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二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四十四頁:
癸二、顯示用子一、正明用即真如
前面講到一心的體大跟相大,講到真如門;這以下講到用,這當中分叁科,先看「子一、正明用即真如」。這個體大跟相大它是真如門,是一個非因緣所生法,它沒有對立的,衆生本具,諸佛所證,一種所謂法爾如是的情況;這個用大,它是因緣所生法,生滅門,因緣所生法就是所謂的修因證果。但這個修因證果,它必須要隨順于真如,「用即真如」,就是你要能夠隨順于真如,就能夠開顯體大、相大,所以講「用即真如」。這個「即」就是隨順,它本身不是真如,但是它有隨真如的功能。這個修因證果,我們先看第一個因地的修學,再講到果地的功德。先講因地:
複次,真如用者,所謂諸佛如來,本在因地,發大慈悲,修諸波羅蜜,攝化衆生,立大誓願,盡欲度脫等衆生界。亦不限劫數,盡于未來。以取一切衆生,如己身故,而亦不取衆生相。此以何義?謂如實知,一切衆生,及與己身,真如平等,無別異故。
什麼叫做隨順于「真如」的妙「用」呢?「諸佛如來」「在因地」的時候,他必須修學二個重要的法門。當然「諸佛如來」從佛法的角度,他也是從我們凡夫這種障礙苦惱的心識開始修行的,這當中有二個重點:第一個是大悲利他;第二個是叁空自調,成就利他跟自利。剛開始先講到大悲利他:我們就在凡夫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心中「發大慈悲」,這個「大慈悲」心有二個:一個是屬于行,一個是屬于願。這一個行,「修諸波羅蜜,攝化衆生」,這個是「大慈悲」的行,他的一個實際的行動;第二個願,「立大誓願,盡欲度脫等衆生界」,而沒有時間、空間的差別。我們先講這個「願」。你今天在一個苦惱的心中,你內心中生起一道的光明,你突然間想到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你不想再做苦惱衆生了,你想要在生命當中有所改造,你希望從人法界趨向于佛法界。你有這個希望以後,你就應該發願來受菩薩戒,這個發願你主要是要建立一個利他之心,要利益衆生之心。利益衆生心的生起,在宗喀巴大師說:巴大師的教法當中有二個重點:第一個是七重因果。七重因果主要的就是「知母」,你要能夠如實了知一切衆生是我們過去的母親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你要生起利他的心,首先把你自己生命的個體,跟一切有情之間相互的關系找到。如果你一直覺得你跟衆生是完全沒有關系,你這個利他的心是空話;因爲利他心的生起在于感同身受,對于衆生的苦你能夠感同身受,所以你真實的希望他離苦得樂。你能夠感同身受,是建立在你跟他之間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;如果你這個關系沒有找到,那你不可能感同身受,也不可能生起利他的心,你頂多就是成就一個阿羅漢或者辟支佛。所以你一定要從無量的生死中,去觀察我們經曆過無量的生命,而每個生命一定要有一個母親,這個母親要生育我們、養育我們,給我們很多的恩惠,所以一切的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。所以我們必須要跳脫現在這個時空的因緣,看到過去無量的生命當中,每一個有情都是我的母親,建立一個密不可分的母子關系。既然一切有情都曾經是我的母親,我們就很容易對他生起感同身受的心情,我們就很希望他能夠跟我們一樣離苦得樂,這個時候你就容易生起利他之心。這是從事相、從因緣上的觀察,叫做七重因果。第二個是屬于理上的觀察,所謂自他交換。自他交換這個「自」,就是愛護自己的心情,這個「他」就是愛護他人的心情。當然我們凡夫的心這個我愛執,愛著自己、保護自己的心很強。我們在我們的清淨平等心中,捏造一個自我以後,從今以後就保護自我、愛護自我。現在我們應該把這樣的思考,稍微調整一下,你應該觀察:第一個,自他是平等的。我們沒有比衆生更特別,我們這念心想要離苦得樂,衆生的心也想離苦得樂,這一點是沒有差別的。從自他的平等當中,再建立他是比較殊勝的,我是比較卑劣的。也就是說叁世諸佛因爲生起愛護衆生的心,所以他積集布施、持戒的善業,而成就萬德莊嚴。我們因爲愛著自己的心,即使我們過去布施、持戒,因爲我們思想卑劣,所以現在還在叁界輪回。換句話說,我們想要離苦得樂,重點還不是積集善業,更重要的應該改造我們卑劣的心態,就是把愛著自己的心,轉換成愛著衆生。也就是說當我們修學佛法以後,會有一些功德,可能會有各式各樣持戒的功德、禅定的功德、智慧的功德,這功德我們有二個選擇:第一把這個功德回向給自己,完全自己受用;第二個我們選擇犧牲自己,把這功德回向法界衆生離苦得樂。當你能夠選擇利他的時候,你的功德不但沒有失掉,反而更加的增長廣大,因爲你的心剛好跟真如的平等相應,跟法界的功德相應。所以我們應該改造愛著自己卑劣的心,而生起一個利他的殊勝心,這叫自他交換,就把這個心態,透過我們不斷的去觀想,去作一個修正。就是說我們今天培養一個利他的心,當然我們不一定有行動,也就是說衆生不一定得到利益;但是我們自己本身念念跟真如想應,我們就開顯內心當中的「大智慧光明義故、遍照法界義故、常樂我淨義故」,就是這樣的一個思考。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,當然如果你不想成佛,那就另當別論;但是你想成佛,你一定要有這樣的希望,希望有情離苦得樂,他的方法就是自他交換跟七重因果。有了希望以後,我們隨順因緣要産生一個行動,就是你度化衆生你要有方便力,不是說靠一股的沖勁就可以。什麼樣的方便呢?你必須修習六度、四攝,你應該要修習善法。修習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六種波羅蜜,還要去成就四攝法,透過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這種四攝來攝化衆生,就是他有這個行動力,這都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就要去修學的大悲利他。看第二個重點叁空自調,「以取一切衆生,如己身故,而亦不取衆生相。此以何義?謂如實知,一切衆生,及與己身,真如平等,無別異故。」我們今天說是利益衆生,我們也不可能完全在佛堂,這時候內心會跟各式各樣的衆生接觸──有時候是苦惱的衆生、有時候是大福報的善根。我們在度化衆生的時候,「取一切衆生,如己身故」,我們開始去愛護衆生,猶如愛護自己。但是這個當中你要能夠「不」執著「衆生」的差別「相」,破除我們對衆生的一個執取。那如何破除呢?就是能夠「如實知」道「一切衆生」跟「己身」的「真如平等」,是沒有差別的。我們剛開始度化衆生的時候,我們這念心都是從有相的境界來執著,看到他的外表、聽到他的聲音、他的顔色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但是我們應該要更深的觀察,把這些因緣所生法撥開,看到衆生真如心那個「如」,跟我們的「如」是沒有差別的。這個時候我們從我空、法空以後,再突破到空空,這空相也不可得,入平等法界,叁空自調。前面是利他;這個地方是在利他的時候,你應該善知調伏我們內心對衆生的執取。這地方是說,我們今天這個「用」,這個在因地上的用要如何隨順真如?套一句《金剛經》的內涵說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當然你剛開始一定要「生其心」,你要有利他的心,你要沒有利他的心,你這個菩薩戒的戒體就建立不起來了,不管你的戒定慧有多麼的高深,跟成佛之道就不相應了,所以利他的心應該說是必要的條件,所以「生其心」是第一個重點。但是這個「應無所住」是不容易的,所以我們剛開始一定要有次第,剛開始應該是「有所住」,住在這個善來對治惡。你可能剛出家的時候「是非分明、擇善固執」,慢慢慢慢我們就從有住的境界慢慢到無住,慢慢慢慢我們會知道「擇善不一定要固執」。就是能夠明辨是非以後,又能夠包容是非,做我們自己該做的事,盡心盡力就可以了。這個地方就是說:你剛開始一定要生起利他的心,那慢慢慢慢再修無住法門,這樣子的修學就是因地的悲智雙運。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?我們看它果地的功德:
以有如是大方便智,除滅無明,見本法身。自然而有不思議業,種種之用。即與真如等,遍一切處。又亦無有用相可得。
我們前面的依止大悲利他、叁空自調,雖然我們表面上在利益衆生,其實結果是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。我們內心在這樣的修學當中,念念「除滅」我們心中的我愛執,慢慢地開顯我們內心的清淨「法身」。這樣的法身開顯以後,有什麼作用呢?「自然而有不思議業,種種之用」。這種見到法身的業用,前面說過我們內心在自利利他的過程當中,不斷的開顯「大智慧光明義故、遍照法界義故、常樂我淨義故」,這種功德慢慢跟「真如」平「等」,而且「遍一切」的時空。但是在遍一切時空當中,我們內心不會生起這樣的執著:哦!我開顯我的功德。你沒有起這樣的分別,「無有用相可得」,你還是一個平等的心。
何以故?謂諸佛如來,唯是法身智相之身,第一義谛,無有世谛境界,離于施作。
爲什麼我們跟真如相應的時候沒有有所得的心呢?因爲「諸佛如來」的身有二個:一個是「法身」,一個是「智身」。這個「法身」是所受用的,這個地方後面會說,它是一個色法,就是色聲香味觸法,我們能夠見聞覺知的法身叫做遍一切處。「智身」是一個心法,它是一個離相的、清淨明了的智慧心性。「法身」是色法,「智相之身」是一個心法,色心二法都是相應「第一義谛」,就是一個如如的境界;不像凡夫這種生滅門世俗谛,那是一種差別對立的,有種種的造作、有種種的有所得。這個地方是講到我們如何從身口意的作用當中隨順于真如。隨順真如有二個:一個是慈悲,一個是般若。在《瑜珈師地論》上說:其實我們在隨順真如的時候,剛開始的根機有所偏重,說是菩薩有二種:一種悲增上,二者智增上。有一類的菩薩是比較偏重在大悲利他,他內心當中雖然對衆生有所執取,但是他的利他的心很強。這種悲增上的菩薩,他會在叁界當中先成就福報力,然後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