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起来的。这意思就是说,在成佛之道,我们所面对的境界,就像我们吃饭菜一样,酸甜苦辣一个都不能缺少。一个人在修学的过程当中,你完全是顺境,你这个人不吉祥,营养不良,你老是只吃某一道菜,你可能某一种功德会生起,某一种功德你就没办法生起。所以我们应该把逆境,当作你的善知识想,因为他对你的宽恕跟包容有增长的力量。
壬四、释进门癸一、总明精进意
这个「精进」的体性,在《成唯识论》的定义是说:「于善恶品,修断事中,勇悍为性。」在断恶、修善的时候,内心不管遇到什么境界的刺激,他不感到畏缩,一定要把它做圆满,这叫「精进」。这当中分二科:先说「明精进意」它的内涵,再说明它的方法。先看精进的内涵:
云何修行进门?所谓于诸善事,心不懈退。立志坚强,远离怯弱。当念过去久远已来,虚受一切身心大苦,无有利益。是故应勤修诸功德,自利利他,速离众苦。
大师把这个精进内容分成三科:第一个叫勤勇精进(勤勇,勇敢的勇),「所谓于诸善事,心不懈退」,勤勇精进。他精进的所缘境是善法,不管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种种的善法,我们应该要「不懈」怠、不「退」缩。这菩萨对于善法应该怎么观想?在经论上说:一个菩萨面对种种的善法,应该是如贫得宝想。这个贫穷人去追求珍宝,他的心情是多多益善,他不会得少为足的;菩萨亦复如是,对于种种的波罗蜜,内心当中心无厌足,永不懈怠,这是第一个精进。第二个,「立志坚强,远离怯弱」,这是难坏精进,很难破坏的精进。这个地方的精进,所面对的境界是恶法。菩萨对于恶法应该怎么观想呢?如病得药想。一个生重病的菩萨,他在吃药的时候,不是吃一天二天,他要不断的吃药,这个病才能够彻底治好。所以我们在断恶的过程当中,遇到任何的逆境决不放弃,不能有「怯弱」的心,一定要把它做究竟圆满。第三个,「当念过去久远已来,虚受一切身心大苦,无有利益」,这是无足精进,没有满足的精进,这个地方非常重要。就是说我们在断恶修善的时候,为什么能够勇悍呢?就是我们应该观想:虽然我们断恶、修善的事情是很痛苦,我们必须违背我们的习气,去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。但是我们过去生当中,在三恶道当中受刀山油锅的痛苦,比现在的痛苦更为重大。而以前的痛苦,是白白的去承受,完全没有增上的力量;我们现在这种痛苦,对生命是有大利益,有灭恶生善、离苦得乐的利益。所以我们应该要精勤的断恶、修诸功德,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来远离众苦,这个就是「精进」的内涵。这以下说明「精进」的方法:
癸二、别示精进法
复次,若人虽行信心,以从先世来,多有重罪恶业障故,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。或为世间事务,种种牵缠。或为病苦所恼。有如是等众多障碍。是故应当勇猛精勤,昼夜六时,礼拜诸佛,诚心忏悔,劝请随喜,回向菩提,常不休废。得免诸障,善根增长故。
前面是讲到精进的内涵,这以下讲出它的方法。「若人修行信心」,我们一般人,你要不修行佛法,你过去所造的罪业,就是这样很安稳的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。但是你发了菩提心以后,就表示你的生命是从根本上要产生一个很大的扭转,就是说你生命的方向要改变了,你本来是要再继续流转的方向,就转成趣向无上无菩提的方向,这个时候你内心的障碍,就会浮现了。从内在的业障来说,所谓的内因力,「以从先世来,多有重罪恶业障故」。就是说我们过去生,也不完全是生生世世都学习佛法的,有时候没有遇到佛法的摄受,内心当中只好跟着感觉走,就造了很多的罪业。这个罪业等到我们现在要扭转生命的时候,它就会被逼迫出来了,这个是内在的因,内因。第二段是讲外缘,外感报障。前面是内有业障,这个地方是外感报障。这当中有四段:第一个,「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」,就是有鬼神的障碍,鬼神障碍简单的说就是冤亲债主。就是说可能我们跟某一个人,过去生中结了一个很重大的恶缘,而不幸的是,这个人他到鬼神道去了。他到天上去,天上的福报很大,他也不会跟你计较;到畜生道、地狱,他也没办法跟你计较;到鬼神道,这个鬼神有神通,他看到你发了菩提心要出离三界,这个时候他来障碍你。第二个,「或为世间事务,种种牵缠。」有些人内心当中,就是人事的障碍特别多,「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」,那这个也是过去的业障。第三个,「或为病苦之所苦恼」,这身体的病痛、四大不调特别厉害,当然这个地方跟杀生应该是有关系的。总之,这些所有的障碍,都是跟罪业有关。我们修学佛法的人,第一个观念就是「莫向外求」。
我们遇到障碍,反求诸己,观想这个是我自己的罪业,所以我们不去改变外境。那怎么办呢?应该去改造内心,勤加忏悔,这以下讲出忏悔五个法门:「是故应当勇猛精勤,昼夜六时,礼拜诸佛,诚心忏悔,劝请随喜,回向菩提。」第一个是礼拜。法藏大师说:「礼拜诸佛」能够破除我们的根本障业障。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拜佛的经验,就是我们在拜佛之前的心情,跟你拜完佛的心情有明显的不同。就是我们拜佛之前的心,是躁动不安;但拜完佛以后,心就安定下来。这个地方就是讲佛力的加被,就是我们内心在念念礼拜当中,念念当中「即众生心,投大觉海」,跟我们的本尊功德相应,所以破除罪障。第二个是「诚心忏悔」。前面的礼敬诸佛是破除根本障;这个地方的忏悔,是对治恶业障,就是以这个忏悔心来拜忏,当然持咒也是可以。第三个是「劝请」,破除谤法之障。我们应该经常的请求善知识的住世,来弘扬佛法,来破除我们过去的毁谤正法的障碍。第四个是「随喜」,破除嫉妒障。我们经常「十方一切诸众生,二乘有学及无学,一切如来与菩萨,所有功德皆随喜。」就是说我们在修学善法的时候,我们的精神体力有限,不可能五乘的功德都去做,我们可能会选择性的去做一些我们觉得比较重要的功德。一个修学净土的人,他会偏重在加强达到临终的正念,当然也要加强你的菩提心。这二个功德成就菩提心,成就临终的正念。但是我们对于所有的善法都要随喜,有人盖医院、有人盖寺庙,这种人天的善法我们也随喜;有人修无常、无我,趣向偏空涅槃我们也随喜。所有的功德我们都随喜,来破除我们的嫉妒障。经常这样子,「常不休废,得免诸障,善根增长故。」这个精进的果报,从内在的善根对治我们的懈怠,成就勇悍的体性,养成一种勇猛强悍,不畏缩的体性。从外在的福德呢,所修功德展转增胜。前面的忍辱,他功德成就是就着已经成就功德的保护;这个精进是就着还没有成就的功德,要急速成就。
其实这个六度法门,我们如果详细的观察,这个布施、持戒跟禅定、智慧,都有它一定的体性跟修行的方法;但是这个忍辱跟精进,基本上这二个没有特定的方法,他只是就着把前面布施、持戒、禅定、智慧的功德加以增上。所以印光大师说:修行人要成功的二大因素,就是你的性格上「忍人所不能忍、行人所不能行」。一个人在大乘佛法修学要成功,一个是你要忍力,你要忍人所不能忍。你一个人遇到境界的刺激,你就马上发脾气,你绝对做不了什么大事业,你不可能成就大功德,所以你这个安忍的力量要强,安忍不动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你要有恒力,你遇到逆境的时候,不管断恶修善,「不能念要他念」,烦恼「不能断要他断」,这个善法「不能修要他修」,你要有恒力。你能够具足忍力跟恒力,你在修习布施、持戒、止观的时候,你就能够成就广大的功德,是这个意思。
壬五、释止观门癸一、总标
前面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是一个道前基础,是约着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;这个地方的「止观」,就正式的修习我们大乘主要的善根。这当中有三科,先看第一个「总标」:
云何修行止观门?所言止者,谓止一切境界相,随顺奢摩他观义故。所言观者,谓分别因缘生灭相,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。云何随顺?以此二义,渐渐修习,不相舍离,双现前故。
这个地方把这个「止观」的体性作一个总标,先看「止」。什么叫「止」呢?就是「止一切境界相」。我们过去在讲唯识止观的时候,那个「止」的定义,叫做「心一境性」,内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,或者是呼吸、或者佛号,专一相续的安住。但是这个地方「止观」的定义就有所不同,它是停「止一切」的虚妄「相」,内心当中,一言以蔽之,就是「无住」,以无住为住,这个地方我们先作这样的一个定义,这样子就「随顺」了大乘的「奢摩他」。这个地方无住的意思,法藏大师说:他是先观后止,先观察万法唯是一心,破除对外境的执取相,这个时候安住在一心的真如,内心当中是无住的,这个地方叫做「止」。「所言观者,谓分别因缘生灭相,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。」前面的「止」它的所观境是真如;这个地方的「观」是生灭门,是对治。这是观察「因缘生灭相」,就是观察业性。从无相观来说,是观察这个业性本空,观察这个业性本身是无常、无我,观察法性本来空寂。从有相观来说,是观察这个因果丝毫不爽,因缘合和,业果不失。这个观它是有相观跟无相观来加以对治,所以它这个地方所依止的是生灭门。「云何随顺?以此二义,渐渐修习,不相舍离,双现前故。」最后的目标是「渐渐」的「修习,不相舍离」。这个地方法藏大师说:前面专修「止」跟专修「观」,只是前方便,所以叫做随顺,随顺于「止」跟随顺于「观」;那真正的正修止观是二个都要「现前」,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。我们在修次第止观的时候,这个「止」的所观境都是有为诸法。譬如你观察众生法界,观察我们的五蕴诸法,以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加以诃责;或者观察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来当所缘境,这个是赞叹归依。但这个地方的「止」,是安住在无为法,无为法是止一切境界相,是安住在真如的无住法门,就叫真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○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