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卷
《大乘起信論》,和尚尼慈悲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十四頁。
癸二、明染淨熏習
本論總共有五分,所謂的「因緣分、立義分、解釋分、修行信心分、勸修利益分」。這五分當中,「因緣分」等于是個總說。其他四分,法藏大師判作信、解、行、證,成就大乘的四種功德。我們這一科是「解釋分」,主要就是解釋生命的真實相,本論是以一心二門來解釋生命的真相。所謂的心真如門,這當中有二個內涵:第一個是如實空義,就是所謂的「真如平等,無增減故」,就是我們這一念分別心。剛開始我們觀察我們這念心的時候,有善念有惡念,這樣子叫做不平等。當我們把這些不平等的因緣所生法都撥開以後,我們看到內心的深處那是一個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的,沒有對立的一個平等相貌,這樣子的相貌叫如實空義。其次,第二個內涵是如實不空,所謂「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」。我們這一念清淨平等的心性,它有可能成就諸佛的種種神通叁昧,有這種可能性,因爲它具足無漏的性功德,只要我們肯努力,一切諸佛的萬德莊嚴都是可以成就的,這樣子的內涵叫做如實不空。這真如門就是我們整個十法界所共同依止的一個清淨的本性,這是我們對生命的第一個了解。其次,我們應該進一步了解生滅門,所謂的「依體起用」。這生滅門它是很多差別的個體生命,這些個體生命佛法說有十法界的差別因果。十法界的因果,主要是由迷跟悟所引生的。從本論生滅門的開示,大致把生滅門的因緣果報分成四類:第一種衆生,他內心當中是依止欲望,心隨妄轉。內心當中以欲望爲根本,造的是殺盜淫妄的罪業,招感叁惡道的果報,這樣的情況就是依止不覺所帶動的生滅果報,天臺宗認爲這叫做叁塗種姓。第二種就是依止業果,內心當中以業果爲住。在業果的思想當中說:我們的內心當中不可能沒有欲望,但是應該加以克製,所謂的克己複禮,以因果的道理來調伏心中的欲望,使令我們在生命當中,遵守著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,每一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本分來行事,來調伏自己的私欲。能夠依止業果而行,他們的生滅門就是趨向于人天的安樂果報。第叁種的生滅現象是依止空性,他對整個生命的觀察是以無常、無我來做他生命的根本,使令生命趨向于畢竟空的涅槃,而成就二乘的功德。第四種生滅門是依止中道實相,能夠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「猶如蓮花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」,以真空妙有的中道實相,來當做他生命的歸依處,這樣子就直接的趨向于諸佛的萬德莊嚴。所以生滅門就是每一個人內心當中,他的依止處有所不同,發動了不同的業力,也就招感了各式各樣差別的果報,這些都是生滅門所收攝的。當我們在觀察生命的時候,我們了解:從本體來說,是無差別的體性;從因緣上,就是因爲迷悟而有十法界的染淨因果。所以能夠知道「依體起用,用不離體」,就是這種體是不生滅的,作用是各式各樣的差別,能夠觀察體用同時、體用不二,我們就正確而不顛倒的看到生命的全貌,這是真生不二──真如門跟生滅門是不二的,這就是本論在「解釋分」當中所要強調的宗旨。
這一科講到生滅門,講到染淨的熏習,這個地方的科我們把它作一個說明,先翻到《講義》第十九頁。十九頁當中講到「辛二、釋心生滅門」,這當中分二科:「壬一、正釋此心生滅因緣相」,先講因緣的差別相,第二科再講心性的體相用叁大,再會歸到不生滅體相用叁大的理體。「生滅因緣相」又分二科:「癸一、明染淨生滅」,這一科是單單就著染法的生滅跟淨法的生滅。這染法是怎麼生起的,怎麼消失的?淨法是怎麼生起,怎麼消失的?就染淨二法個別的生滅相貌,這是第一個部分。現在是講它的第二個部分,「癸二、明染淨的熏習」。前面的染淨法是強調個體的生起因緣,這個地方是強調染法跟淨法之間互相的作用。從現實的角度,我們內心當中在起心動念的時候,往往都是染淨互相的熏習。就是說起了善念,但善念當中也夾帶著惡念;雖然起惡念,但是也夾帶了善念。只是說哪一個勢力比較強大,如此而已。哪一個勢力強大,它在「熏習」當中就扮演了主導的角色,所以這一科是把染淨二法的相互作用作一個說明,這當中有四科,先看第一科:
子一、總標熏義
先作一個「總標」,把熏習的內涵作一個總說:
複次,有四種法熏習義故,染法淨法,起不斷絕。
在我們的生命當中「有四種」的「法」,這四種法相互的「熏習」,使令生命當中産生一種「染法」的相續跟「淨法」的相續。染法的相續,是依止不覺所帶動的流轉力量,使令我們在生命當中更加的墮落;淨法的熏習,就是依止覺悟所産生的還滅力量,使我們的生命不斷的超升。當然染法、淨法生起的相續,都是由這四種法來相互作用的。
雲何爲四?一者淨法,名爲真如;二者一切染因,名爲無明;叁者妄心,名爲業識;四者妄境界,所謂六塵。
這當中講到有四種法對我們的生命的流轉跟還滅産生了一定的影響。第一個是清「淨法」,清淨法就是它的體性是決定的,決定是清淨的,清淨法就是「真如」,真如的熏習。這個地方大家可能會質疑說:理論上說「真如平等,無增減故」;但是前面也說過:我們一念不覺以後,整個真如變成阿賴耶識。所以在凡夫位,真如在實際的作用上已經是不存在了,爲什麼在熏習當中有真如這句話呢?我們解釋一下。這個地方的「真如」,法藏大師解釋說:真如就是一種本覺的智慧。就是真如被無明的熏習妄動以後,整個真如變成一個阿賴耶叁細的煩惱,但是他內心當中本覺的功能沒有失掉。所謂的本覺,就是真如裏面那個「如實不空」,「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」。本覺的功能它相續的保存在阿賴耶識,這種本覺的功能就是「真如」。「真如」蕅益大師注解說:「真如」就是在阿賴耶識當中所具足的一個無漏的種子。這無漏的種子爲什麼叫真如?因爲這種功能它隨順真如法故,名爲真如。就是它本身不是真如,但是它會引導我們厭惡生死、欣求涅槃,當它被起動時候,有這種功能,所以它隨順真如,所以也可以成爲真如,以阿賴耶識的無漏種子,我們一種本具的善根,這是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第一個清淨法的熏習。
「二者一切染因,名爲無明。」這個地方「無明」是指根本無明,就是我們剛開始從真如的法性一念的妄動(會妄動的理由,就是不了一真法界故。),我們對于清淨平等的法界産生迷惑顛倒、産生了能所的對立,能所對立以後,我相人相對立以後,開始向外的去追求,這個念頭的生起叫做「無明」,無明就是愚癡的意思,是「一切染」法的根源,這體性也是決定的。
「叁者妄心,名爲業識。」「妄」的意思就是生滅的意思,我們的生滅心「名爲業識」。這個地方法藏大師說:應該再補充一個事識(事情的事,心識的識。),應該是「業識」跟「心識」,這二個就包括第八識、前六識都在裏面。這個「妄心」是通于染淨的,也可能是染、也可能是淨。它如果跟真如相應,妄心就是清淨的;妄心跟無明相應,它就是染汙了。
「四者妄境界,所謂六塵。」這種生滅的「境界」也是通染、通淨的。就是我們所接觸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境界:如果是叁寶的境界,在我們生命當中就扮演一種還滅的功能、解脫的功德;如果是一個五欲的境界,就引導我們向下墮落。所以環境的熏習,對我們也扮演一個重要角色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染淨熏習有四個法:真如、無明、妄心、妄境。這個地方先作一個總標,以下把熏習的內涵作一個說明。
熏習義者:如世間衣服,實無于香,若人以香而熏習故,則有香氣。
這一段先作一個譬喻。什麼叫「熏習」?這四個法相互的作用,爲什麼叫熏習?比「如」說這「世間」上的「衣服」,我們把它洗幹淨以後,這衣服是沒有「香氣;我們現在「以」沈「香」來「熏習」衣服,這衣服就「有香氣」。我們在了解熏習,你要知道所謂的「熏習」它一定是二個法,一個法不可能熏習的。二個法,某甲釋放一種力量,某乙也釋放一種力量,這當中看哪一個力量強大,強大的那一邊就扮演著主導角色。這當中衣服跟香,香的勢力強大,所以它能夠去改造衣服,而不是衣服能夠改造香。這段是作一個總說,以下合法,先講到染法的熏習。
此亦如是。真如淨法,實無于染﹔但以無明而熏習故,則有染相。
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的,本來是沒有這些煩惱罪業的,那爲什麼會有煩惱罪業?「但以無明而熏習故,則有染相。」當我們從一個真如平等的法界動了一個妄念以後,妄念它開始起動以後,假設我們沒有加以對治,它就一次一次的發生作用。不管白天晚上,不管我們白天待人處事,或者晚上做夢,我們內心總是覺得:我跟你不一樣,你也跟我不一樣。這生命是有很多的個體生命,有我、有你、有他、有阿羅漢、有菩薩、有佛,這些個體生命,完全是獨立的,沒有交集的。我們對生命的看法,在流轉當中,每一次的生命,總是覺得生命是一種對立的。這樣子的熏習就使令我們的煩惱業力不斷的增長,就是沒有去作一些對治還滅的功夫,這就是所謂的第一個染法的熏習的因緣。
無明染法,實無淨業;但以真如而熏習故,則有淨用。
我們在「無明」的「染法」當中,不可能生起一些自利利他的功德,沒有這些清「淨」的妙用;但是我們依止「真如」,這個真如前面說過,是一種本覺的功能,一種覺悟的功能。覺悟有包括止觀──包括對治的我空、法空觀的破執法門,也包括了根本觀──正念真如,直接的憶念真如。依止這樣對「真如」不斷的觀照「熏」修,就能夠産生種種戒定慧的妙「用」,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種種解脫的妙用。就是你能夠從無明當中發起覺悟,就能夠産生妙用,這就是所謂的淨法熏習。
熏習,在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