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三卷
《大乘起信论》,和尚尼慈悲,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四十八页,「庚三、结示证入」。
菩萨在「因缘分」讲到造作本论的宗旨:「使令一切众生离一切苦,得究竟乐。」换句话说,本论语言文字的安立,它不只是一种知识学术的研究,而是能够真实的改造我们的生命,使令我们的生命从痛苦的因缘,而成就安乐的因缘。「离苦得乐」这样的一个宗旨,在本论当中的修学重点有二个:第一个是生灭门的修学。生灭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对立,这种对立的修学有二个内涵:第一个是有相行,第二个是无相行。我们刚开始所修学的是一种有相行,有相行就是说依止一念的信心,归依三宝、断恶修善。有相行的修行所缘境有二个:一个是三宝的所缘境,就是我们刚开始面对清净庄严的佛法僧三宝,礼拜、赞叹、咒愿,透过身业的礼拜、口业的称名赞叹、意业的观想归依,灭除我们重大的罪障;第二个所缘境是众生法界,我们有时候也离开佛堂,面对杂染的众生法界来修学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透过持戒修福、安忍不动来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。因为我们修学刚开始的重点,不管是三宝的所缘境、或者是众生的所缘境,都是一个有相的境界,所以叫做有相行。透过有相行,能够灭除罪障、积集资粮,使令我们的生命能够远离三恶道,而趋向于人天安乐的果报。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,我们内心在受用的时候,会感到躁动不安,就是内心当中有这种爱取的烦恼。所以这样的果报就在安乐的过程当中产生了障碍。因此在有相行的阶段,我们希望能够从有相行而趋向于无相行,寻求更殊胜的安乐。无相行它所观的境界是一个无相的真理,跟前面的三宝、众生所缘境不同,它是一个无相的真理。就是说我们从前面的断恶修善,开始去修无常观、无我观,观察这些种种安乐的果报,它的相貌是生灭变化。这个生灭变化的意思,就是无常变化给我们一种不安稳性;这不安稳性当然就是苦,无常所以是苦,我们没有安全感,我们不知道所拥有的这些安乐果报,什么时候会失坏。所以说无常故苦,从苦当中我们了解到这是虚伪无主的,我们对于果报没有主宰性的,无我故空。所以这个时候,从有相的果报,就进入到一种无相的空性,假藉无常、无我的引导,从一种有相的境界当中,进入到无相的真理去了。因为所缘的境界是一个空性的真理,所以安立做无相行。不管有相行、无相行,内心当中都是有所得相应,一个是对有相的执取,一个是对空性的执取;既然有所执取,当然它的方向都是向外攀缘,有这种所谓的生灭相、垢净相、增减相,所以在本论当中全部判作生灭门,当然这二个都是成佛之道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。
庚三、结示证入
现在这一科「结示证入」,当我们已经开始修习有相的业力,也开始在内心当中起动无常、无我的观照,我们应该怎么从这种对立的生灭门,而趋向于平等的真如门?这以下讲出它的一个修学方便。
再讲这一科之前,我们把这一科的内涵作一个说明,首先我们翻到第十五页「解释分」,「解释分」有三科:
「一者显示正义,二者对治邪执,三者分别发趣道相。」我们现在这一科是「戊二、正解」,这当中又分成了三科:「己一、显示正义」,先显示大乘佛法的正义。又有三科:庚一是「总标二门」;庚二是「各释二门」,各别解释二门;这是「庚三、结示证入」。前面是把生灭门跟真如门各别的内涵加以说明,以下就引导我们如何从生灭门的有相行、无相行这种对立的修学,而趋向于平等的真如门,说修学的方便法门。
复次,显示从生灭门,即入真如门。所谓推求五阴,色之与心。六尘境界,毕竟无念。以心无形相,十方求之,终不可得。如人迷故,谓东为西,方实不转;众生亦尔,无明迷故,谓心为念,心实不动。若能观察,知心无念,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。
这一科的第一段是作一个总标。这一科的重点是「显 示从生灭门」而「入真如门」。这个「门」前面也说过, 「门」有二层意思:第一个是区别义,第二个是通达义。 说生灭门它是一个对立的思考、对立的修学,真如门是平 等的修学,所以它有差别;但是这二个门也有通达,我们 也可以从真如门而进入生灭门,当然也可以从生灭门而进 入真如门,只要懂得方法,这二个门是可以互相的通达的 。「生灭门」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因缘果报,它有所造作, 有这种造作的因缘,有所招感的果报;「真如门」它是非 因缘、非果报的,是众生本具,诸佛所证的一个平等法界 。应该怎么证入?这以下有三段的说明,先看第一段的总 说。「所谓推求五阴,色之与心。六尘境界,毕竟无念。 以心无形相,十方求之,终不可得。」当然要趣向真如门,还得依止生灭门,所以我们应该「推求」,这个「推求 」就是一种如实的观察,观察我们生灭的果报体。这个「 五蕴」的果报体有「色」法跟「心」法:心法就是受、想 、行、识,有明了性的;色法是一个执爱,没有明了性的 :开出来的是「六尘」的「境界」。就是刚开始先破除所 取相,所取的因缘就是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,我们 观察这些境界是「毕竟无念」。无念,法藏大师的解释: 无念就是没有真实的体性。没有真实的体性,这个地方有 很多的观法,不过在大乘的角度,它的观察法门都是从一 心,万法唯是一心来观察。也就是说我们观察我们在断恶 修善所招感的果报,虽然有殊胜的人天色声香味触法的果 报,或者在涅槃当中也有寂静的这种果报,但是这种所取 的果报都是心中所现的影像,它是如梦如幻的,所以这样 子叫「不可得」,从大乘角度是这样观察,它只是一个心 中所现的影像。就是这一心真如,你用持戒修善的业力去 熏习,它出现了人天果报;你用无常、无我的业力来熏习 ,它现出了涅槃寂静:所以这些都是「毕竟无念」的,它 的体性是毕竟空寂的,这样子来破除对于所取相的执着。 进一步「以心无形相,十方求之,终不可得。」第二个就 是破除能取相。既然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,这个心又是一 个什么相貌?我们观察「心无形相,十方求之,终不可得 」。这个地方「心无形相」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内心没有 一个决定不变的形相。一个人要是不打坐,就不知道你的 心有什么形相,你的心就是在外尘的境界里面活动,心随 境转;你要有时间经常打坐,就把外在的所缘境给消灭, 就回光返照这一念明了分别的心识,你就发觉我们的是躁动不安的形相。当然这个「形相」都是因缘所生法,因缘所生法。这个地方空的安立,是用这种推求的方式。怎么推求?就是说先假设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,这个能变现的心到底有没有自体?我们先假设它有自体。它有自体,就一定有存在的空间跟时间。先看看它存在的空间哪里?在空间上,「十方求之,终不可得」。它不在东西南北上下,不在身内、不在身外,我们找不到它存在的体性。从时间上,我们可以从过去心、现在心、未来心,我们之前也说过:观察这个心,从时间上观察说是「未生无潜处」,说我这善念的心还没有生起时,它潜伏在哪里?假设它有自体,它应该有一个潜伏的处所,但是找不到它潜伏在哪里。「正生无住处」,这个心在我心中剎那生灭的时候,它也没有一个依止处,正生无住处。「生已无去处」,当它走了以后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。所以从时间上观察,也是觅之了不可得。只要有一个东西,它在时间上、空间上找不到,就可以安立说这个东西是自性空的,它的自体是不可得的,它只是暂时的一个因缘所生法所现的一个相状而已,当因缘结束了,这个相状就消失了。所以我们也可以知道,虽然说大乘安立的一切法是心所变现,但是它能变现的心也是「十方求之,终不可得」,它明了心性的本性也是毕竟空的。这个地方就是说,基本上从生灭门悟入真如门的一个重点就是破执,破除对外境的执取跟对内心的执取,这是一个方便。以下讲出一个譬喻,「如人迷故,谓东为西,方实不转。」说有一个人他起了迷惑,把东方当做西方,虽然他把东方当做西方,但是东方西方不会改变,东方毕竟还是东方,西方还是西方,不会因为我们迷惑而有所改变。「众生亦尔,无明迷故,谓心为念,心实不动。」虽然无始劫来,我们内心自从一念不觉、以后,真如不守自性,我们不愿意安住在一真法界的平等法界,我们喜欢去追求,总是觉得一定要有所得才快乐。这种有所得的心,就造成一种对立的思考,就是要无明,一个我相、法相自性的执取,这样就产生一个念,这个念就是一种生灭心。虽然我们依止生灭心不断地在九法界流转,但是我们亲近的一心真如还是一样寂静不动,不会因为我们在这边打妄想而有所染污、有所改变。换句话说,「若能观察,知心无念,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。」所以我们在修学有相、无相行当中,你不要改变你的内涵,再加一个法门「知心无念,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」。你观察我们内心当中,不管对安乐果报的执取、对空相的执取,这样执取的心是觅之了不可得,这样子就能够随顺于悟入真如门。这个地方的「随顺入」,法藏大师蕅益大师的注解都有说明。法藏大师把这一段分成随顺跟悟入二个次第,法藏大师说:我们刚开始修学,依止有所得的心,不管是凡夫、不管是二乘,凡夫执着有相、二乘执着无相的空性,虽然他没有进入到真如门,他也可以说是随顺真如门。随顺,离真如门的距离比较近。但是真实的悟入,那你就必须修「知心无念」,入平等法界。这个入平等法界,法藏大师倒是没有解释它的方法;不过蕅益大师就有详细的说明。他说:我们今天要从一个生灭门进入到真如门,最重要的关键点──你要能够「深观动心,即不生灭」。就是观察你这念生灭扰动的心,它的本性就是不生灭,就是自他不二,妄想的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