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如三昧。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,他是圆顿止观。所以这个圆顿止观的正修是「止」,这个「观」是对治。就是我们生起障碍的时候,以观加以对治。
癸二、别释子一、释止丑一、明修相寅一、修前方便
我们先看「止」的部分,止当中有四科,先看所修,修行的相貌。所「修相」当中,分成三科,先看「修前方便」:
若修止者,住于静处,端坐正意。
修习真如三昧,有三个前方便:第一个,我们修行的处所,要闲居「静处」,你刚开始要找一个寂静的处所,就是一个山林道场,远离干扰。第二个,「端坐」。在修习「止」的一个姿势,行住坐卧当中以坐姿最为安稳,刚刚始的初学者,先以坐姿为下手方便。第三个是「正意」,就是端正我们的心意。就是我们为什么修真如三昧呢?「不求世间名利,唯求无上菩提故」,你要真正发心。这都是你在修习真如三昧之前,必须具足的前方便。
寅二、正明修法
不依气息,不依形色,不依于空,不依地、水、火、风,乃至不依见、闻、觉、知。一切诸想,随念皆除。亦遣除想。以一切法,本来无想,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。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,后以心除心。心若驰散,即当摄来住于正念。是正念者,当知唯心,无外境界。即复此心,亦无自相,念念不可得。
这个地方,我们分成二大段。第一大段是真如三昧的 正修,第二大段是对治。先看正修。正修当中,先说明它 的所缘境,真如三昧的所缘境。「不依气息」:以小乘的 止观来说,是偏重在观这个气息,或者数息、或者随息; 但真如三昧它不依气息。「不依形色」:我们在修不净观 的时候,修这个白骨,是依止形色;但是真如三昧是不依 止形色。「不依于空」:我们在修四空定的时候,依止虚 空来当做所观境;这个地方也不依于空。乃至于「不依地 、水、火、风」,也「不依见、闻、觉、知」。这个地方 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在修真如三昧之前,你这个所缘境, 是先观察:一切境缘,唯是一心故,一切的境界都是内心 所现的影像,这个时候安住在这一念的一心真如当中,当 做所缘境。这个地方,智者大师说这叫做「体真止」。这 个「止」,你要先观,要体达真如以后,再安住在这个真 如当中。所以我们一般在次第止观的修「止」,就直接修 止了,不必先修观;但是真如三昧的「止」是先修观,先 观察万法唯心,对外境的执取都消灭了,这个时候在清净 本然的心性当中现前,就在那个地方安住。这个地方是讲 到这个「止」的所缘境,这以下说明能分别的心。依止什 么心来安住呢?「一切诸想,随念皆除。亦遣除想。以一 切法,本来无想,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。」在真如三昧安 住的时候,当一心真如的明了心现前的时候,你要「一切 诸想,随念皆除。」你内心当中不能有任何的名言妄想, 乃至于「遣除」,乃至于能遣除的这个「想」也要遣除。 我们说明一下。我们在对治止观的时候心是有想,就是说 我们假设在修习厌离法的时候,我们对于这种凡夫的五蕴 身心,所谓的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,以这种诃责的心来 加以对治,产生出离。有时候我们要修归依法的时候,我 们是观想弥陀的功德,或者是观想弥陀的正报庄严、依报 庄严,乃至观想佛陀的名号,这个时候我们是赞叹归依, 这都是「想」。但是这个对真如三昧来说,都是一个对治 法门,他的正修是「一切诸想,随念皆除」。这个时候内 心当中是一念不生,不能有任何的想,就是在那个地方安 住,如此而已。为什么这样子?「以一切法,本来无想, 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。」就是说,其实一切法本来是没有 妄想,那就是本来面目。我们正念真如的时候,这个正念 真如跟一般对治止观有什么不同?对治止观的修法,从一 心的角度来说,是比较表层的东西;这个一心真如等于是 把心带回家,回到我们的本来面目,观察到本来面目的时 候,众生的杂染法不可得,佛的法也不可得,这本来就是 这样。所以一切法是念念不生、念念不灭,它本来就是不 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。这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这 个次第止观,它的法门是对立的,所谓「时时勤拂拭,莫 使惹尘埃」,你对这个法产生执着,就用破斥:你对「恶 法」执着,用「善法」来破斥;你对「有」执着,用「空 」来破斥。这样子是「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」。但这 个地方的圆顿止观,它的根本思想是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 惹尘埃」,就是你已经回归到你生命最初的原点。这个原 点怎么说呢?「念念不生,念念不灭,以一切法本来无想 。」所以这时候你就如实安住就好了。如实安住这句话, 在《圆觉经》上说:这个圆顿止观根本的精神,是「知妄 即离,离妄即真」。当我们生起妄想的时候,在真如三昧 当中,就是你不要管它,你知道它是妄想就好。因为你知 道它是妄想,就表示你已经跟它脱离了,你要知道它是妄 想,表示你的心安住在真如,它自然是虚妄的,它也不能 障碍你。一个人会有障碍,是心随妄转,这妄想本身不是 障碍,是你内心随顺它,所以这个地方就是「知妄即离」 ,这是关键点了,这是讲到正修。这以下讲到对治「亦不 得随心外念境界,后以心除心。心若驰散,即当摄来住于 正念。」当我们打妄想的时候,在真如三昧的根本思想是 不加以对治的,「以心除心」。我们生起贪欲就用不净观 的相来对治,瞋恚用慈悲观来对治,「以心除心」;但是 真如三昧不是这样,当你遇到境界的时候,就观想「当知 唯心,无外境界」,其实它是心中的影像,你也不要去管 它,它自然会消失掉,即使是能念的心,它本身也是自性 毕竟空寂的,这就真如三昧。这个真如三昧,跟我们一般 的无记不同,它是有观照的智慧,它知道它是妄想,你不 随顺它就可以了。套一句印光大师说的:「心常觉照,不 随妄转。」这个不随妄转是真如三昧的根本精神。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,到后面会赞叹真如三昧,说 这真如三昧是一切三昧的根本。在《楞严经》上把这个真 如三昧安立做首楞严王三昧,它说:你一个人经常安住在 真如三昧有什么好处?你经常能够把心带回家,「摄用归 体」,安住在真如三昧,你慢慢慢慢的从真如三昧出来的 时候,你的心情跟以前会完全不同,就是「再来观世间, 犹如梦中事」,这时候你内心当中,不管是要调伏烦恼、 灭除罪障,或者要修习广大的善法,你会觉得很容易。有 些人他恶法出现的时候要断很困难,有些人他生起一个功 德也很困难,就是因为你依止这个生灭心,所以断恶、修 善、度众生就障碍重重。那你能够经常观修真如三昧的人 ,你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你会觉得这些都不是障碍,所 以它是一切三昧的根本。后面会把这真如三昧的功德再详 细的说明。好,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。后面的真如三昧, 的确有一点不思议境,不思议境希望大家能稍作预习。后 面的真如三昧先作预习,你在听讲的时候就容易进入状况 。好,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。
问:法师上课时讲到显教大乘跟密宗金刚乘有所不同,讲到金刚乘的殊胜处是依止真如门而修一切法。不知这与显教的圆教菩萨所修的「无作四谛」或者「称性六度」有何不同?法师也引用蕅益大师理持念佛的方法来诠释金刚乘,所谓「自他不二」的修行法。是否显教当中,也有金刚乘的观念,只是中国祖师没有强调出来而已?
答:四圣谛,以天台宗的教观来说,它是认为所有的大、小乘都是观察四圣谛。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看法,基本上就是一个流转门跟还灭门。苦集是流转门,灭道是还灭门。就是我们生命基本上就是二个选择:一个是流转生死,一个是安住涅槃。藏、通、别的四谛法门,要以天台宗的判教,都是方便法门,就是它没有依止一心来修四圣谛,就是心外求法。圆教的「无作四谛」,说四圣谛的安立,什么是苦?其实就是你一念心的颠倒引生出来的,所以苦集的流转是一念迷,就是苦集流转;一念的悟,就是灭道二谛。一念迷,生死浩然;一念悟,轮回顿息。蕅益大师经常用迷悟来安立四圣谛,这个就是「无作四谛」,或者讲「称性四谛」,当然这种思想在金刚乘是完全一样的。金刚乘的思想也就是依止一心来修一切的法门。当然我们中国祖师理论上的传承是有,我们是觉得密宗它是比较善巧,它有一定的传承,一定的次第。但是在理论上,金刚乘的思想跟大乘的圆顿思想,根本的思想都来自于不二法门,不二法门的依止点就是一心真如,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。把十法界的差别相都消灭以后,就是十法界的每一个众生都把心带回家,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十法界众生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一切法「如」的心性。你从这个地方起修,所有的法门都是金刚乘,这个金刚乘的「乘」,当然就是到彼岸。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烦恼跟罪业在修行,但是有些人在破除烦恼跟罪业的时候,他特别快。三年前我看到他的时候,他有这种障碍,他现在过去了。有些人你看他刚出家的时候是这种境界,十年后还是这种境界。他也是不断拜佛?他就是没有找到这个乘,所以他增上的力量非常的慢。这是一个问题,一切法因缘生,他没有找到一个快速消灭烦恼罪业的因缘,他内心当中所依止的法,是一个比较缓慢的法门。当然这个也是个人的根机,也不能强求,你跟他讲金刚乘,他也不见得能够接受;不能接受,那只好是为实施权,只要你能够踏出第一步,都好。但是你要能够相信金刚乘,套一句蕅益大师说的话,那是「日劫相倍」。我们今天从一个实际的角度说临终的正念,如果诸位有志于来生求生净土,你应该很清楚,临终的正念是关键。求生净土不是说你有多大的善业力,重点是你想办法跟弥陀感应道交,因此印光大师再三强调:你要往生净土,是弥陀本愿力的摄受。你如果不仰仗佛力,不要说凡夫不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○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