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叁昧。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,他是圓頓止觀。所以這個圓頓止觀的正修是「止」,這個「觀」是對治。就是我們生起障礙的時候,以觀加以對治。
癸二、別釋子一、釋止醜一、明修相寅一、修前方便
我們先看「止」的部分,止當中有四科,先看所修,修行的相貌。所「修相」當中,分成叁科,先看「修前方便」:
若修止者,住于靜處,端坐正意。
修習真如叁昧,有叁個前方便:第一個,我們修行的處所,要閑居「靜處」,你剛開始要找一個寂靜的處所,就是一個山林道場,遠離幹擾。第二個,「端坐」。在修習「止」的一個姿勢,行住坐臥當中以坐姿最爲安穩,剛剛始的初學者,先以坐姿爲下手方便。第叁個是「正意」,就是端正我們的心意。就是我們爲什麼修真如叁昧呢?「不求世間名利,唯求無上菩提故」,你要真正發心。這都是你在修習真如叁昧之前,必須具足的前方便。
寅二、正明修法
不依氣息,不依形色,不依于空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風,乃至不依見、聞、覺、知。一切諸想,隨念皆除。亦遣除想。以一切法,本來無想,念念不生,念念不滅。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,後以心除心。心若馳散,即當攝來住于正念。是正念者,當知唯心,無外境界。即複此心,亦無自相,念念不可得。
這個地方,我們分成二大段。第一大段是真如叁昧的 正修,第二大段是對治。先看正修。正修當中,先說明它 的所緣境,真如叁昧的所緣境。「不依氣息」:以小乘的 止觀來說,是偏重在觀這個氣息,或者數息、或者隨息; 但真如叁昧它不依氣息。「不依形色」:我們在修不淨觀 的時候,修這個白骨,是依止形色;但是真如叁昧是不依 止形色。「不依于空」:我們在修四空定的時候,依止虛 空來當做所觀境;這個地方也不依于空。乃至于「不依地 、水、火、風」,也「不依見、聞、覺、知」。這個地方 的意思就是說,我們在修真如叁昧之前,你這個所緣境, 是先觀察:一切境緣,唯是一心故,一切的境界都是內心 所現的影像,這個時候安住在這一念的一心真如當中,當 做所緣境。這個地方,智者大師說這叫做「體真止」。這 個「止」,你要先觀,要體達真如以後,再安住在這個真 如當中。所以我們一般在次第止觀的修「止」,就直接修 止了,不必先修觀;但是真如叁昧的「止」是先修觀,先 觀察萬法唯心,對外境的執取都消滅了,這個時候在清淨 本然的心性當中現前,就在那個地方安住。這個地方是講 到這個「止」的所緣境,這以下說明能分別的心。依止什 麼心來安住呢?「一切諸想,隨念皆除。亦遣除想。以一 切法,本來無想,念念不生,念念不滅。」在真如叁昧安 住的時候,當一心真如的明了心現前的時候,你要「一切 諸想,隨念皆除。」你內心當中不能有任何的名言妄想, 乃至于「遣除」,乃至于能遣除的這個「想」也要遣除。 我們說明一下。我們在對治止觀的時候心是有想,就是說 我們假設在修習厭離法的時候,我們對于這種凡夫的五蘊 身心,所謂的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,以這種诃責的心來 加以對治,産生出離。有時候我們要修歸依法的時候,我 們是觀想彌陀的功德,或者是觀想彌陀的正報莊嚴、依報 莊嚴,乃至觀想佛陀的名號,這個時候我們是贊歎歸依, 這都是「想」。但是這個對真如叁昧來說,都是一個對治 法門,他的正修是「一切諸想,隨念皆除」。這個時候內 心當中是一念不生,不能有任何的想,就是在那個地方安 住,如此而已。爲什麼這樣子?「以一切法,本來無想, 念念不生,念念不滅。」就是說,其實一切法本來是沒有 妄想,那就是本來面目。我們正念真如的時候,這個正念 真如跟一般對治止觀有什麼不同?對治止觀的修法,從一 心的角度來說,是比較表層的東西;這個一心真如等于是 把心帶回家,回到我們的本來面目,觀察到本來面目的時 候,衆生的雜染法不可得,佛的法也不可得,這本來就是 這樣。所以一切法是念念不生、念念不滅,它本來就是不 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這 個次第止觀,它的法門是對立的,所謂「時時勤拂拭,莫 使惹塵埃」,你對這個法産生執著,就用破斥:你對「惡 法」執著,用「善法」來破斥;你對「有」執著,用「空 」來破斥。這樣子是「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」。但這 個地方的圓頓止觀,它的根本思想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 惹塵埃」,就是你已經回歸到你生命最初的原點。這個原 點怎麼說呢?「念念不生,念念不滅,以一切法本來無想 。」所以這時候你就如實安住就好了。如實安住這句話, 在《圓覺經》上說:這個圓頓止觀根本的精神,是「知妄 即離,離妄即真」。當我們生起妄想的時候,在真如叁昧 當中,就是你不要管它,你知道它是妄想就好。因爲你知 道它是妄想,就表示你已經跟它脫離了,你要知道它是妄 想,表示你的心安住在真如,它自然是虛妄的,它也不能 障礙你。一個人會有障礙,是心隨妄轉,這妄想本身不是 障礙,是你內心隨順它,所以這個地方就是「知妄即離」 ,這是關鍵點了,這是講到正修。這以下講到對治「亦不 得隨心外念境界,後以心除心。心若馳散,即當攝來住于 正念。」當我們打妄想的時候,在真如叁昧的根本思想是 不加以對治的,「以心除心」。我們生起貪欲就用不淨觀 的相來對治,瞋恚用慈悲觀來對治,「以心除心」;但是 真如叁昧不是這樣,當你遇到境界的時候,就觀想「當知 唯心,無外境界」,其實它是心中的影像,你也不要去管 它,它自然會消失掉,即使是能念的心,它本身也是自性 畢竟空寂的,這就真如叁昧。這個真如叁昧,跟我們一般 的無記不同,它是有觀照的智慧,它知道它是妄想,你不 隨順它就可以了。套一句印光大師說的:「心常覺照,不 隨妄轉。」這個不隨妄轉是真如叁昧的根本精神。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,到後面會贊歎真如叁昧,說 這真如叁昧是一切叁昧的根本。在《楞嚴經》上把這個真 如叁昧安立做首楞嚴王叁昧,它說:你一個人經常安住在 真如叁昧有什麼好處?你經常能夠把心帶回家,「攝用歸 體」,安住在真如叁昧,你慢慢慢慢的從真如叁昧出來的 時候,你的心情跟以前會完全不同,就是「再來觀世間, 猶如夢中事」,這時候你內心當中,不管是要調伏煩惱、 滅除罪障,或者要修習廣大的善法,你會覺得很容易。有 些人他惡法出現的時候要斷很困難,有些人他生起一個功 德也很困難,就是因爲你依止這個生滅心,所以斷惡、修 善、度衆生就障礙重重。那你能夠經常觀修真如叁昧的人 ,你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,你會覺得這些都不是障礙,所 以它是一切叁昧的根本。後面會把這真如叁昧的功德再詳 細的說明。好,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。後面的真如叁昧, 的確有一點不思議境,不思議境希望大家能稍作預習。後 面的真如叁昧先作預習,你在聽講的時候就容易進入狀況 。好,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。
問:法師上課時講到顯教大乘跟密宗金剛乘有所不同,講到金剛乘的殊勝處是依止真如門而修一切法。不知這與顯教的圓教菩薩所修的「無作四谛」或者「稱性六度」有何不同?法師也引用蕅益大師理持念佛的方法來诠釋金剛乘,所謂「自他不二」的修行法。是否顯教當中,也有金剛乘的觀念,只是中國祖師沒有強調出來而已?
答:四聖谛,以天臺宗的教觀來說,它是認爲所有的大、小乘都是觀察四聖谛。就是我們對生命的看法,基本上就是一個流轉門跟還滅門。苦集是流轉門,滅道是還滅門。就是我們生命基本上就是二個選擇:一個是流轉生死,一個是安住涅槃。藏、通、別的四谛法門,要以天臺宗的判教,都是方便法門,就是它沒有依止一心來修四聖谛,就是心外求法。圓教的「無作四谛」,說四聖谛的安立,什麼是苦?其實就是你一念心的顛倒引生出來的,所以苦集的流轉是一念迷,就是苦集流轉;一念的悟,就是滅道二谛。一念迷,生死浩然;一念悟,輪回頓息。蕅益大師經常用迷悟來安立四聖谛,這個就是「無作四谛」,或者講「稱性四谛」,當然這種思想在金剛乘是完全一樣的。金剛乘的思想也就是依止一心來修一切的法門。當然我們中國祖師理論上的傳承是有,我們是覺得密宗它是比較善巧,它有一定的傳承,一定的次第。但是在理論上,金剛乘的思想跟大乘的圓頓思想,根本的思想都來自于不二法門,不二法門的依止點就是一心真如,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。把十法界的差別相都消滅以後,就是十法界的每一個衆生都把心帶回家,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十法界衆生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一切法「如」的心性。你從這個地方起修,所有的法門都是金剛乘,這個金剛乘的「乘」,當然就是到彼岸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著煩惱跟罪業在修行,但是有些人在破除煩惱跟罪業的時候,他特別快。叁年前我看到他的時候,他有這種障礙,他現在過去了。有些人你看他剛出家的時候是這種境界,十年後還是這種境界。他也是不斷拜佛?他就是沒有找到這個乘,所以他增上的力量非常的慢。這是一個問題,一切法因緣生,他沒有找到一個快速消滅煩惱罪業的因緣,他內心當中所依止的法,是一個比較緩慢的法門。當然這個也是個人的根機,也不能強求,你跟他講金剛乘,他也不見得能夠接受;不能接受,那只好是爲實施權,只要你能夠踏出第一步,都好。但是你要能夠相信金剛乘,套一句蕅益大師說的話,那是「日劫相倍」。我們今天從一個實際的角度說臨終的正念,如果諸位有志于來生求生淨土,你應該很清楚,臨終的正念是關鍵。求生淨土不是說你有多大的善業力,重點是你想辦法跟彌陀感應道交,因此印光大師再叁強調:你要往生淨土,是彌陀本願力的攝受。你如果不仰仗佛力,不要說凡夫不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叁○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