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起來的。這意思就是說,在成佛之道,我們所面對的境界,就像我們吃飯菜一樣,酸甜苦辣一個都不能缺少。一個人在修學的過程當中,你完全是順境,你這個人不吉祥,營養不良,你老是只吃某一道菜,你可能某一種功德會生起,某一種功德你就沒辦法生起。所以我們應該把逆境,當作你的善知識想,因爲他對你的寬恕跟包容有增長的力量。
壬四、釋進門癸一、總明精進意
這個「精進」的體性,在《成唯識論》的定義是說:「于善惡品,修斷事中,勇悍爲性。」在斷惡、修善的時候,內心不管遇到什麼境界的刺激,他不感到畏縮,一定要把它做圓滿,這叫「精進」。這當中分二科:先說「明精進意」它的內涵,再說明它的方法。先看精進的內涵:
雲何修行進門?所謂于諸善事,心不懈退。立志堅強,遠離怯弱。當念過去久遠已來,虛受一切身心大苦,無有利益。是故應勤修諸功德,自利利他,速離衆苦。
大師把這個精進內容分成叁科:第一個叫勤勇精進(勤勇,勇敢的勇),「所謂于諸善事,心不懈退」,勤勇精進。他精進的所緣境是善法,不管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種種的善法,我們應該要「不懈」怠、不「退」縮。這菩薩對于善法應該怎麼觀想?在經論上說:一個菩薩面對種種的善法,應該是如貧得寶想。這個貧窮人去追求珍寶,他的心情是多多益善,他不會得少爲足的;菩薩亦複如是,對于種種的波羅蜜,內心當中心無厭足,永不懈怠,這是第一個精進。第二個,「立志堅強,遠離怯弱」,這是難壞精進,很難破壞的精進。這個地方的精進,所面對的境界是惡法。菩薩對于惡法應該怎麼觀想呢?如病得藥想。一個生重病的菩薩,他在吃藥的時候,不是吃一天二天,他要不斷的吃藥,這個病才能夠徹底治好。所以我們在斷惡的過程當中,遇到任何的逆境決不放棄,不能有「怯弱」的心,一定要把它做究竟圓滿。第叁個,「當念過去久遠已來,虛受一切身心大苦,無有利益」,這是無足精進,沒有滿足的精進,這個地方非常重要。就是說我們在斷惡修善的時候,爲什麼能夠勇悍呢?就是我們應該觀想:雖然我們斷惡、修善的事情是很痛苦,我們必須違背我們的習氣,去做我們不想做的事情。但是我們過去生當中,在叁惡道當中受刀山油鍋的痛苦,比現在的痛苦更爲重大。而以前的痛苦,是白白的去承受,完全沒有增上的力量;我們現在這種痛苦,對生命是有大利益,有滅惡生善、離苦得樂的利益。所以我們應該要精勤的斷惡、修諸功德,成就自利利他的事業來遠離衆苦,這個就是「精進」的內涵。這以下說明「精進」的方法:
癸二、別示精進法
複次,若人雖行信心,以從先世來,多有重罪惡業障故,爲邪魔諸鬼之所惱亂。或爲世間事務,種種牽纏。或爲病苦所惱。有如是等衆多障礙。是故應當勇猛精勤,晝夜六時,禮拜諸佛,誠心忏悔,勸請隨喜,回向菩提,常不休廢。得免諸障,善根增長故。
前面是講到精進的內涵,這以下講出它的方法。「若人修行信心」,我們一般人,你要不修行佛法,你過去所造的罪業,就是這樣很安穩的保存在阿賴耶識當中。但是你發了菩提心以後,就表示你的生命是從根本上要産生一個很大的扭轉,就是說你生命的方向要改變了,你本來是要再繼續流轉的方向,就轉成趣向無上無菩提的方向,這個時候你內心的障礙,就會浮現了。從內在的業障來說,所謂的內因力,「以從先世來,多有重罪惡業障故」。就是說我們過去生,也不完全是生生世世都學習佛法的,有時候沒有遇到佛法的攝受,內心當中只好跟著感覺走,就造了很多的罪業。這個罪業等到我們現在要扭轉生命的時候,它就會被逼迫出來了,這個是內在的因,內因。第二段是講外緣,外感報障。前面是內有業障,這個地方是外感報障。這當中有四段:第一個,「爲邪魔諸鬼之所惱亂」,就是有鬼神的障礙,鬼神障礙簡單的說就是冤親債主。就是說可能我們跟某一個人,過去生中結了一個很重大的惡緣,而不幸的是,這個人他到鬼神道去了。他到天上去,天上的福報很大,他也不會跟你計較;到畜生道、地獄,他也沒辦法跟你計較;到鬼神道,這個鬼神有神通,他看到你發了菩提心要出離叁界,這個時候他來障礙你。第二個,「或爲世間事務,種種牽纏。」有些人內心當中,就是人事的障礙特別多,「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」,那這個也是過去的業障。第叁個,「或爲病苦之所苦惱」,這身體的病痛、四大不調特別厲害,當然這個地方跟殺生應該是有關系的。總之,這些所有的障礙,都是跟罪業有關。我們修學佛法的人,第一個觀念就是「莫向外求」。
我們遇到障礙,反求諸己,觀想這個是我自己的罪業,所以我們不去改變外境。那怎麼辦呢?應該去改造內心,勤加忏悔,這以下講出忏悔五個法門:「是故應當勇猛精勤,晝夜六時,禮拜諸佛,誠心忏悔,勸請隨喜,回向菩提。」第一個是禮拜。法藏大師說:「禮拜諸佛」能夠破除我們的根本障業障。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拜佛的經驗,就是我們在拜佛之前的心情,跟你拜完佛的心情有明顯的不同。就是我們拜佛之前的心,是躁動不安;但拜完佛以後,心就安定下來。這個地方就是講佛力的加被,就是我們內心在念念禮拜當中,念念當中「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」,跟我們的本尊功德相應,所以破除罪障。第二個是「誠心忏悔」。前面的禮敬諸佛是破除根本障;這個地方的忏悔,是對治惡業障,就是以這個忏悔心來拜忏,當然持咒也是可以。第叁個是「勸請」,破除謗法之障。我們應該經常的請求善知識的住世,來弘揚佛法,來破除我們過去的毀謗正法的障礙。第四個是「隨喜」,破除嫉妒障。我們經常「十方一切諸衆生,二乘有學及無學,一切如來與菩薩,所有功德皆隨喜。」就是說我們在修學善法的時候,我們的精神體力有限,不可能五乘的功德都去做,我們可能會選擇性的去做一些我們覺得比較重要的功德。一個修學淨土的人,他會偏重在加強達到臨終的正念,當然也要加強你的菩提心。這二個功德成就菩提心,成就臨終的正念。但是我們對于所有的善法都要隨喜,有人蓋醫院、有人蓋寺廟,這種人天的善法我們也隨喜;有人修無常、無我,趣向偏空涅槃我們也隨喜。所有的功德我們都隨喜,來破除我們的嫉妒障。經常這樣子,「常不休廢,得免諸障,善根增長故。」這個精進的果報,從內在的善根對治我們的懈怠,成就勇悍的體性,養成一種勇猛強悍,不畏縮的體性。從外在的福德呢,所修功德展轉增勝。前面的忍辱,他功德成就是就著已經成就功德的保護;這個精進是就著還沒有成就的功德,要急速成就。
其實這個六度法門,我們如果詳細的觀察,這個布施、持戒跟禅定、智慧,都有它一定的體性跟修行的方法;但是這個忍辱跟精進,基本上這二個沒有特定的方法,他只是就著把前面布施、持戒、禅定、智慧的功德加以增上。所以印光大師說:修行人要成功的二大因素,就是你的性格上「忍人所不能忍、行人所不能行」。一個人在大乘佛法修學要成功,一個是你要忍力,你要忍人所不能忍。你一個人遇到境界的刺激,你就馬上發脾氣,你絕對做不了什麼大事業,你不可能成就大功德,所以你這個安忍的力量要強,安忍不動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你要有恒力,你遇到逆境的時候,不管斷惡修善,「不能念要他念」,煩惱「不能斷要他斷」,這個善法「不能修要他修」,你要有恒力。你能夠具足忍力跟恒力,你在修習布施、持戒、止觀的時候,你就能夠成就廣大的功德,是這個意思。
壬五、釋止觀門癸一、總標
前面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是一個道前基礎,是約著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;這個地方的「止觀」,就正式的修習我們大乘主要的善根。這當中有叁科,先看第一個「總標」:
雲何修行止觀門?所言止者,謂止一切境界相,隨順奢摩他觀義故。所言觀者,謂分別因緣生滅相,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。雲何隨順?以此二義,漸漸修習,不相舍離,雙現前故。
這個地方把這個「止觀」的體性作一個總標,先看「止」。什麼叫「止」呢?就是「止一切境界相」。我們過去在講唯識止觀的時候,那個「止」的定義,叫做「心一境性」,內心安住在一個所緣境,或者是呼吸、或者佛號,專一相續的安住。但是這個地方「止觀」的定義就有所不同,它是停「止一切」的虛妄「相」,內心當中,一言以蔽之,就是「無住」,以無住爲住,這個地方我們先作這樣的一個定義,這樣子就「隨順」了大乘的「奢摩他」。這個地方無住的意思,法藏大師說:他是先觀後止,先觀察萬法唯是一心,破除對外境的執取相,這個時候安住在一心的真如,內心當中是無住的,這個地方叫做「止」。「所言觀者,謂分別因緣生滅相,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。」前面的「止」它的所觀境是真如;這個地方的「觀」是生滅門,是對治。這是觀察「因緣生滅相」,就是觀察業性。從無相觀來說,是觀察這個業性本空,觀察這個業性本身是無常、無我,觀察法性本來空寂。從有相觀來說,是觀察這個因果絲毫不爽,因緣合和,業果不失。這個觀它是有相觀跟無相觀來加以對治,所以它這個地方所依止的是生滅門。「雲何隨順?以此二義,漸漸修習,不相舍離,雙現前故。」最後的目標是「漸漸」的「修習,不相舍離」。這個地方法藏大師說:前面專修「止」跟專修「觀」,只是前方便,所以叫做隨順,隨順于「止」跟隨順于「觀」;那真正的正修止觀是二個都要「現前」,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我們在修次第止觀的時候,這個「止」的所觀境都是有爲諸法。譬如你觀察衆生法界,觀察我們的五蘊諸法,以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加以诃責;或者觀察佛菩薩的功德莊嚴來當所緣境,這個是贊歎歸依。但這個地方的「止」,是安住在無爲法,無爲法是止一切境界相,是安住在真如的無住法門,就叫真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○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