概是第一跟第六。因爲這個二、叁、四、五,我們不是很嚴重過失的人不容易犯。第一、第六我再說明一下。這個「疑惑」的意思,就是說他不是完全不相信,他是猶豫不決、半信半疑。就是說因爲我們生命無始劫來,有很多次很多次的生命,每一個生命我們的生活方式都是心隨妄轉,我們很習慣跟無明妄想在一起,我們很習慣去依止有所得的個人的欲望,去思考這一切的生命的現象。那你現在要我們遠離妄想這個非常熟悉的老朋友,的確是有困難。之所以有困難,這一個關鍵點就是──這個人他只有聞慧沒有思慧。就是你只有在課堂上的時候聽到真如叁昧這個名相,但是你下去以後,你沒有根據這樣的一個法門去操作,你沒有真實的把心帶回家;所以要你遠離妄想,你就害怕。你說:我以前都是跟妄想在一起,你要我遠離妄想,那我怎麼辦呢?我雲何應住、雲何降伏其心?我都是跟妄想在一起,我的生命才能夠相續下去的;你從來就沒有跟真如相應過,你就不敢遠離妄想。這個問題就是在這個地方,就是你沒有真實的去操作真如叁昧,你連一次都沒有,當然會對真如的功能産生疑惑。蕅益大師開示說:這個真如法門,跟一切法門有所不同。就是說你只要有一次的相應,這個信心生起,一信以後永不再疑惑,因爲它是真實性,它是你的本來相貌,這跟其他法門不一樣。就是說你有五分鍾的相應以後,那你內心當中對大乘真如的功德歸依,是「其心安如海,不動如須彌」,所有的這些障礙都不是障礙。那問題就是你完全沒有相應過,那你就有問題,疑惑就是你沒有思慧。第二個「懈怠」,就是說我也相信真如是我生命的大安樂處,我也相信無明妄想是一個盜賊,帶給我痛苦,但是我就是懈怠。要我遠離妄想也是好、安住真如也是好,但是我就是沒有去做,一天過一天,悠悠泛泛。這個怎麼辦呢?蕅益大師在《靈峰宗論》上說:對治懈怠的方法,你就是深觀這個生死輪回的痛苦。觀察我們此生,生從何來,死將何去?就是說我們過去無始劫來依止無明妄想,當然無明妄想它是一種有所得的欲望,有所得的欲望就很容易造罪業,非常容易。只要有境界稍微刺激你,你那個殺、盜、淫、妄的罪業就會出現了,這個罪業就帶你到刀山油鍋受痛苦的果報。當然一個有善根的人,有痛苦他就生慚愧心,從叁惡道出來的時候就開始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積集善業。這個善業,招感了這一期的安樂果報,做一個甜美的美夢。但是這一個人在安樂的環境,又容易産生放逸,安樂的環境最容易放逸。一放逸以後,這煩惱就開始活動,開始造業。造業以後,就到叁惡道去了。就是我們過去無明妄想在活動的時候,就是到叁惡道去、到人天道,到人天道、到叁惡道去,這個曆史不斷不斷的重複。簡單的說爲什麼沒有解脫呢?就是沒有離開妄想。不管你到叁惡道去、不管你到人天果報,都是無明妄想。這個就是爲什麼我們無始劫來到現在,還在這個地方流轉的因素,就是我們沒有離開妄想,沒有真實的把心帶回家,也就是說雖然我們今天遠離妄想、安住真如,這當中有很多的痛苦,我們剛開始也很不自在,但是我們應該思惟:我們過去的痛苦,在叁惡道所受的痛苦,是現在修習真如叁昧的百千萬倍。而過去的痛苦,受完以後完全沒有增上的力量,白白的受苦;而我們修真如叁昧,雖然在過程中有一些痛苦,但是能夠究竟離苦,而究竟得到圓滿快樂的力量。這樣子想,所以這件事情值得做,這樣思考就能夠破除懈怠。這個就是我們在修習真如叁昧,必須要遠離的六種障礙。這個地方是說明成功跟失敗的因素。
醜二、明證相
前面是一個因地的修學;這個地方是說明真如果地的相貌。就是說怎麼知道修這個真如叁昧成功了呢?它的判定標准是什麼?
複次,依如是叁昧故,則知法界一相。謂一切諸佛法身,與衆生身,平等無二,即名一行叁昧。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。若人修行,漸漸能生無量叁昧。
如果我們今天能夠根據馬鳴菩薩真如「叁昧」的修學,止息一切的虛妄相,把心帶回家,這樣你內心當中會出現一個相貌,就是你能夠如實的了「知法界一相」,這是你修真如叁昧的功能出現的判定標准。什麼是「法界一相」呢?「謂一切諸佛法身,與衆生身,平等不二,即名一行叁昧。」我們過去的思考是一種對立的思考──善惡的對立、空有的對立,當然這樣的思考從對治的角度也是有需要,但是這不是我們大乘的根本法門。大乘的根本是一個平等法門,就是說雖然諸佛的功德莊嚴是由種種的妙用,衆生有種種的惑業苦,但是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,從他的本性觀察,這個「衆生」跟「諸佛」,他是「平等不二」的,這個就是平等的法門、不二法門,這個「平等」法門又叫做「一行叁昧」。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注解說:這個「法界一相」,是約著他所證的功德來說;「一行叁昧」是約著他能證的這個心識,他能證的心識就「一行叁昧」,這「一行」就直接了當「正直舍方便,但修無上道」,直接的趣入真如,叫做「一行叁昧」。「一行叁昧」是因地的修學,「法界一相」是果地的功德。這樣的「法界一相」生起的時候,你就有能力發菩提心。我們前面也說過,這個菩提心不是嘴巴講一講: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」;而是你能夠真實的體驗到「諸佛法身,與衆生身,平等無二」,産生一個堅定的信解力,而發起你要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的意樂,這樣才講所謂的信成就發心,這就是我們修真如叁昧的一個判定標准,你法界一相的功德是不是生起。這一段在贊歎真如叁昧的一個力量。「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。若人修行,漸漸能生無量叁昧。」「真如叁昧」的一個特點,它是一切的有爲「叁昧」的「根本」,一切有相叁昧都是以真如叁昧爲根本。如果你能夠修持真如叁昧,,你要修習這些方便,你就很容易「生」起其他有爲的「叁昧」,包括念佛叁昧、或者師子奮迅叁昧,這些叁昧都可以從平等不二的清淨心生起。
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。「真如叁昧」,蕅益大師說:它就是《楞嚴經》說的首楞嚴王叁昧,也是《法華經》所說的一實相叁昧。這個叁昧的內涵,簡單的說就是修無住法門,不住于外在的境界,也不住于內心的妄想,以無住爲住,內心當中是一種空空蕩蕩了了分明、了了分明空空蕩蕩的一個無住的境界出現。這個境界是我們整個大乘佛法一切修行的出發點。譬如以禅宗來說,禅宗有一個禅師,叫做趙州禅師,說是「趙州八十猶行腳,只爲心頭未悄然。」他內心真實跟虛妄的相貌如何抉擇,還不清楚,所以他只好繼續參訪善知識,他不敢閉關修行,他必須把根本找到。他八十幾歲的人跟年輕人在一起這樣參學,有一天參訪一個大善知識,這善知識就點他一句話說:你這個趙州禅師,「老老大大,雲何尚無住處?」就是你年紀大了,跟這些年輕的比丘在那邊參學,你怎麼還沒有一個住處?當然這個住處不是說色身,色身要找一個住處很容易的,但是你的內心怎麼還沒有找到一個真實的歸依處呢?這個時候趙州禅師就起大慚愧心,開始回光返照,後來就開悟了。開悟以後他說:「踏破鐵鞋無處覓,得來全不費功夫。」我走盡了大江南北,請善知識開示,原來所謂真實的歸依處,是在我一念心中,莫向外求,得來全不費功夫。你得到這個所謂的「找到一個生命的歸依處」,你就有資格可以修行,所有的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都是你的方便。密宗也是這樣,密宗它的叁密加持,身體的禮拜、或者是結手印,口業的持咒,意業的觀想本尊,這個叁密的加持,基本上也是依止你的真如清淨心。密宗裏面警告:你在修叁密加持的時候,你依止妄想,你這個因地是虛妄,你可能會出差錯,到最後你會心外求法,可能就會走火入魔,因爲你根本的依止處是妄想。這個叁密加持是一個很大的加持力,到最後卻加持在妄想上,那你就有問題了。所以說我們修行一切法門都非常好,但是你必須把根本找到,說是「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,若人修行,漸漸能生無量叁昧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好,我們先休息十分鍾。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