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五卷
《大乘起信論》,和尚尼慈悲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五十二頁。
己叁、分別發趣道相
我們這一大科是講到「解釋分」,就是解釋生命的真實相。這大科當中是分成叁科:第一科是「顯示正義」,第二科是「對治邪執」,這是第叁科「分別發趣道相」。前面二科是一個修行的理論,這一科是一個修行的方法。在大乘佛法的理論當中,本論的一個基本宗旨,就是所謂的一心二門叁大。這個一心,就是整個大乘法的一個所觀境。大乘佛法在觀察生命的真相,是依止所謂的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。也就是說整個十法界的染淨因果,是依止一念的心性而建立的;所以想了解生命的真相,應該是「莫向外求」,應該要回光返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,所以一念心性,是整個大乘止觀的所觀境。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智慧來觀察這念心性呢?本論提出了一心法而安立二種門。這個門,法藏大師說有二層意思:第一個是區別義,第二個是通達義。從區別的角度來說,這生滅門所诠釋的是一種對立的生命。比如說:我們剛開始依止慚愧心來斷惡修善,這樣的一個思考,是以善來破除惡,從斷惡、修善來成就安樂的果報,所以叫做有相行。我們進一步再依止出離心,來修習無常、無我的道理,來消滅我們對叁界果報的愛取。這個時候我們是以空來破除有,成就一個解脫的果報。這樣一個善惡、空有的對立,整個思考都是站在一種個體生命的思考,所以他不能看到整個全面的生命。因爲他的思考方式,是一種對立的、差別性的,所以叫做生滅門。這個真如門的內涵,它的一個特色是絕待平等,就是依止我們清淨平等的菩提心來上求下化,這個時候內心是離諸對待的,離開了有相的執取、也離開了空相的執取,是一種空有雙照、真空妙有的平等法界。這種真如法界,基本上他的生命觀是一種整體的生命觀,沒有自他的對立,所以叫做真如門。所以這二種門,基本上是有它的區別,一個是對立的個體生命,一個是絕待的整體生命,這個是區別義。其次,門有通達義,就是我們現在凡夫有所得的心,不管你怎麼修行都是生滅門。我們應該怎麼從生滅門趨向真如門呢?就依止叁大的道理,我們應該修習體相用叁大,所謂的「真如平等無增減故、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、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」,透過叁大的修學,就能夠使令我們這種生滅的心,趨向于清淨平等的真如的心,所以這二個門也是有通達義。前面的整個教義,主要是把這種修行的因果,以一心二門叁大作一個說明;以下就正式的講到我們如何從生滅門而趨向于真如門的方法。先解釋科題。「分別發趣道相」:「發」就是發菩提心的意思。發菩提心是幹什麼呢?就是要趣于無上的菩提道,這叫「趣道」。發菩提心而趣向菩提道,這當中從因到果有很多很多的差別相,所以應該把它加以「分別」。就是這個菩薩在因地發菩提心的時候,是什麼相貌呢?這整個過程有什麼樣的差別相貌?把菩提心從因到果的差別相貌加以分別,這個叫做「分別發趣道相」。這當中分二科,先看第一科的「總標」:
第二五卷
庚一、總標
分別發趣道相者,謂一切諸佛,所證之道,一切菩薩,發心修行趣向義故。略說發心有叁種。雲何爲叁?一者、信成就發心;二者、解行發心;叁者、證發心。
「分別發趣道相」當中有二個重點:第一個是講到「一切諸佛所證之道」,講菩提心是一個果相的、果地的菩提心,「一切諸佛」所發的菩提心是無差別的,佛佛道同。比如說:釋迦牟尼佛在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,跟阿彌陀佛的方便就有所不同,但是他們內心當中所依止的菩提心是沒有差別的,所以這個果相是無差別的。從因地上來說,「一切菩薩」他「發」菩提「心」修習六波羅蜜,依止六波羅蜜的功德而「趣向」無上菩提,這個是有很多的差別義、差別相。本科的重點偏重在下面這一段:「一切菩薩,發心修行趣向義故」,講到菩薩因地的發心差別。菩薩的因地「發心」有哪幾種差別?「略說發心有叁種:一者、信成就發心;二者、解行發心;叁者、證發心」,有叁種發心。我們先作簡單的說明,下面再詳細的說明。第一個是「信成就發心」,就是他這個菩提心的建立是依止信心,就是對真如法性的信心。我們剛開始是依止多聞的熏習,如理的思惟,內心當中「仰信真如佛性,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心佛衆生叁無差別」。就是我們剛開始假藉大乘佛法的熏修,我們很真實的了解到我們現前一念打妄想的心,它的本質就是真如,跟十方諸佛明了的心性是沒有差別的。只要我們肯努力,我們這種顛倒的心識是可以改造的,依止這樣真實信心發的菩提心,這樣子的階位法藏大師判作成就十住,就是十住的不退轉,信心不退轉,這個時候發起的菩提心。第二個是「解行發心」。前面的信成就發心,主要是依止對信心的理解,所以它主要是一種內在的觀照。這個解行發心是依止內在的觀照力,進一步産生六度的行動,生起六度的妙行,來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,所以它的整個發心是有行動的內涵在裏面。它的內涵當中,包括了菩薩的十行跟十回向這二種階位。第叁個是「證發心」,就是如實的證入了真如佛性,所産生的一種勝義菩提心,這樣的一個階位,是十地以上的菩薩。也就是說我們從一個有所得的個體的生滅門趨向真如門,它的修學重點都是修學體相用叁大;但是它的差別有叁種:有依止信心、依止解行、最後證入,有叁個階位。這叁個階位法藏大師解釋說:「信成就」跟解「行成就」的「發心」,它只是一個相似的發心,也就是說他的發菩提心必須要假藉理觀,或者事修的因緣,才能夠生起菩提心。當理觀跟事修的因緣消失的時候,他菩提心就消失了,所以它是一種緣修,假藉因緣來修習菩提心,所以叫做相似菩提心。第叁種「證發心」是真實的菩提心,他不必假藉理觀,乃至于事修,他的一念心任運地跟菩提心、跟真如門相應,任運地相應,所以他是一個真實的發心。這是我們從凡夫的這種對立的、有所得的心,而「趣向」于十方諸佛菩提心的一個道次第,有叁種次第。從一個理觀,再成就事修,最後真實的證入,有叁個次第。這是一個總標,這以下把這叁個修習菩提心的內涵詳細的說明。
庚二、別釋辛一、釋信成就發心壬一、征起
「別釋」當中,我們先看第一科解「釋信成就發心」
,這當中有二科:「壬一、征起;壬二、解釋」。先提出一個征問:
信成就發心者,依何等人?修何等行?得信成就,堪能發心?
這當中提出二個問題。第一個是提出它的因相,就是「信成就發心」是「何等」根機的「人」所修的?是什麼樣根機的人可以修信成就發心?其次,他「修」的是什麼法門?這都是一個因相。一個是能修的人,一個是所修的法。這個果相成就的「信成就」它的內涵是什麼?依止信成就所「發」的菩提「心」又是什麼?一個是講到信心成就的相貌,一個是菩提心的相貌,這二個都是果相。這當中等于是把信成就發心的因相跟果相提出一個問,這以下就針對這個問來回答:
壬二、解釋癸一、釋信成就子一、正釋成就
「解釋」當中分二科,先看「信成就」,再解釋發心成就。「信成就」中,先解「釋」信心「成就」的相貌。
所謂依不定聚衆生。有熏習善根力故,信業果報,能起十善,厭生死苦,欲求無上菩提。得值諸佛,親承供養,修行信心。經一萬劫,信心成就故。諸佛菩薩,教令發心。或以大悲故,能自發心。或因正法欲滅,以護法因緣故,能自發心。
我們先講到信成就發心它信心成就的相貌。信成就發心他修行的根機是「依止不定聚」的「衆生」,「不定聚衆生」就是十信位的菩薩。我們剛開始去修學內心的體相用叁大,主要是依止一念的信心,這樣的信心,基本上善根是不決定的。什麼叫「不」決「定」呢?就是我們今生如果是遇到大乘佛法的教授,我們就生起菩提心,生起信心跟菩提心;假設我們來生是生長在一個沒有大乘佛的地方,我們接觸到人天的教法、或者接觸到二乘的教法,我們的菩提心就不再現行了,等于是退失了。所以說這十信位的菩薩,譬如空中的羽毛,可上可下,大乘的善根是不決定的。就是剛開始的時候,是「依」止「不定聚」的「衆生」。這「不定聚」的「衆生」,應該怎麼修大乘的信心呢?依止「熏習善根力故」,這「熏習」就是你要數數修學大乘的善根,不是一次,要一次又一次的加強大乘的善根。應該怎麼加強呢?這以下有二個方法:第一個是依止內因力的熏習。內在的因力,所謂的「信業果報,能起十善,厭生死苦,欲求無上菩提。」內在的因力有叁種方法:第一個是依止大乘的正見,依止正見來修習。就是我們剛開始深「信業」力跟「果報」的因緣來修習「十善」,斷除十惡。就是我們剛開始對生命的觀察,是了解到生命的果報有快樂跟痛苦,這個快樂跟痛苦都是由因緣而生的,依止我們自己身口意的業力所招感,所謂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、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,這樣的真理是絕對不會錯謬的。依止這樣的信心,我們會強迫自己去斷除身口意的十種惡業,強迫自己去建立身口意的十種善業,依止正見來斷惡修善,這是第一個善根。第二個是「厭生死苦」,從這樣的斷惡修善,我們進一步思惟苦谛,思惟叁界的苦谛,苦谛的觀察是依止無常觀。因爲思惟叁惡道的苦是不普遍的,因爲叁惡道的苦只是叁界當中的一部分,所以我們的苦谛是思惟無常。就是說生命雖然有一些安樂的果報,譬如說你做一個國王、做一個諸天,但是這樣的安樂果報,基本上是「生滅變異,虛僞無主」的,它有變化。這樣的變化下,使令我們對生命産生一種不安穩性,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,所以我們所擁有的一切,隨時會在一念之間全部破壞。所以叁界的果報是非常脆弱而不堅固的,這種不安穩性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