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現前的因緣當中,跳脫出來。這個是觀察它的如實空義,觀察我們真如的如實空義。其次,觀察真如的如實不空。我們不能老是在空義裏面安住,我們應該從空出假,「觀一切法」,只要是「因緣」的「和合」,這「業果」就會出現。你今天有五戒、十善的因緣,就出現人天的果報;你有四谛、十二因緣,出現二乘的偏空涅槃;你依止菩提心、六波羅蜜的因緣,成就菩薩的萬德莊嚴。你用假觀的時候,你就生「起大悲」心,把你這個成就聖道的心,普及在一切如母有情的衆生,爲了有情的緣故,廣泛的修習「福德」種種的資糧,來「攝」受「衆生」而「不住涅槃」。前面是以空觀來成就心中的智慧,這個地方是修假觀來成就我們的大悲,以悲智雙運的因緣,來「隨順」真如「法性」的平等,而使令我們「無住」。這個地方的「無住」,包括了不住凡夫的生死,也包括了不住二乘的涅槃,而順入于中道的思想。
這個地方的菩薩種姓,我們說明一下。菩薩種姓的修學,是悲智雙運,上求下化,名菩提心。我們理觀的時候,應該要空有雙照,保持悲智的平等。事實上從一個實踐的角度,菩薩是有所差別的。有一類的菩薩是悲增上菩薩,他在觀照的時候會偏重在假觀,悲衆生苦,他會偏重修習福德資糧,先成就福德的莊嚴,再成就聖道的莊嚴。另外一種是智增上菩薩,他在修觀的時候,會偏重在觀察諸法的自性無生,對福德的修習,會比較不主動。他生命的因緣,會先成就聖道,然後再成就福報。所以菩薩在實踐上的確有所偏重,有悲增上、智增上的差別,但是你不能夠完全缺乏一個,就是說這二個可能會有所偏重,但這二個都應該有,這樣子才能夠成就「根本方便」,所謂依止正念真如法故,來安住菩薩種姓,這是我們的根本。就像你種蘋果,你一定用蘋果的種子、然後灌溉,你才能夠産生蘋果;你用葡萄的種子,一定長成葡萄。所以你要成就諸佛的功德莊嚴,你剛開始的種姓,這個種姓就是你的宗見,你對生命的知見是什麼,就影響到你的種姓。你的種姓有偏差,後面的行動力那這個方向就會偏差。所以剛開始先強調「根本方便」,先端正你的菩薩種姓;二叁四等于是依止這個種姓再加以加行。
二者、能止方便。謂慚愧悔過,能止一切惡法,不令增長,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。
當我們對生命能夠空有雙照而順入中道以後,我們應該産生什麼行動呢?産生改過的行動。當然要改過,一定要有「慚愧」心,要增上慚愧。這個慚愧心的生起,就是你要能夠如實的了知「惡法」的過失,你要能夠怖畏當來的果報,就是你要持戒。你要把戒持得好,那這個戒法是由心來推動的,你對惡法的過失不生怖畏,那你持戒沒有什麼力量,因爲這個戒法是由心來操作的。這個刀子它能夠把樹砍掉,但是你力量太少了,這棵樹就砍不斷。所以我們在斷惡的時候,你一定要能夠對惡法生起怖畏心,這個時候以怖畏心來修習攝律儀戒,就「能止」住我們身口意的「惡法」,使令我們的惡法慢慢的減少不再「增長」,這樣子是「隨順」真如法的「離諸過故」。所以我們在安住菩薩種姓以後,第一個行動力,先求寡過,這個很重要。雖然菩薩的行動力有叁聚淨戒,但是以斷惡作基礎。因爲你這個過失不先調伏,你就直接去度化衆生,你所修度化衆生的善業都帶有雜染,所以剛開始先求寡過,這個就是我們第一個行動,修這個止,「止」惡的「方便」。
叁者、發起善根增長方便。
前面在修習菩提心的第一個是止惡;這個是修善,修習種種的「善根」。
謂勤供養禮拜叁寶,贊歎隨喜,勸請諸佛。以愛敬叁寶,淳厚心故,信得增長,乃能志求無上之道。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,能消業障,善根不退。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。
我們在斷惡的基礎之下,應該要主動的修善,成就福德、智慧二種莊嚴。大乘佛法應該怎麼修善呢?這當中有二個重點:第一個就是要「勤供養禮拜叁寶,贊歎隨喜」,這個是成就大乘的信心。我們剛開始修善,它的所緣境是佛法僧叁寶,這應該怎麼修?包括身業的「禮拜」、口業的稱名「贊歎」、內心的歸依隨喜,就是這樣子修。以這個身口意的歸依,來修學我們大乘的善根。爲什麼我們在修學歸依的時候,要面對叁寶的境界呢?古德解釋說:叁寶有二義:一者救護義。菩薩道不只是一生一世的修學,我們必須要生生世世能夠遇到大乘的叁寶,我們能夠遇到叁寶的因緣,就是我們必須要對叁寶經常的憶念。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說:佛菩薩的心情,就像母親憶念兒子,他經常憶念我們,他經常對我們釋放他的善意。但是我們要能夠跟諸佛菩薩感應,這不是單方面的,我們自己也要釋放出對叁寶的憶念。這樣子雙方都有互相憶念,我們在生命當中就能夠産生一種交集。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容易生長在叁寶的地方,有些人很難生長在有叁寶的地方,就是你根本不修歸依。你不修歸依,你就算福報很大,你也沒辦法遇到叁寶的住持。就是說叁寶的心是平等的,就像月亮普照一切有情衆生,但是你要把水准備好,千江有水才能夠千江月。所以我們第一個修學善根,是對叁寶的歸依,這是修信心。當然這是一個基礎,祈求叁寶的救護。第二個是叁寶有破障力,依止對叁寶的歸依,來破除我們的罪障;進一步「勸請諸佛」,我們應該請佛住世,請轉*輪。依止大乘佛法的聽聞跟思惟,把文字的佛法轉成我們內心的光明,你要有一種對生命的觀照力,你要能夠判定什麼因緣是過失相?什麼因緣是功德相?什麼因緣是隨順無上菩提?什麼因緣對無上菩提是障礙的?你要能夠善知抉擇。而這個抉擇力的生起,不是你一個人雙腿一盤一打坐就能夠生起,你只有一個方法,就是親近大乘的善知識,聽聞正法,如理思惟,才能夠生起。所以我們應該勸請諸佛住世,來轉*輪,成就智慧的善根。依止對叁寶的歸依,跟聽聞佛法的修學,這個時候「以愛敬叁寶,淳厚心故,信得增長,乃能志求無上」菩提。這個時候我們對「叁寶」真誠的歸依,增長對叁寶的善根,能夠成就「無上」菩提。所以我們不斷的拜佛、念佛這件事情,是隨順無上菩提,因爲叁寶有救護義。「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,能消業障,善根不退。」假藉叁寶的攝受,這個當中主要是「佛法」的熏習、內心的觀照,來破除我們內心的障礙,使令「善根」在成長的過程當中,永遠「不退」轉。這樣子而隨順真如「法性」的「離癡障故」。所以在修善當中,有信心跟智慧二種的修學。
四者、大願平等方便。所謂發願盡于未來,化度一切衆生,使無有余,皆令究竟無余涅槃,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,法性廣大,遍一切衆生,平等無二,不念彼此,究竟寂滅故。
前面是修善;這以下是度衆生,以「大」悲「願」力來「平等」救護衆生。我們應該發願,發什麼願?在時間上是「盡于未來」。所以我們在受戒的時候,你要受聲聞戒,你的所觀境是「要期誓願」。你在受聲聞戒的時候,你不能說你生生世世要受持聲聞戒,因爲聲聞戒是今生今世,你來生你不一定要出家的,你不一定能出家,所以聲聞戒它的要期是今生;但菩薩戒的所觀境是時空無盡的,你可以規劃到未來,就是說你不管來生是出家、在家,你還是要趣向無上菩提,所以你在「發願」的時候,是「盡于未來」。在空間上是「化度一切有情衆生」,不能有所簡別。用什麼樣的功德來攝受衆生呢?「使無有余,皆令究竟無余涅槃。」使令衆生的叁界果報,都能夠窮盡,而成就大乘的「無余涅槃」。比如說離苦得樂,這個衆生他沒有飯你給他一碗飯吃,他沒有衣服穿你給他衣服穿,當然這都是一個暫時的離苦得樂。真實的離苦得樂,你應該要開顯佛法的道理給他了解,使令他生起光明的智慧,趣向無上菩提,這才是究竟。因爲「隨順法性無斷絕故,法性廣大,遍一切衆生」,所以我們對衆生是「平等不二」,沒有自他的差別,成就「究竟」的「寂滅」。這個地方是講度衆生,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。
度衆生這句話說明一下。在宗大師修大悲心的開導當中說到:我們在發願的時候要平等。比如說你得菩薩戒體,你面對的是十法界有情無情的衆生;你要是說針對某一個怨家,你不能夠對他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,那你這個菩薩戒就不能夠成就,這個因種要圓滿。所以在理觀上,他是平等不二;但是在實踐上,有他的次第。他在次第上,一定先度化有緣的衆生,然後再對中庸的衆生,然後再對怨家的衆生,他是有次第的修。你看佛在世的時候,外道就譏嫌佛陀說:佛陀啊!你的心是平等,但是你花很多時間爲佛弟子說法,你花很少的時間爲外道說法?這外道就譏嫌佛陀不平等。佛陀說:假設你有叁畝田。一塊是最肥沃的田,你只要少分的耕種,就産生很多的水果;第二塊是中等的田;第叁塊是貧瘠的田,你怎麼種就長不出水果。這樣子的話,你應該要先耕種那一畝田?外道說:我這個精神體力有限,我應該先耕種肥沃的田。佛陀說:佛陀在度化衆生,亦複如是。當然是對于善根已經成熟的衆生,先加以攝受。所以佛陀花大部分時間對出家衆說法,花少部分的時間爲居士說法,花極少數的時間爲外道說法,那是因爲衆生的善根不同而安立的。所以我們在發願的時候是不能有所簡別,但行動上有它的因緣差別,這個是在度衆生的方便。這個地方是講到修習菩提心的方便,在根本上安住菩薩種姓,你要先把你的種姓建立起來,依止這個種姓修行叁種的加行──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的加行,使令我們從種姓當中,慢慢的開花結果,成就種種的功德莊嚴。這就是成就菩提心的四種方便,一個是根本法門,後面叁種是枝末法門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。
之前同學問一個問題(參見叁七五頁),我沒有好好回答,我現在再重複回答一下。
問:法師慈悲!法師曾提到修行的次第,是從業力的修學而到心念的修學;也曾提到大小乘空觀的不同,小乘是把心性完全的否定而滅色取空,大乘有中道的智慧來保留心性本具的妙用。在實際的修行上,當我們在修習空觀的時候,是先修小乘的空觀,再修大乘的空觀?還是二者同時的並行?
答:我們修大乘佛法,可以從二個角度來修學。第一個就是根本法門,就是安住菩薩種姓,所謂的正念真如。就是你的宗見,你能夠觀察一切法自性無生而不住生死;也能夠觀察一切法因緣生不住涅槃,來積功累德,空有雙照,安住中道實相。當然這個是不能有差錯的。當你在建立菩薩種姓的時候,還要有一些加行對治,就是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。這個地方的空觀,主要是約斷惡來說。斷惡的時候,當然衆生惡法的熏習各式各樣。有些人根利遮輕,他大乘善根強,你跟他他講一心真如平等的法門,他就能夠接受;而且他煩惱輕薄,他的貪煩惱也輕薄、瞋煩惱也輕薄、高慢心也輕薄,所以他就不用太重的藥,他只要觀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就可以把他煩惱的相續活動給消滅掉。但是有些人根利遮重,他善根強,但是他煩惱也粗重,他面對煩惱的時候,觀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他這個藥就太輕了。所以聲聞法的好處,諸位讀聲聞法你會發覺:它的藥下得很重,它是對立法門。所以無常觀,有時候是「治亂世用重典」。所以西藏法王有時也一再強調修死亡,就是死亡也是無常觀,就是叁界的果報。你說我們對叁界果報的執取,觀自性無生,那也是可以;但是如果你觀察「我們總有一天要死亡」,死亡的時候「萬般帶不去,只有業隨生」,這個無常觀就有一點滅色取空。它這個滅色,這個地方在觀的時候,就要注意:小乘的學者在觀察無常的時候,他是把整個叁界的果報加以厭惡,所以一切有爲法他一觀下去,一切有爲法經過無常觀一抉擇下去,沒有一個東西有價值的。所以你看《法華經》《維摩結經》聲聞弟子就很坦白跟佛陀說:
我觀察這一切的法,不管是生死的法、不管是諸佛菩薩的功德莊嚴,都是不生不滅,無大無小,無常敗壞,不生好樂,他對有爲法沒有感覺。菩薩在觀無常的時候,他主要是依止一心而修,他就是對治內心的障礙,這一點要注意,就是回光返照。就是說我們也會用聲聞法的這個重藥來對治,但是他所對治的,是依止一心來對治心中的愛取,我們對叁界的果報不會産生那麼怖畏,以後你往生淨土,要回入娑婆度有情,你就不會那麼困難。所以我們諸位要知道一個原則,就是說成佛之道有很多事情要做,斷惡是第一件事,但是你在斷惡的時候,不要産生後遺症,不要爲你以後的菩薩道做遮障。就是你在斷惡的時候,你不能錯損你的善根。我們今天觀無常觀,是對治內心的執取,對于叁界的果報,你如果極度的厭惡,你以後要回入娑婆就有困難,你到時候還要再修一個法門來破除這個障礙。就好象說我們學鋼琴,學鋼琴你一開始沒有跟一個好的老師學,你跟世間那些在路邊上彈鋼琴的人學,你一下子也會把鋼琴彈得很好,但是你手法不是完全正確,你要去彈正式國際的名曲就有困難。有困難的時候,你再請教善知識,善知識要花二倍的時間教導你。就是你要是一張白紙,還好教導。就是你要花一半的時間,把你過去的習慣全部洗掉;然後再花一半的時間,重新學習正確的手法。所以你剛開始就應該把正確的法門,這個正確的方法學對,不要爲以後造成障礙,這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。就是說菩薩也用聲聞法,甚至于我們用人天法來對治,但是你的根本法門──正念真如,不能有差錯,這是菩薩道的重點,莫向外求。你所有的法門都是在作內心的對治,在對治內心的惡法,生起內心的善根、生起內心的大悲。這樣子你能夠在叁界當中出入自在,你能夠在往生淨土、成就法身以後,要回入娑婆,就不會有困難。就是說你今天在整個成佛之道的布局,你要有遠見。你采取激烈的手段,你以後一定會後悔,你還要花很多時間,尤其是那種法執、所知障是不染汙無知,你會發覺爲什麼以前同樣發心,大家一起修學聖道,人家成就初地了,我卻還在十信位、十住位,在那邊進不去?就是你過去斷惡的時候,激烈的手段産生的後遺症很難對治。因爲我執是煩惱障,它粗重它很容易斷;法執是所知障,你弄錯以後,它非常微細,它是不染汙無知,你很難斷,那種等流習氣,它會在你的菩薩道當中,生生世世跟著你。所以我們剛開始斷惡,要等同聲聞修學,但是你斷惡的時候,要注意你所斷的惡是內心的惡,不能把一切有爲法斷掉,這個地方要注意。所以到底應該是同時並行,還是專修小乘的空觀,或是大乘的空觀,這就要看個人煩惱的粗重性。但是它的重點就是莫向外求,依止一心爲宗,來生起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的加行,這樣就對了。
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,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!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