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卷
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三十五页。这一科是讲到「子二、染法的熏习」,这当中分二科:第一科是「正明熏义」,先把染法生起的因缘作一个总说;现在讲到「丑二、释义差别」。
丑二、释义差别
杂染法的生起当然有三个因素,第一个是无明,第二个是妄心,第三个是妄境,这三个相互作用。前面一段是一个总说、是一个略说,这以下把无明、妄心、妄境详细的差别情况作一个说明。我们看论文,这当中有三段,先看第一段:
此妄境界熏习义,则有二种。云何为二?一者增长念熏习,二者增长取熏习。
我们先讲到环境对我们的影响,我们所接触的这些颜色、声音,乃至各式各样的触觉,这种六尘「境界」对我们的内心产生二种的影响:第一个「增长」我们的「念」,第二个「增长」我们的「取」。这个「念」法藏大师说是一种分别心,就是智相跟相续相,这个地方等于是一个分别的法执,我们对某一个人、某一件事情,产生一种好坏的一种看法,「增长念熏习」。
我过去读佛学院的时候,我们佛学院的老师都是传统佛教的老和尚。读了三年以后,我有一个同学到南传的僧团去参学,他好象去了三年,他在佛学院的时候成绩满优秀的。三年以后他回来看我的时候,他跟我谈一些教法,我发觉他的思想有很大的改变。他内心当中赞叹空性,对于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,再也不生好乐,对于真空妙有不再好乐,就是欢喜寂静,这就是变成一种小乘种姓。他以前在佛学院的时候,我们都是同学大乘的;可见得你跟某一种人在一起,日常生活行住坐卧,你看到他走路、看到他讲话,你跟他在一起久了以后,他就会释放一种力量,你也释放一种力量,结果大家平衡。所谓的平衡是说,他们人多你人少,结果你不能改变他,他改变你,这就是增长念熏习。就是说你所处的环境,不管是什么颜色,或者你听到什么声音,它都释放一种力量,这种力量可能对你是增长或者折损。就是我们凡夫的心一定是有所住(圣人的心是无所住,环境对他没有影响。),你有所住,这环境就对你有影响力。第一个影响力就是产生一个念,你对事情的好坏会产生不同的看法。当然这是很微细的,这个还没有到造业。第二个增长取,取就是一种爱取、一种欲望,追求的欲望,这个欲望就是可以造业的,推动身口去造业。在唯识学上说:一个人欲望的生起,在《成唯识论》上说是依止根本识。依止根本识有二层解释:第一个,就是你根本识里面的种子,就是你前生欲望很重,你今生欲望也是很重,这是内在的因素;其次,依止根本识,就是依止第八识的现行,就是说你阿赖耶识是一个什么样的果报,对你的欲望有影响。比方说你是一个天人,就算你今生本来欲望很淡薄,你变成天人的时候,你的欲望也会变得比较重。你要是变成一只蚂蚁,你会比较认命,你是一只苦命的蚂蚁,人家随便丢一个糖果你就很满足了。但是你要是一个释提桓因,你的欲望就不可思议了。所以说我们所处的环境,对我们爱取的欲望,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。第一个是分别,第二个是欲望,这个都会受环境的影响,这叫妄境界的熏习。再看妄心的熏习。
妄心熏习义有二种。云何为二?一者业识根本熏习,能受阿罗汉、辟支佛、一切菩萨,生灭苦故。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,能受凡夫业系苦故。
前面染污的力量是由环境引起的叫资熏(资助的资),它对我们内心染污的功能有资助的作用;这个地方是习熏,习是自己的体性发动出来的。「妄心」,这个心是生灭,生灭就是会造作、活动,我们每一个心只要起心动念,你念头一动,这件事情就产生二个因素:第一个是「业识根本熏习」。假设今天,你的心跟环境一接触的时候,跟某人、或者跟某一种环境接触的时候,你的熏习是一种业识根本熏习,就是一种对立的思考,这样子就产生一种「阿罗汉、辟支佛、一切菩萨」的变易的生死,这是阿赖耶识,这阿赖耶识界外的变易生死就不能断绝。就是你每一次生起一个对立的思考,就加强了阿赖耶识的这种相续的功能,也就加强了界外变易生死的力量,当然这是很微细的。第二个是「增长分别事识熏习,能受凡夫业系苦故。」前面的对立非常微细的,还不牵涉善恶。当我们在活动的时候,又产生六粗的烦恼、爱取的烦恼,我们去追求要的东西,追求到了的话当然是贪爱,就放纵自己的欲望去享受;追求不到就恨。这种爱恨功能发动的时候,就增长我们凡夫的业力跟痛苦的果报。就是你要是放纵这种爱跟恨的念头,表示我们三界的业力跟三界的痛苦就很难解脱了,谁也救不了我们,这个就是所谓的「增长分别事识熏习」,增长爱取的烦恼。前面是增长这种对立的烦恼,这个都是由妄心自己生起的,就是我们的不如理作意引生的。看第三:
无明熏习义有二种,云何为二?一者根本熏习,以能成就业识义故。二者所起见爱熏习,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。
前面的妄境是资熏,外在环境引生;妄心是习熏;「无明」是通内通外,有习熏跟资熏。先看由内引生的,「一者根本熏习,以能成就业识义故。」无明的活动,第一种是根本无明,根本无明是一种对立的思考,增长了阿赖耶识,这个是习熏;第二个是枝末无明,就是我们对环境的爱取,增长我们的分别事识,就是前六识的六粗烦恼,这个叫做资熏。这一段等于是讲到我们在生命流转当中,染法生起的力量,这个地方把染法的生起作一个总结。
我们三界流转,从佛法说是因缘生;我们不同意是由 上帝来决定;或者是说是无因缘,莫名其妙所生的。生命 它有一定的轨则,就是因缘生。这个轨则,主要是由内心 引生的,内心引生的叫做不觉,由内心的愚痴引生的;第 二个由环境的助长,「不觉为因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 」:就是这念心有二个力量引导我们流转。我们刚开始从 一个对治烦恼的角度,你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很重要。你看 我们中国的孟母三迁。孟子他过去的善根应该是很强大, 能够成为一个亚圣。但是他小的时候住在一个菜市场旁边 ,整天就是学人家怎么样卖菜。他母亲看这样子下去不行 ,这小孩子以后是个卖菜的,就搬家搬到坟墓旁边。他在 环境当中,这坟墓也释放一种力量,他就学怎样去拜拜祭 祀。他母亲还是觉得不满意,下定决心,就搬到学校旁边 。学校的色声香味触,它也释放一种力量,就是读书。孟 子以后就好乐读书。当然读圣贤书所学何事?就是明白道 理。明白道理以后,就能够改造我们的身口意,果然成为 一代的亚圣。就是说,孟母要是不改变环境,孟子可能只 是个卖菜的,能把菜卖得很好,如此而己。所以我们不能忽略环境的因素。
在《成唯识论》上说:假设我们不求生净土,你起码要发愿做人。《成唯识论》中警告所有菩萨说:成佛之道不是一生一世,你一定会有来生,但是你怎么规划你的来生?这你要发愿。你看天人释提桓因,他以前做人的时候是好乐修学佛法。有一段时间,佛陀说法的时候他都不来参加。这个时候目揵连尊者看不过去,以神通力飞到天上去呵责释提桓因说:你以前做人的时候,佛陀说法你都来听;现在做了释提桓因,怎么都不来听法?释提桓因说:我是很想来听法,但是没有时间。目揵连尊者说:你们诸天衣食自然,怎么会没有时间?他说:我是不用为衣食而忙碌没有错,但是我有很多事情,我有很多的宫殿要打点,很多的宫女要照顾。目揵连尊者是个出家人,他也不知道诸天的情况,当然不相信。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就说:这样子好了,我有很多儿子,我的儿子也有很多宫殿、很多宫女,我就找我一个福报最差的儿子过来问好了,他只有一个宫殿、几个宫女而已。他就下命令去请他的最小的儿子来。请第一次,这个儿子回答说没有时间来。释提桓因说:再去请,父亲请他来。第二次还不来。这个时候释提桓因火大,就跟侍者说:这次再不来,就要杀头了!这个小儿子就心不甘情不愿来了。他说:父亲什么事?你有话赶快讲。释提桓因就跟目揵连尊者说:师父你看,这是我最小的儿子。他的生活是最单纯的,都没有时间来;其他的大儿子更不要讲了,我更不要讲了!我哪有时间去听佛陀说法?就是说你今生积集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善业,你不可以生到天上去,障道!境界为缘长六粗,就是说你的善根,因为诸天的果报现前以后,产生了遮障,没有办法修习佛法,太忙碌了!当然你也不能到三恶道去,三恶道的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虽然苦,有出离心,但是这个苦的刺激太厉害了,你也很难静下心来听闻佛法,增长善根。所以你要是不求生净土,一定要发愿做人。境界为缘长六粗,这个环境很重要,就是一定要善得人身,这第一点。
第二个,你一定要发愿生长在有三宝住世的地方。所以在「普贤十大愿王」当中,我们一个菩萨刚开始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供养,这个就是修归依。就是说三宝为什么要去礼拜?三宝是一个大功德的境界,你礼不礼拜,他还是安乐的。重点是,我们对三宝的礼拜忆念,我们就能够跟三宝结缘,生生世世生长在有三宝住世的地方。所以你看「十大愿王」刚开始先修归依──先礼拜、口业的称念赞叹、意业的归依,然后再所谓的听闻佛法,再开始广修善法、起大悲心,后面的普贤十大愿王才开始增长智慧,生起大悲。
这个地方就是说,你要为你未来的生命创造一个学佛的好环境,这第一个。当然环境是一个助缘,第二个重点当然是不觉为因,就是这个不觉迷惑颠倒的对治,这也是重点。在南北朝,道安大师宏扬般若法门。他在宏扬般若法门的时候,很多出家众的弟子都来听,也有很多在家弟子来听课。在家居士当中有很多都是当时的王公大臣,都是大福报者,掌握着整个国家大权,也来听道安大师讲般若法门。《般若经》讲完以后,道安大师有一个弟子就问师父说:师父啊!像我们出家众听您讲《般若…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