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卷
好,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十一頁。
我們這一科講到「明離染心次第」。在大乘佛法當中講到心地法門,是有所破壞、有所建設。就是說我們在修止觀之前,你要知道我們內心當中有叁個相貌:所謂的真如、無明跟染心。我們所對治的是染心跟無明,所要肯定的是我們的真如。這一段講到我們剛開始的修學止觀,是先對治這個染心。染心有六種染心,前面的叁種是第六意識相應的染心,所謂的分別我法二執。這以下我們講第八識相應的染心,這個是俱生的煩惱,俱生的我法二執。
四者、現色不相應染。依色自在地,能離故。
這個「色自在地」是八地菩薩,八地菩薩他能夠以色法得大自在,他內心止觀的力量,能夠把外在的瓦片變做黃金等等,他能夠在色法中得大自在。一個人會得自在,就是他心中障礙有破除;他障礙不破除就不能得自在,他一定是被煩惱所障住了。這八地菩薩他就是解脫了「現色不相應染」。
五者、能見心不相應染。依心自在地,能離故。
「心自在地」就是九地的善慧地。善慧地他能夠成就四無礙智:法無礙、義無礙、辭無礙、樂說無礙。所以這個九地菩薩,他一方面能夠深入法義通達善巧,對于大小乘法門的義理跟他修學的方便法門都能夠通達;第二個對
于衆生他能夠恒順衆生、廣設方便:所以他的心得大自在,他能夠攝受衆生得大自在。這個「自在」是約著智慧,這個四無礙智主要是約智慧,智慧得大自在。
六者、根本業不相應染。依菩薩盡地,得入如來地,能離故。
「菩薩盡地」是指十地的法雲地(法雲地,就是他這一念心是大法智雲,含衆德水。),他這一念心,攝受無量無邊的波羅蜜,乃至進一步到成佛以後。成佛以後,那一念清淨光明的心現前的時後,所謂的「金剛道後異熟空」,這無量無邊的生死業力全部消滅掉。佛陀沒有所謂的業力這件事情,佛陀來到叁界都是依止清淨的願力,所以這「根本業不相應染」,要到佛的時候才窮盡、才真實的業盡情空。
這六種染心,法藏大師說:「一念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。」就是四五六這叁種不相應染,它生起的因緣是由不覺,就是一種人我對立的心情,這都非常的微細的。一二叁生起的因緣,是由境界的刺激而引生的。所以這意思說,我們剛開始在修大乘止觀,是要以持戒作基礎。也就是說我們遵循佛陀的製教,我們在我們的生命當中能夠劃分一道的界限,什麼是該做、什麼是不該做,剛開始先遠離雜染的環境,就是在你的這一念心當中先建立一道的保護牆。在保護牆當中,你不能只是停留在持戒,你在身口的持戒作基礎之下,你內心當中還有很多的執相應染、不斷相應染、分別智相應染,在那個地方不斷的活動,只是說它沒有環境的刺激而已。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進一步修無住,修我空、法空的法門。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假設沒有經過大乘止觀的訓練,要按我們過去的等流習性,我們這一念心是有所住。有些人是住在色法,有些人是住在感受,稍爲高明一點的住在思想,就是這樣子,或者是跟著你外表的色身來活動,或者跟著感覺走,或者跟著思想走。就是我們內心當中,每一個人所住的因緣各式各樣,帶動各式各樣的業力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就是用我空觀、法空觀,把心中所執取的這個色受想行識的這些自性執,慢慢慢慢的把它消滅掉。蕅益大師在《靈峰宗論》說:「今人辄論六度萬行,而以破執法門,曾不究心,求出輪回,不亦難乎!」就是我們現在末法時代的衆生發菩提心以後,剛開始就去修善法,「辄論六度萬行」;對于心中的「破執」,從來不下工夫,這樣子「求出輪回,不亦難乎!」就是說我們如果剛開始只是停留在持戒,靠著信心來持戒,內心當中對于所謂的執相應染,不斷相應染,分別智相應染,那個我執法執的內心、有所住的心沒有消滅,那這個持戒只是一個善法。這個持戒會讓你來生依止這個善業的力量,變現一個安樂的果報,但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煩惱是存在的,跟安樂果報接觸的時候就開始造業了。所以我們在持戒的基礎之下要修無住,這個無住的法門在臨命終非常重要。就是說我們如果平常對于自己的五蘊有很堅固的執取,你臨命終的時候雖然念佛也會構成障礙。所以憨山大師說:你這個五蘊的執取是熟境界,你對阿彌陀佛聖號的憶念是生疏的境界,結果是強者先牽。所以我們平常修淨土不是到臨命終才修習,就是你平常靜坐的時候要經常修我空觀、法空觀,把我們內心當中對五蘊感受思想的執取,每天松脫一點、松脫一點,慢慢慢慢你就能夠不隨妄轉,等到臨命終你念佛的時候,你對佛號的歸依的力量就很強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剛開始先破執,破執這是第一點。
巳二、明離不覺次第
前面是對治染心;這個地方是對治根本無明,比較微細的。我們看論文:
不了一法界義者,從信相應地,觀察學斷。入淨心地,隨分得離。乃至如來地,能究竟離故。
這個無明的相貌就是「不了一法界義者」,就是我們在整個平等的生命當中,虛妄的生起人我的對立,這個就是無明。這個無明什麼時候斷呢?「從信相應地,觀察學斷」,這個地方要注意了!雖然無明是微細的,但是你從剛開始發心而成就信的時候,你就要去觀察我們這一念心具足體相用叁大,而慢慢地去對治,斷除人我的對立,它不是在後面,我們待會再說明。到初歡喜地(初地)以後慢慢真實的遠離,然後慢慢的破一分的無明,證一分的法身,到成佛的「如來地」才「究竟」的遠「離」。前面的破執法門是偏重在達妄本空,這個地方是偏重在知真本有。就是說破執法門,我們所破的是妄想,以我空觀、法空觀來破除由無明所帶動的我執跟法執;這個地方遠離根本無明,他是憶念真如、正念真如,不斷的憶念平等不二的真如,來消滅我們對立的根本無明,是這個意思。這二個法藏大師說:我們剛開始在達妄本空的時候是對治染心,遠離不覺的時候是正念真如。這二個法藏大師說是「說有前後,治斷同時。」就是說我們在言說的時候,喔!前面是對治染心,後面遠離根本不覺;但是在治斷的時候是同時的。這地方怎麼說呢?就是說大乘止觀跟小乘止觀,剛開始下手都是在破除我執、法執,這個地方的方便法門是沒有差別的。沒有差別,那大乘不共于小乘的地方在哪裏呢?大乘的止觀的特色在于不二法門,悟入不二法門。就是說我們在破除我執、法執而悟入到無住的時候,我們同時會生心,無住而生心。譬如說小乘的學者證得我空法空以後,他松脫了對五蘊的執取以後,他就不再造作了,就入了不生不滅的涅槃了;大乘佛法也是假藉小乘的我空觀、法空觀,來松脫對五蘊的執取。但是五蘊的執取松脫以後,幹什麼呢?說我這個五蘊裏面沒有一個主宰者、沒有一個自我意識,我們後面的生命應該怎麼辦呢?應該怎麼走下去?就是依止願力。這個時候我們從一種對感受的執取、對思想的執取松脫以後,取而代之的是內心當中生起叁種誓願:誓斷一切惡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衆生。這個時候我們生命的造作,就用叁種目標來引導我們,以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來當做整個菩薩的叁大修學目標。所以大乘佛法的重點在于一個中庸之道,它破壞執取以後,它要建立依止真如而顯現出來的誓願力,在這個地方有所不同。這個地方,應該說遠離不覺的次第是大乘的不共法門,前面的對治染心應該是共小乘的修學。這個地方我們講到修習悟淨的因緣,就是一方面達妄本空,有所破壞;一方面知真本有,有所肯定。
辰二、轉釋相應不相應義
把我們對治這個煩惱有相應跟不相應作一個說明。
言相應義者,謂心念法異,依染淨差別,而知相緣相同故。不相應義者,即心不覺,常無別異,不同知相緣相故。
先解釋「相應」。有的煩惱叫相應染,有的叫不相應染,所謂的「相應」就是「心念」,這個心念是能緣的心,這個「法」是所緣的境。說我們能緣的心跟所緣的境,這二個法是有差別的,叫做「異」。但是約著「染淨」的因緣來說,這個「知相」,這個能緣能心跟所緣的境的「緣相」,這二個是相隨順的,這叫做「相應」。也就是說前面的叁種染心,它會隨環境而「相應」:你接觸到雜染的環境,這叁種染心就會增長;你接觸清淨的環境,這叁種染心就會減少,這叫做「相應」,「知相」跟「緣相」是相隨順的這叫「相應」。反過來,「不相應義者,即心不覺,常無別異,不同知相緣相故。」「不相應義」就是依止著「即心不覺」,這個「即心不覺」就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它雖然是「不覺」,但是它是不離開真如的「不覺」,就是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所引生的煩惱,它的體性沒有所謂的差別相,它不管遇到什麼環境,它的心都是無記的,環境對它的煩惱不會增長,也不會減少,這叫做「不相應」。
卯叁、結示二障
我們把前面所對治的不覺跟染心作一個總結:
又染心義者,名爲煩惱礙,能障真如根本智故。無明義者,名爲智礙,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。
這個「染心」是第六意識所分別的、引生的我執、法執,它是一種「煩惱」障,産生煩惱「障」礙「真如」的二空之理,這「根本智」就是我空、法空的根本智。這個「無明」,這個一念的妄動産生人我的對立,這個叫做「智礙」,障礙我們的後得智,「障礙世間」的「自然業智故」。這個地方先作一個總說,以下把這道理開展出來。
此義雲何?
爲什麼這樣講呢?
以依染心,能見能現,妄取境界,違平等性故。以一切法常靜,無有起相。無明不覺,妄與法違,故不能得隨順,世間一切境界,種種知故。
先說明這個染心對我們的障礙。我們「依」止這六種「染心」所謂的「能見能現」,剛開始有人我的對立而産生我相、人相的對立,這個「能見能現」是後叁種微細的不相應煩惱;「妄取境界」是前面叁種相應的煩惱:這些都是「違」背我空、法空的「平等性」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