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○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那這以下說明這因緣的功德差別,把它開展出來。

  此緣有二種:雲何爲二?一者近緣,速得度故。二者遠緣,久遠得度故。是近遠二緣,分別複有二種。雲何爲二?一者增長行緣,二者受道緣。

  我們得到諸佛菩薩的攝受,成就的因「緣」主要有「二種」:第一個是「近緣」,就是說如果我們自己對大乘佛法的栽培善根成熟了,諸佛菩薩來攝受我們的時候,他就「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」,直接講一佛乘的法門,使令我們能夠直接的返妄歸真,從妄想裏面跳脫出來,悟入真如,不必其他的枝枝葉葉,成就法身。第二個是「遠緣」,就是說我們大乘佛法的善根還沒有成熟,我們一定要在過程當中有一些方便,佛菩薩也會慈悲爲實施權。你說你出離心不夠,先修人天法;你要修真空妙有的大乘法你沒有辦法承當,你就先修空觀:佛菩薩就先示現種種的方便,慢慢的攝受我們。「近遠二緣」當中又分「二種」:「一者增長行緣,二者受道緣。」「增長行緣」是成就利他的功德。佛菩薩看到我們悲心不夠,開導成就大悲的方法;有些人悲心重,但是感情情執也太重,佛菩薩就講空性:說是「二空自調,大悲利他」。這個「受道緣」是成就自利的功德,開展出二空真如之理。這都是佛菩薩給我們的利益,或者是快速的成佛,或者是慢慢的成佛,這都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攝受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。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講本尊相應法。從理論上來說,斷煩惱是我們內心自己的問題,但是我們的確不能忽略佛菩薩本尊對我們的攝受,這件事情不能忽略的。從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說:「諸佛菩薩憫念衆生,如母憶子。」諸佛菩薩看到我們衆生的心情,就像母親平等的憶念獨生子一樣,他是平等的。這個地方說感應道交,爲什麼他就運氣特別好,得到諸佛菩薩特別的加持,我就得不到佛菩薩特別的加持?經典上講出一個理由說:諸佛菩薩憶念我們,我們也要憶念佛菩薩,這樣才能夠感應道交。就是說佛菩薩要加持我們不是單方面的,佛菩薩把手伸出來,我們也要把手伸出去。說我現在每天拜阿彌陀佛,當然阿彌陀佛我們拜不拜他,他的心情是平等的,他不會因爲我們拜他而高興,但重點是我們在拜他的時候,就爲自己創造一個佛菩薩要攝受我們的因緣,是這個意思。就是一切法因緣生,說是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月亮很想照我們;但是你不把水准備好,月亮照不下來。每一個人所准備的水各式各樣,所以這個月亮照到水的影像也就各式各樣,就是所謂的差別緣。

  在《法華經》有一品叫〈妙莊嚴王本事品〉。妙莊嚴王是一個轉輪聖王,那是一個七寶千子的大威德境界,這當中講到妙莊嚴王過去的因緣。說過去有四個比丘在山中的阿蘭若修行(當然修行得依止色身,這個色身它會饑餓的,所以經常要從山上走到山下去托缽,托缽完再從山下走到山上去。就是說不管願不願意,這件事不能避免,因爲肚子會餓。),因爲山上到山下的路非常的遙遠,所以他們爲了把肚子填飽這件事,就從山上走到山下,從山下走到山上,整個精神體力都耗損掉了,回去修止觀的時候就打瞌睡了。後來這四個人就想:這樣下去也不是個辦法,到時候我們四個人一生都空過了,就爲了吃飯這件事情障道。這怎麼辦呢?就想出一個辦法:這四個人當中有一個人要犧牲,就是你一個人去幫我們把四個人的飯都托好,我們叁個人就專心用功。這當中有一個比丘就發心說:那這樣子好了,你們叁個人就專心的用功,從今以後你們就不要下山了,我下山去承辦你們吃飯的所有問題。這件事大家就這樣協調好了。這個比丘他就每天到了吃飯時間,他就從山上走到山下去托缽,從山下又回到山上去。其他的叁個比丘因爲能夠專心的辦道,果然叁個人都成就聖道了。這個托缽的比丘(當然一切法因緣生,你很少在聖道的因緣造作,就荒廢了道業。)就荒廢了道業,但他也成就了福報力。有一天他在托缽的時候,剛好看到國王出巡,國王有很多很多的眷屬、車乘、各式各樣的莊嚴,他生起了一念愛慕之心。我們凡夫沒什麼資糧力,生起愛慕心也就罷了;他這個有福報的人生起愛慕心,就有招感力,所以他生生世世就在人世間做國王,有時候做大國王,有時候做小國王。其他叁個同參道友成就聖道以後,偶爾在涅槃的境界也會觀照一下:過去護持我們的這個比丘是幹什麼去了?哦!做一個國王,一時半刻還亂不了,就沒有采取行動。後來到了這一生妙莊嚴王的時候,就出了狀況,就是他後來信邪見外道,即將要依止邪見,造作種種的殺業,要墮落到叁惡道了。所以他以前所護持的叁個比丘都是大乘的菩薩,就采取行動了,其中一個做他的夫人,另外二個做他的兒子,一個是藥王菩薩,一個是藥上菩薩。外道的衆生就是喜歡神通,藥王、藥上菩薩就在他的父親的面前顯神通,現種種的神變。這個時候妙莊嚴王的夫人就在旁邊搭腔說:你看這二個兒子真不可思議啊!這個神通比外道的神通還厲害。妙莊嚴王看:果然如此,兒子啊!我怎麼不知道你有神通,你的神通是誰教你的?他們說:我的老師是叁界的導師佛陀。這個時候妙莊嚴王就對佛陀生起信心,這個時候藥王、藥上二個兒子就帶著妙莊嚴王去禮拜佛陀。當然一個有善根的人也是不可思議,他見到佛陀就生起歡喜心,佛陀爲他說法以後,他就放棄了王位出家了,後來在今生當中也成就了聖道。

  這個意思就是說,雖然諸佛菩薩憫念衆生內心是平等的,說「十方諸佛憫念衆生,如母憶子」,但是既然是感應道交,你對諸佛菩薩的憶念、造作、護持、禮拜、贊歎、供養的因緣不同,所以你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也有所不同。我們舉一個淺淺的道理,說同樣是一句佛號「南無阿隬陀佛」,這個比丘、比丘尼他心中把佛號一運轉的時候,這個佛號對他産生很大力量;但是有些人這個佛號在他心中運轉的時候力量薄弱。同樣是一句佛號!這就是因爲他已經拜佛念佛很多,他這個佛號在心中已經是熏習非常非常久了;我們才剛學。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,的確諸佛菩薩對每一個人的攝受有一些差別因緣,的確是這樣的。

  午二、釋平等緣

  平等緣者,一切諸佛菩薩,皆願度脫一切衆生,自然熏習,恒常不舍,以同體智力故。隨應見聞,而現作業。所謂衆生依于叁昧,乃得平等見諸佛故。

  前面是講到諸佛菩薩對衆生差別的攝受,這個地方是講平等的攝受。說「諸佛菩薩」的內心是平等的要「度脫一切衆生」,這種平等心是「自然熏習,恒常不舍」的,是任運的在他的大般涅槃當中去加持一切有情。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因爲「以同體智利故」,因爲衆生跟諸佛是同一個,從真如的角度是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」,所以他能夠加持。「隨應見聞,而現作業。」隨衆生的見聞,他能夠顯現種種的妙用。不過這個地方的妙用要生起,標准比較高了。什麼因緣能夠生起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攝受呢?「所謂衆生依于叁昧,乃得平等見諸佛故。」這種平等緣你要能夠真實得到受益,你必須成就叁昧,你不能在散亂心當中,你必須在禅定的明了寂靜心中去見到十方諸佛,十方諸佛爲我們或者是放光的照攝滅罪,或者爲我們說法而成就解脫。

  大師說:前面的差別緣是一種事相的因緣,你對佛菩薩或者是身業的禮拜、口業的贊歎、意業的歸依,種種的供養等等,跟諸佛菩薩結緣,諸佛菩薩在大般涅槃當中特別的攝受你,這種是屬于外凡位的。這種攝受就是普門示現,有時候示現父母相、朋友相、冤家相,各式各樣的相貌,這種都是外凡十信位的菩薩能夠跟諸佛的感應。這個平等緣不是事相的因緣,是一種理性的因緣,它必需要內凡的叁賢位,內凡一定是在叁昧當中才能夠得到平等的加持。這種平等的加持,佛菩薩出現一定是現佛身,沒有第二種情況。在禅定當中見諸佛菩薩,一定是見諸佛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佛身,這個叫平等緣。

  卯叁、結示

  把體熏習跟用熏習作一個總結。

  此體用熏習,分別複有二種。雲何爲二?一者、未相應。謂凡夫、二乘、初發意菩薩等,以意意識熏習,依信力故而能修行。未得無分別心,與體相應故。未得自在業修行,與用相應故。

  我們講到淨法熏習,有所謂的真如熏習,有體熏習跟用熏習。這當中把「體熏習」跟「用熏習」作一個判教,講出它的淺深的次第,有「未相應」跟「已相應」的差別,就是跟真如有的時候相應,有的時候還沒有相應。先看「未相應」:我們「凡夫、二乘」和「初」心的「菩薩」(這個初心的菩薩,包括外凡的十信位,也包括了內凡的叁賢位,就是還沒有入法身之前的,都叫做「初發心菩薩」),是依止「意意識」,就是依止第六意識生滅心的觀照,當然這個觀照主要的還是靠「信心」。我們剛開始就是「仰信真如佛性,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心佛衆生叁無差別。」我們剛開始在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中,我們相信打妄想心的本質,那種清淨本然具足無量功能德用的那個本質,跟諸佛是沒有差別的。這樣子心中是依止有所得,信心當然是有所得,他有所對立,有所對立就有所得,這個有所得是不錯,我們是要放棄雜染,追求清淨,這個也是有所得。所以這個時候還沒有成就根本「無分別」智「與」真如「體相應」;也沒有成就後得智,「未得自在業」就是沒有成就後得智,「與」真如的妙「用相應」。也就是說我們跟真如還有一段距離,但是我們相信:總有一天可以把這種真如的功德開展出來,「依」止這個「信」心,就支持我們在外凡十信跟內凡叁賢位,渡過這麼漫長的一大阿僧祗劫,這個都叫做「未相應」。爲什麼「未相應」?因爲內心還有對立心,因爲真如是不能有對立,當然剛開始你一定要對立。

  二者、已相應。謂法身菩薩,得無分別心,與諸佛智用相應。唯依法力,自然修行,熏習真如,滅無明故。

  總有一天我們跟真如「相應」以後,就是「法身菩薩」了,內心當中已經有「無分別」…

《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二○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