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○卷

  第二○卷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十九頁。

  我們這一科是講「未二、更約因緣互相成辦」。這地方是說,既然我們內心的本覺是沒有差別的,本覺在內心當中,白天、晚上不斷的熏習我們,但是爲什麼每一個人的成佛之道,會有這麼多差別的因緣呢?這當中除了煩惱的遮障以外,我們對叁寶的熏習這種善根的力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助緣。我們看第叁段:

  若因緣具足者,所謂自有熏習之力,又爲諸佛菩薩等,慈悲願護故;能起厭苦之心,信有涅槃,修習善根。以修善根成熟故,則值諸佛菩薩,示教利喜,乃能進趣向涅槃道。

  這地方作一個總結,說是成佛之道必需要「因緣具足」的。什麼叫做內因力?就是「自有熏習之力」,就是所謂的本覺內熏。說雖然我們現在有無量的痛苦而完全沒有安樂,但是我們內心深處對于離開痛苦、追求安樂這樣的希望,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,我們想要改造生命的這種動力是從來沒有消失過。表示我們每一個衆生有無量的希望,因爲我們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,而這個是成佛之道的主要的動力了,就是所謂的內因力。其次外緣力,「諸佛菩薩等,慈悲願護故」。我們必需要有諸佛菩薩清淨法語的開導,正確的了解到什麼是痛苦生起的因緣、什麼是安樂生起的因緣,能夠對生命「善知抉擇」。什麼樣的因緣會讓你痛苦?什麼樣的因緣讓你産生安樂?這都不是上帝的意思,這個生命其實是我們自己的抉擇。有了這樣的觀照力以後,就是這種外緣力。這個時候我們産生二種的功德:第一個,生「起厭苦之心,信有涅槃,修習善根。」

  這一段法藏大師判作外凡的資糧位。外凡位他在修行,主要的是「信有涅槃,修習善根」,這當然是仰信涅槃。就是說原來我們不一定要完全認命的在叁界流轉,我們有另外一種選擇,我們可以成就涅槃的。就是說只要肯努力,這個涅槃的功德不是天方夜譚,它是真實存在的。有了這樣的信心以後,我們開始勉強自己修習佛法戒定慧的善根,雖然這個過程有一些辛苦,但是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,這種剛開始是仰仗信心,我們叫做外凡資糧位。因爲他對理性的觀照比較薄弱,所以叫外凡,心遊理外。我們在佛法當中就會慢慢進步,到第二個階段內凡加行位。「以修善根成熟故,則值諸佛菩薩,示教利喜,乃能進趣向涅槃道。」我們慢慢的進步,從前面的信心到了「善根成熟」,佛法的善根主要就是內心的止觀,我們對于這個真理的觀照、對煩惱的調伏到達了一定的程度。這個時候我們遇到「諸佛菩薩」的「示教」,開導這種修行的法門,而成就種種的功德,引生內心的法喜,而慢慢慢慢的「趣向涅槃」,就從前面的信心而變成一種止觀,一種信力而引生一種法力。這個地方是說明體熏習。體熏習的意思我們作一個總結。這個體熏習有叁個內涵值得我們注意:第一個是真如,第二個是無明,第叁個是叁寶。這個地方真如就是本覺,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離苦得樂的本性這叫真如,這種真如不管白天、晚上平等的在提醒我們──我們一定要離開痛苦、得到安樂,不管我們做得到做不到,一定要往這個方向走。這種善根在那個地方的熏習是任運的,所謂無作的任運生起。這個無明就是煩惱,你想離苦得樂,但是你起顛倒了,你把這個痛苦當做是安樂。我們總是覺得追求五欲是快樂,其實五欲不是快樂的境界。爲什麼?這叫做無明,我們的煩惱顛倒遮障,第一個有遮障。其次,對叁寶的學習、對佛法的學習不夠,智慧不足,這也是個問題。所以我們今天在真如熏習當中的成佛之道有二個因緣。第一個,有些人是根利遮輕,他除了有本覺內熏,他的善根強,遮障也輕薄。他把經典學習過以後,他很快的就從障礙裏面跳脫出來,因爲他本身的煩惱就很淡薄,他不必做太多的加行,這種人入道如魚得水。有些人修學佛法就是根利遮重,他在叁寶當中熏習的善根也強,但是無始劫來所熏習的煩惱罪業也特別的厚重,那就必需要有一些破障法門。我們這種所謂的末法時代,大部分都是根利遮重,就是有善根,但是可也是有煩惱跟罪業。所以密宗修習教法的止觀之前,一定要先修四加行。四加行:第一個是禮拜,你要拜十萬拜,你拜十萬拜當中是求佛力加被,等于修歸依;第二個是持咒,持「百字明咒」破障;第叁個是修供養,前面是滅惡,這個地方生善,修種種的對諸佛菩薩的供養,或者是身業的供養、口業的贊歎、或者是財物的供養,各式各樣的供養;第四個才修上師相應法。這個禮拜、持咒、供養,其實就是在破除遮障。

  我個人的修學經驗,我在民國七十九年離開佛學院畢業以後,我有一年的時間進修。進修當中,除了解門──把這叁年佛學院的教理再重新的消化複習以外,我那個時候就是拜佛跟持往生咒,我一年當中拜了差不多有二十萬。我自己感覺到那一年的修學,是我一生當中可以說是最受用的,那種感覺就有一點像是「茅塞頓開」,就是我這個明了的心以前跟佛法接觸的時候,我自己覺得有點暗鈍,就是老法師講什麼不是很明白,那個明了性就是特別的遲鈍。但是你修忏、持咒以後,你那個明了性有明顯的變化,就是比較明利,就像是在一間被茅屋遮蓋的房間裏面,突然間露出了一點小小的光明的感覺。我們說佛法是聞思修,你只要聽聞思惟就産生智慧。理論上沒有錯,但是你有遮障,你還得要修破障的加行,否則你就是沒辦法相應。這個地方就是爲什麼有些人他學佛會有障礙,因爲你少修了破障法門。這個地方是說明真如熏習的一個差別相,就是說真如是平等的,但是每一個人的遮障跟對佛法的學習不同,這個地方就産生差別。

  辰二、釋用熏巳一、略標

  「用熏」習分二科,先看「巳一」的「略標」:

  用熏習者,即是衆生外緣之力。如是外緣,有無量義,略說二種。

  「用熏習」就是外在的一種資助力,外力。這個外力我們解釋一下。前面的自體熏習是一種自力,內心的本覺再加上佛的善根的熏習。外力是指他力,就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力。這個地方我們會提出疑惑說:那前面的外力也是叁寶力,這個地方的外力跟前面的外力有什麼差別?前面一科的「體相熏習」的外力,在叁寶當中主要是約法的熏習,是智慧這一部分,智慧的聞思所引生的觀照;這個地方的外力是約人,約佛跟僧,是一個有明了性的人的攝受:用熏習是約著諸佛、菩薩一個有明了性衆生的攝受,前面的是約法,這個地方有所不同,我們把它簡別出來。

  雲何爲二?一者差別緣,二者平等緣。

  諸佛菩薩對衆生的攝受有「差別」的因「緣」,也有「平等」的因「緣」,先作個總標:

  巳二、各釋午一、釋差別緣

  「各釋」當中分二科,先看「午一」的「釋差別」因「緣」。

  差別緣者,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。從初發意,始求道時,乃至得佛;于中若見若念。或爲眷屬,父母諸親,或爲給使,或爲知友,或爲冤家,或起四攝。乃至一切所作,無量行緣。以起大悲熏習之力,能令衆生增長善根。若見若聞,得利益故。

  我們先說明諸佛菩薩對衆生的「差別」因「緣」,這當中分成叁段:第一段先說明感應之因。說這個修行「人」他的內心當中,「依于諸佛菩薩等」,「諸佛菩薩等」是說他在因地的時候對「于諸佛」,或者「菩薩」(你對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或者智者大師、蕅益大師、道宣律祖),你能夠不斷地的去憶念他的功德,他有什麼特殊的戒定慧功德;或者你在你的佛堂當中放一個他的身像,不斷地去觀想、禮拜;或者你幹脆只去憶念他的聖號,心念耳聽,你在諸佛菩薩這樣的名號、身像、功德當中不斷地造作。做多久?「從初發意,始求道時,乃至得佛」,整個過程當中,你遇到了遮障,你在佛前就祈求你的上師加被,修上師相應法,憶念上師的功德、憶念上師的身像、憶念上師的名號。這當中有二種的因緣:第一個「若見若念」。假設你福報大,你生長在正法時代、像法時代,你就能夠親自的眼見耳聞,你這個上師相應法,實際上你就是在諸佛菩薩旁邊,叫做「見」。或者我們現在等于是「念」,到末法時代這些佛菩薩都滅度了,但是沒關系,還有佛菩薩的相片存在,還有佛菩薩的名號存在,我們從經典上也知道每一個佛菩薩有不同的功德。我們怎麼辦?「若念」,我們就憶念,不斷地憶念諸佛菩薩的功德。這樣子「若見若念」,就等于是一個感應的因緣,這以下是說明感應之果。這樣子有什麼好處?「或爲眷屬,父母諸親,或爲給使,或爲知友,或爲冤家,或起四攝。」我們不斷地去憶念諸佛菩薩以後,這個諸佛菩薩就有感應了,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做我們的眷屬。什麼叫眷屬?這以下有四種的因緣。第一個「父母諸親」,這個地方法藏大師說:現「慈愛以攝生。」現出慈悲心,以現慈愛來攝受我們,做我們的父親、母親,或者是妻子等等。「或爲給使」,這個「給使」是「居卑以利物」,他做我們奴婢、侍者,從這個地方跟我們結緣,有因緣就方便開導我們。「或爲知友」,這個「知友」是成「同類以勸發」,做我們的朋友、同參道友,大家在一起,他也示現有煩惱,你也有煩惱,大家一起修學做一種助伴,助伴當中大家有問題就能夠互相的鼓勵勸勉。「或爲冤家」,我們要做這種罪業的時候,佛菩薩現出恐怖來怖畏我們,對惡法生起害怕。總之就是生「起四攝」,這個地方總結。或者是布施,先用財物布施令生起歡喜;愛語,用柔軟的言詞來鼓勵我們;同事,做我們修行的助伴,陪伴我們成長;利行,給我們種種的利益。今天佛菩薩會對我們特別的攝受,就是我們因地對諸佛菩薩的「若見若念」。我們得到諸佛菩薩這樣的攝受有什麼好處?第叁段就說明這種攝受的功德。「乃至一切所作」所爲,種種的因緣,「起大悲熏習之力,能令」我們對大乘佛法的「善根」,信進念定慧的善根「若見若聞,得利益故」,我們得到各式各樣的利益。這個地方是說明諸佛菩薩對衆生的差別因緣;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○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