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八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经》,大家都进步很多;但是你看在家居士王公大臣,他《般若经》听完以后,他们在朝庭当中的斗诤还是非常地凶猛,好象没什么减少?般若法门好象对他们没什么改造,为什么?同样的法,跑到这个人的心中产生一个解脱的力量,跑到他的心中好象没什么改变,这是怎么回事?道安大师说:这些王公大臣来听经,他没有真正的觉悟;没有真正的觉悟,这个法变成什么?就是「观一切法空」,这些王公大臣平常在宫殿的时候,斗得太厉害,起心动念太强了;回来以后,在佛堂当中用空性把心安定下来,让自己的心在空性中休息一下。等到休息够了以后,再从空出假,继续斗争。就是说空的法门只是他暂时的休息处,他没有用这个法门来启发对生命的觉悟,改造他生命的看法,非常可惜!所以说「不觉为因」,就是说你虽然今生出家,你开始布施、持戒,或者做一个佛弟子;但是如果你内心的觉悟没有发动,这在你生命当中的因缘,只能叫做积集善业。积集善业,就是说你不觉的功能还在,来生福报很大,但是可能会造业。就是你不觉的功能为因,福报的因缘一刺激的时候,可能会增长你的欲望,就造作罪业,第三生就堕落到三恶道,这叫三世怨。所以我们在熏习当中要掌握二个因素:第一个是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;第二个是你要赶快加强你心中的光明,把你心中的觉悟,对生命的真相,什么是痛苦的因缘?什么是安乐的因缘?你的生命何去何从?这件事情你要清楚的弄明白,在死亡到来之前要把这件事情弄清楚。这个地方讲到染法的因缘,第一个是心中的愚痴,第二个是染污环境的刺激。

  

  子三、释熏习净法丑一、正明熏义

  前面的是说明堕落力量的生起,这个地方是讲解脱力量的生起。解脱的力量也是要因缘生,它也不是上帝可以送给你的。这当中分成二科,先看「丑一」的「正明熏义」,先把净法熏习作一个总说。

  云何熏习,起净法不断?

  我们今天有志于修学佛道,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使令自己内心当中这种清「净」的善根,对三宝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能够生起,乃至于「不断」的增长广大?提出一个问,这以下有三段:

  所谓以有真如法故,能熏习无明。以熏习因缘力故,则令妄心,厌生死苦,乐求涅槃。以此妄心,有厌求因缘故,即熏习真如。

  第一段净法的生起,「以有真如法故,能熏习无明。」我们老实一点的说,我们内心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无明,愚痴就是对立的心,对立就会产生一个取舍及追求。我们会去追求一些五欲的快乐,有些人追求财、有些人追求色、有些人追求名,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同,但大方向都是追求。当然追求成功了以后,有些人会成就安乐,有些人还是痛苦。这就是我们在还没有接受佛法之前,我们的心就是在得失当中流转,成功了又失败,失败了又成功。慢慢的,这个时候、夜深人静的时候,会感到「弟子心不安」,我们会感觉到内心当中没有归依处,「流转三界中,何处是依怙?」我们发觉所追求的财富、眷属,乃至于声名,都是非常的脆弱,随时会破坏,我们非常没有安全感。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,就是所谓的「本觉内熏」,你的「真如」开始刺激你,你开始对这些成败得失,这种流动的变化开始厌烦。你开始为什么会厌烦?表示你在无明心当中,有一个本觉的功能没有失掉,它提醒你这不是真正的归依处。这个时候我们的本觉就开始去「熏习无明」,这是第一个,我们本身本具的善根。

  第二个,「以熏习因缘力故,则令妄心,厌生死苦,乐求涅槃。」刚开始当然是一个善根,善根「以熏习因缘」,这个「因」就是本觉内熏为因,这个「缘」就很重要了。这个「缘」法藏大师说:三宝的加持力叫缘。你没有善根,你希望能够观察到生死疲劳,想要厌恶生死;但是没有三宝的加持,你不可能成功的。所以刚开始我们就是要有一些助缘,可能你是看到佛像的庄严生起欢善心、或者听闻佛法明白道理、或者参加法会唱唱「炉香赞」,总之你有这种想要去寻求解脱的一个善根,再接触到三宝的助缘,这个时候就使令我们第六意识的生灭心,开始厌恶生死的苦,寻求涅槃,心中开始有变化,你生命的目标开始改变了。你对于这些生死的境界──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开始厌恶;对于这种寂静安乐的涅槃开始好乐,就是你内心当中产生一个正确的观照力。你过去觉得很重要的,现在觉得这件事一文不值了;你以前把这件事不当一回事,你现在觉得这件事很重要:你生命的希望改变了。为什么会改变呢?当然是有因缘,就是第一个善根的触动,第二个跟三宝的接触。

  第三个,「以此妄心,有厌求因缘故,即熏习真如。 」这个第六意识的「妄心」,当然前面只是「厌」恶生死 ,欣求涅槃的一个观照力;这个地方就讲到行动力,你开 始付出行动,开始在三宝的环境当中去持戒修福,造种种 的善,断种种的恶。这个时候就加强我们本觉的功能,这 种觉悟的功能,这个地方讲到净法「熏习」,也等于是二 个重点。前面的染法的熏习是「不觉为因,境界为缘」; 净法的熏习也是二个因素,「本觉为因,三宝为缘」,这 二个因素缺一不可。

  

  本觉的生起我们作一个说明。佛法的修学跟世间的工 作不一样:这世间我一天工作八个小时,我去的时候打个 卡,回来下班就算了,你心中对你的工作生不生好乐不是 重点,你把工作做完就好了;但是佛法不能这样子的,它 是心地法门。就是说你内心当中没有觉悟观照,你拜〈八 十八佛〉,那个味道就不对了,那个力量也生不起来。你 一定是以本觉为因,就是你的观照力,所有的法门都是要 发自内心的觉悟,你所造的善业才有意义。

  

  唐太宗,在中国的历史是非常英明的皇帝。唐太宗晚年 的时候,唐太宗这个人是有点好大喜功,他皇帝做久了以 后,别人对他有点不恭敬,他就去讨伐他。高丽就是这样 ,高丽的使臣对他不是很恭敬,他就亲驾御征,亲自带着 兵去打高丽,结果虽然把对方打败了,但是被射到一支毒 箭,从此以后身体就不行了。后来他晚年的时候,箭的病 痛一直的折磨他。他这个时候知道:做国王的权位这件事 情,靠不住了,他要在有生之年赶快创造一个功德,他就 把国师玄奘大师找过来,他说:朕想广修福德,在佛法当 中有为福德以何为最?说我现在已经晚年了,我知道我的 生命不多了,我希望在我能够作主的一天,广修福德,什 么样的福德是最殊胜的?这个时候玄奘大师说:一切福德 中,以弘护正法,开人智慧最为殊胜。当然我们今天也要 赞叹一些慈善事业,你没有饭吃,我盖个餐厅让你来吃饭 ;你有病痛,我盖个医院让你来治疗病痛:这都是非常值 得赞叹的。但是他吃饱饭以后,把身体弄健康以后,他心 中的颠倒依旧,他会继续去造罪业,继续招感痛苦,所以 我们这样子对众生的利益就不大了。一个对众生成就真实 的利益,莫过于你告诉他佛法的道理,启发他心中的光明 。告诉他痛苦是怎么产生的?安乐是怎么产生?想要离苦 得乐,趋吉避凶,什么东西该断?什么时候该去做?你要 告诉他这个道理。所以在整个佛法当中,法布施对一个众 生的受益,是生生世世的受益;财布施只是得到今生的受 益。所以在净法熏习当中「本觉」,你要想尽一切办法, 在佛法当中透过闻思来启发你对生命的觉悟。你的觉悟没 有生起,你只是靠自己的信心勉强去布施、持戒,这样子 对净法的生起帮助不大的,只能够说是生起善业,所以净 法的生起「本觉为因」是第一个,第二个「三宝为缘」。 我们要不断地亲近三宝,所以我们可以从净法熏习当中得 到一个结论:在世间上有二个功德是值得赞叹的:第一个 是弘护正法,开人智慧;第二个是你能够成立道场,安身 办道。成立一个道场,让大家在这个环境当中不断的熏习 ,让大家能够在这个环境当中持戒、做早晚功课、拜佛、 听经,这个功德不可思议。因为「三宝为缘」,你创造一 个三宝,让大家能够亲近,增长善根。这个地方是说明净 法的生起,以本觉为因,以三宝为缘。第二段就把净法生 起的次第详细的说明:

  自信己性。知心妄动,无前境界。修远离法。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,种种方便,起随顺行。不取不念。乃至久远熏习力故,无明则灭。以无明灭故,心无有起。以无起故,境界随灭。以因缘俱灭故,心相皆尽,名得涅槃,成自然业。

  这个地方就详细的说明净法生起的一个道次第。这个道次,第一个是「自信己性」,这个地方法藏大师把它判作十信位。就是我们刚开始依止我们内心的觉悟观照,然后不断地依止三宝、不断地造作,断恶修善,刚开始的阶位叫做「自信己性」,这是十信位。这个时候我们修行的动力,就是「仰信真如佛性,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,心佛众生三无差别。」身为一个大乘学者,你不管是拜佛也好、持戒也好,你总是觉得你所有的造作,就是去开显自性本具的功德,他不向外追求的。当然这个真如佛性对一个凡位的菩萨来说是仰信,谁也没有看到真如佛性的功德,但是假藉语言文字的认知产生一个信解,这个信解是从文字上得知,所以叫仰信,刚开始都是这样子的。这个仰信真如,在我们断恶修善很重要的。比如说:我们平常有时候会有一些烦恼的活动,这烦恼可能是贪欲、也可能是瞋恚,身为一个佛弟子,我们会知道这是一个过失相,会带来痛苦的果报,我们会想办法对治。但是在对治之前,如果你能够先作一个动作会有帮助的,就是说在对治烦恼活动之前,你先正念真如,你先告诉自己一句话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把这句话念三遍,你就告诉自己烦恼是虚妄相,这个时候你再起动你的佛号,你会发觉效果更好,这个地方有所不同。就是我们刚开始,比如现在去作一个善法,或者布施、或者持戒、或者是拜〈八十八佛〉的善法,有时候也不想做,这个时…

《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