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这个波罗蜜主要是六波罗蜜。
「四者、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。常乐亲近诸菩萨众,求学如实行故。」这大乘佛法的第四个归依,是对僧宝的归依。僧宝有住持的功德,他有住持正法、续佛慧命的功德。所以我们对于僧宝应该怎么归依呢?应该要经常「亲近」如法和合的「菩萨众」,依止这个大众的力量,来求学、来「如实」的依止这个教法修「行」。
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,佛有救护之恩,法有开慧之恩,僧有住持之恩,这是三宝的恩惠。这个僧宝的意思就是说,在修学过程当中,其实归依佛、归依法也就够了,但是为什么要归依僧呢?因为我们长时间的修行,我们内心的善根往往容易退转,所以我们依众靠众,依止大众的威德摄受,能够使令我们不退转。所以依止僧团而修学,基本上有助于我们对佛法的修学,所以我们也应该对僧宝的归依。法藏大师的意思:这个根本是内在的善根,是一个主修。我们经常的乐念真如、正念真如,这是成就大乘的善根。但是大乘善根在修学过程当中,我们会有一些遮障,我们依止外在的善根,对佛、法、僧宝的恭敬、礼拜、赞叹,来破除障碍。佛法的修学,有些内涵是共外道的,有些是不共外道的。比如说我们有对佛、法、僧三宝的礼拜、赞叹、供养;外道也有他们所谓的三宝,他们有他们的教主、有他们的教法、有他们的僧团,他们也是修礼拜、赞叹、供养。但是大乘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,最重要的就是这个「信根本」,就是相信我们这一念心,「达妄本空、知真本有,心佛众生三无差别」,就是大乘的一个因地,从大乘佛法的角度,就是你要生起佛的功德,你要能够安住在大乘的因种。说是你今天要煮饭,你要拿米去煮饭;你拿沙去煮饭,顶多是一个热沙,不能成就饭。就是我们希望能够离苦得乐、成就佛的功德,你内心的依止处是非常重要的点。你要依止一心真如来称性起修,根据佛、法、僧三宝的法门来破障,但是主修还是根本,这个就是我们在成就大乘的四种信心。所以这个地方先把功德相标出来,当我们内心当中跟佛、法、僧接触的时候,能够生起归依的心,乃至于内心当中对于我们一心真如能够随顺忍可,这个就成就了大乘信心,你就有资格发菩提心了。前面的四种信心应该怎么成就呢?以下就讲到因地的修法。这当中,先看「总标」:
庚二、释修习辛一、总标
修行有五门,能成此信。云何为五?一者施门,二者戒门,三者忍门,四者进门,五者止观门。
我们希望能够对于佛、法、僧、根本,成就随顺归依,有五个法门。这五个法门就是六度,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五个「止观」,这「止观」是正修,主要是修学根本。前面的四门,是依止三宝的修学来灭恶、生善,它是一个方便法门;这个「止观」,我们前面讲唯识止观的时候、或者说别教的止观的时候,这个止观的内涵是分开的,止观各有各的体性,各有它的操作方法。这个地方的大乘圆顿止观,止跟观是不能分开的,这后面会说明,就是你在止的时候是有观,在观的时候也是有止,在这个地方它把止观合成一门,就看得出来这个就是圆顿止观。
辛二、别释壬一、释施门
「别释」当中,我们先看成就大乘信心的第一个门──布施。首先我们对布施的定义作一个解释。什么叫布施呢?宗喀巴大师说:我们依着施舍的心所发起的身语二业,这个就是布施。比如说你现在有一个东西,这个东西你不喜欢,你把这个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,这样子只是成就善业,不能说是本论的布施;这个地方的布施,要依止施舍无贪的心所造作的身业跟口业,才能够安立这个布施,也才能够生起我们对大乘的功德善根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施,它不是依止你所布施的财物来安立的,是依止你能施舍的心。当你施舍的心生起的时候,你所做的身业跟口业,都是属于通达大乘善根,布施的法门。我们看论文:
云何修行施门?若见一切来求索者,所有财务随力施与;以自舍悭贪,令彼欢喜。
若见厄难、恐怖危逼,随己堪任,施与无畏。若有众生来求法者,随己能解,方便为说。不应贪求名利恭敬,唯念自利利他,回向菩提故。
我们依止「施舍」的心,来「修」习布「施」有三个内涵:第一个是财施,「若见一切来求索者,所有财物随力施与。」「一切」众生他来跟我们乞「求」财物,或者是饮食、或者是生活的种种资具,这样的饮食跟「财物」资具,我们本身有多余的情况,就是我们有布施的能「力」,这个时候菩萨应该要随顺我们的能力,来布「施」给对方。这样的布施有什么好处呢?有二个功德:第一个,从成就内在的善根来说,「自舍悭贪」,能够对治我们的悭贪;第二个,从外在的福德来说,能够「令彼欢喜」,能够成就广结善缘,成就我们来世的福报受用。这个地方,我们在修习六度的着眼点,当然是成就内在的善根──「自舍悭贪」。这个「悭贪」,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一个人修布施的时候,你要能够成就内在无私的善根,你必须依止清净心来布施。什么叫依止清净心来布施呢?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你要具足三个法门:第一个施前欢喜。就是这个布施的因缘还没有成就之前,你想到你即将要布施,内心充满了期待欢喜──你即将要因为布施,而成就一个善根;你的生命会因为这个法的操作而更加的离苦得乐,这个时候你充满了期待欢喜。第二个施时清净。当你正式布施的时候,你内心不求回报,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布施,而祈求对方的回报;你只是希望透过布施的操作,来栽培你内心无贪的善根,依止无贪的善根来加强你的菩提心,所以是不求回报的。第三个施后无悔。布施的法门也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化过去,当这个布施的法结束的时候,你回忆你过去布施的因缘,你内心不生悔恨。当然这个地方你要量力而为,你要念念的对布施的法门,产生随顺欢喜而不生悔恨。而当你能够施前欢喜、施时清净、施后无悔的时候,你所作的每一个布施,不管布施的东西是什么,都能够「自舍悭贪」,成就内在的善根。这是讲到财施。第二个讲到无畏施,「若见厄难、恐怖危逼,随己堪任,施与无畏。」前面的布施,偏重在外在资具的缺乏,这是属于外在色身感受的痛苦;这个地方的布施,针对的是内心有忧愁的众生,他内心有障碍。我们「若见厄难、恐怖危逼」,众生在人世间活动,他遇到了很多的灾「难」,或者遇到一些「恐怖」,由于这个灾难跟恐怖的「危逼」,他内心忧愁不安,心有千千结。菩萨遇到这样的众生,应该「随」顺自「己」的能力,「施与无畏」。这个地方的「施无畏」,主要的意思是佛法。这个无畏施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有二个法门能够使令众生远离怖畏:第一个,你要依止无常、无我的道理来开导众生。就是众生会产生忧愁,主要的就是「指妄为真」,把这些生灭变化的因缘法当作是真实的,产生执着,所以他的生命就通不过去。就是说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,但是他内心当中挥之不去,这个时候你应该以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的道理来开导他,使他从内心的执着里面解脱出来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,你应该赞叹三宝的功德,使令他能够忆念三宝,祈求救护。这个时候他就能够从生命的灾难当中,得到安稳,这是无畏施。财施所破除的是众生外在资具的缺乏,无畏施所破除的是众生内心的障碍。第三个是法施,「若有众生来求法者,随己能解,方便为说。」如果这个「众生」他已经具足了听法的善根,而且具足了「求法」的仪轨,来向我们求法,我们应该用种种五乘的解脱法门来「为」他宣「说」。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在所有布施当中,功德最为殊胜的就是法施。因为前面的财施跟无畏施,它只能够使令众生暂时的离苦得乐。他没有饭吃,你给他一碗饭;他得到了忧郁症,你用佛法的道理开导他,从忧郁症里面解脱出来。当然这都非常好,但是他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。众生一切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内心的愚痴,所以愚痴是生命当中最大的罪业。就是说你今天能够为他说法,他在黑暗的愚痴当中产生光明,让他知道什么样的因缘是一个功德相、什么样的因缘是过失相,你为什么会痛苦?你为什么会有快乐出现?你让他能够抉择是非。这样子在他的生命当中,就能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。他这样的利益,是生生世世的受益,这样才能够究竟离苦得乐。所以在《瑜伽师地论》当中,赞叹法施的功德能够利及来世,前面的财施跟无畏施只能够利及今世。这个地方是讲到布施的三个内涵,这以下说明布施内心的依止处,「不应贪求名利恭敬,唯念自利利他,回向菩提故。」我们在施舍的时候,应该要远离「名利恭敬」,应该用这样的心情用来对治悭贪,令彼欢喜而「回向」无上「菩提」。大乘的布施法门,功德主要有二类:第一个,从内在的善根来说,是破除悭贪,成就施舍的心。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,除了我们能够正念真如这个根本法门以外,我们要注意这个障碍菩提心的法。就是你在内心的妄想当中,建立一个菩提心的幼苗,你要适当的保护;会障碍菩提的,这个地方所说的就是贪欲的烦恼,你对于资具、对于佛法的悭贪,会障碍你菩提心的增长。所以我们以施舍的法门,来破除这个悭贪的障碍,所以这是第一个善根,成就无贪的一个施舍心。第二个,成就广大的福报受用,这是兼带外在的福德。
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本论所说的六度法门,跟我们过去的六度可能会有所不同,这个地方的六度,它的施设完全是以成就大乘善根而施设的,简单一句话就是要你莫向外求,就是藉事修心,假藉六度的修学来成就你大乘的善根,依止大乘的善根而增长你的菩提心。所以你每一个施舍的过程当中,每一个六度的过程当中,你就要生起观照力,否则只是成就人天的福报。
壬二、释戒门
在「戒门」当中,先解释持戒的定义。什么叫做大乘的持戒?宗喀巴大师说:遮止损害他,令欲起厌离。就是我们去伤害众生的心,要加以遮止;对于这种损害他的心,内心产生厌离之想,这叫做持戒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持戒的意思,不是说你在非常顺利的人事,今天也没什么事,你心平气和,这个叫做持戒,这不是,这只是缘缺不生。就是我们的内心,在各式各样的人事因缘当中,我们内心能够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。就是有这人事的境界来刺激你,我们第一个反应当然是起烦恼,一开始会颠倒,颠倒以后会起烦恼,一般人起烦恼就一直起下去了,这种人就是没有持戒的功德了。有持戒的人,他也会生起烦恼,但是他生起烦恼的时候,会产生一个警觉的功能,他内心当中有一种自动的警觉讯号产生,这种警觉功能生起的时候,就会产生防非止恶。当你遇到障碍现前的时候,你内心能够起动你的警觉功能──不可以,这个警觉功能的生起,就表示你有持戒的功德。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先把持戒作一个定义。好,我们看持戒的内涵:
云何修行戒门?所谓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二舌、不恶口、不妄言、不绮语,远离贪嫉、欺诈、谄曲,瞋恚、邪见。若出家者,为折伏烦恼故,亦应远离愦闹,常处寂静;修习少欲、知足、头陀等行。乃至小罪,心生怖畏,惭愧改悔。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。当护讥嫌,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。
「修」习持「戒」的内涵,法藏大师以三聚净戒来作分判:第一个,先讲摄律仪戒。这个摄律仪戒,在这个地方是讲到远离十恶业──身业是「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」,口业是「不二舌、不妄言、不绮语」,意业是「远离贪、瞋」、痴。这个地方的十恶业,诸位应该都很清楚,我们就不说了,我讲一个重点就好。这个十恶业的业性呢,当然业的力量主要是由心来带动的,说「心为业主」。当然业的观点,有很多不同的观点;但是这个地方我们是在修习大乘的善根,我们就从大乘菩提心的观点,来判定这个业性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上所说,是就着引生菩提心的角度来说。这个贪、瞋、痴的烦恼,过失最重的是愚痴。为什么依止愚痴造业是最重呢?因为愚痴的造业,是无惭无愧,所以你造业是没有期限。你无惭无愧,这个时候你这个业就相续下去,你就不能够有对治的力量出现,所以第一个愚痴造的业,对菩提心的伤害是最严重。第二个是瞋恚心。这个「瞋是心中火,能烧功德林」,所以这个瞋心的发作,它是直接伤到我们的大悲心。而菩提心的基础是大悲心,以大悲心而引生菩提心,所以当你伤害到你的大悲心的时候,你的菩提心就消失了,好一点的转成小乘的出离心,差一点的连小乘的出离心也没有了,所以瞋心的严重是第二个。第三个是贪欲心,贪欲也会遮蔽障碍菩提心的增长。所以从成就大乘善根的角度,愚痴最重,瞋恚第二,贪欲第三。好,我们休息一下。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九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