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一段是作一个总说。这个熏习在本论当中有四个法:真如、无明、妄心、妄境。这当中,法藏大师强调有三个观念值得注意,我们作一个说明。第一个观念:在整个熏习的作用当中,你要知道这四个法的依止处,主要就是染心。就是说熏习的作用,是依止什么来发挥作用?其实就是依止我们这一念第六意识的分别心,它是整个染净熏习的依止处。我们讲一个譬喻,譬如说我们去参加拔河比赛,拔河比赛有甲方跟乙方,二方都往他自己的方向用力的拔。当然有可能是甲方赢,或者是乙方胜,都有可能。但是拔河比赛,二方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依止处,就是依止绳子。他们以绳子为依止处,产生正面跟反面二种的力量。我们讲到四个法的熏习亦复如是,有真如、有无明、有妄境,这三个法的作用都是依止我们第六意识的生灭心而发动的。所以这个地方你要知道熏习的依止处是什么。第二个,这个熏习有强弱的不同。譬如说今天某甲跟某乙二个人住在一起,刚开始某甲他有他的习性,他释放他习性的力量;某乙他也释放一种力量。那到底是谁改变谁呢?熏习简单的说就是同化,我跟你住在一起,是你改变我,还是我改变你呢?这个时候是看谁的势力强大。就是说在熏习的过程当中,势力强大的叫做能熏;势力薄弱的就是所熏,它变成被动。所以我们内心当中也是这样,有时候,我们有烦恼但是有善根,有善根有烦恼,到底是烦恼熏习善根,或者是善根熏习烦恼呢?那就要看谁的势力强大。势大强大的,扮演一个主导角色叫能熏,势力薄弱的叫做所熏。所以在这熏习当中,你要把握一个强弱的差别。第三点,在熏习的过程当中,你要把握内外的差别。熏习,法藏大师说:有内引生跟外引生。由内在体性所引生的叫做习熏(习惯的习,熏习的熏。),就是说它是自己的体性引生的,从自己引生的。不管是染法净法,它本身自己引生起来叫做习熏。第二个叫做资熏(资助的资),资熏是由外在的因缘引生的,由外在的资助引生的,就是由外因缘引生的功能叫做资熏。所以在研究熏习的时候,要掌握三个要点:第一个是熏习的依止处,第二个是熏习的强弱,第三个是熏习的内外差别。后面讲到染法的熏习,讲到净法的熏习,都不离开这三个原则。
子二、释熏习染法丑一、正明熏义
「释熏习染法」这是一个倒装句,等于是染法熏习的
意思。前面是作一个总说,这个地方是各别解释染法的熏习。「染法熏习」当中分二科,「丑一、正明熏义」,正式说明我们这些杂染法生起的因缘。为什么我们会有烦恼跟罪业?这不是上帝给我们的,是由熏习而来的。
云何熏习,起染法不断?
这个地方是问:什么样的因缘「熏习」,会使令内心当中这些烦恼罪业的力量生起,而且相续「不断」?为什么我们今天死亡以后,又会去招感一个生死?由一个生死,又去招感另一个生死?这种生死相续,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持?提出一个问。这以下有三段,我们先念一遍:
所谓以依真如法故,有于无明。以有无明染法因故,即熏习真如。以熏习故,则有妄心。以有妄心,即熏习无明。不了真如法故,不觉念起,现妄境界。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,即熏习妄心,令其念着,造种种业。受于一切身心等苦。
这个地方是说明有情众生流转力量的生起,这当中有三段,由细到粗有三段。先看第一段:「所谓以依真如法故,有于无明。」我们今天如果把生命回归到原点,刚开始就是真如,就是生命当中的本来面目是「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;周遍法界,清净本然」,这当中突然间一念的妄动,就是一念的愚痴妄动,产生对立以后,就产生「无明」,这个「无明」就是根本无明。这地方,我们读马鸣菩萨的教法,他一再强调说:无明是后来才有的。就是说我们虽然有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要去处理,但是在处理之前一定要相信:要处理的这些烦恼跟罪业都是后来才加上去的,它不是你的本来面目。这个地方很重要,大乘佛法的修行你要不忘本,你要知道你的根本是什么。你的根本是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;这烦恼不是你的根本。为什么会有烦恼呢?所谓「以依真如法故,有于无明。」就是从一个真如的平等法界当中一念的妄动才有的,这是第一个产生根本无明。「以有无明染法因故,即熏习真如。以熏习故,则有妄心。」
第二个产生妄心了。我们无明的生起,是一个对立的心,刚开始无明是不造善也不造恶的,是无记的,只是一个对立的思考,对立的思考是流转的第一个因,无明染法的因缘。这个第一因佛法讲「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」,我们没有去对治,所以无明生起以后,它就去熏习真如,它的势力强大强大,就不断地的去干扰真如,干扰的结果则有妄心。就是说真如的体性是「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」,我们刚开始在清净本然的心中,本来是出现一个小黑点、一个无明、一个对立的心;但是不幸的是我们没有马上对治,它就在那个地方不断地扩大、扩大、扩大,到最后整个真如被无明这种对立的思考占有以后,我们的真如就变成整个妄心,这个妄心就是阿赖耶识三细的烦恼,开始产生一种三细,有一种个体生命,有一个能所的个体生命,有一个我、有一个我所用的环境。妄心这种微细的阿赖耶识生起以后,我们刚始有个体生命的生起了,这是第二段的流转的力量。
第三个,「以有妄心,即熏习无明。不了真如法故,不觉念起,现妄境界。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,即熏习妄心,令其念着,造种种业。受于一切身心等苦。」这第三段的熏习就比较粗显。当我们开始有妄心以后,开始有个体生命的一个心识以后,它又加强最初的无明。就是我们本来只是一个对立的思考,是不能造业;但是妄心是会造业的,开始造业了。妄心跟环境一接触的时候开始造业,又加强最初不觉的力量,对真如的平等法更加的不了知,这个时候就现出种种的妄境。当然你造了业,就得果报了,可能是到天上得果报,也可能到三恶道得果报。依止这个环境的熏习,又加强我们的妄心,产生六粗,就熏习妄心。这个地方的妄心是指第六意识,前面的妄心是第八识。这个地方是六粗的烦恼,使令我们第六意识累积很多的生命经验,「令其念着」,我们对很多的环境,会产生很多的执取。我们会喜欢某一种因缘,而排斥某一种因缘,这种爱憎取舍念头的相续,就带动我们去造业。我们开始追求想要的,排斥我们所不要的,这种取舍的过程当中当然就会造业了,由业力就招感了三界轮回的痛苦。
这个地方就说,我们从真如的法界生起了对立的心,由对立的心产生个体生命,依止个体生命再产生爱取的烦恼,再造业,再流转,这是一个流转的力量。在染法的熏习当中,前面我们也说过:所有染净的熏习一定是以妄心为依止。这个妄心从本论来看我们可以作一个总结:我们这一念心会往下堕落,这当中有二个因素:第一个就是不觉,不觉为因生三细,就是我们心中的愚痴。就是说我们对众生假设一直存在一种不平等的观念,我跟你不一样,你跟我也永远不一样,我们二个之间不可能会有所谓的交集点。这种思考不加以对治的时候,我们不可能离开阿赖耶识的,不可能离开个体生命,也不可能回归到真如去,不可能。这不觉为因生三细,这个体生命的产生是由不觉引生,这不觉去刺激妄心。第二个是境界为缘长六粗,我们粗重欲妄的生起跟环境有关,你这个妄心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,都是五欲的境界,我们就产生欲望、爱着;我们今天经常跟佛法僧三宝的因缘接触,我们内心当中就产生一个清净的善根──信进念定慧的善根,这跟环境也有关系。所以我们在虚妄的熏习当中,第一个不觉为因,第二个境界为缘。我们内心的愚痴这是一个因素,第二个染污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因素,这二个对我们整个生死的轮转,扮演着一个非常强大的力量。
这个地方我们也说一下。在染法的熏习当中,是无明熏习真如,无明扮演着一个主导角色,无明熏习真如,这个境界又熏习妄心。这个地方无明熏习真如我们解释一下。中观的学者,特别是在明末以后的中观学者,对大乘佛教安立真如或如来藏的确有一点意见。中观的学派它的思想是「自性空,因缘有」。他认为这个真如的安立,违背自性空的思想。好象说我们这一念心当中有一个自性,这个自性就是真如,跟外道的神我思想没有差别。当然这种看法的确是一种错误的误解。因为在本论当中安立真如,但是它说「无明熏习真如」,这个真如会受无明的熏习,这表示这个真如它有随缘义。假设大乘法安立真如是有自性,它就不应该受到熏习,就是这个东西有自性,谁也不能去改造它、同化它,不可能!你无明再怎么妄动,真如还是真如,这样子是有自性。但是在大乘佛法安立真如是说:真如有不变义,也有随缘义。它受到无明的干扰,这个时候真如功能就消失掉了;真如如果受到智慧的观照,真如的功能就恢复。所以这个地方没有说真如有自性,中观学者质疑真如有自性,是误会了大乘这部分的教法。它没有这个过失,你这样质疑它,那就是误解了。我读西藏法王的开示,他讲到《四部宗义》的时候,他也提到这个观念,看这意思在这藏系也有这个争议。法王说:如来藏思想,法王安立一个名称叫「大中观」。他说大中观跟中观有什么不同?中观学者是看到诸法的空,没有看到诸法的不空。他说:「大中观安立真如」,「真如叫根本心」。根本心,一个清净明了的心性,或者叫意金刚,意是第六意识的意,金刚者不坏意。他说:当修空观到极限的时候,空掉一切的我执、法执以后,根本心就现前。根本心它没有能所的对待,叫根本心,或者叫意金刚,所有诸佛菩萨的功德就依止这个根本心发动出来,所以叫做一切功德的根本。法王说:你质疑这个教法是不对的,你质疑这个真如法门是不对的。法王提出一个思考说:如果这个法门,你的修学能够让很多人成就圣道,那这个法门就是颠倒而不错谬,这个法门是一个道,它不是一个非道。法王在《四部宗义》开示,举出很多西藏历代的上师,都是依止真如法,临命终的时候,化成七彩而成就。他说:既然这个法门,大德这样子修行能够成就,就表示这个法门是清净不颠倒,不应该质疑。这个地方无明熏习真如,就给我们很大的思考。当然如果我们学得不善巧,我们说内心当中真如平等无增减故,有一个真如,这个真如是有自性的,不管我是放逸也好、精进也好,它永远是这个相貌,你心中的真如是自性执了,不是马鸣菩萨所安立的真如。马鸣菩萨安立的真如是受熏。就是说你要精进,你真如的功能就增长广大;你要放逸,真如的功能就慢慢消失掉。马鸣菩萨的真如是这样安立的,就是无明熏习真如,这个地方没有说他有自性。这个地方你在研究教法要把重点抓出来。这个地方是讲到染法的熏习。我们先休息十分钟。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七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