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經》,大家都進步很多;但是你看在家居士王公大臣,他《般若經》聽完以後,他們在朝庭當中的鬥诤還是非常地凶猛,好象沒什麼減少?般若法門好象對他們沒什麼改造,爲什麼?同樣的法,跑到這個人的心中産生一個解脫的力量,跑到他的心中好象沒什麼改變,這是怎麼回事?道安大師說:這些王公大臣來聽經,他沒有真正的覺悟;沒有真正的覺悟,這個法變成什麼?就是「觀一切法空」,這些王公大臣平常在宮殿的時候,鬥得太厲害,起心動念太強了;回來以後,在佛堂當中用空性把心安定下來,讓自己的心在空性中休息一下。等到休息夠了以後,再從空出假,繼續鬥爭。就是說空的法門只是他暫時的休息處,他沒有用這個法門來啓發對生命的覺悟,改造他生命的看法,非常可惜!所以說「不覺爲因」,就是說你雖然今生出家,你開始布施、持戒,或者做一個佛弟子;但是如果你內心的覺悟沒有發動,這在你生命當中的因緣,只能叫做積集善業。積集善業,就是說你不覺的功能還在,來生福報很大,但是可能會造業。就是你不覺的功能爲因,福報的因緣一刺激的時候,可能會增長你的欲望,就造作罪業,第叁生就墮落到叁惡道,這叫叁世怨。所以我們在熏習當中要掌握二個因素:第一個是選擇一個清淨的環境;第二個是你要趕快加強你心中的光明,把你心中的覺悟,對生命的真相,什麼是痛苦的因緣?什麼是安樂的因緣?你的生命何去何從?這件事情你要清楚的弄明白,在死亡到來之前要把這件事情弄清楚。這個地方講到染法的因緣,第一個是心中的愚癡,第二個是染汙環境的刺激。
子叁、釋熏習淨法醜一、正明熏義
前面的是說明墮落力量的生起,這個地方是講解脫力量的生起。解脫的力量也是要因緣生,它也不是上帝可以送給你的。這當中分成二科,先看「醜一」的「正明熏義」,先把淨法熏習作一個總說。
雲何熏習,起淨法不斷?
我們今天有志于修學佛道,應該怎麼做才能夠使令自己內心當中這種清「淨」的善根,對叁寶的信進念定慧的善根能夠生起,乃至于「不斷」的增長廣大?提出一個問,這以下有叁段:
所謂以有真如法故,能熏習無明。以熏習因緣力故,則令妄心,厭生死苦,樂求涅槃。以此妄心,有厭求因緣故,即熏習真如。
第一段淨法的生起,「以有真如法故,能熏習無明。」我們老實一點的說,我們內心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無明,愚癡就是對立的心,對立就會産生一個取舍及追求。我們會去追求一些五欲的快樂,有些人追求財、有些人追求色、有些人追求名,每一個人所追求的不同,但大方向都是追求。當然追求成功了以後,有些人會成就安樂,有些人還是痛苦。這就是我們在還沒有接受佛法之前,我們的心就是在得失當中流轉,成功了又失敗,失敗了又成功。慢慢的,這個時候、夜深人靜的時候,會感到「弟子心不安」,我們會感覺到內心當中沒有歸依處,「流轉叁界中,何處是依怙?」我們發覺所追求的財富、眷屬,乃至于聲名,都是非常的脆弱,隨時會破壞,我們非常沒有安全感。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,就是所謂的「本覺內熏」,你的「真如」開始刺激你,你開始對這些成敗得失,這種流動的變化開始厭煩。你開始爲什麼會厭煩?表示你在無明心當中,有一個本覺的功能沒有失掉,它提醒你這不是真正的歸依處。這個時候我們的本覺就開始去「熏習無明」,這是第一個,我們本身本具的善根。
第二個,「以熏習因緣力故,則令妄心,厭生死苦,樂求涅槃。」剛開始當然是一個善根,善根「以熏習因緣」,這個「因」就是本覺內熏爲因,這個「緣」就很重要了。這個「緣」法藏大師說:叁寶的加持力叫緣。你沒有善根,你希望能夠觀察到生死疲勞,想要厭惡生死;但是沒有叁寶的加持,你不可能成功的。所以剛開始我們就是要有一些助緣,可能你是看到佛像的莊嚴生起歡善心、或者聽聞佛法明白道理、或者參加法會唱唱「爐香贊」,總之你有這種想要去尋求解脫的一個善根,再接觸到叁寶的助緣,這個時候就使令我們第六意識的生滅心,開始厭惡生死的苦,尋求涅槃,心中開始有變化,你生命的目標開始改變了。你對于這些生死的境界──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開始厭惡;對于這種寂靜安樂的涅槃開始好樂,就是你內心當中産生一個正確的觀照力。你過去覺得很重要的,現在覺得這件事一文不值了;你以前把這件事不當一回事,你現在覺得這件事很重要:你生命的希望改變了。爲什麼會改變呢?當然是有因緣,就是第一個善根的觸動,第二個跟叁寶的接觸。
第叁個,「以此妄心,有厭求因緣故,即熏習真如。 」這個第六意識的「妄心」,當然前面只是「厭」惡生死 ,欣求涅槃的一個觀照力;這個地方就講到行動力,你開 始付出行動,開始在叁寶的環境當中去持戒修福,造種種 的善,斷種種的惡。這個時候就加強我們本覺的功能,這 種覺悟的功能,這個地方講到淨法「熏習」,也等于是二 個重點。前面的染法的熏習是「不覺爲因,境界爲緣」; 淨法的熏習也是二個因素,「本覺爲因,叁寶爲緣」,這 二個因素缺一不可。
本覺的生起我們作一個說明。佛法的修學跟世間的工 作不一樣:這世間我一天工作八個小時,我去的時候打個 卡,回來下班就算了,你心中對你的工作生不生好樂不是 重點,你把工作做完就好了;但是佛法不能這樣子的,它 是心地法門。就是說你內心當中沒有覺悟觀照,你拜〈八 十八佛〉,那個味道就不對了,那個力量也生不起來。你 一定是以本覺爲因,就是你的觀照力,所有的法門都是要 發自內心的覺悟,你所造的善業才有意義。
唐太宗,在中國的曆史是非常英明的皇帝。唐太宗晚年 的時候,唐太宗這個人是有點好大喜功,他皇帝做久了以 後,別人對他有點不恭敬,他就去討伐他。高麗就是這樣 ,高麗的使臣對他不是很恭敬,他就親駕禦征,親自帶著 兵去打高麗,結果雖然把對方打敗了,但是被射到一支毒 箭,從此以後身體就不行了。後來他晚年的時候,箭的病 痛一直的折磨他。他這個時候知道:做國王的權位這件事 情,靠不住了,他要在有生之年趕快創造一個功德,他就 把國師玄奘大師找過來,他說:朕想廣修福德,在佛法當 中有爲福德以何爲最?說我現在已經晚年了,我知道我的 生命不多了,我希望在我能夠作主的一天,廣修福德,什 麼樣的福德是最殊勝的?這個時候玄奘大師說:一切福德 中,以弘護正法,開人智慧最爲殊勝。當然我們今天也要 贊歎一些慈善事業,你沒有飯吃,我蓋個餐廳讓你來吃飯 ;你有病痛,我蓋個醫院讓你來治療病痛:這都是非常值 得贊歎的。但是他吃飽飯以後,把身體弄健康以後,他心 中的顛倒依舊,他會繼續去造罪業,繼續招感痛苦,所以 我們這樣子對衆生的利益就不大了。一個對衆生成就真實 的利益,莫過于你告訴他佛法的道理,啓發他心中的光明 。告訴他痛苦是怎麼産生的?安樂是怎麼産生?想要離苦 得樂,趨吉避凶,什麼東西該斷?什麼時候該去做?你要 告訴他這個道理。所以在整個佛法當中,法布施對一個衆 生的受益,是生生世世的受益;財布施只是得到今生的受 益。所以在淨法熏習當中「本覺」,你要想盡一切辦法, 在佛法當中透過聞思來啓發你對生命的覺悟。你的覺悟沒 有生起,你只是靠自己的信心勉強去布施、持戒,這樣子 對淨法的生起幫助不大的,只能夠說是生起善業,所以淨 法的生起「本覺爲因」是第一個,第二個「叁寶爲緣」。 我們要不斷地親近叁寶,所以我們可以從淨法熏習當中得 到一個結論:在世間上有二個功德是值得贊歎的:第一個 是弘護正法,開人智慧;第二個是你能夠成立道場,安身 辦道。成立一個道場,讓大家在這個環境當中不斷的熏習 ,讓大家能夠在這個環境當中持戒、做早晚功課、拜佛、 聽經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因爲「叁寶爲緣」,你創造一 個叁寶,讓大家能夠親近,增長善根。這個地方是說明淨 法的生起,以本覺爲因,以叁寶爲緣。第二段就把淨法生 起的次第詳細的說明:
自信己性。知心妄動,無前境界。修遠離法。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,種種方便,起隨順行。不取不念。乃至久遠熏習力故,無明則滅。以無明滅故,心無有起。以無起故,境界隨滅。以因緣俱滅故,心相皆盡,名得涅槃,成自然業。
這個地方就詳細的說明淨法生起的一個道次第。這個道次,第一個是「自信己性」,這個地方法藏大師把它判作十信位。就是我們剛開始依止我們內心的覺悟觀照,然後不斷地依止叁寶、不斷地造作,斷惡修善,剛開始的階位叫做「自信己性」,這是十信位。這個時候我們修行的動力,就是「仰信真如佛性,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心佛衆生叁無差別。」身爲一個大乘學者,你不管是拜佛也好、持戒也好,你總是覺得你所有的造作,就是去開顯自性本具的功德,他不向外追求的。當然這個真如佛性對一個凡位的菩薩來說是仰信,誰也沒有看到真如佛性的功德,但是假藉語言文字的認知産生一個信解,這個信解是從文字上得知,所以叫仰信,剛開始都是這樣子的。這個仰信真如,在我們斷惡修善很重要的。比如說:我們平常有時候會有一些煩惱的活動,這煩惱可能是貪欲、也可能是瞋恚,身爲一個佛弟子,我們會知道這是一個過失相,會帶來痛苦的果報,我們會想辦法對治。但是在對治之前,如果你能夠先作一個動作會有幫助的,就是說在對治煩惱活動之前,你先正念真如,你先告訴自己一句話: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把這句話念叁遍,你就告訴自己煩惱是虛妄相,這個時候你再起動你的佛號,你會發覺效果更好,這個地方有所不同。就是我們剛開始,比如現在去作一個善法,或者布施、或者持戒、或者是拜〈八十八佛〉的善法,有時候也不想做,這個時…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