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九卷

  第十九卷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十七頁,「醜二、釋義差別」。

  我們這一大科是講到「解釋分」。「解釋分」主要的宗旨,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來觀照生命的真實相。從佛法修學的次第上來說,我們每一個人剛開始修學佛法,主要的就是依止一分的信心,而我們在叁界流轉當中,有很多的障礙──煩惱障、罪障、報障,在這麼多的障礙當中,我們相信叁寶的功德是無所不在的,也相信叁寶有足夠的能力救拔我們,依止這個信心,我們就歸依在叁寶的座下,做爲一個佛陀的弟子,或者是在家、或者是出家。剛開始是依止信心;有了信心以後,我們進一步培養我們對生命的觀照力了,就是這一科的重點,由信心而提升爲對生命的正見。對生命的觀照,基本上有二個方向。我們一般凡夫生命觀照的方法是向外觀照,就是去觀照外界的環境,結果看到的是生命的虛妄相,就像是渴鹿追求陽焰,一只口渴的鹿,在沙漠中去追求一種虛妄相,結果一輩子都沒有得到解脫,這就是「心隨妄轉」,在虛妄的境界中去觀照,結果永遠沒有找到真相。從佛法的角度,我們如何觀照生命?應該是要向內觀照,就是觀照這一念明了分別的心性。你能夠了解你的心性,你就了解到生命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應該如何來觀照我們這念心呢?本論當中馬鳴菩薩提出了二個觀照的重點:第一個就是對于我們內心體性的觀照,這當中馬鳴菩薩安立一個名相叫真如,就是這念心的本質是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,它遠離所有的生滅相、增減相跟垢淨相,也就是說一切對立的相貌都是遠離的,它是一個清淨而平等的相貌,這就是我們對生命內心體性的觀照。其次,就是對于內心作用的觀照,所謂的生滅門。生滅門主要是由很多很多的因緣所構成,這因緣當中主要有二個重點:第一個是依止覺悟的因緣所帶動的清淨安樂果報,第二個是依止迷惑的因緣所帶動的雜染痛苦果報。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這一念明了分別的心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,它就會剎那剎那的活動。我們這心念的活動,我們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,我們對我們的心念選擇用放縱的方式,這樣子我們的內心就會帶動無量無邊的罪業,招感無量無邊的痛苦,就帶動了雜染的緣起;第二個,我們心念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産生很多的造作活動,我們選擇克製,以觀照的智慧來善調其心,這樣我們就帶動了一種覺悟的因緣,而造作很多善業,趨向安樂的果報。所以我們未來的生命是快樂或痛苦,是由于我們對心念的放縱跟克製來決定的,這就是整個生滅門的大意了。

  我們把「醜二、釋義差別」這一科的科判作一個說明。這一科我們看《講義》的第叁十四頁。這一科主要是從「癸二、明染淨熏習」,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雜染的力量,但是我們曾經也有一些清淨的力量,這二個力量在內心當中交互的作用,這叫做「染淨熏習」。這當中有四科:第一科是總標熏習的意義,第二科是說明染法的熏習,第叁科是說明淨法的熏習,第四科是說明這熏習的法是斷還是不斷。染淨的熏習的第四科是在四十一頁的子四,總結雜染法跟清淨法的熏習,什麼情況是斷跟不斷。

  醜二、釋義差別

  寅一、釋妄熏義別

  這一科我們回到《講義》「醜二、釋義差別」,是解釋淨法熏習差別的內容。前面是把淨法熏習作一個總說,這以下把淨法熏習的差別內容作一個詳細的說明。這當中有二科:「寅一」是解「釋妄」心的「熏」習,寅二是講真如熏習。我們內心當中,有時候也會産生一種清淨的功德,這個功德有二種因緣:第一個是依止第六識的因緣所引生的,第六意識的如理作意叫做妄心熏習;第二個是由第八識任運生起,叫真如熏習。我們先看第六意識引生的淨法的熏習:

 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。雲何爲二?

  淨法熏習的第一個內涵叫「妄心」,「妄心」在法藏大師解釋:就是第六意識所相應的始覺智慧。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分別心,經過佛法的聽聞跟思惟所産生的一種觀照智慧,這種智慧有時候生起、有時候消滅,所以叫做「妄」。這個「妄」的意思就是它會生滅變化,所以叫做「妄」。凡夫的觀照力有時候強、有時候弱,所以叫做「妄心熏習」。依止第六意識的觀照力所成就的淨法功德,當中分成二種,先看第一種:

  一者分別事識熏習。依諸凡夫二乘人等,厭生死苦,隨力所能,以漸趣向無上道故。

  第一個是「分別事識」的力量所産生的「熏習」,這是屬于「凡夫」跟「二乘人」的一種覺悟。我們經常說:

  「佛者,覺也。」什麼叫覺悟呢?簡單的說就是「厭生死苦,隨力所能,以漸趣向于無上道故。」所以整個覺悟是對于生死流轉痛苦的覺悟。這個「厭生死苦」,我們解釋一下,這當中有二個內涵。「凡夫」的「厭生死苦」,他所厭惡的是整個叁惡道的痛苦,所以一般凡夫對人天果報是不厭惡的。一般凡夫的覺悟就是說:生命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,首先我們要相信我們是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個相續流轉的生命,這個生命當中的快樂痛苦,是由我們的業力所招感的,「萬般皆是業,半點不由人」。我們在這個覺悟的觀照之下,我們這念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我們開始回光返照。就是說以前跟一些不合理的境界接觸,你傷害我,我也傷害你,心隨境轉。但是覺悟業果的道理以後,我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:就是說你傷害我,那是你自己的事情;但是我絕對不能夠起惡念,我自己要求我自己的因地不能有差錯。這樣子就是說,我們因爲害怕到叁惡道去受苦,我們開始調伏自己的惡念,所謂的「深信業果,斷惡修善」,這個是剛開始第一個要生起的觀照力。依止這樣的一個觀照我們就遠離叁惡道的因緣,就在人間或者天上受用安樂的果報。第二層觀照是二乘人的觀照。「二乘人」的觀照,是以空性來作一個觀照。二乘人是怎麼觀察空性?他所依止的是叁法印,說是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槃寂靜。二乘人把生命分成二部分。第一個是生死流轉的因緣,這種因緣是無常、無我的,就是說即使生到人天上去,「饒得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」。就是說即使是人天安樂的果報,它也是一種不安穩性的,所以給我們的是一種非常嚴重的不安全感,我們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,所以無常,所以是苦。二乘人從這種無常的覺悟,他不但知道叁惡道是苦,他更微細的觀察到人天的果報也是苦,因爲他是不久住故。這個時候他從無常當中體驗到無我,原來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宰力。如果我們可以選擇,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叁界流轉。所以從無常、無我當中,他就離開了叁界的系縛,而趨向涅槃安樂的果報。說是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那怎麼辦?「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」。這就是整個二乘人對生命的觀察,超越人天的觀察。

  一個人能夠對生命觀察,他就能夠作出正確的取舍,當然他就能夠産生一種行動力,「隨」順這一生的能「力」去修習戒定慧,「漸」次地、慢慢地趣向無上道故」。這就是講淨法熏習的第一個,依止第六意識的「分別事識」。

  二者意熏習。謂諸菩薩,發心勇猛,速趣涅槃故。

  第二種的淨法緣起,是這些大乘的菩薩。身爲大乘「菩薩」,他的智慧涵蓋了人天的智慧,也涵蓋了二乘的智慧,他進一步能夠「發心勇猛」。「發心勇猛」就是說他能夠觀察到我們這一念的心,具足了體相用叁大,他能夠法法銷歸自性,觀察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,爲什麼會有生死?爲什麼會有涅槃?其實是由一念心所變現。這一念心的本質是「真如平等無增減故,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,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。」既然我的內心當中有無量的功德,我應該要假藉六度的方便來開顯我自性本具的功德,所以依止一心真如的思想,廣修六度的善法,而迅「速」的「趣」向于大般「涅槃」。這樣子的熏習,我們叫做「意熏習」,他是直趣向大乘涅槃。

  這個地方就說明,我們在成佛之道當中,的確是有一些種姓的差別──有人天種姓、有二乘種姓、有大乘種姓。我們解釋一下。從因緣果報來說,我們生命有十種選擇。有一種人他是屬于大乘菩薩,他的想法是「正直舍方便,但趣無上道」,他是直接把車子開到成佛之道的寶所去。有些人他的車乘,你要他直接成佛,他可能有困難。那怎麼辦?沒關系!先做做國王,做做轉輪聖王,修習人天的善業。國王、轉輪聖王他做滿意以後,他開始修無常觀,知道生死流轉實在是疲勞,不是個章法,就修無常觀、無我觀,解脫生死到涅槃。在空性的涅槃裏面,好好的修習一段時間,然後佛陀爲他說大乘法,再從空出假,趣向于佛道。就是說這個成佛之道有的是直趨大乘,但是有些人必需要在整個過程當中有一些方便。所以這地方就是說:熏習有這麼多差別,這是每一個人選擇的不同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大乘跟小乘的空性。基本上從解脫的角度來說,你一定要修空性,不管你是小乘的學者,或是大乘的學者。不過小乘的學者修空性跟大乘學者修空性,所對治的內涵有所不同。當然能觀的空應該沒差別,但是他所對治、他所破斥的有所不同。小乘學者的空叫做滅色取空。就是說他把我們內心的遍計執的妄想消滅了,他也把依他起的這些因緣果報的法也消滅了,這叫滅色取空,空得太過徹底了,所以他那個空觀成就的時候,智者大師說叫做「灰身泯智」。雖然是雜染法不可得,但是明了性也消失掉了,這個就是會有一些錯損菩提的過失。就是說你雖然是寂靜安樂,但是你等到要成佛的時候,你還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,把你的心性再栽培起來,就是修空觀修的不善巧。大乘佛法他在修空觀的時候,他很清楚他所破的是遍計執,他保留整個清淨的依他起,說是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。就是說大乘佛法在修空觀,他是滅除內心的妄想執著叫遍計執;但是內心當中依止大悲心來修習善法、度化衆生,這樣的一個依他起他是保留的。所以他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