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六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现前的因缘当中,跳脱出来。这个是观察它的如实空义,观察我们真如的如实空义。其次,观察真如的如实不空。我们不能老是在空义里面安住,我们应该从空出假,「观一切法」,只要是「因缘」的「和合」,这「业果」就会出现。你今天有五戒、十善的因缘,就出现人天的果报;你有四谛、十二因缘,出现二乘的偏空涅槃;你依止菩提心、六波罗蜜的因缘,成就菩萨的万德庄严。你用假观的时候,你就生「起大悲」心,把你这个成就圣道的心,普及在一切如母有情的众生,为了有情的缘故,广泛的修习「福德」种种的资粮,来「摄」受「众生」而「不住涅槃」。前面是以空观来成就心中的智慧,这个地方是修假观来成就我们的大悲,以悲智双运的因缘,来「随顺」真如「法性」的平等,而使令我们「无住」。这个地方的「无住」,包括了不住凡夫的生死,也包括了不住二乘的涅槃,而顺入于中道的思想。

  这个地方的菩萨种姓,我们说明一下。菩萨种姓的修学,是悲智双运,上求下化,名菩提心。我们理观的时候,应该要空有双照,保持悲智的平等。事实上从一个实践的角度,菩萨是有所差别的。有一类的菩萨是悲增上菩萨,他在观照的时候会偏重在假观,悲众生苦,他会偏重修习福德资粮,先成就福德的庄严,再成就圣道的庄严。另外一种是智增上菩萨,他在修观的时候,会偏重在观察诸法的自性无生,对福德的修习,会比较不主动。他生命的因缘,会先成就圣道,然后再成就福报。所以菩萨在实践上的确有所偏重,有悲增上、智增上的差别,但是你不能够完全缺乏一个,就是说这二个可能会有所偏重,但这二个都应该有,这样子才能够成就「根本方便」,所谓依止正念真如法故,来安住菩萨种姓,这是我们的根本。就像你种苹果,你一定用苹果的种子、然后灌溉,你才能够产生苹果;你用葡萄的种子,一定长成葡萄。所以你要成就诸佛的功德庄严,你刚开始的种姓,这个种姓就是你的宗见,你对生命的知见是什么,就影响到你的种姓。你的种姓有偏差,后面的行动力那这个方向就会偏差。所以刚开始先强调「根本方便」,先端正你的菩萨种姓;二三四等于是依止这个种姓再加以加行。

  二者、能止方便。谓惭愧悔过,能止一切恶法,不令增长,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。

  当我们对生命能够空有双照而顺入中道以后,我们应该产生什么行动呢?产生改过的行动。当然要改过,一定要有「惭愧」心,要增上惭愧。这个惭愧心的生起,就是你要能够如实的了知「恶法」的过失,你要能够怖畏当来的果报,就是你要持戒。你要把戒持得好,那这个戒法是由心来推动的,你对恶法的过失不生怖畏,那你持戒没有什么力量,因为这个戒法是由心来操作的。这个刀子它能够把树砍掉,但是你力量太少了,这棵树就砍不断。所以我们在断恶的时候,你一定要能够对恶法生起怖畏心,这个时候以怖畏心来修习摄律仪戒,就「能止」住我们身口意的「恶法」,使令我们的恶法慢慢的减少不再「增长」,这样子是「随顺」真如法的「离诸过故」。所以我们在安住菩萨种姓以后,第一个行动力,先求寡过,这个很重要。虽然菩萨的行动力有三聚净戒,但是以断恶作基础。因为你这个过失不先调伏,你就直接去度化众生,你所修度化众生的善业都带有杂染,所以刚开始先求寡过,这个就是我们第一个行动,修这个止,「止」恶的「方便」。

  三者、发起善根增长方便。

  前面在修习菩提心的第一个是止恶;这个是修善,修习种种的「善根」。

  谓勤供养礼拜三宝,赞叹随喜,劝请诸佛。以爱敬三宝,淳厚心故,信得增长,乃能志求无上之道。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,能消业障,善根不退。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。

  我们在断恶的基础之下,应该要主动的修善,成就福德、智慧二种庄严。大乘佛法应该怎么修善呢?这当中有二个重点:第一个就是要「勤供养礼拜三宝,赞叹随喜」,这个是成就大乘的信心。我们刚开始修善,它的所缘境是佛法僧三宝,这应该怎么修?包括身业的「礼拜」、口业的称名「赞叹」、内心的归依随喜,就是这样子修。以这个身口意的归依,来修学我们大乘的善根。为什么我们在修学归依的时候,要面对三宝的境界呢?古德解释说:三宝有二义:一者救护义。菩萨道不只是一生一世的修学,我们必须要生生世世能够遇到大乘的三宝,我们能够遇到三宝的因缘,就是我们必须要对三宝经常的忆念。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说:佛菩萨的心情,就像母亲忆念儿子,他经常忆念我们,他经常对我们释放他的善意。但是我们要能够跟诸佛菩萨感应,这不是单方面的,我们自己也要释放出对三宝的忆念。这样子双方都有互相忆念,我们在生命当中就能够产生一种交集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容易生长在三宝的地方,有些人很难生长在有三宝的地方,就是你根本不修归依。你不修归依,你就算福报很大,你也没办法遇到三宝的住持。就是说三宝的心是平等的,就像月亮普照一切有情众生,但是你要把水准备好,千江有水才能够千江月。所以我们第一个修学善根,是对三宝的归依,这是修信心。当然这是一个基础,祈求三宝的救护。第二个是三宝有破障力,依止对三宝的归依,来破除我们的罪障;进一步「劝请诸佛」,我们应该请佛住世,请转*轮。依止大乘佛法的听闻跟思惟,把文字的佛法转成我们内心的光明,你要有一种对生命的观照力,你要能够判定什么因缘是过失相?什么因缘是功德相?什么因缘是随顺无上菩提?什么因缘对无上菩提是障碍的?你要能够善知抉择。而这个抉择力的生起,不是你一个人双腿一盘一打坐就能够生起,你只有一个方法,就是亲近大乘的善知识,听闻正法,如理思惟,才能够生起。所以我们应该劝请诸佛住世,来转*轮,成就智慧的善根。依止对三宝的归依,跟听闻佛法的修学,这个时候「以爱敬三宝,淳厚心故,信得增长,乃能志求无上」菩提。这个时候我们对「三宝」真诚的归依,增长对三宝的善根,能够成就「无上」菩提。所以我们不断的拜佛、念佛这件事情,是随顺无上菩提,因为三宝有救护义。「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,能消业障,善根不退。」假藉三宝的摄受,这个当中主要是「佛法」的熏习、内心的观照,来破除我们内心的障碍,使令「善根」在成长的过程当中,永远「不退」转。这样子而随顺真如「法性」的「离痴障故」。所以在修善当中,有信心跟智慧二种的修学。

  四者、大愿平等方便。所谓发愿尽于未来,化度一切众生,使无有余,皆令究竟无余涅槃,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,法性广大,遍一切众生,平等无二,不念彼此,究竟寂灭故。

  前面是修善;这以下是度众生,以「大」悲「愿」力来「平等」救护众生。我们应该发愿,发什么愿?在时间上是「尽于未来」。所以我们在受戒的时候,你要受声闻戒,你的所观境是「要期誓愿」。你在受声闻戒的时候,你不能说你生生世世要受持声闻戒,因为声闻戒是今生今世,你来生你不一定要出家的,你不一定能出家,所以声闻戒它的要期是今生;但菩萨戒的所观境是时空无尽的,你可以规划到未来,就是说你不管来生是出家、在家,你还是要趣向无上菩提,所以你在「发愿」的时候,是「尽于未来」。在空间上是「化度一切有情众生」,不能有所简别。用什么样的功德来摄受众生呢?「使无有余,皆令究竟无余涅槃。」使令众生的三界果报,都能够穷尽,而成就大乘的「无余涅槃」。比如说离苦得乐,这个众生他没有饭你给他一碗饭吃,他没有衣服穿你给他衣服穿,当然这都是一个暂时的离苦得乐。真实的离苦得乐,你应该要开显佛法的道理给他了解,使令他生起光明的智慧,趣向无上菩提,这才是究竟。因为「随顺法性无断绝故,法性广大,遍一切众生」,所以我们对众生是「平等不二」,没有自他的差别,成就「究竟」的「寂灭」。这个地方是讲度众生,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。

  度众生这句话说明一下。在宗大师修大悲心的开导当中说到:我们在发愿的时候要平等。比如说你得菩萨戒体,你面对的是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;你要是说针对某一个怨家,你不能够对他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那你这个菩萨戒就不能够成就,这个因种要圆满。所以在理观上,他是平等不二;但是在实践上,有他的次第。他在次第上,一定先度化有缘的众生,然后再对中庸的众生,然后再对怨家的众生,他是有次第的修。你看佛在世的时候,外道就讥嫌佛陀说:佛陀啊!你的心是平等,但是你花很多时间为佛弟子说法,你花很少的时间为外道说法?这外道就讥嫌佛陀不平等。佛陀说:假设你有三亩田。一块是最肥沃的田,你只要少分的耕种,就产生很多的水果;第二块是中等的田;第三块是贫瘠的田,你怎么种就长不出水果。这样子的话,你应该要先耕种那一亩田?外道说:我这个精神体力有限,我应该先耕种肥沃的田。佛陀说:佛陀在度化众生,亦复如是。当然是对于善根已经成熟的众生,先加以摄受。所以佛陀花大部分时间对出家众说法,花少部分的时间为居士说法,花极少数的时间为外道说法,那是因为众生的善根不同而安立的。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是不能有所简别,但行动上有它的因缘差别,这个是在度众生的方便。这个地方是讲到修习菩提心的方便,在根本上安住菩萨种姓,你要先把你的种姓建立起来,依止这个种姓修行三种的加行──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加行,使令我们从种姓当中,慢慢的开花结果,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。这就是成就菩提心的四种方便,一个是根本法门,后面三种是枝末法门。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。

  之前同学问一个问题(参见三七五页),我没有好好回答,我现在再重复回答一下。

  问:法师慈悲!法师曾提到修行的次第,是从业力的修学而到心念的修学;也曾提到大小乘空观的不同,小乘是把心性完全的否定而灭色取空,大乘有中道的智慧来保留心性本具的妙用。在实际的修行上,当我们在修习空观的时候,是先修小乘的空观,再修大乘的空观?还是二者同时的并行?

  答:我们修大乘佛法,可以从二个角度来修学。第一个就是根本法门,就是安住菩萨种姓,所谓的正念真如。就是你的宗见,你能够观察一切法自性无生而不住生死;也能够观察一切法因缘生不住涅槃,来积功累德,空有双照,安住中道实相。当然这个是不能有差错的。当你在建立菩萨种姓的时候,还要有一些加行对治,就是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。这个地方的空观,主要是约断恶来说。断恶的时候,当然众生恶法的熏习各式各样。有些人根利遮轻,他大乘善根强,你跟他他讲一心真如平等的法门,他就能够接受;而且他烦恼轻薄,他的贪烦恼也轻薄、瞋烦恼也轻薄、高慢心也轻薄,所以他就不用太重的药,他只要观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就可以把他烦恼的相续活动给消灭掉。但是有些人根利遮重,他善根强,但是他烦恼也粗重,他面对烦恼的时候,观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他这个药就太轻了。所以声闻法的好处,诸位读声闻法你会发觉:它的药下得很重,它是对立法门。所以无常观,有时候是「治乱世用重典」。所以西藏法王有时也一再强调修死亡,就是死亡也是无常观,就是三界的果报。你说我们对三界果报的执取,观自性无生,那也是可以;但是如果你观察「我们总有一天要死亡」,死亡的时候「万般带不去,只有业随生」,这个无常观就有一点灭色取空。它这个灭色,这个地方在观的时候,就要注意:小乘的学者在观察无常的时候,他是把整个三界的果报加以厌恶,所以一切有为法他一观下去,一切有为法经过无常观一抉择下去,没有一个东西有价值的。所以你看《法华经》《维摩结经》声闻弟子就很坦白跟佛陀说:

  我观察这一切的法,不管是生死的法、不管是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,都是不生不灭,无大无小,无常败坏,不生好乐,他对有为法没有感觉。菩萨在观无常的时候,他主要是依止一心而修,他就是对治内心的障碍,这一点要注意,就是回光返照。就是说我们也会用声闻法的这个重药来对治,但是他所对治的,是依止一心来对治心中的爱取,我们对三界的果报不会产生那么怖畏,以后你往生净土,要回入娑婆度有情,你就不会那么困难。所以我们诸位要知道一个原则,就是说成佛之道有很多事情要做,断恶是第一件事,但是你在断恶的时候,不要产生后遗症,不要为你以后的菩萨道做遮障。就是你在断恶的时候,你不能错损你的善根。我们今天观无常观,是对治内心的执取,对于三界的果报,你如果极度的厌恶,你以后要回入娑婆就有困难,你到时候还要再修一个法门来破除这个障碍。就好象说我们学钢琴,学钢琴你一开始没有跟一个好的老师学,你跟世间那些在路边上弹钢琴的人学,你一下子也会把钢琴弹得很好,但是你手法不是完全正确,你要去弹正式国际的名曲就有困难。有困难的时候,你再请教善知识,善知识要花二倍的时间教导你。就是你要是一张白纸,还好教导。就是你要花一半的时间,把你过去的习惯全部洗掉;然后再花一半的时间,重新学习正确的手法。所以你刚开始就应该把正确的法门,这个正确的方法学对,不要为以后造成障碍,这个道理就在这个地方。就是说菩萨也用声闻法,甚至于我们用人天法来对治,但是你的根本法门──正念真如,不能有差错,这是菩萨道的重点,莫向外求。你所有的法门都是在作内心的对治,在对治内心的恶法,生起内心的善根、生起内心的大悲。这样子你能够在三界当中出入自在,你能够在往生净土、成就法身以后,要回入娑婆,就不会有困难。就是说你今天在整个成佛之道的布局,你要有远见。你采取激烈的手段,你以后一定会后悔,你还要花很多时间,尤其是那种法执、所知障是不染污无知,你会发觉为什么以前同样发心,大家一起修学圣道,人家成就初地了,我却还在十信位、十住位,在那边进不去?就是你过去断恶的时候,激烈的手段产生的后遗症很难对治。因为我执是烦恼障,它粗重它很容易断;法执是所知障,你弄错以后,它非常微细,它是不染污无知,你很难断,那种等流习气,它会在你的菩萨道当中,生生世世跟着你。所以我们刚开始断恶,要等同声闻修学,但是你断恶的时候,要注意你所断的恶是内心的恶,不能把一切有为法断掉,这个地方要注意。所以到底应该是同时并行,还是专修小乘的空观,或是大乘的空观,这就要看个人烦恼的粗重性。但是它的重点就是莫向外求,依止一心为宗,来生起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加行,这样就对了。

  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,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!

  

  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六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