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七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一段是作一個總說。這個熏習在本論當中有四個法:真如、無明、妄心、妄境。這當中,法藏大師強調有叁個觀念值得注意,我們作一個說明。第一個觀念:在整個熏習的作用當中,你要知道這四個法的依止處,主要就是染心。就是說熏習的作用,是依止什麼來發揮作用?其實就是依止我們這一念第六意識的分別心,它是整個染淨熏習的依止處。我們講一個譬喻,譬如說我們去參加拔河比賽,拔河比賽有甲方跟乙方,二方都往他自己的方向用力的拔。當然有可能是甲方贏,或者是乙方勝,都有可能。但是拔河比賽,二方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依止處,就是依止繩子。他們以繩子爲依止處,産生正面跟反面二種的力量。我們講到四個法的熏習亦複如是,有真如、有無明、有妄境,這叁個法的作用都是依止我們第六意識的生滅心而發動的。所以這個地方你要知道熏習的依止處是什麼。第二個,這個熏習有強弱的不同。譬如說今天某甲跟某乙二個人住在一起,剛開始某甲他有他的習性,他釋放他習性的力量;某乙他也釋放一種力量。那到底是誰改變誰呢?熏習簡單的說就是同化,我跟你住在一起,是你改變我,還是我改變你呢?這個時候是看誰的勢力強大。就是說在熏習的過程當中,勢力強大的叫做能熏;勢力薄弱的就是所熏,它變成被動。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也是這樣,有時候,我們有煩惱但是有善根,有善根有煩惱,到底是煩惱熏習善根,或者是善根熏習煩惱呢?那就要看誰的勢力強大。勢大強大的,扮演一個主導角色叫能熏,勢力薄弱的叫做所熏。所以在這熏習當中,你要把握一個強弱的差別。第叁點,在熏習的過程當中,你要把握內外的差別。熏習,法藏大師說:有內引生跟外引生。由內在體性所引生的叫做習熏(習慣的習,熏習的熏。),就是說它是自己的體性引生的,從自己引生的。不管是染法淨法,它本身自己引生起來叫做習熏。第二個叫做資熏(資助的資),資熏是由外在的因緣引生的,由外在的資助引生的,就是由外因緣引生的功能叫做資熏。所以在研究熏習的時候,要掌握叁個要點:第一個是熏習的依止處,第二個是熏習的強弱,第叁個是熏習的內外差別。後面講到染法的熏習,講到淨法的熏習,都不離開這叁個原則。

  子二、釋熏習染法醜一、正明熏義

  「釋熏習染法」這是一個倒裝句,等于是染法熏習的

  意思。前面是作一個總說,這個地方是各別解釋染法的熏習。「染法熏習」當中分二科,「醜一、正明熏義」,正式說明我們這些雜染法生起的因緣。爲什麼我們會有煩惱跟罪業?這不是上帝給我們的,是由熏習而來的。

  雲何熏習,起染法不斷?

  這個地方是問:什麼樣的因緣「熏習」,會使令內心當中這些煩惱罪業的力量生起,而且相續「不斷」?爲什麼我們今天死亡以後,又會去招感一個生死?由一個生死,又去招感另一個生死?這種生死相續,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支持?提出一個問。這以下有叁段,我們先念一遍:

  所謂以依真如法故,有于無明。以有無明染法因故,即熏習真如。以熏習故,則有妄心。以有妄心,即熏習無明。不了真如法故,不覺念起,現妄境界。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,即熏習妄心,令其念著,造種種業。受于一切身心等苦。

  這個地方是說明有情衆生流轉力量的生起,這當中有叁段,由細到粗有叁段。先看第一段:「所謂以依真如法故,有于無明。」我們今天如果把生命回歸到原點,剛開始就是真如,就是生命當中的本來面目是「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;周遍法界,清淨本然」,這當中突然間一念的妄動,就是一念的愚癡妄動,産生對立以後,就産生「無明」,這個「無明」就是根本無明。這地方,我們讀馬鳴菩薩的教法,他一再強調說:無明是後來才有的。就是說我們雖然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要去處理,但是在處理之前一定要相信:要處理的這些煩惱跟罪業都是後來才加上去的,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。這個地方很重要,大乘佛法的修行你要不忘本,你要知道你的根本是什麼。你的根本是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;這煩惱不是你的根本。爲什麼會有煩惱呢?所謂「以依真如法故,有于無明。」就是從一個真如的平等法界當中一念的妄動才有的,這是第一個産生根本無明。「以有無明染法因故,即熏習真如。以熏習故,則有妄心。」

  第二個産生妄心了。我們無明的生起,是一個對立的心,剛開始無明是不造善也不造惡的,是無記的,只是一個對立的思考,對立的思考是流轉的第一個因,無明染法的因緣。這個第一因佛法講「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」,我們沒有去對治,所以無明生起以後,它就去熏習真如,它的勢力強大強大,就不斷地的去幹擾真如,幹擾的結果則有妄心。就是說真如的體性是「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」,我們剛開始在清淨本然的心中,本來是出現一個小黑點、一個無明、一個對立的心;但是不幸的是我們沒有馬上對治,它就在那個地方不斷地擴大、擴大、擴大,到最後整個真如被無明這種對立的思考占有以後,我們的真如就變成整個妄心,這個妄心就是阿賴耶識叁細的煩惱,開始産生一種叁細,有一種個體生命,有一個能所的個體生命,有一個我、有一個我所用的環境。妄心這種微細的阿賴耶識生起以後,我們剛始有個體生命的生起了,這是第二段的流轉的力量。

  第叁個,「以有妄心,即熏習無明。不了真如法故,不覺念起,現妄境界。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,即熏習妄心,令其念著,造種種業。受于一切身心等苦。」這第叁段的熏習就比較粗顯。當我們開始有妄心以後,開始有個體生命的一個心識以後,它又加強最初的無明。就是我們本來只是一個對立的思考,是不能造業;但是妄心是會造業的,開始造業了。妄心跟環境一接觸的時候開始造業,又加強最初不覺的力量,對真如的平等法更加的不了知,這個時候就現出種種的妄境。當然你造了業,就得果報了,可能是到天上得果報,也可能到叁惡道得果報。依止這個環境的熏習,又加強我們的妄心,産生六粗,就熏習妄心。這個地方的妄心是指第六意識,前面的妄心是第八識。這個地方是六粗的煩惱,使令我們第六意識累積很多的生命經驗,「令其念著」,我們對很多的環境,會産生很多的執取。我們會喜歡某一種因緣,而排斥某一種因緣,這種愛憎取舍念頭的相續,就帶動我們去造業。我們開始追求想要的,排斥我們所不要的,這種取舍的過程當中當然就會造業了,由業力就招感了叁界輪回的痛苦。

  這個地方就說,我們從真如的法界生起了對立的心,由對立的心産生個體生命,依止個體生命再産生愛取的煩惱,再造業,再流轉,這是一個流轉的力量。在染法的熏習當中,前面我們也說過:所有染淨的熏習一定是以妄心爲依止。這個妄心從本論來看我們可以作一個總結:我們這一念心會往下墮落,這當中有二個因素:第一個就是不覺,不覺爲因生叁細,就是我們心中的愚癡。就是說我們對衆生假設一直存在一種不平等的觀念,我跟你不一樣,你跟我也永遠不一樣,我們二個之間不可能會有所謂的交集點。這種思考不加以對治的時候,我們不可能離開阿賴耶識的,不可能離開個體生命,也不可能回歸到真如去,不可能。這不覺爲因生叁細,這個體生命的産生是由不覺引生,這不覺去刺激妄心。第二個是境界爲緣長六粗,我們粗重欲妄的生起跟環境有關,你這個妄心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,都是五欲的境界,我們就産生欲望、愛著;我們今天經常跟佛法僧叁寶的因緣接觸,我們內心當中就産生一個清淨的善根──信進念定慧的善根,這跟環境也有關系。所以我們在虛妄的熏習當中,第一個不覺爲因,第二個境界爲緣。我們內心的愚癡這是一個因素,第二個染汙的環境這也是一個因素,這二個對我們整個生死的輪轉,扮演著一個非常強大的力量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也說一下。在染法的熏習當中,是無明熏習真如,無明扮演著一個主導角色,無明熏習真如,這個境界又熏習妄心。這個地方無明熏習真如我們解釋一下。中觀的學者,特別是在明末以後的中觀學者,對大乘佛教安立真如或如來藏的確有一點意見。中觀的學派它的思想是「自性空,因緣有」。他認爲這個真如的安立,違背自性空的思想。好象說我們這一念心當中有一個自性,這個自性就是真如,跟外道的神我思想沒有差別。當然這種看法的確是一種錯誤的誤解。因爲在本論當中安立真如,但是它說「無明熏習真如」,這個真如會受無明的熏習,這表示這個真如它有隨緣義。假設大乘法安立真如是有自性,它就不應該受到熏習,就是這個東西有自性,誰也不能去改造它、同化它,不可能!你無明再怎麼妄動,真如還是真如,這樣子是有自性。但是在大乘佛法安立真如是說:真如有不變義,也有隨緣義。它受到無明的幹擾,這個時候真如功能就消失掉了;真如如果受到智慧的觀照,真如的功能就恢複。所以這個地方沒有說真如有自性,中觀學者質疑真如有自性,是誤會了大乘這部分的教法。它沒有這個過失,你這樣質疑它,那就是誤解了。我讀西藏法王的開示,他講到《四部宗義》的時候,他也提到這個觀念,看這意思在這藏系也有這個爭議。法王說:如來藏思想,法王安立一個名稱叫「大中觀」。他說大中觀跟中觀有什麼不同?中觀學者是看到諸法的空,沒有看到諸法的不空。他說:「大中觀安立真如」,「真如叫根本心」。根本心,一個清淨明了的心性,或者叫意金剛,意是第六意識的意,金剛者不壞意。他說:當修空觀到極限的時候,空掉一切的我執、法執以後,根本心就現前。根本心它沒有能所的對待,叫根本心,或者叫意金剛,所有諸佛菩薩的功德就依止這個根本心發動出來,所以叫做一切功德的根本。法王說:你質疑這個教法是不對的,你質疑這個真如法門是不對的。法王提出一個思考說:如果這個法門,你的修學能夠讓很多人成就聖道,那這個法門就是顛倒而不錯謬,這個法門是一個道,它不是一個非道。法王在《四部宗義》開示,舉出很多西藏曆代的上師,都是依止真如法,臨命終的時候,化成七彩而成就。他說:既然這個法門,大德這樣子修行能夠成就,就表示這個法門是清淨不顛倒,不應該質疑。這個地方無明熏習真如,就給我們很大的思考。當然如果我們學得不善巧,我們說內心當中真如平等無增減故,有一個真如,這個真如是有自性的,不管我是放逸也好、精進也好,它永遠是這個相貌,你心中的真如是自性執了,不是馬鳴菩薩所安立的真如。馬鳴菩薩安立的真如是受熏。就是說你要精進,你真如的功能就增長廣大;你要放逸,真如的功能就慢慢消失掉。馬鳴菩薩的真如是這樣安立的,就是無明熏習真如,這個地方沒有說他有自性。這個地方你在研究教法要把重點抓出來。這個地方是講到染法的熏習。我們先休息十分鍾。

  

  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