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对立的。那么佛陀为什么安立很多的「言说」呢?有时候说:弟子们呀!你们应该归依三宝、断恶修善,修有相行。有时候告诉我们:修无常、无我的观,修无相行。种种的「言说」其实是佛陀的「善巧方便」,「假」藉方便来「引导」我们「众生」,它的关键点就是为了要「离念」,而「归于」一心「真如」,就是离开心中这种有所得的妄念。说我们刚开始是完全忘了真如门的存在,就在生灭门当中,而且是生灭门当中一个迷惑的因缘、不觉的因缘。所以刚开始的执着是恶念,以烦恼为自我: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子,没办法!我们活在自己的烦恼当中,跟着自己的烦恼而转,这个时候佛陀说善法,以善来破恶。你要执着,你起码依止在善念;到最后从善念当中,你发觉善念是扰动的,它是不寂静的,佛陀就讲空性到寂静。最后佛陀告诉我们:空性也不究竟,一定要从空出假,广修六波罗蜜,启发自性的功德,成就佛道。这个时候才正式趋向于无住,无住了以后就是真空妙有,一心真如。所以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次第的离念,远离恶念、远离善念,最后远离空性的念头。为什么?因为你「念一切法」,不管是有相的念、无相的念,都产生一种「生灭」对立,你就没有办法悟「入」一心真「实」的「智」慧。
就是说我们的果报体,在生灭门当中的修学,可以从六道里面得到人天果报;也可以从无相行成就二乘的涅槃;但是要成就法身菩萨,那你最后一定要入一心真如的平等观,法界一心,修不二法门,才能够入法身的境界。这个地方是说「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」,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,佛陀演说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的法门;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法门是为了要离念。为什么呢?布施要我们离开悭贪的念,持戒远离恶念,忍辱远离瞋念,乃至于智慧远离愚痴的念头。就是每一个法门都要有所对治,重点到最后就是入平等观。所以「显示正义」到这个地方,已经把整个大乘的正见都说过了;后面的「分别发趣道相」是讲修行方法,讲到菩提心、六波罗蜜的修学。正见当中,我们作一个总结。我们的调心方便,当然有时候起动生灭门对治,治乱世用重典,执着有相用空相破除,执着空相用有相破除,有时候是起动生灭门;但是有时候也可以入真如门,入平等的不二法门,这个时候是一念不生。也就是说「圆融不碍行布,行布也不碍圆融」。平等法界当中,也不妨碍一种方便的对治;但是方便对治当中,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。这样的话,你就能够正确的掌控我们生命真如的平等,跟对治的生灭门,这二个都有需要。这就是整个大乘的正见,到这个地方全部结束。
下一科「分别发趣道相」,是讲修行的方法,就讲到如何的发菩提心,广修六波罗蜜。简单的讲就是你必须具足了一心二门的这种正见,你才有资格谈到修行。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,我们跟大家共同学习。
问:法师曾提到修行的次第,是从业力的有相修行到心念无相的观照;也提到大小乘空观的不同,小乘是把心性完全的否定而灭色取空,大乘是讲到缘起性空,保留心性本具的妙用。在实际的修行上,在进入到心念观照的时候,是否是先修小乘的空观成就以后,再进入大乘的空观;还是直接修进入修习大乘的空观;或者二个可以同时并行?
答:我们对大小乘的判定,最好不要用法门来判定,应该是从它的正见跟发心,就像蕅益大师说:敲大磬是小乘?大乘?你敲磬只是一个方便,唱唱「炉香赞」、唱唱梵呗,他说:梵呗法器是没有大小乘。那你说:你这个人喜欢修无常观、无我观,那也不能说大乘、小乘。就是说你适合修无常观,你就修无常观;你适合修缘起性空观,你就修缘起性空观。但是你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,你的目标是:要成就无上菩提这种清净的、万德庄严的法身,你就是大乘。假设你所修的法门,你只是希望成就一个偏空的涅槃,你不管修什么法门,你就是小乘。简单的说,这个法门是谁来修行?是那个明了的心去推动法门,就是这个牛车、这个车乘本身,不能说它决定法门,是那个牛决定方向,就是所有的法门都是那个明了的心性来修学。所以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:圆人受法,无法不圆。你通达了真生不二,真如门跟生灭门的重点以后,你所修的法门,就算你是拜忏这个有相行,都不是人天果报,都是成佛的资粮。当然方便有多门,在生灭门我们不能说你一定要做什么。为什么这样说?我们诸位回忆一下:无明是不真实的,它是颠倒生、因缘有。无明不是真实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表示消灭无明的方法,就有所不同。假设无明是真实的,真实有一个东西是无明,每一个人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轨则,因为它有真实性,所以消灭它也只有一个方法。但是我们无始劫来每一个人所熏习的无明厚薄有所不同,这个法门可能你需要,他根本就没有这个病,他不需要这个药。所以佛陀开出了无量的对治法门,就是你自己要很冷静的判断,这个药你适不适合吃?你只要是为了无上菩提,你所修的法门都趋向无上菩提。蕅益大师说:「诸法无性,尽随心转:心为菩提,一切法趋菩提;心为名利,一切法趋名利。」你所修的法,「诸法无性」,它不能决定体性。那谁来决定体性呢?
「尽随心转」,你能修的那个明了心性,你依止什么样的宗见,你依止什么样的发心,会决定这个的方向。所以「心为菩提」,你所有的有相、无相行都趋向菩提。你为了这种世间名闻利养的福报,你就算修空观,到最后也是趋向于人天的福报。所以我们应该说:小乘的空观、大乘的空观是约发心,其他在生灭门的对治当中,那就各得其所了。你有这个病、你有这个障碍,你就要修破障法门;他没有这个障碍,就不需要破障法门。但是有一个法门是大家一定要修学的,就是平等观。我们可以这样讲:一个人不修不二法门,到最后你不能修自他不二、染净不二,你不可能成佛,因为这个是根本法门,其他是对治法门。对治法门在对治的时候,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因缘;但是这个平等不二法门,你一定要修学,是这样子的。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,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!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四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