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六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五十五頁,「癸二、釋發心」。
在大乘的修學當中,我們成就的第一個功德是信成就發心。信成就發心前面一科,先講到信心的成就,就是我們依止內外善根的熏習,成就所謂的菩薩種姓,對于大乘菩薩的功德,對于一心具足體相用叁大的功德,真實的信心而不退轉。這以下說:我們依止這樣的大乘種姓發起菩提心,它的相貌是什麼?
癸二、釋發心子一、釋所發之心醜一、正釋
這當中有叁科,「子一、釋所發之心」,先說明菩提心的相貌是什麼,它果地的相貌;下一科再說明它因地修行的方法。先講果地的功德相,再說明因地的修學相。這當中有二科:先「正釋」,再釋疑。先正式的說明:
複次,信成就發心者,發何等心?略說有叁種。雲何爲叁?一者直心,正念真如法故;二者深心,樂集一切諸善行故;叁者大悲心,欲拔一切衆生苦故。
一個初住的菩薩,他已經依止了堅固的菩薩種姓,一個有菩薩種姓的人,他一定會發起菩提心,因爲由信能夠引導我們的願力。一個有菩薩種姓的人是什麼相貌呢?他的心跟凡夫心有什麼差別呢?這當中講出了「叁種」差別:第一個是「直心」,這個「直心」就是「正念真如法故」。這個「直心」,在法藏大師的解釋當中,是判作根本行,是整個菩薩道的根本。就是說你這個東西沒有根本,下面的修善、度衆生就變成有漏的業行。一個初住菩薩的內心,他是「正念真如法故」。我們這一念的心性有二個相貌,有真如跟無明二種相貌,都是無始的在心中同時活動。無明主要的、最粗顯的相貌,就是自我意識。我們一般凡夫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都是心隨妄轉,跟著自己的感覺、跟著自己的習氣來活動,就是我完全靠直覺來活動,我現在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。一個住位的菩薩,他的內心當中,他的心能夠「正念真如」,這個「念」就是他有隨順真如的力量。他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當然也可能會起妄想,也可能不起妄想,但是他起妄想的時候,他有對治力,能夠把妄想的因緣撥開來,回歸到他內心的真如理體,一種清淨本然的理體,他能夠把心帶回家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他不再隨順妄想而活動,他念念之間,開始隨順真如法,以真如法來對治無始的妄想,這叫「直心」,這是整個發菩提心的根本。這個地方是約著斷惡來說,他所修學的重點是修習內心的體大,就是真如平等無增減故。「二者深心,樂集一切諸善行故。」前面的心,它的所觀境是約著惡法來加以對治;這個地方的心,它所修的所觀境是善法。什麼叫善法?就是能夠生起此生、他生安樂果報的,都叫做善法。在佛法當中的善法,有六波羅蜜──布施、忍持、戒辱,乃至于禅定、智慧。住位的菩薩他對于「一切」的「善」法好「樂」的修學,這個是成就了自利行,來成就內心的莊嚴,所謂的「如是一心中,方便勤莊嚴」,修習六度,以福德、智慧二種的資糧來莊嚴他的一心。前面是講直心,但直心只是斷惡,缺乏莊嚴;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善法,以福德、智慧二種的資糧來莊嚴我們的心。「叁者大悲心,欲拔一切衆生苦故。」我們不是只是求自己的受用跟莊嚴,我們還有「一切」如母的有情在叁界當中過著痛「苦」的生活,所以我們應該要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度化衆生,這個是利他行,成就一心的用大。所以真實信心成就的菩薩,他內心當中是具足直心、深心跟大悲心,這樣子我們就安立做發起的菩提心。他明了的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具足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我們就安立說這個人的菩提心真實生起了。這是一個菩提心的叁種相貌。
醜二、釋疑
問曰:上說法界一相,佛體無二。何故不唯念真如,複假求學諸善之行?
我們前面在說理論的時候,講到真如門是「法界一相」,十法界從真如的體性是無差別的,所謂的心、佛、衆生叁無差別。既然無差別,爲什麼我們在修學菩提心的時候,我們「不」直接的「唯念真如」就好?我們可以經常在佛堂當中,觀察摩诃般若波羅蜜,依止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來消滅我們心中的妄想,安住在我們清淨平等的真如就好了,爲什麼要去修「善」?爲什麼要去度衆生呢?就是因爲法界是一相,就提這個出問難,看回答。
答曰:譬如大摩尼寶,體性明淨,而有礦穢之垢。若人雖念寶性,不以方便種種磨治,終無得淨。
講一個譬喻:我們這個「摩尼寶」珠能夠所求如願,就表示我們的菩提心,雖然它的「體性」是光明清淨,但是它無始劫來有汙「垢」。如果我們在一直憶念摩尼「寶」珠的體「性」是清淨的,但是我們沒有假藉種種抹布、清潔劑的「方便」來加以「磨治」,它還是不能恢複清「淨」的本性。也就是說這個菩提心的修學,應該是理事無礙。在理上,我們應該要能正念真如,生起觀照;但在事上,我們也應該要修善,乃至于度化衆生的行動:這樣才能夠達到目足雙運的理事無礙。這是譬喻,這以下合法。
如是,衆生真如之法,體性空淨,而有無量煩惱染垢。若人雖念真如,不以方便種種熏修,亦無得淨。
就是說「衆生」的「真如之法」,雖然本「性」是清「淨」,但是從作用上來說,我們在叁界當中,無量次的受生打滾,熏染了很多貪瞋癡「煩惱的習氣,假設我們只是憶「念真如」,二空真如,而「不」假藉「種種」的六度「方便」加以「熏修」,我們是不能恢複它的清「淨」光明。爲什麼?
以垢無量,遍一切法故;修一切善行,以爲對治。若人修行一切善法,自然歸順真如法故。
因爲我們衆生的煩惱汙「垢」是「無量」,他煩惱汙垢的生起因緣,是「遍一切法故」。我們要還滅一個東西,你要先找到他生起的因緣。我們的煩惱剛開始生起因緣,是普遍在「一切」的有情無情的境界當中,去造惡而熏習的煩惱。所以我們從「對治」義的還滅角度來說,我們也必須在有情無情的境界當中,去「修一切善」來加以「對治」。所以作一個總結:「若人修習一切的善法」,才能夠「歸順」于「真如法故」,不能夠執理廢事的。
這個地方,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前面一心二門叁大的理論。我們前面講到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,講到我們內心當中有真如跟無明。這當中真如是無始的,無明也是無始的,這表示我們內心的本性是真妄和合。所以你修行不能只是生善,不斷的生起你對真如的歸依就可以了,你還得破惡,生善跟破惡是缺一不可的。你對真如的觀照很強,但是你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沒有對治,真如還是不能開顯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,我們內心當中應該正念真如,對真如生起歸依的心;但是我們要假藉布施來對治悭貪、假藉持戒對治我們的罪業、假藉忍辱來對治我們的瞋恚,乃至于假藉禅定、智慧來對治惡法生起善法。就是事相的修學都是不能免的,這樣子才能夠真實的歸依,歸依到一心真如的功德。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在發心的時候,必須要發叁種心的理由。因爲你正念真如只是理觀,深心、大悲心的事修都不可以缺乏。
子二、釋發心之行
前面是講到菩提心的相貌,這以下是說明成就菩提心的方便,它的方法是什麼?
略說方便有四種。雲何爲四?
我們成就菩提心的「方便有四種」,先看第一種。
一者行根本方便。謂觀一切法,自性無生,離于妄見,不住生死。觀一切法,因緣和合,業果不失。起于大悲,修諸福德,攝化衆生,不住涅槃。以隨順法性無住故。
這個地方的「根本」,其實就是前面說的大乘信心,就是安住菩薩種姓,它是根本,它等于是把信心再加以加強。當然信心主要是靠智慧的觀照引生,不能假藉外在的因緣,我們前面說過的。我們在成就菩提心的時候,第一個要加強我們的「根本」功德,所謂的安住菩薩種姓,這當中有二種的觀察:第一個就是觀察真如的如實空義,就是說我們經常「觀察一切」的有爲「法」是「自性無生」,而「離」開凡夫的「妄見」,使令我們能夠「不住生死」,對治我們對生死果報的執取。「自性無生」,就是我們觀察的重點。「自性無生」,簡單的說就是自性空。大乘佛法修空觀,它的一個切入點,不是從無常,大乘佛法是觀因緣所生法,是從因緣上觀進去的。因緣所生法,在天臺的止觀當中,智者大師乃至于蕅益大師的觀法,就是從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觀察。怎麼樣觀察因緣所生法呢?
比如說:我們觀察現在這個講堂,這個講堂是一個因緣所生法,它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就是說這個講堂它過去是不存在的,因緣沒有成立的時候是不存在的;這個時候假藉因緣,它暫時剎那剎那現前;等到有一天因緣結束的時候,這個講堂又消失掉了。所以我們透過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觀察,我們知道它是自性空。這是觀察依報的莊嚴。我們也觀察我們的正報:你的生命有一個外在的色身,有一個內在明了分別的心識,有受、想、行、識,你有各式各樣的感受、各式各樣的想法等等。你這個身心世界怎麼去觀因緣所生法?就是「未生無潛處」,我們還沒有從父母親生出來之前,你這個身心世界是不存在的,它不是本來就存在。「正生無住處」,現在就算存在,也剎那剎那生滅,它也沒有一個安住的處所;等到我們死掉以後,我們來生又換一個色身、又換一個心識。你來生可能是一個男人的心識,或者一個天人的心識,那你那個心識跟現在這個心識,完全不一樣,你外表的色身也完全不一樣,所以「生已無去處」。你等到幾百年後,我們再觀察你這個身心世界,也覓之了不可得。所以你從現在、過去、未來觀察因緣所生法,每一個法都可以了解到「自性無生」。這樣子我們對于叁界的生死果報,這種一時的得失,就會慢慢慢慢就會輕薄。就是這個生命它只是一個暫時的夢幻泡影,我們的重點在于過程,我們從這一期的生命當中,如何的積功累德如此而已。我們從夢幻泡影當中,假藉夢幻泡影的因緣,來滅惡生善,這是非常重要的菩薩空觀,你一定要修空觀,你的心才能夠從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