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二卷

  第二二卷

  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四十四页:

  癸二、显示用子一、正明用即真如

  前面讲到一心的体大跟相大,讲到真如门;这以下讲到用,这当中分三科,先看「子一、正明用即真如」。这个体大跟相大它是真如门,是一个非因缘所生法,它没有对立的,众生本具,诸佛所证,一种所谓法尔如是的情况;这个用大,它是因缘所生法,生灭门,因缘所生法就是所谓的修因证果。但这个修因证果,它必须要随顺于真如,「用即真如」,就是你要能够随顺于真如,就能够开显体大、相大,所以讲「用即真如」。这个「即」就是随顺,它本身不是真如,但是它有随真如的功能。这个修因证果,我们先看第一个因地的修学,再讲到果地的功德。先讲因地:

  复次,真如用者,所谓诸佛如来,本在因地,发大慈悲,修诸波罗蜜,摄化众生,立大誓愿,尽欲度脱等众生界。亦不限劫数,尽于未来。以取一切众生,如己身故,而亦不取众生相。此以何义?谓如实知,一切众生,及与己身,真如平等,无别异故。

  什么叫做随顺于「真如」的妙「用」呢?「诸佛如来」「在因地」的时候,他必须修学二个重要的法门。当然「诸佛如来」从佛法的角度,他也是从我们凡夫这种障碍苦恼的心识开始修行的,这当中有二个重点:第一个是大悲利他;第二个是三空自调,成就利他跟自利。刚开始先讲到大悲利他:我们就在凡夫的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心中「发大慈悲」,这个「大慈悲」心有二个:一个是属于行,一个是属于愿。这一个行,「修诸波罗蜜,摄化众生」,这个是「大慈悲」的行,他的一个实际的行动;第二个愿,「立大誓愿,尽欲度脱等众生界」,而没有时间、空间的差别。我们先讲这个「愿」。你今天在一个苦恼的心中,你内心中生起一道的光明,你突然间想到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,你不想再做苦恼众生了,你想要在生命当中有所改造,你希望从人法界趋向于佛法界。你有这个希望以后,你就应该发愿来受菩萨戒,这个发愿你主要是要建立一个利他之心,要利益众生之心。利益众生心的生起,在宗喀巴大师说:巴大师的教法当中有二个重点:第一个是七重因果。七重因果主要的就是「知母」,你要能够如实了知一切众生是我们过去的母亲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你要生起利他的心,首先把你自己生命的个体,跟一切有情之间相互的关系找到。如果你一直觉得你跟众生是完全没有关系,你这个利他的心是空话;因为利他心的生起在于感同身受,对于众生的苦你能够感同身受,所以你真实的希望他离苦得乐。你能够感同身受,是建立在你跟他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;如果你这个关系没有找到,那你不可能感同身受,也不可能生起利他的心,你顶多就是成就一个阿罗汉或者辟支佛。所以你一定要从无量的生死中,去观察我们经历过无量的生命,而每个生命一定要有一个母亲,这个母亲要生育我们、养育我们,给我们很多的恩惠,所以一切的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。所以我们必须要跳脱现在这个时空的因缘,看到过去无量的生命当中,每一个有情都是我的母亲,建立一个密不可分的母子关系。既然一切有情都曾经是我的母亲,我们就很容易对他生起感同身受的心情,我们就很希望他能够跟我们一样离苦得乐,这个时候你就容易生起利他之心。这是从事相、从因缘上的观察,叫做七重因果。第二个是属于理上的观察,所谓自他交换。自他交换这个「自」,就是爱护自己的心情,这个「他」就是爱护他人的心情。当然我们凡夫的心这个我爱执,爱着自己、保护自己的心很强。我们在我们的清净平等心中,捏造一个自我以后,从今以后就保护自我、爱护自我。现在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思考,稍微调整一下,你应该观察:第一个,自他是平等的。我们没有比众生更特别,我们这念心想要离苦得乐,众生的心也想离苦得乐,这一点是没有差别的。从自他的平等当中,再建立他是比较殊胜的,我是比较卑劣的。也就是说三世诸佛因为生起爱护众生的心,所以他积集布施、持戒的善业,而成就万德庄严。我们因为爱着自己的心,即使我们过去布施、持戒,因为我们思想卑劣,所以现在还在三界轮回。换句话说,我们想要离苦得乐,重点还不是积集善业,更重要的应该改造我们卑劣的心态,就是把爱着自己的心,转换成爱着众生。也就是说当我们修学佛法以后,会有一些功德,可能会有各式各样持戒的功德、禅定的功德、智慧的功德,这功德我们有二个选择:第一把这个功德回向给自己,完全自己受用;第二个我们选择牺牲自己,把这功德回向法界众生离苦得乐。当你能够选择利他的时候,你的功德不但没有失掉,反而更加的增长广大,因为你的心刚好跟真如的平等相应,跟法界的功德相应。所以我们应该改造爱着自己卑劣的心,而生起一个利他的殊胜心,这叫自他交换,就把这个心态,透过我们不断的去观想,去作一个修正。就是说我们今天培养一个利他的心,当然我们不一定有行动,也就是说众生不一定得到利益;但是我们自己本身念念跟真如想应,我们就开显内心当中的「大智慧光明义故、遍照法界义故、常乐我净义故」,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考。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,当然如果你不想成佛,那就另当别论;但是你想成佛,你一定要有这样的希望,希望有情离苦得乐,他的方法就是自他交换跟七重因果。有了希望以后,我们随顺因缘要产生一个行动,就是你度化众生你要有方便力,不是说靠一股的冲劲就可以。什么样的方便呢?你必须修习六度、四摄,你应该要修习善法。修习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种波罗蜜,还要去成就四摄法,透过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,这种四摄来摄化众生,就是他有这个行动力,这都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就要去修学的大悲利他。看第二个重点三空自调,「以取一切众生,如己身故,而亦不取众生相。此以何义?谓如实知,一切众生,及与己身,真如平等,无别异故。」我们今天说是利益众生,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在佛堂,这时候内心会跟各式各样的众生接触──有时候是苦恼的众生、有时候是大福报的善根。我们在度化众生的时候,「取一切众生,如己身故」,我们开始去爱护众生,犹如爱护自己。但是这个当中你要能够「不」执着「众生」的差别「相」,破除我们对众生的一个执取。那如何破除呢?就是能够「如实知」道「一切众生」跟「己身」的「真如平等」,是没有差别的。我们刚开始度化众生的时候,我们这念心都是从有相的境界来执着,看到他的外表、听到他的声音、他的颜色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但是我们应该要更深的观察,把这些因缘所生法拨开,看到众生真如心那个「如」,跟我们的「如」是没有差别的。这个时候我们从我空、法空以后,再突破到空空,这空相也不可得,入平等法界,三空自调。前面是利他;这个地方是在利他的时候,你应该善知调伏我们内心对众生的执取。这地方是说,我们今天这个「用」,这个在因地上的用要如何随顺真如?套一句《金刚经》的内涵说: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当然你刚开始一定要「生其心」,你要有利他的心,你要没有利他的心,你这个菩萨戒的戒体就建立不起来了,不管你的戒定慧有多么的高深,跟成佛之道就不相应了,所以利他的心应该说是必要的条件,所以「生其心」是第一个重点。但是这个「应无所住」是不容易的,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要有次第,刚开始应该是「有所住」,住在这个善来对治恶。你可能刚出家的时候「是非分明、择善固执」,慢慢慢慢我们就从有住的境界慢慢到无住,慢慢慢慢我们会知道「择善不一定要固执」。就是能够明辨是非以后,又能够包容是非,做我们自己该做的事,尽心尽力就可以了。这个地方就是说:你刚开始一定要生起利他的心,那慢慢慢慢再修无住法门,这样子的修学就是因地的悲智双运。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?我们看它果地的功德:

 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,除灭无明,见本法身。自然而有不思议业,种种之用。即与真如等,遍一切处。又亦无有用相可得。

  我们前面的依止大悲利他、三空自调,虽然我们表面上在利益众生,其实结果是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。我们内心在这样的修学当中,念念「除灭」我们心中的我爱执,慢慢地开显我们内心的清净「法身」。这样的法身开显以后,有什么作用呢?「自然而有不思议业,种种之用」。这种见到法身的业用,前面说过我们内心在自利利他的过程当中,不断的开显「大智慧光明义故、遍照法界义故、常乐我净义故」,这种功德慢慢跟「真如」平「等」,而且「遍一切」的时空。但是在遍一切时空当中,我们内心不会生起这样的执着:哦!我开显我的功德。你没有起这样的分别,「无有用相可得」,你还是一个平等的心。

  何以故?谓诸佛如来,唯是法身智相之身,第一义谛,无有世谛境界,离于施作。

  为什么我们跟真如相应的时候没有有所得的心呢?因为「诸佛如来」的身有二个:一个是「法身」,一个是「智身」。这个「法身」是所受用的,这个地方后面会说,它是一个色法,就是色声香味触法,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法身叫做遍一切处。「智身」是一个心法,它是一个离相的、清净明了的智慧心性。「法身」是色法,「智相之身」是一个心法,色心二法都是相应「第一义谛」,就是一个如如的境界;不像凡夫这种生灭门世俗谛,那是一种差别对立的,有种种的造作、有种种的有所得。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如何从身口意的作用当中随顺于真如。随顺真如有二个:一个是慈悲,一个是般若。在《瑜珈师地论》上说:其实我们在随顺真如的时候,刚开始的根机有所偏重,说是菩萨有二种:一种悲增上,二者智增上。有一类的菩萨是比较偏重在大悲利他,他内心当中虽然对众生有所执取,但是他的利他的心很强。这种悲增上的菩萨,他会在三界当中先成就福报力,然后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