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五卷

  第二五卷

  《大乘起信论》,和尚尼慈悲,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五十二页。

  己三、分别发趣道相

  我们这一大科是讲到「解释分」,就是解释生命的真实相。这大科当中是分成三科:第一科是「显示正义」,第二科是「对治邪执」,这是第三科「分别发趣道相」。前面二科是一个修行的理论,这一科是一个修行的方法。在大乘佛法的理论当中,本论的一个基本宗旨,就是所谓的一心二门三大。这个一心,就是整个大乘法的一个所观境。大乘佛法在观察生命的真相,是依止所谓的「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。也就是说整个十法界的染净因果,是依止一念的心性而建立的;所以想了解生命的真相,应该是「莫向外求」,应该要回光返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,所以一念心性,是整个大乘止观的所观境。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智慧来观察这念心性呢?本论提出了一心法而安立二种门。这个门,法藏大师说有二层意思:第一个是区别义,第二个是通达义。从区别的角度来说,这生灭门所诠释的是一种对立的生命。比如说:我们刚开始依止惭愧心来断恶修善,这样的一个思考,是以善来破除恶,从断恶、修善来成就安乐的果报,所以叫做有相行。我们进一步再依止出离心,来修习无常、无我的道理,来消灭我们对三界果报的爱取。这个时候我们是以空来破除有,成就一个解脱的果报。这样一个善恶、空有的对立,整个思考都是站在一种个体生命的思考,所以他不能看到整个全面的生命。因为他的思考方式,是一种对立的、差别性的,所以叫做生灭门。这个真如门的内涵,它的一个特色是绝待平等,就是依止我们清净平等的菩提心来上求下化,这个时候内心是离诸对待的,离开了有相的执取、也离开了空相的执取,是一种空有双照、真空妙有的平等法界。这种真如法界,基本上他的生命观是一种整体的生命观,没有自他的对立,所以叫做真如门。所以这二种门,基本上是有它的区别,一个是对立的个体生命,一个是绝待的整体生命,这个是区别义。其次,门有通达义,就是我们现在凡夫有所得的心,不管你怎么修行都是生灭门。我们应该怎么从生灭门趋向真如门呢?就依止三大的道理,我们应该修习体相用三大,所谓的「真如平等无增减故、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、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」,透过三大的修学,就能够使令我们这种生灭的心,趋向于清净平等的真如的心,所以这二个门也是有通达义。前面的整个教义,主要是把这种修行的因果,以一心二门三大作一个说明;以下就正式的讲到我们如何从生灭门而趋向于真如门的方法。先解释科题。「分别发趣道相」:「发」就是发菩提心的意思。发菩提心是干什么呢?就是要趣于无上的菩提道,这叫「趣道」。发菩提心而趣向菩提道,这当中从因到果有很多很多的差别相,所以应该把它加以「分别」。就是这个菩萨在因地发菩提心的时候,是什么相貌呢?这整个过程有什么样的差别相貌?把菩提心从因到果的差别相貌加以分别,这个叫做「分别发趣道相」。这当中分二科,先看第一科的「总标」:

  第二五卷

  庚一、总标

  分别发趣道相者,谓一切诸佛,所证之道,一切菩萨,发心修行趣向义故。略说发心有三种。云何为三?一者、信成就发心;二者、解行发心;三者、证发心。

  「分别发趣道相」当中有二个重点:第一个是讲到「一切诸佛所证之道」,讲菩提心是一个果相的、果地的菩提心,「一切诸佛」所发的菩提心是无差别的,佛佛道同。比如说:释迦牟尼佛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,跟阿弥陀佛的方便就有所不同,但是他们内心当中所依止的菩提心是没有差别的,所以这个果相是无差别的。从因地上来说,「一切菩萨」他「发」菩提「心」修习六波罗蜜,依止六波罗蜜的功德而「趣向」无上菩提,这个是有很多的差别义、差别相。本科的重点偏重在下面这一段:「一切菩萨,发心修行趣向义故」,讲到菩萨因地的发心差别。菩萨的因地「发心」有哪几种差别?「略说发心有三种:一者、信成就发心;二者、解行发心;三者、证发心」,有三种发心。我们先作简单的说明,下面再详细的说明。第一个是「信成就发心」,就是他这个菩提心的建立是依止信心,就是对真如法性的信心。我们刚开始是依止多闻的熏习,如理的思惟,内心当中「仰信真如佛性,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,心佛众生三无差别」。就是我们刚开始假藉大乘佛法的熏修,我们很真实的了解到我们现前一念打妄想的心,它的本质就是真如,跟十方诸佛明了的心性是没有差别的。只要我们肯努力,我们这种颠倒的心识是可以改造的,依止这样真实信心发的菩提心,这样子的阶位法藏大师判作成就十住,就是十住的不退转,信心不退转,这个时候发起的菩提心。第二个是「解行发心」。前面的信成就发心,主要是依止对信心的理解,所以它主要是一种内在的观照。这个解行发心是依止内在的观照力,进一步产生六度的行动,生起六度的妙行,来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,所以它的整个发心是有行动的内涵在里面。它的内涵当中,包括了菩萨的十行跟十回向这二种阶位。第三个是「证发心」,就是如实的证入了真如佛性,所产生的一种胜义菩提心,这样的一个阶位,是十地以上的菩萨。也就是说我们从一个有所得的个体的生灭门趋向真如门,它的修学重点都是修学体相用三大;但是它的差别有三种:有依止信心、依止解行、最后证入,有三个阶位。这三个阶位法藏大师解释说:「信成就」跟解「行成就」的「发心」,它只是一个相似的发心,也就是说他的发菩提心必须要假藉理观,或者事修的因缘,才能够生起菩提心。当理观跟事修的因缘消失的时候,他菩提心就消失了,所以它是一种缘修,假藉因缘来修习菩提心,所以叫做相似菩提心。第三种「证发心」是真实的菩提心,他不必假藉理观,乃至于事修,他的一念心任运地跟菩提心、跟真如门相应,任运地相应,所以他是一个真实的发心。这是我们从凡夫的这种对立的、有所得的心,而「趣向」于十方诸佛菩提心的一个道次第,有三种次第。从一个理观,再成就事修,最后真实的证入,有三个次第。这是一个总标,这以下把这三个修习菩提心的内涵详细的说明。

  庚二、别释辛一、释信成就发心壬一、征起

  「别释」当中,我们先看第一科解「释信成就发心」

  ,这当中有二科:「壬一、征起;壬二、解释」。先提出一个征问:

  信成就发心者,依何等人?修何等行?得信成就,堪能发心?

  这当中提出二个问题。第一个是提出它的因相,就是「信成就发心」是「何等」根机的「人」所修的?是什么样根机的人可以修信成就发心?其次,他「修」的是什么法门?这都是一个因相。一个是能修的人,一个是所修的法。这个果相成就的「信成就」它的内涵是什么?依止信成就所「发」的菩提「心」又是什么?一个是讲到信心成就的相貌,一个是菩提心的相貌,这二个都是果相。这当中等于是把信成就发心的因相跟果相提出一个问,这以下就针对这个问来回答:

  壬二、解释癸一、释信成就子一、正释成就

  「解释」当中分二科,先看「信成就」,再解释发心成就。「信成就」中,先解「释」信心「成就」的相貌。

 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。有熏习善根力故,信业果报,能起十善,厌生死苦,欲求无上菩提。得值诸佛,亲承供养,修行信心。经一万劫,信心成就故。诸佛菩萨,教令发心。或以大悲故,能自发心。或因正法欲灭,以护法因缘故,能自发心。

  我们先讲到信成就发心它信心成就的相貌。信成就发心他修行的根机是「依止不定聚」的「众生」,「不定聚众生」就是十信位的菩萨。我们刚开始去修学内心的体相用三大,主要是依止一念的信心,这样的信心,基本上善根是不决定的。什么叫「不」决「定」呢?就是我们今生如果是遇到大乘佛法的教授,我们就生起菩提心,生起信心跟菩提心;假设我们来生是生长在一个没有大乘佛的地方,我们接触到人天的教法、或者接触到二乘的教法,我们的菩提心就不再现行了,等于是退失了。所以说这十信位的菩萨,譬如空中的羽毛,可上可下,大乘的善根是不决定的。就是刚开始的时候,是「依」止「不定聚」的「众生」。这「不定聚」的「众生」,应该怎么修大乘的信心呢?依止「熏习善根力故」,这「熏习」就是你要数数修学大乘的善根,不是一次,要一次又一次的加强大乘的善根。应该怎么加强呢?这以下有二个方法:第一个是依止内因力的熏习。内在的因力,所谓的「信业果报,能起十善,厌生死苦,欲求无上菩提。」内在的因力有三种方法:第一个是依止大乘的正见,依止正见来修习。就是我们刚开始深「信业」力跟「果报」的因缘来修习「十善」,断除十恶。就是我们刚开始对生命的观察,是了解到生命的果报有快乐跟痛苦,这个快乐跟痛苦都是由因缘而生的,依止我们自己身口意的业力所招感,所谓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、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,这样的真理是绝对不会错谬的。依止这样的信心,我们会强迫自己去断除身口意的十种恶业,强迫自己去建立身口意的十种善业,依止正见来断恶修善,这是第一个善根。第二个是「厌生死苦」,从这样的断恶修善,我们进一步思惟苦谛,思惟三界的苦谛,苦谛的观察是依止无常观。因为思惟三恶道的苦是不普遍的,因为三恶道的苦只是三界当中的一部分,所以我们的苦谛是思惟无常。就是说生命虽然有一些安乐的果报,譬如说你做一个国王、做一个诸天,但是这样的安乐果报,基本上是「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」的,它有变化。这样的变化下,使令我们对生命产生一种不安稳性,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,所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,随时会在一念之间全部破坏。所以三界的果报是非常脆弱而不坚固的,这种不安稳性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