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候你也是告诉你自己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你会比较容易去做善。所以刚开始在断恶修善,十信位要花一万劫的时间,他整个断恶修善的重点就是仰信真如,就是修这个重点。
第二个,「知心妄动,无前境界。」这个叫十住,于真如理如实安住。前面的十信位是一个外凡的资粮位,外凡就是心游理外。就是说我们在佛堂拜佛的时候正念现前,或者在讲堂的时候听法师的讲经,我们知道这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心中所现的影像,离开我这念心,没有少法可得。但是正常情况,我们离开佛堂以后,我们的心都是心外求法,都是对立的,大部分都是心游理外,就是外凡位,大部分都是活在对立当中。但是十住的菩萨不同,十住的菩萨叫做加行位(内凡加行位),他有禅定的力量,所以他心中的止观强,他的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,他知道这些境界的确是心中的影像,离开心没有这些境界可得,都是我的心动,才有这些境界存在,所以说他止观的力量加强。所以我们讲十信的菩萨其实是就一个信心,仰仗对于真如佛性的归依信心断恶修善,慢慢慢慢的趋向真如;但是十住菩萨不同,他在信心之外有一个强大的观照力。
第三个,「修远离法」。这远离法就是包括十行跟十回向,都是属于加行位(加行位包括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。什么叫「远离法」?法藏大师说:就是六度的妙法。六度为什么叫远离?就是布施能够使令我们远离悭贪,持戒远离烦恼,忍辱远离瞋恚,精进远离懈怠,禅定远离散乱,智慧远离愚痴。这个时候我们假藉六度的法门,来对治心中的烦恼障,叫做十行;把这些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功德,回向于真如法界,这是十回向,修远离法。就是说前面的「知心妄动」,还是偏重在一种内心的止观,还是偏重在观照力,行动力还是比较薄弱的,比较欠缺的;到了十行的时候,就正式的把内心的观照付诸行动,表现在六度的行动。
「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,种种方便,起随顺行。不取不念。」这是讲十地菩萨。这个菩萨透过前面的观照力跟六度的行动以后,他一念的相应慧就成就了所谓的十地。这个大地有二种功德:第一个不动,就是大地的菩萨他内心当中有强大般若波罗蜜的智慧,所以遇到顺境逆境,他都知道这是一个生灭相而已,暂时的生灭相;我内心真如的功德不可思议,他不向外求,所以不为一切环境所动,就像大地它不动,这个人在大地上面走来走去,大地不动,这个是强调自力的功德。第二个荷负,大地能够荷负一切众生,不管你是好人坏人,大地是平等的来荷负。十地菩萨的心也是一样,他能够平等的来救拔一切众生。所以说大地菩萨他有不动义跟荷负义来譬喻菩萨。你为什么能够做到?因为他「如实知」道离开了这念心,没有这些外「境」可得,这些境界都是心中的业力所显现,再由心中的执取把它扩大。所以他就生起「种种」的六度的「方便」,「随顺」中道真如的妙「行」,在一切境界当中「不取不念」。「不取不念」就是不生我法二执,他整个修行都是会归到真如,说是称性起修,但是全修在性。就是说我们在布施、持戒,一般人除非正念真的是很强烈的现前,大部分我们在修善的时候,一般我们这个善法是没有办法会归真如,我们总是觉得善法会给我们得到安乐的果报,一般人很难想到说「我修善法会开启我的真如」,有这种想法很少。但是十地菩萨他不向外追求,他修总总的善法,他「不取不念」,他是全修在性,所有的修德是在开显性德,他完全是向内会归的。
看最后的佛果,「乃至久远熏习力故,无明则灭。以无明灭故,心无有起。以无起故,境界随灭。以因缘俱灭故,心相皆尽,名得涅槃,成自然业。」前面的十信、十住、十回向、十地是叫因地,这个地方是讲果地。经过我们前面内在的观照力还有行动力,刚开始从信心,再产生观照力,产生行动力以后,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,这个时候「无明则灭」,心中的这些枝末无明、根本无明这种对立情形消失了。「无明灭故,心无有起。」内心当中没有这种分别心,没有分别心当然就不再造业了,一切生死的果报就消失了,包括内心不觉的因,包括这些生死染污的「因缘」,都消失了以后,「心相皆尽」,这个时候有漏的生灭心、生灭门全部穷尽,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成就二种功德:一个是「涅槃」的寂静,一个是「自然业」的他受用。这个「涅槃」是法身自受用常乐我净的功德,是别人不能跟你分享的,佛陀自己安住的。佛陀跟众生接触的时候,他所显现的叫「自然业」他受用功德,就是应化身跟报身,这个时候整个生命从一个杂染的生灭门,又回归到真如门,真如门当中显现的「涅槃」跟「自然业」二种功德。这个地方是说明净法的熏习,净法的生起因缘。
在净法熏习当中,我们刚始其实就是修十信,「自信己性」。蕅益大师的《弥陀要解》上说:在我们的成佛之也教我们一个殊胜的法门,就是求生净土。就是十信位的菩萨有退转的力量,这个时候劝我们:在十信位,你也可以为菩提道求生净土。以这种外在清净因缘的熏习,来加强内心的善根,这后面会说明。所以在本论当中,道当中,最因难突破的就是十信位了。他说:加行位的菩萨到十住以后,他止观力强,要去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就不困难。就是凡夫在修善,比如说我们现在去拜〈八十八佛〉,觉得〈八十八佛〉很重要,我们也觉得积集种种的善法很重要,但是实际操作有困难。就是圣人去修善、去度化众生比较容易,但是凡夫要去修善、去度化众生有困难。为什么?我们心中有烦恼,这一定会有问题──烦恼障。所以在「自信己性」的时候,当然这个地方刚开始就是《成唯识论》上说:「乃至未起识,求住唯识性,于二取随眠,犹未能伏灭。」就是你要能够不放弃,求住唯识性。所以说十信位的菩萨虽然困难,但是成功的关键就是看谁不放弃。一个人能够不放弃努力,他就是能够度过十信,所以十信位就是靠不放弃。后面马鸣菩萨马鸣菩萨马鸣菩萨的止观有二个:一个是真如三昧,一个是念佛三昧。真如三昧是自力法门,念佛三昧是他力法门,这后面都会说明。好,我们今天把染法熏习跟净法熏习讲到这个地方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。回向!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八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