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○卷

  第三○卷

  好,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六十六页。

  这一科是讲到持戒门。这个持戒在大乘的菩萨戒是分成三聚净戒,前面一科是讲到摄律仪戒。摄律仪戒它的所对治的是一个恶法,所以它的一个态度是断恶;这个摄善法戒它的所观境,所面对的是一个善法,对善法它的修学。我们看第二个摄善法戒:

  若出家者,为折伏烦恼故,亦应远离愦闹,常处寂静;修习少欲、知足、头陀等行。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,惭愧改悔。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。

  这个地方马鸣菩萨的意思是说:前面的断恶,修习十善业来破十恶业,这是通于出家、在家;这以下的修善,是偏重出家。那「出家」众跟在家居士的差别在哪里呢?「为折伏烦恼故。」一般的在家居士,多分就是修习福报,他的内心基本上是向外追求,积聚一点善业,做来世福报的一个根本;但是内心这些杂染的因缘,没有办法去调伏。但是我们出家众不行,我们追求解脱,我们也修习善业,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向内观照来折伏烦恼。折伏烦恼,这当中讲出二个方法:第一个是「远离愦闹,常处寂静。」这是非常重要的。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当中,假设你的生命只是要追求一些很粗糙的功德,你就是布施,做做慈善事业,那就罢了,你就不一定要远离愦闹,就在这个热闹的人群当中打滚也就可以了。但是如果你对生命的规划,你要成就一些比较精致的功德,特别是达到临终的正念,这种止观的力量要现前,你一定要「远离愦闹」。就是这种清净庄严的禅定跟智慧,一定是在寂静的心中生起的,没有例外的。所以《遗教经》上说:这个愦闹的过失,「譬如大树众鸟集之,则有枯折之患。」即使你有高深的禅定跟智慧,你一天到晚在那个地方人事往来──今天我找你、明天你找我,这样子你的禅定智慧就消失掉了。所以我们要注意:菩萨虽然有时候为了摄受众生的缘故,也会到热闹的场所;但是菩萨的内心,他的心情是「远离愦闹」,好乐「寂静」的,这个是重点。在「寂静」当中,过着「少欲、知足」的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活,这是我们修习善法的一个基础。因为你要求生活的资具愈多,你就要跟居士多多的祈求;你对众生有所求,他对你也有所求,这样你的精神体力就耗损在应付这些居士上。所以我们「少欲、知足」,能够保存更多的精神体力来修行,当然这是前方便。

  第二个是重点,修习善法最重要的就是「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、惭愧改悔」,产生惭愧心。惭愧心的基础来自于对佛法的正见,这是一种智慧。你能够看到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,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,你自然就会「崇重贤善,轻拒暴恶」,对恶法就自动的排斥,对善法就尽量的赞叹。我们一般人的正见非常薄弱,就是对佛法的思惟太过少;太过少的时候,你内心产生罪业,这个罪业的相续心就很难断。你今天造这个罪业,你明天也一定造这个罪业,这个罪业在你生命当中不断的累积。一个有大乘正见的人,他内心当中也会出现罪业,但是他这个罪业生起的时候,他会产生一个严重的惭愧心,会产生警觉,知道这个是一个过失相。然后这个警觉心、惭愧心生起,就会带动你内心的止观。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,而这个止观就能够调伏烦恼。所以他这个地方的惭愧心,就是生起大乘的正见,所有的善法以正见作根本。

  当护讥嫌,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。

  这个地方是讲摄众生戒。我们应该要具足一个出家众美好的威仪,因为三宝的住世来自于僧宝的住世,所以我们今天僧宝的威仪,等于是代表整个三宝。我们有美好的威仪,使令众生未生信心令生信心,已生信心令倍增长。

  这是讲到三聚净戒。这三聚净戒持戒的功德,从内在的善根来说,它能够对治恶业、增长善业,就是我们善业强的人,内心会感到安稳,内心安稳就容易生起菩提心;从外在的福德来说,持戒能够引生尊贵身,这尊贵身就是二只脚。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只有布施而不持戒,我们这个福报可能是在三恶道受用,就是只有福报但是不尊贵,在卑贱的果报里面去受用福德。这个地方的持戒,它的一个根本精神,从大乘佛法的持戒来说,主要就是增上惭愧,就是你内心出现恶法的时候,你会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警觉性。我们一般人不太可能止观随时现前,你内心当中有止有观的法宝,一般来说是保存在内心的种子阶位。当我们恶法生起的时候,第一个的警觉是持戒,所以持戒是第一个关卡。就是你要先产生一个警讯,当你的心出了状况,这个警觉性就把你内心的法宝止观带动出来,来调伏烦恼。假设你没有持戒,这个止观就没有一个引导者,虽然你有止观的力量来调伏烦恼,但是没有人把这止观调动出来,所以这个持戒,是止观的基础。

  壬三、释忍门

  这是忍辱。我们先把这个忍辱作一个定义,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什么叫忍辱呢?「于诸境缘,内心不动。」你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内心不动。龙树菩萨说:这个禅定也是内心不动,忍辱也是内心不动,这二个有什么差别呢?龙树菩萨说:这是粗、细的不同。禅定的不动是比较精细的,这个忍辱的不动是比较粗糙的,但是本质都是不动。好,我们看忍辱的内涵:

  云何修行忍门?所谓应忍他人之恼,心不怀报。亦当忍于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等法故。

  这个忍辱当中有二个所缘境:第一个是生忍,第二个是法忍。先看生忍,「所谓应忍他人之恼,心不怀报。」忍辱的基本定义就是「于诸缘境,内心不动。」这第一个境缘就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,这个众生对我们产生一种非理的「恼」害,身为一个菩萨对于这种非理的恼害,最低的标准是「心不怀报」。菩萨戒的意思:身为一个菩萨,内心安住在菩萨种姓,我们依止大乘信心建立的菩提心,当然有菩提心的众生,也会起瞋心,这很正常。当菩萨遇到境界刺激的时候起瞋心,没有结罪;但是你把这个瞋心累积成恨,就结罪了,所以菩萨瞋心的最低的底线是「终不结恨」。说你发脾气,这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我们这个菩提心也夹杂很多烦恼,你不可以刺激他的,你刺激的时候起瞋心,这个菩萨就应该赶快修习止观加以对治。而这个菩萨没有对治,把这个瞋心转成一个长时间的恨,乃至对方来忏悔,我们都不能接受,这样子就是结罪了。所以第一个,我们对众生的恼害,起码不结恨,要赶快化解自己的瞋心,这是所谓的生忍。以下讲到法忍,对于这个因缘所生法刺激的安忍,这当中有八个法,先看第一个「利」跟「衰」。这个「衰」是逆境,我们初学者在修学佛法的时候,有很多很多的损耗、侵害这种逆境,我们应该安忍不动。慢慢慢慢地,你经过长时间的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,这个「衰」境界消失了,变成了「利」,对于财富荣耀的境界这种顺境,这个时候你也要安忍不动,你要告诉自己:这些路旁的小花,只是一个小资粮的境界,你追求的是无上菩提的广大的功德,你应该继续往前走。所以我们刚开始对于「利、衰」的顺逆境界安忍不动,跟着我们当初的生命规划继续的往前走。这个「毁」跟「誉」,毁谤跟称誉,这个「毁、誉」跟「称、讥」很类似。这个「毁、誉」是超越之法,就是你没有这种情况,他讲得超过了,不管是好、是坏都是超过了。「称、讥」是如实之法,你原来就是这样,那别人也是讲这样,不管是称赞、不管是讥嫌,这都是如实之法。前面的六个法,都是偏重在内心感受的刺激,不管是苦、不管是喜、不管是忧,总是偏重在心受;这个「苦」受跟「乐」受是偏重在色身的感受。就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遇到了炎热、寒冷等等的这样一个环境逼迫所产生的苦受跟乐受,我们都应该安忍不动。这个忍辱的功德,从内在的善根,能够对治瞋恚成就安忍。一个人能够安忍的心,他的一个特点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一个人成就安忍以后,内心「心无忧悔」。你看有些人的心,经常感到忧愁,产生悔恨、懊恼,他修止观就静不下心,忧悔,这个悔箭穿心,就是他不能忍。所以我们成就忍辱,能够心无忧悔。从外在的福德,能够功德不失,你已经成就的功德,能够不失掉。这个地方龙树菩萨说:佛陀讲完布施、持戒以后,为什么讲忍辱呢?他讲一个譬喻说:譬如一个大富长者,积聚很多的珍宝,他接下来要做一个仓库,把这个珍宝加以保存下来。我们菩萨亦复如是,我们透过布施、持戒以后,积集很多很多的资粮跟善根,积集了无贪的善根,也积集了这个善业的善根,这个时候应该用忍辱来加以保护,否则这个善根就容易退失掉了。

  这个地方,忍辱要注意的是:佛法的忍辱,它不是强忍,它是用智慧来疏导。蕅益大师说:我们遇到逆境刺激的时候,有二个观想方法能,够把这样的一个负面的情绪加以疏导:第一个就是「随缘消旧业想」。当我们内心跟这个逆境接触的时候,我们可能会产生瞋恚,这是很自然的,但是你接下来要赶快观想:这个境界会在我的生命出现,一定是我心中有这个业力,我内心没有这个业力而招感这个果报,那佛法因果的真理就不能成立。所以我们信仰佛陀,对佛法归依,我们相信因为我们修行的缘故,重报轻受,既然是我自己造的业,我们应该要安忍不动,这样你就能从这个逆境当中悄悄的走过去。有些人他障碍现前,他走不过去,他就是没有智慧的观照;有些人他就是如梦如幻一样的走过去,不当一回事的走过去。所以我们应该要随缘消旧业想,当然这是比较消极。第二个,你要当「善知识想」,那这样子就很重要。就是说我们有些功德是在顺境中成就,心平气和的时候能够礼拜、赞叹、修止修观;但是有的功德是在逆境中成就。譬如:我们对一切众生的宽恕、包容,而宽恕、包容是修大悲心的基础。宽恕、包容这种功德,没办法在顺境中成就,一定是在逆境成就。你因怨家的刺激,才能够生起宽恕跟包容,这样这个逆境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你的宽恕跟包容是从这个地方建立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○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