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祇劫」這樣的難行苦行,才能夠究竟圓滿佛果。他這樣的呵責,主要是針對這些「懈」怠高「慢」的「衆生」。總之,他能夠以種種的「無數方便」,來開導衆生,使令衆生不斷的進步,這種力量是「不可思議」的。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的注解上說:這個地前菩薩的菩提心,縱使是下化衆生,皆是上求佛道,以契會真如法故。就是說前面的解行發心、信成就發心,雖然修六波羅蜜,表面上下化衆生,其實是在完成他自己的契會真如,他還是在自利。地上菩薩縱令他上求佛道,皆是下化衆生,因爲方便有多門故。所以地上的菩薩,他表面上是修自利法門,請佛轉*輪,其實都是在開導衆生。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這樣子分判成佛之道,從凡夫到初地是偏重在成就上求佛道,成就內在的觀照力;從初地以迄到成佛之道,就偏重在大悲,大部分是這樣判斷。
而實菩薩種姓根等,發心則等,所證亦等,無有超過之法。以一切菩薩,皆經叁阿僧祇劫故。但隨衆生世界不同,所見所聞,根欲性異。故示所行,亦有差別。
這個地方就詳細把「初地菩薩菩提心的相貌」分別出來,這當中分二段,先講初地菩薩自受用這部分。從自受用角度,這個初地以上的「菩薩」,他的「種姓」跟「根」機是相「等」的。「種姓」是約著他內在的觀照,他觀照力的強弱,他的種姓、觀照都是觀一心真如,大家都沒有差別。這個「根」機是約著他方便的加行,有時候會有精進、懈怠的差別。依止這個「種姓、根」機的因緣所生起的菩提心,不管因地的種姓、根機,他果地的菩提心都是相「等」的,沒「有超過之法」。所以初地菩薩叫做同生性,他的依止點是完全相同的。爲什麼呢?「以一切菩薩,皆經叁大阿僧祇劫故。」所以這個地方講菩提心的自受用,是沒有差別;但是他受用,就有所不同。「但隨衆生世界不同,所見所聞,根欲性異。故示所行,亦有差別。」但是當這個菩提心,所謂「如來現起他受用」,這個菩提心依體起用的時候,他就必須要考慮衆生的叁種差異:第一個「根」,第二個「欲」,第叁個「性」。我們解釋一下。這個「根」,就是衆生的根機。這個根機,蕅益大師的解釋,是約著他過去熏習的智慧。有些人他的根機,他這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他就喜歡用業果來思考這件事情,這個是人天種姓;有些人他這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他歡喜觀一切法空,這權教菩薩;有些人他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他觀察這個都是一心真如的影像,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,這個是金剛乘的大乘善根:這個根機有所不同。第二個「欲」,希望有所不同。在這個成佛之道當中,每一個人生命的規劃有所不同。有些人他也不急著成佛,他來生要做大國王、轉輪聖王;有些人希望先到偏空涅槃去;有些人希望直趨佛道。所以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,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希望。第叁個就是他的「性」,這個性是指他未來的果報。過去的熏習;現在的希望;這個「性」是未來的果報,有各式各樣。有些人果報是到天上,有的到人間,有的到偏空涅槃等等。所以在他受用,必須考慮衆生過去的善根、現在的希望跟未來的果報,所以示現有所不同。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:初地菩薩的菩提心,我們在了解它的時候,要從二個角度:第一個,從自受用的角度,他已經入了同生性,同是相同的同,生是生命的生,性是習性的性。凡夫的菩提心,以別教來說,這個信成就發心、解行發心,他這個菩提心還是異生性,就是說雖然它隨順真如,但是它本質還是無明妄想,當然無明就是各式各樣不同。比如說:某甲他在佛前發菩提心,某乙也發了菩提心,這二個菩提心是完全不同的,因爲每一個人打的妄想不同,所以他發的菩提心自然有所不同。所以我們作一個假設:都是初地以前的菩薩,我們假設有一百個人都發了菩提心,這個時候菩提心是一百個人都不一樣,這叫異生性;但是初地以上的菩提心就不同了,他們都共同回到一個根本的家中,同生性。從自受用角度是沒有差別的;從他受用,當然從本垂迹,他所示現的應化,就要考慮衆生的因緣,那就有所不同。他所生起的妙用,有些人願意去度化善根薄弱的衆生,依止贊歎法門;有些人他願意去攝受剛強的衆生,來诃責他等等:這就是菩提心生起的妙用,有各式各樣不同。這一科是講到菩提心所證的體性跟他所生的妙用,這以下說明他菩提心的相貌:
癸二、明心相
又是菩薩發心相者,有叁種心微細之相。雲何爲叁?一者真心,無分別故;二者方便心,自然遍行利益衆生故;叁者業識心,微細起滅故。
以下把十地「菩薩」的菩提心,開出「叁種」相貌詳細的加以觀察。初地的菩提心是什麼相貌?我們開展出叁種相貌來觀察:「一者真心,無分別故。」這個初地以上的菩提心,當他入根本觀在自受用的時候,他內心當中是「無分別」的,無有少法可得,那完全是一個無住的境界,不住有相、不住無相,那是無有少法可得。「二者方便心,自然遍行利益衆生故。」這個初地菩薩依體起用的時候,這個時候就千差萬別了,他必須要爲不同根機的衆生,開顯不同的法門,示現不同的相貌,所以說他的菩提心從「方便心」來說,他有時候現慈悲相來攝受你,有時候現怒目金剛相來诃責你,這個相貌就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變化。「叁者業識心,微細起滅故。」前面的直心、方便心,是贊歎初地菩薩的功德;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菩提心還有所不足,也就是說他既然是分證,所以他還有一部分有漏的業識,他那個生滅心還有一部分。所以他有時候是「俱生猶自現纏眠」,他心中還是有所不足。有時候在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的時候,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得失的生滅心存在,他還要不斷地去用功,不斷地去處理他心中的這些障礙。這個地方是把這個分證菩提心的相貌,把它開展出來加以觀察。
壬二、明滿證癸一、正明
當我們圓「滿證」得菩提心的時候,是什麼相貌?這當中分二科,先看「正明」:
又是菩薩功德成滿,于色究竟處,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。謂以一念相應慧,無明頓盡,名一切種智。自然而有不思議業,能現十方,利益衆生。
一個初地菩薩,他跟我們凡夫不同,他會不斷的進步,從一大阿僧祇劫,到二大阿僧祇劫、到八地、到叁大阿僧祇劫,從八地到成佛,最後他的福德智慧都圓滿。圓滿以後,他的佛果有二個相貌:第一個是講到他外表的色身。成佛是示現什麼身呢?「于色究竟處,示現一切世間最高大身。」在他正式成佛的時候,我們先不講示現,就是他剛開始從本地風光、他最初成佛的時候,他「現」的色身,是現出「色究竟」天的摩醯首羅天的天王天。在叁界的果報當中,無色界沒有業果色,他最高處點是色界最究竟的摩醯首羅天,那是整個叁界的色身當中,最爲莊嚴尊貴的色身。這是講到他外表的色身,這以下說明他內心的相貌。那他成佛是怎麼成佛呢?他是「以一念的相應慧,無明頓盡,名一切種智。」當我們到了等覺菩薩的時後,入一種禅定叫做金剛喻定,這個禅定特別的堅固,這樣強烈的禅定,再加上大乘的智慧,這個地方的智慧很重要,蕅益大師在《楞嚴文句》裏面一再強調:大乘佛法的智慧,就是「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」。他不斷這樣的熏習,最後「一念相應」的時候,「無明頓盡」,無始劫來虛妄熏習的生滅相全部消失了,他內心當中不是一心二門,他一心只有一個門。我們凡夫一心有二門,佛的一心只有一個門,就是真如門。這個時候「一切種智」現前,包括根本智、後得智,這樣的智慧現前,「自然有不可思議」的「業」用,「能」在「十方」無量無邊的世界,隨順衆生的根機來廣度衆生。前面的信成就發心,法藏大師說:信成就發心,偏重在理觀的成分多,這個理觀是假藉語言文字的觀察,不斷的透過文字的學習思惟,産生正念真如的觀察。正念真如的這個「真如」是怎麼一回事?是由文字建立的真如,就是理觀,這個信成就是這樣子的。解行發心他能夠把這個一心真如表現在六度的作用上,他要事修;這個證發心,他能夠理事無礙,理也不礙事,事也不礙理。那麼佛呢?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。我們前面講到,我們一般的心有生滅心跟真如心,那說佛沒有生滅心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我們一般的凡夫到等覺菩薩,比如說你今天看到某甲法師,你今天看到他跟昨天看到他,肯定不一樣,他的生命有變化。比如說你昨天跟你今天也不一樣,你今天又多拜了幾拜佛、又多聽了一堂課,你內在的觀照力、行動力、資糧力都不同,我們每一個生命都不斷的變化。初地以上的菩薩,他的變化當中,出現了一部分的不變化;但佛的生命是完全沒有變化,你昨天看到的佛陀,跟你今天看到的佛陀完全一樣。你不能說:佛陀昨天講了一部《華嚴經》,功德應該增加了。沒有這回事情!佛的功德不會增加,也不會減少。就是說,佛陀不管修什麼功德,他的心永遠是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,是一個如的境界,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他沒有增減相。我們應該從這種無增減相、無生滅相、無垢淨相來了解佛的菩提心,這就是所謂佛的一切種智。這是說明佛菩提心的相貌,以下就解釋二個疑惑。
癸二、釋疑子一、釋一切種智疑
先看第一個疑惑,「釋一切種智疑」,對佛陀的一切種智産生疑惑。
問曰:虛空無邊故,世界無邊。世界無邊故,衆生無邊。衆生無邊故,心行差別亦複無邊。
如是境界,不可分齊,難知難解。若無明斷,無有心想,雲何能了,名一切種智?
我們說這個宇宙間的「虛空」是非常廣大,這個虛空當中有無量「無邊」的世界,這「世界」有無量「無邊」的「衆生」在那個地方安住,每一個「衆生」也打了各式各樣的無明妄想,就這個妄想各式各樣,這都是很「難」去理「解」的。佛陀的「無明斷」盡,已經沒有各種妄「想」了,他怎麼「夠了」解衆生這些差別的內心相貌?也就是說我們一般人都要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