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九卷

  第二九卷

  《大乘起信论》,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六十三页,「丙四、修行信心分」。

  本论的作者马鸣菩萨在前面的「因缘分」,讲到造论的因缘,是为了使令一切众生「离一切苦,得究竟乐」。那我们学习本论,就不只是增加一些文字上的知识,而是本论的法义经过我们的思惟,能够真实的生起大乘的信、解、行、证四种功德,假藉这四种功德,能够在内心当中破恶、生善,使令我们离苦得乐。这大乘的信解行证四种功德,它主要的根本就是菩提心。这菩提心由浅入深的次第,我们刚开始修学的菩提心叫做信成就发心。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凡夫位的时候,在一个无明妄想的心中,要建立一个清净庄严的菩提心,我们依止的是一种大乘的信心。大乘信心的建立,主要是透过对于前面「一心、二门、三大」道理的观照。在大乘佛法当中的观照,它的一个重点,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,在观照这一念心性的时候,有二个重点要去观照:第一是从它的差别义来观照。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二个相貌:第一个,我们依止有所得的心,也就是一种我相、人相对立的心,我们这样的心会创造很多很多的烦恼,也会引生很多很多的业力,招感很多很多痛苦的果报。这样的有所得心是生灭变化的,所以我们叫做生灭心。这个生灭心是一切生死痛苦的根源,这是我们内心的第一个相貌,所谓生灭心。第二个,假设我们依止的是无所得相应的心,这样的心是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,离诸对待的。这样的一个心性,它会成就法身、般若、解脱三种的功德,可以说是一切涅槃安乐的根本。所以我们从这个差别义,我们这一念心有二个相貌:一个是生灭心,是痛苦的根源;一个是真如的心,是安乐的根源。这是我们在观修现前一念心性的第一个重点,这样的第一个重点是约着差别义来观照的。其次,我们也可以根据它的通达义来观照,就是说其实这二个心的内涵:当我们是迷惑的时候,是全真取妄,整个真如的心,就变成生灭的心;当我们能够生起觉照的时候,就是全妄即真。所以这二个心基本上是「不二」的,所以古德说:「梦里明明有六趣,醒后空空无大千。」当我们产生颠倒,心外求法的时候,我们招感很多很多生死痛苦的果报,但是我们一念的回光返照,这些生死的果报就觅之了不可得。所以禅宗说:生灭心跟真如的心是不隔一条线。这是我们这一念打妄想的心,只要我们能够回光返照,去观照体、相、用三大的真理,我们的心就能够从生灭心而变成真如的心。所以我们透过对于这种的大乘正见,所谓染净不二的正见,我们发起了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、烦恼无尽誓愿断、法门无量誓愿学、佛道无上誓愿成」的一个菩提心,这样的一个菩提心,是依止大乘的正见,所谓的大乘的信心所引生的。前面的菩提心,是完全依着对「一心、二门、三大」的一个理观而引生的菩提心,法藏大师说:前面是一个利根的人所能够成就的。这以下的「修行信心分」是约着钝根人,钝根人他只约着理观是不够的,他必须要有一些六度的事修的辅助,辅助他一心二门的观照,才能够成就他的菩提心,所以这个以下的「修行信心分」是钝根的众生,他必须有一些事相的修学来作灭恶生善的辅助。

  丙四、修行信心分

  丁一、结前起后

  这当中有二科,先看「丁一、结前起后」,看论文:

  已说解释分,次说修行信心分。

  前面已经针对利根的菩萨宣说一心、二门、三大的道理,使利根的众生发起了菩提心,成就了大乘的正定。现在,马鸣菩萨的慈悲,为了带动这些钝根菩萨修行信心,为实施权,使令他的信心加强而引生菩提心。这当中先作一个总标,这以下「丁二、正说修信」,正式的说明修习信心的一个方法。

  丁二、正说修信戊一、正明修习信心己一、总征

  这当中有二科,先解释「修习信心」。我们所修的信心是什么?先看「总标」:

  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,说修行信心。

  这个地方是说明「修行信心」所加被的根机是谁呢?是「根」据「未入正定聚」的「众生」。就是说一个十信位不定聚的众生,有时候生起大乘善根,有时候退转大乘善根,他的大乘善根是不决定的,应该要「修行」这个「信心」分。我们作一个解释。前面的「信成就发心」,法藏大师说:他是一个根利遮轻的众生,他的大乘善根强,而且宿世所栽培的烦恼跟罪业也特别的轻薄,所以他只要透过对一心、二门、三大的一个理观,悟入内心染净不二的道理,他就能够生起真实的菩提心,而真实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这以下是根据这个根钝遮重,他的大乘善根本身就薄弱,而且无始劫来引生很多很多的烦恼罪业,所以他必须要透过这个「修行信心」来破除罪障,栽培他的善根,才能够悟入的,所谓的信成就发心的正定聚。所以这个地方是说,依止根钝遮重的不定聚众生来「说」明「修行信心」分。先说明这个法门所加被的根机。

  何等信心?云何修行?

  这以下就提出一个问,先说明我们今天修行的目标是什么呢?就是修行大乘的「信心」。「云何修行?」是说明它下手的方法,这以下的论文都是在回答这二个问题。

  己二、别释庚一、释信心

  先说明信心的功德、果地的功德,再说明因地的修学。先看第一科,这是「信心」的相貌。

  略说信心有四种。云何为四?一者、信根本。所谓乐念真如法故。二者、信佛有无量功德。常念亲近、供养、恭敬,发起善根,愿求一切智故。三者、信法有大利益。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。四者、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。常乐亲近诸菩萨众,求学如实行故。

  这个地方,我们在修习信心的时候,先把我们所要成就的大乘信心作一个说明。这信心的基本定义,就是忍可随顺,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整个大乘的真实功德,我们跟这个功德接触的时候,我们很任意的能够对它随顺归依。当你对大乘的功德能够随顺归依的时候,我们安立你对大乘佛法生起的「信心」。当然你能够对这个大乘功德随顺归依,这个大乘的功德就能够从你内心当中生起来。大乘的功德到底有哪些是我们所要归依的、所要随顺的呢?这以下「有四种」:第一个是根本,接下来是佛、法、僧,先看根本。「信根本。所谓乐念真如法故。」大乘的功德,主要有正报的庄严跟依报的庄严,这些庄严的功德,基本上都是依止真如法而生起,所以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根本,所以我们刚开始的归依,就是「乐念真如法故」。从本论的解释:我们众生有很多很多的烦恼,而且造了很多很多的罪业,而招感很多的痛苦。这些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都不是上帝给我们的,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归依处有问题,就是我们凡夫对无明妄想有信心。就是我现在打一个妄想,我就随顺这个妄想去做了;我昨天打另外一个妄想,我就跟着另外一个妄想去活动:我们凡夫痛苦的根源,一言以蔽之,就是心随妄转,跟着我们的感觉来活动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我们今天要生起大乘的功德,第一个要改造你内心的归依处,从现在开始,你要能够「乐念真如法故」,你不要再跟着妄想而活动,你要能够强迫自己去随顺、去忆念这种清净本然、周遍法界的一心真如,这是一切功德的根本。也就是说,我们过去的心欢喜向外攀缘,这个时候,我们应该强迫它把心带回家,回光返照我们内心深处的一心真如,这是我们所有大乘佛法功德的「根本」,就是你应该对你内心的这个归依处有所调整。

  这个根本是大乘内在的善根,其他的佛、法、僧是外在的善根。再看第二个,「信佛有无量功德。常念亲近、供养、恭敬,发起善根,愿求一切智故。」前面是对内在的归依,这个地方是外在的归依。外在的归依,第一个是讲「佛」宝,在归依之前,先赞叹佛的功德。佛有无量的功德,有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、无量百千陀罗尼门,一言以蔽之,佛陀有救护之义。我们在对佛陀归依之前,我们要思惟佛的「功德」。思惟佛的功德,宗大师强调二个观念:第一个,你要相信佛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──深信诸佛皆充满,你相信佛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;其次,你相信佛陀有救拔我们的力量,这个时候我们对佛陀的功德就能够产生归依。所以这是讲到第一个赞叹佛的功德。那应该怎么归依呢?「常念亲近、供养、恭敬,发起善根,愿求一切智故。」我们应该要经「常」的去「亲近」佛陀,用种种的香、花、灯烛来「供养」,乃至于「恭敬」。这个「恭敬」包括礼拜、赞叹,身业的礼拜、口业的赞叹,透过这样的一个身、口、意的归依,来「发起」我们大乘的「善根」,成就「一切」种「智」。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「亲近」这二个字,我们身为大乘的佛弟子,经常的亲近佛陀,这当然是非常重要,求佛力的加被。但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,就是佛陀的应化身已经灭度了,我们怎么亲近呢?我们经常说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。从净土宗的角度,以弥陀的功德当作我们一个本尊的观修内涵,你要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。你要归命之前,阿弥陀佛功德必须现前,否则你怎么归依呢?但是阿弥陀佛在十万亿佛土外,你怎么归依呢?所以就是我们在观修的时候,我们虽然观修深信诸佛皆充满、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,但是我们主要的应该观想佛的身像跟佛的名号,所以大乘佛法强调「名以召德」,或者是以他的身相来招感佛的功德。所以我们对于名号的忆念、对于身像的礼拜,这个就是「亲近」,所以第二个就是我们对佛功德的归依。这样子的归依,有帮助我们成就善根、成就智慧的力量。

  「三者、信法有大利益。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。」前面的佛有救护,救拔、保护的意思;这个法有开启智慧的利益,能够使令我们内心当中,从黑暗当中出现光明,能够知道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。我们对法应该怎么样的去归依呢?「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」,生起这种好乐的心,修习种种的波罗蜜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