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四卷

  第二四卷

  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四十九页,我们这一大科是「对治邪执」。

  从大乘的角度来说,我们刚开始所依止的是正见。就是说你依止的宗见正确与否,会影响到你后来的果证;所以在前面的「开显正义」以后,我们接下来就要「对治邪执」,怕我们在宗见的确定上有所错谬。我们看「对治邪执」的第二段:

  二者、闻修多罗说:世间诸法,毕竟体空,乃至涅槃真如之法,亦毕竟空。本来自空,离一切相。以不知为破着故,即谓真如涅槃之性,唯是其空。

  第二个对大乘正见的第二个错谬,就是他也是听「闻」大乘的「修多罗」,这个地方主要是指《般若经》,听到《般若经》上说:「世间」的这些有为「诸法」是「毕竟体空」的。世间的有为法,不管是安乐的果报、不管是痛苦的果报,都是因缘所生法,都是心中的业力所显现。「乃至」于「涅槃真如之法,亦毕竟空。」这个是出世间无为的「涅槃法」,这个无为法,它也是假藉戒定慧的因缘的业力而显现的,所以它的本性也是「毕竟空」。所以他作一个总结:「本来自空,离一切相。」诸法的本性,不管是有为法、不管是无为法,都是毕竟空。什么叫「空」呢?简单的讲就是「离一切相」。他就以「离一切相」为他生命的一个目标,他「不知」道佛陀安立的毕竟空,是「为」了「破」除凡夫跟二乘的执「着」而安立的。凡夫在有相的执取,所以佛陀说有为诸法是毕竟空;二乘人修无相行,在空性上执着,「得少为足,不知进取」,佛陀就告诉他「涅槃之法也毕竟空」。佛陀安立空的目的,是「为」了「破着」,是一个过渡时期,说是「以无所得为方便」,它只是趋向真如的一个方便。但是这个时候,大乘学者就在「真如涅槃之性」当中,产生一个「空」性的执取,就是空性就是我的本来面目,是我整个无量无边修行最后的会归处,是我的一个生命究竟的依止处。那这应该怎么办?我们看下一段:

  云何对治?明真如法自体不空,具足无量性功德故。

  如果有对空性特别好乐执取的这种倾向,你在「对治」上应该要不断的思惟:其实我们这个生灭心的目标是「真如」,它的「自体」有「不空」的「功德」。什么叫「不空」呢?「具足无量性功德故」,你要思惟你内心当中,有「大智慧光明义故、遍照法界义故、真实识知义故、自性清净义故、常乐我净义故、清凉不变自在义故」,还有无量无边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脱德种种的清净的功德。你用这种不空的功德庄严,来带动你好乐空性的这种心情。

  这个地方就是说,假设我们今天以空性为究竟义,到最后就会落入二乘的涅槃去。二乘人他在成就涅槃以后,我们读《法华经》,他们也有所不同。你看舍利弗尊者跟目揵连尊者都是大阿罗汉,他内心当中都是安住在不生不灭、无大无小、毕竟空寂的涅槃。但是舍利弗尊者在《法华经》上,他跟佛陀表达说:我虽然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空性里面,我看到这些大菩萨,随顺诸佛、转大*轮、广度众生,内心当中生起惭愧心,对这种功德有好乐。小乘的学者有二种:一个是直趋小乘的,所谓的定性声闻;一个是退大取小的小乘。就是舍利弗尊者以前有修学过大乘,后来因为恶因缘而退大取小。但是你看迦叶尊者,他的心情就有所不同,他在《法华经》上很坦白的跟佛陀说:我看到诸佛菩萨,不管是佛陀、大菩萨,成熟众生、庄严净土,他内心当中一点都没有好乐的心情,他就是欢喜安住在空、无相、无愿的这种三三昧,自己受用就可以了,他觉得这样子他的大事已办。

  当然根性有各式各样,所以当我们对空性执着的时候,你应该要观察不空来加以对治。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,假设成佛之道的目的是毕竟空,那我们可以这样讲:修习善法、度化众生,就完全没有意义了,就是说你成就万德庄严没有意义,他最后的目的是毕竟空。所以正确的思考是说:佛陀的整个修学目的是成就妙有。就是我们凡夫刚开始的有是一个杂染的有,经过空性的执着以后,刚开始从假入空,这个过程非常重要,先调伏执取,破执;但是到最后一定是从空出假,开始成熟众生,庄严净土,广修福德,成就万德庄严。所以佛道的究竟义是无量的庄严,而不是毕竟空。假设说你这个人修了三大阿僧祗劫的六波罗蜜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结果你得到的果报是一个毕竟空的涅槃,你修善、度众生就没有意义,那修行断恶就够了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假设我们对空性好乐执取,就以不空来加以对治,观察你内心当中有无量功德的可能性值得我们去开发。看第三:

  三者、闻修多罗说:如来之藏无有增减,体备一切功德之法。以不解故,即谓如来之藏,有色心法自相差别。

  我相的执取:前面二个是对空的执取,一个是空相、一个是空性;第二段的执取更高明,他是对义理的执取。第一个是外道的执取,对空的相状的执取;这三四五都是有相的执取。前面是空,这个是对有的执取。他听到「修多罗」《楞伽经》《涅槃经》上「说」:「如来之藏无有增减,体备一切功德之法。」这个「如来藏」我们前面说过,真如的因地叫「如来藏」。「如来藏」就是我们凡夫打妄想的心,它的本性是「无有增减」的,「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,心佛众生三无差别。」而且在不增减的心中,它具足了「一切」的「功德」,具足了大智慧光明义故,乃至常乐我净义故。我们听到了「自性具足功德之法」的道理以后,因为「不」了「解」,就以为「如来之藏,有色心」诸「法」的「自相差别」,有各式各样的功德法可以去受用。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?这前面是对空的执取,这个是对有相的执取。

  云何对治?以唯依真如义说故。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。

  这个地方很重要,就是说假设你听到前面的真如有不空如来藏,说是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。什么叫性功德?有大智慧光明义故、遍照法界义故、常乐我净义故。这个时候你就想:既然我内心当中具足这种功德,就不劳我修了!好象说一个仓库打开来,所有珍宝都具足了。这样子讲就错误了。这个地方很重要,佛陀说的具足功德是「依」止「真如义说」,是依止平等绝待的,是没有能所的。你现在的思考,是有一个能受用的我,有一个所受用的法,那是一个生灭门。这个地方「如来藏具足功德」,是约着「真如」门而安立的,它没有对立的情况,那是从本性具足而安立的。如果你说这种功德,可以有这种果报的受用,这样就落入了生灭门里面的因缘果报,而安立十法界的「差别」。

 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在九十六种外道当中,有一种外道叫神我外道,神我外道是说「因中有果论」:说我们这念心有一个神我,这个神我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,它能够受用一切的法。这个神我它的问题出在哪里呢?它这个神我论,跟佛法安立的真如,也具足无量功德的差别:这个神我是一个二元论,是对立的,有一个能受用的神我,有所受用的法,那这样子落入了生灭门。生灭门在本论当中,它不说你的无明具足功德,它不这样子讲。因为你落入生灭门以后,那就是你造什么业,得什么果报,它不安立无明具足大智慧光明义故,乃至于常乐我净义故,它不这样子安立。所以说外道的神我,是安立在一种对立的,一种无明当中安立的,它是有一个能受用、有所受用的对立法。本论所安立的「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」,是安立在一个平等法界。所以智者大师在安立性具的时候,他强调说:「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,是故知无生。」以无生法而性具一切功德。就是说所谓的性具是依止无生,一种没有对立的平等法界而安立功德。假设你内心当中已经产生对立的思考,那这个功德就不存在了,那就是因缘果报了,你造什么业,得什么果报。所以这种自性的功德,就会产生一个自然外道的思考,就否定了生灭门的这种造作,只有真如门。如果我们今天只强调真如门,而不强调生灭门,就会有这种思考:如来藏具足无量功德,那就不劳我修了。那修因证果就没有意义。本论强调真如门,也强调生灭门,就是在补足这个过失。

  四者、闻修多罗说:一切世间生死染法,皆依如来藏而有。一切诸法,不离真如。以不解故,谓如来藏,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。

  前面是对清净功德的执取,这个人是太过乐观了;第四个是太过悲观了,对杂染法的执取。他听到大乘经典「说:一切世间生死」的杂「染法」,这种烦恼罪业都是「依如来藏而有」,说是依如来藏所以有生灭心。你要一心真如,才会有一念妄动;你要没有平等法界,哪有对立法界呢?佛陀在方便演说这个道理的时候,他说「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」,所以他就说:「一切诸法,不离真如」。「以不」了「解」的缘「故」,就认为真如本来就「具」足了这些「生死」的杂染「法」,烦恼罪业都是众生本具,本来具足这种烦恼罪业,当然本具的就没有办法消灭了,这个人就落入了一种悲观的思考生命,所谓的离苦得乐完全没有希望。有这个思考怎么办?

  云何对治?以如来藏从本已来,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。不离不断,不异真如义故。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,唯是妄有,性自本无。从无始世来,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。若如来藏体有妄法,而使证会永息妄者,无有是处。

  当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烦恼业障碍很重,一天到晚就思惟自己的杂染相,那这怎么办?应该怎么「对治」?你应该想:其实你现在的烦恼罪业不是你的本来面目。不是你的本来面目,那是怎么有呢?是真如一念妄动以后,去造作业力,这个业力的熏习才出现的,所以它是因缘所生法。它随因缘生,也就能够随因缘而消失。也就是说,其实讲到本性,佛陀在真如门里面只有说:「如来藏」具足了种种的清净的「功德」,这个功德跟如来藏是「不」相远「离」的,是相续「不断」的,是「不异」如来藏的,跟如来藏是同一体性的。所以佛陀在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