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九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這個波羅蜜主要是六波羅蜜。

  「四者、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。常樂親近諸菩薩衆,求學如實行故。」這大乘佛法的第四個歸依,是對僧寶的歸依。僧寶有住持的功德,他有住持正法、續佛慧命的功德。所以我們對于僧寶應該怎麼歸依呢?應該要經常「親近」如法和合的「菩薩衆」,依止這個大衆的力量,來求學、來「如實」的依止這個教法修「行」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,佛有救護之恩,法有開慧之恩,僧有住持之恩,這是叁寶的恩惠。這個僧寶的意思就是說,在修學過程當中,其實歸依佛、歸依法也就夠了,但是爲什麼要歸依僧呢?因爲我們長時間的修行,我們內心的善根往往容易退轉,所以我們依衆靠衆,依止大衆的威德攝受,能夠使令我們不退轉。所以依止僧團而修學,基本上有助于我們對佛法的修學,所以我們也應該對僧寶的歸依。法藏大師的意思:這個根本是內在的善根,是一個主修。我們經常的樂念真如、正念真如,這是成就大乘的善根。但是大乘善根在修學過程當中,我們會有一些遮障,我們依止外在的善根,對佛、法、僧寶的恭敬、禮拜、贊歎,來破除障礙。佛法的修學,有些內涵是共外道的,有些是不共外道的。比如說我們有對佛、法、僧叁寶的禮拜、贊歎、供養;外道也有他們所謂的叁寶,他們有他們的教主、有他們的教法、有他們的僧團,他們也是修禮拜、贊歎、供養。但是大乘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,最重要的就是這個「信根本」,就是相信我們這一念心,「達妄本空、知真本有,心佛衆生叁無差別」,就是大乘的一個因地,從大乘佛法的角度,就是你要生起佛的功德,你要能夠安住在大乘的因種。說是你今天要煮飯,你要拿米去煮飯;你拿沙去煮飯,頂多是一個熱沙,不能成就飯。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離苦得樂、成就佛的功德,你內心的依止處是非常重要的點。你要依止一心真如來稱性起修,根據佛、法、僧叁寶的法門來破障,但是主修還是根本,這個就是我們在成就大乘的四種信心。所以這個地方先把功德相標出來,當我們內心當中跟佛、法、僧接觸的時候,能夠生起歸依的心,乃至于內心當中對于我們一心真如能夠隨順忍可,這個就成就了大乘信心,你就有資格發菩提心了。前面的四種信心應該怎麼成就呢?以下就講到因地的修法。這當中,先看「總標」:

  庚二、釋修習辛一、總標

  修行有五門,能成此信。雲何爲五?一者施門,二者戒門,叁者忍門,四者進門,五者止觀門。

  我們希望能夠對于佛、法、僧、根本,成就隨順歸依,有五個法門。這五個法門就是六度,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第五個「止觀」,這「止觀」是正修,主要是修學根本。前面的四門,是依止叁寶的修學來滅惡、生善,它是一個方便法門;這個「止觀」,我們前面講唯識止觀的時候、或者說別教的止觀的時候,這個止觀的內涵是分開的,止觀各有各的體性,各有它的操作方法。這個地方的大乘圓頓止觀,止跟觀是不能分開的,這後面會說明,就是你在止的時候是有觀,在觀的時候也是有止,在這個地方它把止觀合成一門,就看得出來這個就是圓頓止觀。

  辛二、別釋壬一、釋施門

  「別釋」當中,我們先看成就大乘信心的第一個門──布施。首先我們對布施的定義作一個解釋。什麼叫布施呢?宗喀巴大師說:我們依著施舍的心所發起的身語二業,這個就是布施。比如說你現在有一個東西,這個東西你不喜歡,你把這個不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,這樣子只是成就善業,不能說是本論的布施;這個地方的布施,要依止施舍無貪的心所造作的身業跟口業,才能夠安立這個布施,也才能夠生起我們對大乘的功德善根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施,它不是依止你所布施的財物來安立的,是依止你能施舍的心。當你施舍的心生起的時候,你所做的身業跟口業,都是屬于通達大乘善根,布施的法門。我們看論文:

  雲何修行施門?若見一切來求索者,所有財務隨力施與;以自舍悭貪,令彼歡喜。

  若見厄難、恐怖危逼,隨己堪任,施與無畏。若有衆生來求法者,隨己能解,方便爲說。不應貪求名利恭敬,唯念自利利他,回向菩提故。

  我們依止「施舍」的心,來「修」習布「施」有叁個內涵:第一個是財施,「若見一切來求索者,所有財物隨力施與。」「一切」衆生他來跟我們乞「求」財物,或者是飲食、或者是生活的種種資具,這樣的飲食跟「財物」資具,我們本身有多余的情況,就是我們有布施的能「力」,這個時候菩薩應該要隨順我們的能力,來布「施」給對方。這樣的布施有什麼好處呢?有二個功德:第一個,從成就內在的善根來說,「自舍悭貪」,能夠對治我們的悭貪;第二個,從外在的福德來說,能夠「令彼歡喜」,能夠成就廣結善緣,成就我們來世的福報受用。這個地方,我們在修習六度的著眼點,當然是成就內在的善根──「自舍悭貪」。這個「悭貪」,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一個人修布施的時候,你要能夠成就內在無私的善根,你必須依止清淨心來布施。什麼叫依止清淨心來布施呢?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你要具足叁個法門:第一個施前歡喜。就是這個布施的因緣還沒有成就之前,你想到你即將要布施,內心充滿了期待歡喜──你即將要因爲布施,而成就一個善根;你的生命會因爲這個法的操作而更加的離苦得樂,這個時候你充滿了期待歡喜。第二個施時清淨。當你正式布施的時候,你內心不求回報,並沒有因爲這樣的布施,而祈求對方的回報;你只是希望透過布施的操作,來栽培你內心無貪的善根,依止無貪的善根來加強你的菩提心,所以是不求回報的。第叁個施後無悔。布施的法門也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過去,當這個布施的法結束的時候,你回憶你過去布施的因緣,你內心不生悔恨。當然這個地方你要量力而爲,你要念念的對布施的法門,産生隨順歡喜而不生悔恨。而當你能夠施前歡喜、施時清淨、施後無悔的時候,你所作的每一個布施,不管布施的東西是什麼,都能夠「自舍悭貪」,成就內在的善根。這是講到財施。第二個講到無畏施,「若見厄難、恐怖危逼,隨己堪任,施與無畏。」前面的布施,偏重在外在資具的缺乏,這是屬于外在色身感受的痛苦;這個地方的布施,針對的是內心有憂愁的衆生,他內心有障礙。我們「若見厄難、恐怖危逼」,衆生在人世間活動,他遇到了很多的災「難」,或者遇到一些「恐怖」,由于這個災難跟恐怖的「危逼」,他內心憂愁不安,心有千千結。菩薩遇到這樣的衆生,應該「隨」順自「己」的能力,「施與無畏」。這個地方的「施無畏」,主要的意思是佛法。這個無畏施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有二個法門能夠使令衆生遠離怖畏:第一個,你要依止無常、無我的道理來開導衆生。就是衆生會産生憂愁,主要的就是「指妄爲真」,把這些生滅變化的因緣法當作是真實的,産生執著,所以他的生命就通不過去。就是說這個事情已經過去了,但是他內心當中揮之不去,這個時候你應該以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的道理來開導他,使他從內心的執著裏面解脫出來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你應該贊歎叁寶的功德,使令他能夠憶念叁寶,祈求救護。這個時候他就能夠從生命的災難當中,得到安穩,這是無畏施。財施所破除的是衆生外在資具的缺乏,無畏施所破除的是衆生內心的障礙。第叁個是法施,「若有衆生來求法者,隨己能解,方便爲說。」如果這個「衆生」他已經具足了聽法的善根,而且具足了「求法」的儀軌,來向我們求法,我們應該用種種五乘的解脫法門來「爲」他宣「說」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在所有布施當中,功德最爲殊勝的就是法施。因爲前面的財施跟無畏施,它只能夠使令衆生暫時的離苦得樂。他沒有飯吃,你給他一碗飯;他得到了憂郁症,你用佛法的道理開導他,從憂郁症裏面解脫出來。當然這都非常好,但是他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。衆生一切痛苦的根源來自于內心的愚癡,所以愚癡是生命當中最大的罪業。就是說你今天能夠爲他說法,他在黑暗的愚癡當中産生光明,讓他知道什麼樣的因緣是一個功德相、什麼樣的因緣是過失相,你爲什麼會痛苦?你爲什麼會有快樂出現?你讓他能夠抉擇是非。這樣子在他的生命當中,就能夠有一個努力的方向。他這樣的利益,是生生世世的受益,這樣才能夠究竟離苦得樂。所以在《瑜伽師地論》當中,贊歎法施的功德能夠利及來世,前面的財施跟無畏施只能夠利及今世。這個地方是講到布施的叁個內涵,這以下說明布施內心的依止處,「不應貪求名利恭敬,唯念自利利他,回向菩提故。」我們在施舍的時候,應該要遠離「名利恭敬」,應該用這樣的心情用來對治悭貪,令彼歡喜而「回向」無上「菩提」。大乘的布施法門,功德主要有二類:第一個,從內在的善根來說,是破除悭貪,成就施舍的心。我們在修菩提心的時候,除了我們能夠正念真如這個根本法門以外,我們要注意這個障礙菩提心的法。就是你在內心的妄想當中,建立一個菩提心的幼苗,你要適當的保護;會障礙菩提的,這個地方所說的就是貪欲的煩惱,你對于資具、對于佛法的悭貪,會障礙你菩提心的增長。所以我們以施舍的法門,來破除這個悭貪的障礙,所以這是第一個善根,成就無貪的一個施舍心。第二個,成就廣大的福報受用,這是兼帶外在的福德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本論所說的六度法門,跟我們過去的六度可能會有所不同,這個地方的六度,它的施設完全是以成就大乘善根而施設的,簡單一句話就是要你莫向外求,就是藉事修心,假藉六度的修學來成就你大乘的善根,依止大乘的善根而增長你的菩提心。所以你每一個施舍的過程當中,每一個六度的過程當中,你就要生起觀照力,否則只是成就人天的福報。

  壬二、釋戒門

  在「戒門」當中,先解釋持戒的定義。什麼叫做大乘的持戒?宗喀巴大師說:遮止損害他,令欲起厭離。就是我們去傷害衆生的心,要加以遮止;對于這種損害他的心,內心産生厭離之想,這叫做持戒。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持戒的意思,不是說你在非常順利的人事,今天也沒什麼事,你心平氣和,這個叫做持戒,這不是,這只是緣缺不生。就是我們的內心,在各式各樣的人事因緣當中,我們內心能夠産生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。就是有這人事的境界來刺激你,我們第一個反應當然是起煩惱,一開始會顛倒,顛倒以後會起煩惱,一般人起煩惱就一直起下去了,這種人就是沒有持戒的功德了。有持戒的人,他也會生起煩惱,但是他生起煩惱的時候,會産生一個警覺的功能,他內心當中有一種自動的警覺訊號産生,這種警覺功能生起的時候,就會産生防非止惡。當你遇到障礙現前的時候,你內心能夠起動你的警覺功能──不可以,這個警覺功能的生起,就表示你有持戒的功德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先把持戒作一個定義。好,我們看持戒的內涵:

  雲何修行戒門?所謂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二舌、不惡口、不妄言、不绮語,遠離貪嫉、欺詐、谄曲,瞋恚、邪見。若出家者,爲折伏煩惱故,亦應遠離愦鬧,常處寂靜;修習少欲、知足、頭陀等行。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,慚愧改悔。不得輕于如來所製禁戒。當護譏嫌,不令衆生妄起過罪故。

  「修」習持「戒」的內涵,法藏大師以叁聚淨戒來作分判:第一個,先講攝律儀戒。這個攝律儀戒,在這個地方是講到遠離十惡業──身業是「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」,口業是「不二舌、不妄言、不绮語」,意業是「遠離貪、瞋」、癡。這個地方的十惡業,諸位應該都很清楚,我們就不說了,我講一個重點就好。這個十惡業的業性呢,當然業的力量主要是由心來帶動的,說「心爲業主」。當然業的觀點,有很多不同的觀點;但是這個地方我們是在修習大乘的善根,我們就從大乘菩提心的觀點,來判定這個業性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上所說,是就著引生菩提心的角度來說。這個貪、瞋、癡的煩惱,過失最重的是愚癡。爲什麼依止愚癡造業是最重呢?因爲愚癡的造業,是無慚無愧,所以你造業是沒有期限。你無慚無愧,這個時候你這個業就相續下去,你就不能夠有對治的力量出現,所以第一個愚癡造的業,對菩提心的傷害是最嚴重。第二個是瞋恚心。這個「瞋是心中火,能燒功德林」,所以這個瞋心的發作,它是直接傷到我們的大悲心。而菩提心的基礎是大悲心,以大悲心而引生菩提心,所以當你傷害到你的大悲心的時候,你的菩提心就消失了,好一點的轉成小乘的出離心,差一點的連小乘的出離心也沒有了,所以瞋心的嚴重是第二個。第叁個是貪欲心,貪欲也會遮蔽障礙菩提心的增長。所以從成就大乘善根的角度,愚癡最重,瞋恚第二,貪欲第叁。好,我們休息一下。

  

  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九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