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祇劫」这样的难行苦行,才能够究竟圆满佛果。他这样的呵责,主要是针对这些「懈」怠高「慢」的「众生」。总之,他能够以种种的「无数方便」,来开导众生,使令众生不断的进步,这种力量是「不可思议」的。这个地方,蕅益大师的注解上说:这个地前菩萨的菩提心,纵使是下化众生,皆是上求佛道,以契会真如法故。就是说前面的解行发心、信成就发心,虽然修六波罗蜜,表面上下化众生,其实是在完成他自己的契会真如,他还是在自利。地上菩萨纵令他上求佛道,皆是下化众生,因为方便有多门故。所以地上的菩萨,他表面上是修自利法门,请佛转*轮,其实都是在开导众生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子分判成佛之道,从凡夫到初地是偏重在成就上求佛道,成就内在的观照力;从初地以迄到成佛之道,就偏重在大悲,大部分是这样判断。
而实菩萨种姓根等,发心则等,所证亦等,无有超过之法。以一切菩萨,皆经三阿僧祇劫故。但随众生世界不同,所见所闻,根欲性异。故示所行,亦有差别。
这个地方就详细把「初地菩萨菩提心的相貌」分别出来,这当中分二段,先讲初地菩萨自受用这部分。从自受用角度,这个初地以上的「菩萨」,他的「种姓」跟「根」机是相「等」的。「种姓」是约着他内在的观照,他观照力的强弱,他的种姓、观照都是观一心真如,大家都没有差别。这个「根」机是约着他方便的加行,有时候会有精进、懈怠的差别。依止这个「种姓、根」机的因缘所生起的菩提心,不管因地的种姓、根机,他果地的菩提心都是相「等」的,没「有超过之法」。所以初地菩萨叫做同生性,他的依止点是完全相同的。为什么呢?「以一切菩萨,皆经三大阿僧祇劫故。」所以这个地方讲菩提心的自受用,是没有差别;但是他受用,就有所不同。「但随众生世界不同,所见所闻,根欲性异。故示所行,亦有差别。」但是当这个菩提心,所谓「如来现起他受用」,这个菩提心依体起用的时候,他就必须要考虑众生的三种差异:第一个「根」,第二个「欲」,第三个「性」。我们解释一下。这个「根」,就是众生的根机。这个根机,蕅益大师的解释,是约着他过去熏习的智慧。有些人他的根机,他这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他就喜欢用业果来思考这件事情,这个是人天种姓;有些人他这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他欢喜观一切法空,这权教菩萨;有些人他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,他观察这个都是一心真如的影像,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,这个是金刚乘的大乘善根:这个根机有所不同。第二个「欲」,希望有所不同。在这个成佛之道当中,每一个人生命的规划有所不同。有些人他也不急着成佛,他来生要做大国王、转轮圣王;有些人希望先到偏空涅槃去;有些人希望直趋佛道。所以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,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希望。第三个就是他的「性」,这个性是指他未来的果报。过去的熏习;现在的希望;这个「性」是未来的果报,有各式各样。有些人果报是到天上,有的到人间,有的到偏空涅槃等等。所以在他受用,必须考虑众生过去的善根、现在的希望跟未来的果报,所以示现有所不同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:初地菩萨的菩提心,我们在了解它的时候,要从二个角度:第一个,从自受用的角度,他已经入了同生性,同是相同的同,生是生命的生,性是习性的性。凡夫的菩提心,以别教来说,这个信成就发心、解行发心,他这个菩提心还是异生性,就是说虽然它随顺真如,但是它本质还是无明妄想,当然无明就是各式各样不同。比如说:某甲他在佛前发菩提心,某乙也发了菩提心,这二个菩提心是完全不同的,因为每一个人打的妄想不同,所以他发的菩提心自然有所不同。所以我们作一个假设:都是初地以前的菩萨,我们假设有一百个人都发了菩提心,这个时候菩提心是一百个人都不一样,这叫异生性;但是初地以上的菩提心就不同了,他们都共同回到一个根本的家中,同生性。从自受用角度是没有差别的;从他受用,当然从本垂迹,他所示现的应化,就要考虑众生的因缘,那就有所不同。他所生起的妙用,有些人愿意去度化善根薄弱的众生,依止赞叹法门;有些人他愿意去摄受刚强的众生,来诃责他等等:这就是菩提心生起的妙用,有各式各样不同。这一科是讲到菩提心所证的体性跟他所生的妙用,这以下说明他菩提心的相貌:
癸二、明心相
又是菩萨发心相者,有三种心微细之相。云何为三?一者真心,无分别故;二者方便心,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;三者业识心,微细起灭故。
以下把十地「菩萨」的菩提心,开出「三种」相貌详细的加以观察。初地的菩提心是什么相貌?我们开展出三种相貌来观察:「一者真心,无分别故。」这个初地以上的菩提心,当他入根本观在自受用的时候,他内心当中是「无分别」的,无有少法可得,那完全是一个无住的境界,不住有相、不住无相,那是无有少法可得。「二者方便心,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。」这个初地菩萨依体起用的时候,这个时候就千差万别了,他必须要为不同根机的众生,开显不同的法门,示现不同的相貌,所以说他的菩提心从「方便心」来说,他有时候现慈悲相来摄受你,有时候现怒目金刚相来诃责你,这个相貌就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变化。「三者业识心,微细起灭故。」前面的直心、方便心,是赞叹初地菩萨的功德;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菩提心还有所不足,也就是说他既然是分证,所以他还有一部分有漏的业识,他那个生灭心还有一部分。所以他有时候是「俱生犹自现缠眠」,他心中还是有所不足。有时候在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时候,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得失的生灭心存在,他还要不断地去用功,不断地去处理他心中的这些障碍。这个地方是把这个分证菩提心的相貌,把它开展出来加以观察。
壬二、明满证癸一、正明
当我们圆「满证」得菩提心的时候,是什么相貌?这当中分二科,先看「正明」:
又是菩萨功德成满,于色究竟处,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。谓以一念相应慧,无明顿尽,名一切种智。自然而有不思议业,能现十方,利益众生。
一个初地菩萨,他跟我们凡夫不同,他会不断的进步,从一大阿僧祇劫,到二大阿僧祇劫、到八地、到三大阿僧祇劫,从八地到成佛,最后他的福德智慧都圆满。圆满以后,他的佛果有二个相貌:第一个是讲到他外表的色身。成佛是示现什么身呢?「于色究竟处,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。」在他正式成佛的时候,我们先不讲示现,就是他刚开始从本地风光、他最初成佛的时候,他「现」的色身,是现出「色究竟」天的摩醯首罗天的天王天。在三界的果报当中,无色界没有业果色,他最高处点是色界最究竟的摩醯首罗天,那是整个三界的色身当中,最为庄严尊贵的色身。这是讲到他外表的色身,这以下说明他内心的相貌。那他成佛是怎么成佛呢?他是「以一念的相应慧,无明顿尽,名一切种智。」当我们到了等觉菩萨的时后,入一种禅定叫做金刚喻定,这个禅定特别的坚固,这样强烈的禅定,再加上大乘的智慧,这个地方的智慧很重要,蕅益大师在《楞严文句》里面一再强调:大乘佛法的智慧,就是「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。他不断这样的熏习,最后「一念相应」的时候,「无明顿尽」,无始劫来虚妄熏习的生灭相全部消失了,他内心当中不是一心二门,他一心只有一个门。我们凡夫一心有二门,佛的一心只有一个门,就是真如门。这个时候「一切种智」现前,包括根本智、后得智,这样的智慧现前,「自然有不可思议」的「业」用,「能」在「十方」无量无边的世界,随顺众生的根机来广度众生。前面的信成就发心,法藏大师说:信成就发心,偏重在理观的成分多,这个理观是假藉语言文字的观察,不断的透过文字的学习思惟,产生正念真如的观察。正念真如的这个「真如」是怎么一回事?是由文字建立的真如,就是理观,这个信成就是这样子的。解行发心他能够把这个一心真如表现在六度的作用上,他要事修;这个证发心,他能够理事无碍,理也不碍事,事也不碍理。那么佛呢?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。我们前面讲到,我们一般的心有生灭心跟真如心,那说佛没有生灭心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我们一般的凡夫到等觉菩萨,比如说你今天看到某甲法师,你今天看到他跟昨天看到他,肯定不一样,他的生命有变化。比如说你昨天跟你今天也不一样,你今天又多拜了几拜佛、又多听了一堂课,你内在的观照力、行动力、资粮力都不同,我们每一个生命都不断的变化。初地以上的菩萨,他的变化当中,出现了一部分的不变化;但佛的生命是完全没有变化,你昨天看到的佛陀,跟你今天看到的佛陀完全一样。你不能说:佛陀昨天讲了一部《华严经》,功德应该增加了。没有这回事情!佛的功德不会增加,也不会减少。就是说,佛陀不管修什么功德,他的心永远是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,是一个如的境界,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他没有增减相。我们应该从这种无增减相、无生灭相、无垢净相来了解佛的菩提心,这就是所谓佛的一切种智。这是说明佛菩提心的相貌,以下就解释二个疑惑。
癸二、释疑子一、释一切种智疑
先看第一个疑惑,「释一切种智疑」,对佛陀的一切种智产生疑惑。
问曰:虚空无边故,世界无边。世界无边故,众生无边。众生无边故,心行差别亦复无边。
如是境界,不可分齐,难知难解。若无明断,无有心想,云何能了,名一切种智?
我们说这个宇宙间的「虚空」是非常广大,这个虚空当中有无量「无边」的世界,这「世界」有无量「无边」的「众生」在那个地方安住,每一个「众生」也打了各式各样的无明妄想,就这个妄想各式各样,这都是很「难」去理「解」的。佛陀的「无明断」尽,已经没有各种妄「想」了,他怎么「够了」解众生这些差别的内心相貌?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人都要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