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叁卷
《大乘起信論》,和尚尼慈悲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四十八頁,「庚叁、結示證入」。
菩薩在「因緣分」講到造作本論的宗旨:「使令一切衆生離一切苦,得究竟樂。」換句話說,本論語言文字的安立,它不只是一種知識學術的研究,而是能夠真實的改造我們的生命,使令我們的生命從痛苦的因緣,而成就安樂的因緣。「離苦得樂」這樣的一個宗旨,在本論當中的修學重點有二個:第一個是生滅門的修學。生滅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對立,這種對立的修學有二個內涵:第一個是有相行,第二個是無相行。我們剛開始所修學的是一種有相行,有相行就是說依止一念的信心,歸依叁寶、斷惡修善。有相行的修行所緣境有二個:一個是叁寶的所緣境,就是我們剛開始面對清淨莊嚴的佛法僧叁寶,禮拜、贊歎、咒願,透過身業的禮拜、口業的稱名贊歎、意業的觀想歸依,滅除我們重大的罪障;第二個所緣境是衆生法界,我們有時候也離開佛堂,面對雜染的衆生法界來修學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透過持戒修福、安忍不動來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。因爲我們修學剛開始的重點,不管是叁寶的所緣境、或者是衆生的所緣境,都是一個有相的境界,所以叫做有相行。透過有相行,能夠滅除罪障、積集資糧,使令我們的生命能夠遠離叁惡道,而趨向于人天安樂的果報。但是這個安樂的果報,我們內心在受用的時候,會感到躁動不安,就是內心當中有這種愛取的煩惱。所以這樣的果報就在安樂的過程當中産生了障礙。因此在有相行的階段,我們希望能夠從有相行而趨向于無相行,尋求更殊勝的安樂。無相行它所觀的境界是一個無相的真理,跟前面的叁寶、衆生所緣境不同,它是一個無相的真理。就是說我們從前面的斷惡修善,開始去修無常觀、無我觀,觀察這些種種安樂的果報,它的相貌是生滅變化。這個生滅變化的意思,就是無常變化給我們一種不安穩性;這不安穩性當然就是苦,無常所以是苦,我們沒有安全感,我們不知道所擁有的這些安樂果報,什麼時候會失壞。所以說無常故苦,從苦當中我們了解到這是虛僞無主的,我們對于果報沒有主宰性的,無我故空。所以這個時候,從有相的果報,就進入到一種無相的空性,假藉無常、無我的引導,從一種有相的境界當中,進入到無相的真理去了。因爲所緣的境界是一個空性的真理,所以安立做無相行。不管有相行、無相行,內心當中都是有所得相應,一個是對有相的執取,一個是對空性的執取;既然有所執取,當然它的方向都是向外攀緣,有這種所謂的生滅相、垢淨相、增減相,所以在本論當中全部判作生滅門,當然這二個都是成佛之道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。
庚叁、結示證入
現在這一科「結示證入」,當我們已經開始修習有相的業力,也開始在內心當中起動無常、無我的觀照,我們應該怎麼從這種對立的生滅門,而趨向于平等的真如門?這以下講出它的一個修學方便。
再講這一科之前,我們把這一科的內涵作一個說明,首先我們翻到第十五頁「解釋分」,「解釋分」有叁科:
「一者顯示正義,二者對治邪執,叁者分別發趣道相。」我們現在這一科是「戊二、正解」,這當中又分成了叁科:「己一、顯示正義」,先顯示大乘佛法的正義。又有叁科:庚一是「總標二門」;庚二是「各釋二門」,各別解釋二門;這是「庚叁、結示證入」。前面是把生滅門跟真如門各別的內涵加以說明,以下就引導我們如何從生滅門的有相行、無相行這種對立的修學,而趨向于平等的真如門,說修學的方便法門。
複次,顯示從生滅門,即入真如門。所謂推求五陰,色之與心。六塵境界,畢竟無念。以心無形相,十方求之,終不可得。如人迷故,謂東爲西,方實不轉;衆生亦爾,無明迷故,謂心爲念,心實不動。若能觀察,知心無念,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。
這一科的第一段是作一個總標。這一科的重點是「顯 示從生滅門」而「入真如門」。這個「門」前面也說過, 「門」有二層意思:第一個是區別義,第二個是通達義。 說生滅門它是一個對立的思考、對立的修學,真如門是平 等的修學,所以它有差別;但是這二個門也有通達,我們 也可以從真如門而進入生滅門,當然也可以從生滅門而進 入真如門,只要懂得方法,這二個門是可以互相的通達的 。「生滅門」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因緣果報,它有所造作, 有這種造作的因緣,有所招感的果報;「真如門」它是非 因緣、非果報的,是衆生本具,諸佛所證的一個平等法界 。應該怎麼證入?這以下有叁段的說明,先看第一段的總 說。「所謂推求五陰,色之與心。六塵境界,畢竟無念。 以心無形相,十方求之,終不可得。」當然要趣向真如門,還得依止生滅門,所以我們應該「推求」,這個「推求 」就是一種如實的觀察,觀察我們生滅的果報體。這個「 五蘊」的果報體有「色」法跟「心」法:心法就是受、想 、行、識,有明了性的;色法是一個執愛,沒有明了性的 :開出來的是「六塵」的「境界」。就是剛開始先破除所 取相,所取的因緣就是種種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,我們 觀察這些境界是「畢竟無念」。無念,法藏大師的解釋: 無念就是沒有真實的體性。沒有真實的體性,這個地方有 很多的觀法,不過在大乘的角度,它的觀察法門都是從一 心,萬法唯是一心來觀察。也就是說我們觀察我們在斷惡 修善所招感的果報,雖然有殊勝的人天色聲香味觸法的果 報,或者在涅槃當中也有寂靜的這種果報,但是這種所取 的果報都是心中所現的影像,它是如夢如幻的,所以這樣 子叫「不可得」,從大乘角度是這樣觀察,它只是一個心 中所現的影像。就是這一心真如,你用持戒修善的業力去 熏習,它出現了人天果報;你用無常、無我的業力來熏習 ,它現出了涅槃寂靜:所以這些都是「畢竟無念」的,它 的體性是畢竟空寂的,這樣子來破除對于所取相的執著。 進一步「以心無形相,十方求之,終不可得。」第二個就 是破除能取相。既然一切法是由心所變現,這個心又是一 個什麼相貌?我們觀察「心無形相,十方求之,終不可得 」。這個地方「心無形相」的意思就是說,我們內心沒有 一個決定不變的形相。一個人要是不打坐,就不知道你的 心有什麼形相,你的心就是在外塵的境界裏面活動,心隨 境轉;你要有時間經常打坐,就把外在的所緣境給消滅, 就回光返照這一念明了分別的心識,你就發覺我們的是躁動不安的形相。當然這個「形相」都是因緣所生法,因緣所生法。這個地方空的安立,是用這種推求的方式。怎麼推求?就是說先假設一切法是由心所變現,這個能變現的心到底有沒有自體?我們先假設它有自體。它有自體,就一定有存在的空間跟時間。先看看它存在的空間哪裏?在空間上,「十方求之,終不可得」。它不在東西南北上下,不在身內、不在身外,我們找不到它存在的體性。從時間上,我們可以從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,我們之前也說過:觀察這個心,從時間上觀察說是「未生無潛處」,說我這善念的心還沒有生起時,它潛伏在哪裏?假設它有自體,它應該有一個潛伏的處所,但是找不到它潛伏在哪裏。「正生無住處」,這個心在我心中剎那生滅的時候,它也沒有一個依止處,正生無住處。「生已無去處」,當它走了以後也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。所以從時間上觀察,也是覓之了不可得。只要有一個東西,它在時間上、空間上找不到,就可以安立說這個東西是自性空的,它的自體是不可得的,它只是暫時的一個因緣所生法所現的一個相狀而已,當因緣結束了,這個相狀就消失了。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,雖然說大乘安立的一切法是心所變現,但是它能變現的心也是「十方求之,終不可得」,它明了心性的本性也是畢竟空的。這個地方就是說,基本上從生滅門悟入真如門的一個重點就是破執,破除對外境的執取跟對內心的執取,這是一個方便。以下講出一個譬喻,「如人迷故,謂東爲西,方實不轉。」說有一個人他起了迷惑,把東方當做西方,雖然他把東方當做西方,但是東方西方不會改變,東方畢竟還是東方,西方還是西方,不會因爲我們迷惑而有所改變。「衆生亦爾,無明迷故,謂心爲念,心實不動。」雖然無始劫來,我們內心自從一念不覺、以後,真如不守自性,我們不願意安住在一真法界的平等法界,我們喜歡去追求,總是覺得一定要有所得才快樂。這種有所得的心,就造成一種對立的思考,就是要無明,一個我相、法相自性的執取,這樣就産生一個念,這個念就是一種生滅心。雖然我們依止生滅心不斷地在九法界流轉,但是我們親近的一心真如還是一樣寂靜不動,不會因爲我們在這邊打妄想而有所染汙、有所改變。換句話說,「若能觀察,知心無念,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。」所以我們在修學有相、無相行當中,你不要改變你的內涵,再加一個法門「知心無念,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」。你觀察我們內心當中,不管對安樂果報的執取、對空相的執取,這樣執取的心是覓之了不可得,這樣子就能夠隨順于悟入真如門。這個地方的「隨順入」,法藏大師蕅益大師的注解都有說明。法藏大師把這一段分成隨順跟悟入二個次第,法藏大師說:我們剛開始修學,依止有所得的心,不管是凡夫、不管是二乘,凡夫執著有相、二乘執著無相的空性,雖然他沒有進入到真如門,他也可以說是隨順真如門。隨順,離真如門的距離比較近。但是真實的悟入,那你就必須修「知心無念」,入平等法界。這個入平等法界,法藏大師倒是沒有解釋它的方法;不過蕅益大師就有詳細的說明。他說:我們今天要從一個生滅門進入到真如門,最重要的關鍵點──你要能夠「深觀動心,即不生滅」。就是觀察你這念生滅擾動的心,它的本性就是不生滅,就是自他不二,妄想的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