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四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讲如来藏的时候,他没有说如来藏具足过失,他只是说如来藏具足「功德」。这个时候我们会问:那这个过失怎么有的?这就解释为什么会有烦恼罪业呢?这本性是清净,怎么会有烦恼罪业?「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,唯是妄有,性自本无。」那是后来的一念妄动以后,造作了业力,这个业力的熏习,这些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才出现。既然是后来的因缘法,表示它是心中的一个虚妄的影像,如此而已。所以说我们应该观察:虽然有烦恼罪业,从依他起的角度,我们承认它存在;但是这个烦恼罪业「从无始」已「来」到现在,「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」,从来就没有跟如来藏完全相应。假设「如来藏」自「体有」杂染法,我们在修习戒定慧而趣「证」真如、消灭妄想,就变成不可能,没有一个众生可以成佛了。所以我们思考问题,你掌控了真如门,也要掌控生灭门。就是说这个杂染法是生灭门才有的,真如门里面根本没有杂染法。这个思考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是所有修本尊相应法,所必须具足的基本条件,特别是修净土法门。净土法门也是本尊相应法,净土法门是修感应道交。我们也知道,你能够往生净土,不是靠你的戒定慧,是你的心要跟阿隬陀佛的心感应道交。如果你一直觉得你烦恼业障很重,你就没有办法跟佛陀感应道交,所以你觉得:我事实是一个杂染相,阿弥陀佛是清净相,这二件事情不相配,心心不相应。你要这样子想,你果然不能感应道交,不能感应道交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产生障碍。所以昙鸾大师的《往生论》里面一再强调:十念往生,临终的十念一定是具足决定的信愿。就是说你能够深深的知道:这个妄想罪业是虚妄性,我们念佛是一种称性的真实功德,真实破除虚妄;具足这种信心,十念当中念念之间灭除无始罪障,念念跟弥陀感应道交。假设你内心当中一直认为你烦恼业障很重,你就没办法修本尊相应法了。你认为烦恼罪业是你的本来面目,那本来面目就不能改变!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。就是说本来面目是清净的功德、是平等法界,后来一念妄动以后变成对立的思考,有对立就产生个体的生命,就开始造业,就开始熏染很多的烦恼罪业,那是后来的虚妄相,是这个意思。

  五者、闻修多罗说:依如来藏,故有生死;依如来藏,故得涅槃。以不解故,谓众生有始。以见始故,复谓如来所得涅槃,有其终尽,还作众生。

  前面的杂染是一个因地的杂染,这个地方是一个果报的执取。说是我们听到「修多罗」,这个地方「修多罗」指的是《胜鬘经》。《胜鬘经》说:我们的「如来藏」这个一心真如,因为一心真如,所以「依如来藏,故有生」灭心,有生灭心就是对立。有的时候依止不觉的因缘出现「生死」的果报,依止觉悟的因缘生起不生不灭的「涅槃」。「生死」跟「涅槃」都「依」止「如来藏」而「有」。他就产生错误的理解说「众生有始」,这「众生有始」就是说「真前妄后」,就是真如在前,无明在后。说是我们本来是真如,后来一念妄动以后变成无明,意思就是从真起妄。无明怎么有?从真如而有。这是真前妄后的执取。这样子就有一个问题了:「以见始故,复谓如来所得涅槃,有其终尽,还作众生。」既然刚开始的缘起是清净的真如,后来从真起妄,生起妄想,慢慢慢慢地变成涅槃。换句话说,可能有一天没准了,佛陀又起颠倒了,「还作众生」。因为你刚开始也是从真起妄,总有一天你也会从真起妄,所以悟后就会再迷,就起这样一个知见。所以说既然成佛还是不安稳性、还是一个生灭法,那这个时候对佛的好乐心就失去了。那怎么办呢?

  云何对治?以如来藏无前际故,无明之相亦无有始。若说三界外,更有众生始起者,即是外道经说。又如来藏无有后际。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,则无后际故。

  我们在研究本论,你要知道马鸣菩萨讲本论的时候,依止真如跟无明,当然真如是平等的,无明是生灭门。他说真如是「以如来藏无前际故」,真如是无始无终的,「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」,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,它都存在;但是它讲到「无明」的时候,讲到无明也是没有开「始」,也是无始无明。本论从来没有说无明是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的,它也是无始的,所以二个都是无始的。所以我们不应该说从真起妄,应该说迷真起妄,对真如迷惑以后才有妄想。但这是一个方便说,事实上本论一再强调「真如是无始,无明也是无始」。如果你「说」在「三界」之「外」,当然三界之外那是一个圣人的法界,四圣法界当中又有一个圣人开始要「起」颠倒、烦恼了,那「是外道」的《大有经》才这样说的。所以在佛法当中,「如来藏」是无始无终,所以「诸佛涅槃」跟如来藏「相应」的时候也就无始无终,不可能又会起颠倒的时候。

 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我们众生的本性问题,作最后的探讨。我们本论里面讲到一心有二门:有一种清平等的真如门,有一种对立的生灭门。生灭门当中,以无明为根本,就是阿赖耶识为根本。但是这个地方讲真如是无始的,无明也是无始的?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的本性如果精准的来说是「真妄和合」,有真如但是也有妄想、有妄想也有真如,我们的本性是这样子的,就是真如带妄,从理论上来说是真如带妄。但是在修证的过程当中,我们看很多的祖师会告诉我们:「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。」就是说妄想是毕竟空,真如是真实存在,不断地要我们忆念真如这一部分。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提到一个观念说:其实我们的心是真妄和合,为什么我们不经常思惟「何期自性,本自杂染」?因为杂染也是存在的。蕅益大师说:这样的思惟,理论上说是对的,但是没有四悉檀的因缘。就是你这样子讲不能够让我们产生欢喜、生善、破恶、入理。佛法法门的安立,一定要具足四悉檀,要有灭恶、生善的功能。

  在日本有一个教育叫「生命教育」,它里面提出一个观念:有一个小孩子他得到肝病,虽然去看医生,打针、

  吃药,肝病都没有好转。后来他就找心理医生分析,原来他的母亲告诉他一个观念说:你呀小心,你从小就肝不好。所以他内心的名言当中,总觉得他的本性是肝不好,是不能改变的。他这个肝不好是有自性的,吃药、打针只是暂时的调伏,肝功能不好是我的本性如此,没办法改变。这个因缘所生法被你一执取以后,它变得更坚固了。所以这个心理医生告诉他母亲说:你从现在开始不要跟他讲肝不好;你应该跟他说「你已经慢慢的好转了,恢复健康了。你本来是健康的,肝不好是后来才有的」。后来果然吃药、打针就有改善。

  就是你一天到晚思惟你是业障凡夫,那你这个业障要忏悔就比较难了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虽然理论上是真妄和合,但是我们在实际修证的时候,你在观照的时候,你要正念真如,你要观照那个真实的部分,你内心当中观照是观照那个光明面,真能破妄。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,有时候理论跟修证上有所不同。这个地方意思说,我们本性是真妄和合,但是真实是能够破除虚妄,所以我们透过生灭门的修证,把真如的功德显发出来,就能够破除妄想,是这个意思。

  辛二、法我见

  法我见者,依二乘钝根故,如来但为说人无我。以说不究竟,见有五阴生灭之法,怖畏生死,妄取涅槃。

  「法我见」是二乘人,佛陀对这种「二乘」的「钝根」人(这个是定性声闻,一路都没有学习大乘佛法,从初发心就走小乘路线的人),佛陀就讲我空观。佛陀对因缘法,不管生死、涅槃法,就不说生死是空、涅槃也是空;只讲反正生死当中没有一个我,那就可以了。佛陀等于是「说不究竟」,等于是为实施权。所以二乘人他不知道法空,他看到「五蕴」的这些「生死」果报,产生极度的「怖畏」;对「涅槃」就特别的执取好乐。所以二乘人的修行,对苦谛有很深很深刻的理解。所以他一到涅槃以后,就不敢再从涅槃里面从空出假。那这怎么办?

  云何对治?以五阴法,自性不生,则无有灭,本来涅槃故。

  当然这个是法空观,其实这个「五蕴」之「法」,它不是真实有的,它是「自性不生」,本来不生,所以就没有所谓的「灭」。也就是说它只是我们一心真如,假藉不觉的因缘而显现的一个生灭果报,其实它是心中的一个影像,「本来涅槃故」,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一心真如的一个大般涅槃。这个地方等于是破除法见,对于杂染的生死法、对于清净的涅槃法的一个自性执,当我们会归到一心真如的平等法界,这二种执取就消失了。

  庚三、究竟离妄辛一、正明

  这是最后一科,这当中有二段,先看「正明」:

  复次,究竟离妄执者,当知染法净法,皆悉相待,无有自相可说。

  是故一切法,从本已来,非色非心,非智非识,非有非无,毕竟不可说相。

  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,我们想要「究竟离」开人我见、法我见,我们应该要观察所谓生死的杂「染法」、清「净」的涅槃「法」,都是一种对「待」法,都是生灭门,当然生灭门都是心中的一个影像。当我们依止觉悟的因缘起动了,就出现涅槃的功德;随顺不觉所起动的,那是一个生死杂染法。所以把这种生灭、对立的杂染法、清净法,会归到本来面目的时候,「一切法」是「非色非心,非智非识,非有非无」,离诸等待,「毕竟不可说相」。当然「不可说」的意思是说:一落入言说,那就是对立,就有好有坏、有杂染有清净;而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离诸言「说相」。不过这个地方,如果我们不要产生错误理解,应该再加一句话,就是「是故一切法,从本已来,非色非心,非智非识,非有非无,毕竟不可说相,唯是一心故。」加上这个可能会好一点,否则会跟中观的学者又会产生混乱,就是这个真如它是有明了性。

  辛二、释疑

  而有言说者,当知如来善巧方便,假以言说,引导众生。其旨趣者,皆为离念归于真如。以念一切法,令心生灭,不入实智故。

  一切法是离言说相,没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四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