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二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再成就聖道。第二種是智增上的菩薩,他在修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時候,他會偏重在「應無所住」,他會把比較多的時間用在佛堂中打坐。當然他對衆生度化的希望不能放棄,因爲你一放棄,菩薩戒體就失掉了。他是把度化衆生的行動,設計到先成就聖道,再采取行動,所以他會偏重到「應無所住」,這個人會先成就聖道,以後以聖道的力量再來積集福德資糧。這個地方就有所差別,這個都是隨順真如的一個方法。

  子二、廣明隨機見別醜一、總明隨機

  前面果地的功德講到法身、智身;這個地方把佛的法身開展出來,「隨」順衆生的根「機」,而所「見」有所差「別」,這當中分二科,先看「醜一」的「總明隨機」,先作一個總說:

  但隨衆生,見聞得益,故說爲用。

  前面是講因地的隨順,這個地方是講果地的妙用。當我們跟真如的體大、相大相應以後,所要成就的這種法身、智身的妙用,「衆生」在「見聞」的時候是有所差別的。比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上說:我們念佛,是有一個能念的心,一個所念的佛號。我們這念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,産生了叁種力量:佛力不可思議、法力不可思議、心力不可思議。印光大師把我們內心的功德分成二類:「念佛方能消宿業,竭誠自可轉凡心。」假設我們這念心在念佛的時候,只是依止一念的信心,你相信這個萬德洪名的功德不可思議,它有對你有滅惡生善的功能,只是一念的信心,這個佛號對你來說是「念佛方能消宿業」,這個佛號會對你産生滅除業障、增長福報。你會因爲念佛的因緣,來生做轉輪聖王、或者大富長者。如果你能夠進一步的「竭誠自可轉凡心」,你在念佛的時候有信心,又能夠産生智慧的觀照,觀察娑婆世界的苦、觀察極樂世界的樂,而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,你在念佛的時候有一種光明的觀照,一句佛號信願具足,這個佛號就不是消業障而已,你能夠蒙這句佛號的接引,往生淨土、轉凡成聖。所以諸佛菩薩的法身、智身,因爲「衆生」根機不同,産生的「用」就有所差別,所以講「但隨衆生」的根機不同,所以「見聞」而得到各式各樣的利「益」,這都是諸佛菩薩法身、智身的妙「用」。先作一個總說。

  醜二、別示見別寅一、約所依識以判二身卯一、標征

  把這些衆生所「見」的差「別」開展出來,這當中分二科,「寅一、約所依」的心「識」來「判」定「二身」,這個二身就是應化身跟報身。先看「標征」:

  此用有二種。雲何爲二?

  先作一個「標」,這以下「正」式的說「明」:

  卯二、正明辰一、明應身

  「辰一」是講到「應」化「身」,辰二是講報身。先看應化身:

  一者、依分別事識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,名爲應身,以不知轉識現故,見從外來,取色分齊,不能盡知故。

  我們見到諸佛菩薩真如的妙用,所謂的法身、智身,第一種人是「依」止「分別事識」,這個「分別事識」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,依止我們的名言妄想所産生遍計所執的一個心識,叫分別心識,有各式各樣的取著叫「分別事識」。「分別事識」包括誰呢?包括「凡夫」、包括「二乘」,凡夫是依止有相的取著,二乘依止無相的取著,「見」到的都是「應」化「身」。就是我們是依止現在的內心狀態,假設我們生長在佛陀的世界,我們看到的佛陀就是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丈六老比丘相,這叫應化身。我們因爲「不知」道我們所見到佛的身相,是我們自己第六意「識」的取相分別,所以我們「見從外來,取色分齊」,我們看到佛是由心外而來的,所以産生一種「取色分齊」,有一種自他的分別,佛跟我是有差別的,我們就「不能」夠完全的「盡知」諸佛如來法身、智身的種種妙用。

  這個意思就是說,同樣一個佛身,我們心中取著的心強,我們看到的佛陀會有衰老、會有病痛、會有死亡,其實這個是我們心中有所取著,所以我們看到佛陀會有老病死,這叫應化身。

  辰二、明報身

  這個是無量功德莊嚴的「報身」。

  二者、依于業識。謂諸菩薩,從初發意,乃至菩薩究竟地,心所見者,名爲報身。

  前面是依止分別事識,是凡夫跟二乘人有所得的心所建立的;這個地方「依」止的是「業識」,「業識」是第八識,第八識當然是依他起性,沒有第六意識的遍計執。這個「菩薩」是「初發意」菩薩,這個地方的初發意菩薩是初住,發心住以上的,包括叁賢位,也包括十地,「初發意」是講發心住,「乃至菩薩究竟地」,所「見者」的是佛的功德「報身」。這一段是總標,第二段把報身的內涵說出來。

  身有無量色,色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。所住依果,亦有無量。種種莊嚴。隨所示現,即無有邊,不可窮盡,離分齊相。隨其所應,常能住持,不毀不失。

  先說明報身正報的莊嚴。「身有無量色」,有各式各樣美妙的顔色;每一個顔「色有無量」的「相」,不只是我們前面說的叁十二相,他有無量的相;每一個「相有無量好」,不是只有八十種好: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,這個正報莊嚴。他的依報,「所住依果,亦有無量。種種莊嚴。」他所住的國土,我們看到佛陀住的茅蓬也是由泥土所做;但初發意以上的菩薩,看到佛陀是住在實報莊嚴土,七寶莊嚴的實報莊嚴土。這是講到依正莊嚴;以下講到這個莊嚴是沒有時間、空間的障礙。先講空間:「隨所示現,即無有邊,不可窮盡,離分齊相。」我們看到諸佛菩薩報身的依正莊嚴是沒有窮盡的,因爲他沒有自他的分離。在時間上:「隨其所應,常能住持,不毀不失」,他沒有老病死的問題,他是無量壽。所以我們在拜佛的時候,我們說: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有時候我們是拜佛陀那一期的個體生命,佛陀的出生、出家、成道乃至于說法度衆生。當然應化身還是很重要,因爲沒有應化身說法,我們就不能聽聞到佛法。但是有時候我們拜佛說「南無常住十方叁寶」,就是沒有老病死的那個佛,這個是報身佛,因爲他這種佛是「常能住持,不毀不失」。第叁段作一個總結:

  如是功德,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,及不思議熏,之所成就。具足無量樂相,故說爲報身。

  這種「功德」報身,它的成就有二種力量:第一種是外緣的力量,就是種種「波羅蜜」利他的因緣所成就的福德資糧;第二個是本覺內熏,我們依止我們內心的叁空自調、正念真如、念念的隨順真如,一種本覺的內熏所成就的、悲智所「成就」的。這種報身有「無量」無邊的安「樂」解脫之「相」,「故說爲報身」。在《維摩诘經》上說:我們見到佛陀,如果你是見到應化身,你不一定會得到利益。你看外道他見到佛陀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他有時候也當面的诃責佛陀,造了罪業,所以應化身是我們凡夫有所得的心顯現出來的。但是你要見到報身,你一定會得到利益,一定會滅惡生善,絕不空過。在《淨土聖賢錄》上說:慧遠大師曾經念佛的時候見到佛的報身,那是遍虛空界,無量光明、無量相好。當然你能夠見報身,那絕對是會滅惡生善的。就是說佛陀的功德法身、智身就像鏡子一樣,你用什麼心態,你是一個各式各樣的相貌在鏡子上,你就見到自己的反射,見到自己相應的法身、智身,是這樣子的。

  寅二、約機所見以判粗細

  前面是講到二身,這個地方是講到「粗細」,它不用二身來判斷,以粗跟細。這當中有四段,先看第一段。

  又爲凡夫所見者,是其粗色。隨于六道,各見不同。種種異類,非受樂相。故說爲應身。

  這個是最粗的,「凡夫所見」到的「粗」略的法身、智身,他是「隨」順「于」我們「六道」遍計執的心,「各見不同。種種異類」。就是說假設我們今天是一個叁惡道的衆生,比如說你現在是一只狗,或者是一條蛇,你看到的佛陀是一個黑象的腳,一個長長的黑色的柱子,沒有光明相、沒有莊嚴相。但你要是天人,你看到的佛身就像一個天神相,光明美妙。比如佛陀講《阿彌陀經》的時候,有諸天、有人、有餓鬼道、阿修羅,每一個人所見各式各樣不同,當然時間相也各式各樣不同。總之,凡夫所見的這個「粗色」,簡單的說就是「非受樂相」,它不是一個清淨解脫之相,就是你看到了佛身,你看到的佛陀也生病了、也老了,他的色身也衰老了,身體出現了皺紋了,最後死掉了。這都是「隨于六道,各見不同。種種異類,非受樂相」,這是我們看到最粗略的顔色。再看第二個:

  複次,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,以深信真如法故,少分而見。知彼色相莊嚴等事,無來無去,離于分齊。唯依心現,不離真如。然此菩薩,猶自分別,以未入法身位故。

  這個地方講到叁賢位的菩薩,「初發意菩薩」──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這叁種位次的菩薩,他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功德──「深信真如法故」。就是說他內心在斷惡修善的過程當中,他能夠生起觀照,說是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塵,遍觀諸法性,無假亦無真。」他能夠離諸有相、無相的對待,能夠「深信真如」,這個「信」就是隨順忍可,他內心當中雖然沒有真實的契入真如,但是他不斷的往這個方向去隨順去忍可,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是「少分而見」,相似少分而見,所以他有真如的氣氛。他見到的佛身,是「無來無去,離于分齊」,他看到的這個佛身,沒有這個時間、空間的這種障礙,而且沒有自他的「分齊」,知道這是一心真如所顯現,而「不離」開「真如」。但是他的內心當中,還有微細的自他「分別」,沒有完全契「入法身」的階「位」。他雖然隨順真如,但是他有所得的心還存在。他所見到的佛身,比前面凡夫所見的更加殊勝。看第叁:

  若得淨心,所見微妙,其用轉勝。乃至菩薩地盡,見之究竟。

  這個講十地菩薩。十地菩薩從初心,初心就是歡喜地初地的菩薩,他「見」到佛的法身、智身是依正莊嚴、是不可思議的「微妙」。他的作「用」,佛陀對這個菩薩産生滅惡生善的功能,是地地「轉勝」,說是「如來現起他受用,十地菩薩所被機」,佛陀教化十地菩薩,是先從他受用的報身,這樣的報身對那個菩薩的加持就不可思議了,「地地轉勝」,這個是講到十地菩薩他在受用佛身時候的情況。我們最後會想:那佛跟佛接觸的時候,會是怎麼回事呢?看第四:

  若離業識,則無見相。以諸佛法身,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。

  如果說一個人已經完全「離」開有所得的妄動「業識」,「則無見相」,因爲「諸佛」如來「法身」,沒有「彼此」對立的「相」貌可得。這個「則無見相」的意思就是說,假設有一天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見面,他們二個是怎麼回事?在《成唯識論》上說:佛跟佛之間的相見,他這一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只有見分沒有相分,因爲這個相分是有差別的。我今天看到這個瓶子的相分,跟昨天看到的相分會有所差別。所以他這種是能見、所見「唯是一心」,沒有對立相,只有見分、沒有相分。當然這樣的意境也不可思議,就是有見分,但是沒有相分。

  這個是講到有四種的衆生:凡夫、叁賢、十地跟佛,

  在受用法身、智身的時候一個粗細的差別。看最後一段:

  子叁、結示真如妙用

  這些種種的差別,其實都是諸佛如來從真如所顯現的妙用。

  問曰:若諸佛法身,離于色相者,雲何能現色相?

  這個「法身」是「離于色相」,那爲什麼「能」夠「現色相」呢?看回答:

  答曰:即此法身是色體故,能現于色。所謂從本已來,色心不二。以色性即智故,色體無形,說名智身;以智性即色故,說名法身,遍一切處。所現之色,無有分齊。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,無量報身,無量莊嚴,各各差別,皆無分齊,而不相妨。此非心識分別能知,以真如自在用義故。

  這個地方把前面佛陀所現的應身報身、粗色細色,會歸到其實都沒有離開真如,我們看它的回答。這個「法身是色體故」,是色的依止處,所以「能」夠顯「現色」。其實從因緣所生法,「色心」是不能分開的。就說十法界的衆生一定有一個心,一個明了的心,這個心一定有個依止處,就是色法,這個物質的色法。當我們「色性即智故」,就是把色法會歸到一心的時候,說萬法唯是一心,把萬法的差別會歸到一心的時候,這個「色體」當然是不可得,所以這個「智身」是把色法會歸到心法的時候,我們稱爲智身。當然這個智身是一個明了的心性,就無有少法可得;但是當我們「智性即色故」,當我們講一心萬法,把一心延伸萬法的時候,「說名法身,遍一切處」,以一切法爲色:看你是用什麼角度。總之,這個色心是不分離的,只是在講的時候有所偏重。我們所見到諸佛的「色」是沒有差別「分齊」,「隨」衆生的心,顯現十法界「菩薩」各式各樣的「報身莊嚴」,但是他都沒有自他的分別,而「不相妨」礙,這不是我們凡夫的「心」所「能」了「知」的。而這些身相都是一心「真如」,從「大智慧光明義故、遍照法界義故」,乃至「常樂我淨義故」顯現的種種妙用,是這個意思。這個地方等于是把佛身相的問題作一個解釋。

  當然你要不修念佛法門,可能對佛身就沒有什麼樣的障礙,但是有些人對佛身有障礙。有些人說:我念阿彌陀佛,這個發音要怎麼樣才正確?美國人他念阿彌陀佛的發音跟我們臺灣人的發音不一樣,哪一個人才是真正的阿彌陀佛?就是說既然淨土法門講到感應道交,感應道交是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要感應,我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哪一個代表阿彌陀佛呢?這個地方有些人會産生障礙,那麼這個地方就給你答案了。其實是沒有障礙,障礙是我自己的分別。敦珠仁波切說:你在修本尊相應的時候,你觀想本尊的相貌,你喜歡他是男相也好、女相也好;你說我希望我的本尊是一道光明也可以;你說我連相都不要,我就聽他的聲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也可以。就是說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衆生一切心想中」,諸佛菩薩的真如妙用,他的「大智慧光明義故、遍照法界義故、常樂我淨義故」,他本身沒有時空障礙;但是你要深信你心中所現的影像,不管是一個聲音、是一道光明,是一個男衆、女衆,你要深信他就是總持本尊的功德,你要深信這件事情,你就能夠感應道交。你要是起一念疑惑,這樣子本尊的功德就消失了,你就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,就這個意思。就是說諸佛如來的真如妙用,他的「大智慧光明義故」能夠離一切時空的障礙,諸佛如來是法界身;但是你在憶念他的時候,你要相信「深信諸佛皆充滿」:你這樣子就能夠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,不管你看到的是粗色、細色。其實這個地方講「無量莊嚴,各各差別,皆無分齊,而不相妨」,都是成就諸佛的功德,重點是你要能夠深信。前面的用是講到修因,這個地方是講到果地的功德。好,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!

  

  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